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當「我執」披上「成佛」的外衣 學佛的好處不但沒得到,反而吃到虧。

雪歌仁波切主講

當「我執」披上「成佛」的外衣

 
「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險的地方。」
「成佛」,多麼高遠神聖的目標!
然而一旦被「我執」假借,「成佛之道」與「覺悟之道」將成南轅北轍,永不相遇。

仁波切的提醒,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我們能不戰競惕勵,細細檢視我們的意樂動機嗎?

所謂的「菩提心」是「為利有情,願得到圓滿菩提」。
雖然說「得到圓滿菩提」,但,這句話的重點並不是「我要獲得」,而是「我要成為一個能利益他人的人」;不是我得到什麼,而是我去為他人做些什麼,是「我願意去做一個能利益他人的這樣的工作」。是要求自己為對方帶來利益,而不是希望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利益。
是為了能利他,所以捨棄自己,是我去為如虛空般廣大的有情服務,這個事情我來做,而利益則希望他人能夠得到。

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我們平常講「獲得」「得到」這樣的字眼時,很容易就變成「我要自己獲得好處」這種作意。但,這裡最主要應該要具備的是「我為他人做」的這種心。

所以,當我們在唸誦皈依發心文時,必須知道關鍵所在,否則,不但得不到好處,反而有吃虧的危險;不但沒有發起菩提心,反而使得我執比以前更大。

因為 我們一般人的情況是這樣:佛法,不能不知;但是,知道了之後,反而對它生起貪戀。「我的」法、「我」懂得、「我的」宗派、別人傷害到了「我的」實修…等等,在與佛法相關的這些事物上,我們加上了更多的「我」,結果,學了佛法的我,比未學法時的我,更大。

我們覺得,未學佛法時的我,與來世是沒有關係的;而現在學佛的我,因為與來世有關,所以,這個我就變得很重、很有分量,這樣一來,反而有可能會讓我們的心遇到更多的困難。怎麼說?因為我們的內心,對法的我執變得更大、煩惱更多,所以會有這種危險。

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原因就像我們剛才所講的,法的學習必須善巧,若沒有掌握到關鍵,所學的法,與煩惱相混雜,結果,法反而成了煩惱的工貝,成了煩惱增長的順緣,所以,我們必須要謹慎。否則我們常常在課誦裏唸的皈依發心,反而使自己的我執增大、煩惱增多。

又, 因為佛法與來世有關,所以,它就變得比一般的東西更有價值,我們也因而把它看得比一般的東西更重要,更會強調「我」「我的」。

這時的「我」,還加上「我的來世」,這個「我」就更大了。在有價值的法上,加上「我」、「我的來世」,無論境與有境上,「我」都愈來愈大,結果,佛法愈學,煩惱愈增。若不懂得實修的方法,結果就是﹕學佛的好處不但沒得到,反而吃到虧。

一個人如果沒什麼外在財物,他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說「是我的」;如果,財物愈來愈多、朋友愈來愈多、房子愈來愈多,我執的生起處也就會愈來愈多。這是外在物質的情況。而其實內在與內心功德有關的也是如此。內在功德,以及能有助於內在功德的金錢、師長、朋友、環境等,這些,若我們認真去想想,它們真的都比外在物質還要有價值,於是,我們的我執也就伴隨著增長。

「我的法」、「我的實修」、「教我實修的老師」、「對我實修有幫助的朋友」、「我的修行環境」,像這樣,與「我」有關的法愈來愈多,我執的增長處也就愈來愈多。

雖然所學的法,是滅除煩惱的法,但若不懂得如何運用這些方法,反而會成為我執增長的因,因此我執、我所執、薩迦耶見增長,貪嗔等等煩惱也跟著增加,會有這種危險,這並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心經》以及佛經中會這樣說﹕三十七菩提分法,這些也都不是諦實成立的。

佛經中,把三十七菩提分法一一舉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以及二十一種無漏本智,四聖諦、十二緣起等,這些,都不是諦實成立的。

