《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佛大慈悲。於一時中在[毘舍離城]。為[無垢稱]說甚深法。(附註:[無垢稱]就是[維摩詰居士])
汝[無垢稱]以清淨心為善業根。以不善心為惡業根。
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
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
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
云何為一。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了達此法。堪能住止阿蘭若處。
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驅打但逐瓦石不逐於人。未來世中住阿蘭若新發心者。亦復如是。
若見色聲香味觸法其心染著。是人不知煩惱根本。不知五境從自心生。即此名為未能善住阿蘭若處。以是因緣。樂住寂靜求無上道。
一切菩薩摩訶薩等。若五欲境現前之時。觀察自心應作是念。我從無始至於今日。輪迴六趣無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於五欲境貪愛染著。如是菩薩名為堪住阿蘭若處。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
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佗贊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三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楞伽經》:
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維摩經》: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遺教經》:
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壇經》:
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名經》:
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也。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虛費功勞,於外相求,無有是處。
《禪門經》:
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達摩祖師血脈論》
佛大慈悲。於一時中在[毘舍離城]。為[無垢稱]說甚深法。(附註:[無垢稱]就是[維摩詰居士])
汝[無垢稱]以清淨心為善業根。以不善心為惡業根。
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
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
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
云何為一。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了達此法。堪能住止阿蘭若處。
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驅打但逐瓦石不逐於人。未來世中住阿蘭若新發心者。亦復如是。
若見色聲香味觸法其心染著。是人不知煩惱根本。不知五境從自心生。即此名為未能善住阿蘭若處。以是因緣。樂住寂靜求無上道。
一切菩薩摩訶薩等。若五欲境現前之時。觀察自心應作是念。我從無始至於今日。輪迴六趣無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於五欲境貪愛染著。如是菩薩名為堪住阿蘭若處。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
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佗贊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三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楞伽經》:
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維摩經》: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遺教經》:
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壇經》:
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名經》:
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也。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虛費功勞,於外相求,無有是處。
《禪門經》:
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達摩祖師血脈論》
|
《佛說十號經》
云何世尊。 佛言。我於因地自審觀察所有善法。【戒法】【心法】【智慧法】。 復觀貪等不善之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