之所以要這樣說,一定有它的必要性。要這樣說明,最主要的是:在我們內心實修法時,要讓煩惱不生、非常清淨地去修,最重要的關鍵是:不在我執、諦執的束縛下實修,才是最清淨的實修。

在《入中論》裡也這麼講,比如,出世間的布施、出世間的持戒,三輪體空的布施、三輪體空的持戒,這些,都是最清淨的實修

若沒有三輪體空、證無我慧的攝持,則,無論如何實修布施持戒等,都會有過失。雖然是善的,但因為是在對諦實執著的束縛下做的,反而成為煩惱生起的助伴。

嗡阿吽禪修--耶喜喇嘛

持誦「嗡阿吽」真言非常有用。通常你們太忙沒時間持誦長咒時,可以持誦這個短咒,它代表了所有其他真言。
‧禪修
當你禪修時,不要勉強自己。只要舒服的安坐,讓呼吸自然地流動,自在一點。不要去想「我是個禪修者」,不要去想「我很謙遜」,不要去想「我是個自我中心的人。」什麼都不要想,自在一點。
‧清淨身
閉上眼睛,手隨意放在你覺得舒服的地方。觀想一個白色的「嗡」字在腦袋中央,紅色的「阿」字在喉間,藍色的「吽」字在心間。這些字是由光芒形成。如果你不會觀想這些藏文或梵文字母,可以觀想英文或其他種語言。
專注於腦中的「嗡」字。覺知這白色的「嗡」字是諸佛菩薩聖身的清淨能量。 
發出「嗡」的聲音並觀想白光從字母放射出來,進入中脈,以大樂充滿整個身體,散發出白光能量。身的所有概念和不淨能量全都清淨、淨除了。 
觀想整個身體從頭到腳完全充滿大樂、散發白光能量,這很重要。這般感受。當你觀修清淨自身時,持續發出「嗡」的聲音兩、三分鐘。 
當你停止發聲時,不要做或想任何事。保持完全靜止、全然覺知,不去想善或惡,不要回應,遠離內在的一切對談,集中注意力於腦中央的明亮意識。就安住在那裡。強烈覺知並放手,不沈沒,不掉舉,沒有期望。 
強烈的覺知引導至「零」或「無我」、「空性」、「空無」的經驗。理解此強烈的覺知並放手。 
‧清淨語
專注於喉輪的紅色「阿」字,就像落日。認知這紅色「阿」字是佛菩薩的清淨語。 
發出「阿」的聲音兩、三分鐘,觀想從「阿」字放射出紅色光芒,沿中脈而下,大樂紅光能量盈滿全身。一切概念與不清淨的語能量都被清淨、淨除了。 
當你結束念誦時,就自在地安住,沒有任何期望或解釋,保持在強烈覺知自己意識的境界。 
了解你非二元、沒有自性存在的我、空白、零、空間的體驗為真實、實相。這增強你堅定理解實相的力量。這體驗比你清醒時的幻想感官世界真實多了。 
當失控、紛擾的念頭在禪修時生起,體認到不僅是你,還有其他有情,同處於無法控制內心的處境。在此基礎之上,培養對一切有情的平等捨及慈愛心。因此,你失控、紛擾的心,變成培養慈愛心之源。當它生起時,將這種對慈愛的強烈覺知導向你的意識。 
所以,在此有兩種方法你可以觀修。加強對自己意識的強烈覺知,或者,當紛擾生起時,將對慈愛的強烈覺知導向自己的意識。兩者輪流修。 
然後,你的慈愛化現為中脈中心輪處的滿月輪。 
‧清淨心
在你心間月輪上,站立著散發藍光的「吽」字,認知這個藍色「吽」字是諸佛菩薩無二元的智慧。你的心是清淨、清涼、平靜的,它被月輪和「吽」字散發的光芒打開。無量藍光從「吽」字放射出來。所有的狹隘心念消失了,所有優柔寡斷的心消失了,所有不安寧的心消失了。
從月輪和「吽」字散發出來的藍光充滿整個身體。你全身都感受到大樂。充滿光芒,沒有任何空間留給狂熱、二元的概念。同時,發出「吽」的聲音兩、三分鐘。然後感受無量藍光,就像你的意識,擁抱整個宇宙的實相。你強烈的覺知擁抱整個宇宙的實相。感受並安住,沒有期望或迷信。 
‧結語
我們可以透過這禪修獲得兩種重要的體驗:智慧與方便。
智慧的體驗是強烈覺知自己的意識。方便的體驗來自於你能將散亂失控的心用來作為再培養慈愛心的資源。然後,當你的心再次不散亂時,將心維持在智慧的體驗中。簡言之,當你的專注得很好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智慧上,當你散亂時,就培養慈愛心。 
持誦「嗡阿吽」真言非常有用。通常你們太忙沒時間持誦長咒時,可以持誦這個短咒,它代表了所有其他真言。尤其是當你說「嗡」時,會啟動強烈的覺知,而你的意識會在心中覺醒。
禪修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從無明的沈睡中清醒──覺知普世的實相,而非我們平日狂熱的現實。真言碰觸到較寬廣的實相,這說明它為什麼有用。

《鷹的故事》

《鷹的故事》

一則鷹的故事,讓我們學會怎麼樣去克服困難,讓自己再次的翱翔於天際。

孤鷹不褪羽,哪能得高飛,
蛟龍不脫皮,何以上青天。

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的年齡可達七十歲,為什麼鷹會有這麼長壽的命?源之於在四十歲的時候必須做出艱難而重要的決定,因為當老鷹活到四十歲的時候,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的抓住獵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它的翅膀漸漸變得十分沉重,因為此時它的羽毛長的又濃又厚,使飛翔變得非常吃力。

它此時只有二種選擇:
等死或經過一個萬分痛苦的更新過程,就是等待150天漫長的蛻變。

首先它必須盡全力飛到山頂,在懸崖築巢,停留在那裡,不能飛翔,老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靜靜的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它會用新長出來的喙,把指甲一個一個的拔掉,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它會再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經歷漫長的五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

此時老鷹又開始飛翔了,
重新獲得了再活30年的生命。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困難之中迷失了方向,覺得這就是自己的終點,卻沒有去想過改變現在的方向,或許就會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東西,或是讓自己走的更遠更寬。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時候我們必須做出困難決定,開始一個自我更新的歷程。

我們必須把舊的思想,舊的習慣拋棄,才能使我們獲得重生再次起飛,只要我們願意改變舊的思維和習慣,學習新的技能,就能發揮我們的潛能,創造嶄新的未來。

我們需要的是:自我改變的勇氣和再生的決心,改變是痛苦的,但改變是必須,能不能把自己更變成功不是說說那麼簡單,需要自己去努力,雖然過程可能是會讓你喘不過氣了,也是考驗意志的時候,只要你能挺住,你就能翱翔於天際,能實現你的第二次生命。

當我們通過改變而獲得重生後,我們就能去領略生命新的長度和高度,是老鷹就應該翱翔在藍天上,有能力就要去展現自己,精彩的人生就要靠自己去展現。

(網路文章分享)

《懂得什麼時候不要說話,是一種智慧》

《懂得什麼時候不要說話,是一種智慧》


在別人哀慟欲絕的時候,你還要追根究底,就像人家的傷疤好不容易在結痂,你還來撥人家的痂。

最好的安慰是無言的微笑,和傾聽。

有智慧的父母也是孩子的福份。

在英國遊學的時候,住宿家庭隔壁就住了一對很有智慧的夫妻。
有一次我在院子看書,目睹隔壁院子發生的事情。

布朗先生正在教他五歲的兒子安迪使用剪草機,父子兩剪得正高興時,父親進門去接電話。接著我看到一幕慘劇;五歲的安迪把剪草機推向父親最愛的鬱金香花園, 不一會,已經有兩公尺長的花圃糟殃。

布朗先生出來,鐵青著一張臉。眼看他的拳頭已經高高的舉起……忽然,布朗太太出來了,她看見滿目狼藉的花圃,馬上知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她小聲、溫柔地對先生笑道:「喂,我們現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養孩子,不是在養鬱金香。」

三秒鐘後,他們交換一個吻,一切歸於平靜。

我把這個故事告訴好友,她是個家庭主婦。後來她告訴我,很感激我跟她說這個故事。「以前孩子打破東西,我少不了罵他兩聲,現在我會告訴自己,對我重要的是孩子,不是碗。哪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不會打破東西呢?

情緒智商高的人懂得分輕重。

如果你真的珍視感情的價值,就該懂得在他倒霉的時候施小惠。也許我們都沒有聰明到「一句解千愁」的地步。但傾聽卻是人人做得到的施恩行為。

傾聽,常比替他義憤填膺或替他擔起一切,聰明一百倍。

沮喪是天空中,偶而飄來的一片烏雲。一瞬間遮蔽了,豔陽的光芒。
緊接著落下了,滂沱大雨。

然而大雨過後的天空,陽光卻顯的更耀眼, 天空也變的更為寬廣。所以,別被偶而的沮喪給擊倒。

(網路文章分享)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修行與現實》

《修行與現實》

很多人都覺得修行的生活與物質生活互不相容。這並不正確。

  其實,就算你完全地物質取向,如果能深刻反省自心,你也會發現心裏某部份正依循著修行的方向。

大家常常在談「心與物」,但這些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認為它們是相對的,衝突的兩個極端。其他人則相信生活在物慾的社會裏,是沒辦法過修行生活的,因為那必需放棄所有的物質享受。接著就有人想,求道的人是因為在物質社會裏一無所成而受到排斥的人。而其他的人會想:「我是理性的人,我什麼都不相信」,認為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是些盲目的信徒。

有些人,特別是在崇尚物質的社會長大的人,一旦聽到佛教或其他的宗教就感到興趣。還未體認或甚至看看是否合適,他們馬上就投入那個「非常棒」的宗教。

  這十分危險,而且一點也不是修道的心態。

宗教不只是些枯燥的理論概念,而是基本的生活哲學。聽到你覺得有道理的教法,並體驗到它能跟你的心相應;經由實修獲得法味;並且作為你的修行途徑。這樣才是修行的正道。

譬如說,如果你第一次聽聞佛教,覺得這個教法很圓滿,就想要立刻在你的生活上做一些激烈的改變,這樣一點都不會進步。

  你要一步一步去實踐。要落實佛法,必需先看看你基本的狀況,了解現在的自己,再逐步地、反省地去做改進。

所以說,為什麼我們大家對心與物會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我們都有不同的體驗,所以也就有不同的想法。

要遵循聖道,並非一定要捨棄外物,或棄絕物質生活才能修行。

  其實,就算你完全地物質取向,如果能深刻反省自心,你也會發現心裏某部份正依循著修行的方向。也許它不是理性化的,也許不是你意識裡的想法,甚至你還會說「我不是信徒」,但在內心深處已經存在了一股修行力量,伴隨著每一個起心動念。

所以,儘量依中道而行,避免極端。

  如果修行與日常生活所需不能契合,就表示你的修行方式出了問題。你的修行應該能消弭你不滿足的心,同時為日常生活上的問題提供解決之道。否則,你要仔細檢查自己對宗教修行的了解。

佛陀教導我們的,就是去看透我們存在的本質,了解人心的本性。他未曾說過我們必需相信他說過的一切。他鼓勵我們去體會他說的。沒有經過這樣的體證,你的修行路全是空幻的,夢想的,不實在的。別人提出一個質疑的問題就會讓這修行生活如同紙牌搭出的房子一樣全部坍塌。

所以,把它整個融合起來吧。

  盡量享受物質生活,但同時也要明瞭外物、心識與根塵相觸三者的本質。

  如果能深刻體認,就是宗教;如果只能窺見外物而不自覺內心的變化,就是物質至上的眼光。

  物質本身沒有錯,問題在於你的觀點。

你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僅僅獻給一件物體,說「這朵花好美,讓我的生活有了價值。如果花謝了,我也活不下去了」。這很愚蠢,不是嗎?花朵只是例子,我是說,我們一直都是像這樣地對待其它的人事物,但這是非常極端的物質至上觀點。更實際的方法會是說:「沒錯,花很美,但不會長久;今日花開,明日花謝。滿足不在於依靠花朵的美麗,我並非生來只是為了賞花而已」。

無論是對宗教或佛教的了解,或甚至只是簡單的哲學想法,你都應該與你基本的生活結合起來。然後你才能體認到滿足是否來自自己的心。這就夠了。

  不需要在生活上做出極端的改變才能了解是你的心使你不滿足。不需要立刻與世隔絕。你可以過一般的生活,同時觀察這顆不滿足的心的本質。這個方法不但真實而且務實,保證可以給你答案。

不然,你接受一些極端的想法,想要丟棄些什麼,反而只會擾亂自己的生活。生為人身,你需要飲食,不可能一夜間就變成極端的苦行者,實際點兒,沒必要做激烈的改變。

  只需改變內心、改變看事情的方式;無需空想。

我們也要接受這個事實:每件事物都持續地在改變。

  我們許多人都執著於事物應該如何,結果不是這樣,我們就因此感到難過。

  佛教的心理學教導我們放下執著──不是用情緒的、排斥的方式,而是依循不落兩邊的中道方式。

  善巧地把你的心安置於這個無偏的空間,你會發現快樂和喜悅。

(網路文章分享)

《成為有香氣的人》

《成為有香氣的人》


一隻蜜蜂和一隻黃蜂正聊天,黃蜂氣腦地說:「奇怪,我們倆個有很多共同點,同樣是一對翅膀,一個圓圓的肚子,為什麼別人提到你常是開心的,提到我卻說我是害蟲呢?」
黃蜂接著又忿忿地「我真不明白,真要比起來,我有一件天生的漂亮黃色大衣,而你卻成天髒兮兮的忙裡忙外,我到底哪一點不如你呢?」
蜜蜂說:「黃蜂先生,你說的都對,但我想人們會喜歡我,是因為我給他們蜜吃,請問你為人們做了什麼呢?」
黃蜂氣急的回答:「我為什麼要幫人們做事,應該是人們要來捧我吧!」

蜜蜂接著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得先怎樣待人。」
很多人常會有懷才不遇的感慨,覺得為什麼自己有那麼多的優點、才華、能力,但卻沒有人懂得欣賞呢?
在人們眼中似乎總被忽略、冷落。其實,就像故事中的蜜蜂與黃蜂一樣,一個人在這世界上的價值,不在於其「擁有」什麼,乃在於其為旁人「付出」了什麼,不在於其擁有那些優勢、才華、能力,乃在於其用那些優勢、才華、能力為旁人貢獻了什麼。

一個人的存在如果無法成為別人的祝福,那麼擁有再好的條件也是枉然。
讓自己的存在,成為別人的祝福。
讓自己的存在,為別人帶來香氣。

讓旁人的日子因為有你而變得更美好,那怕只是多做一個小動作,多幫忙一件小事,都可能會有許多意外的驚喜與感動。
成為一個有香氣的人吧~
享受人生,幸福總在身旁


(網路文章分享)

《 人生,不過一杯茶 》

《 人生,不過一杯茶 》

人生,不過一杯茶!
滿也好,少也好,爭個什麽!
濃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
急也好,緩也好,那又如何?
暖也好,冷也好,相視一笑。

一切隨緣,
緣深多聚聚,
緣淺隨它去。
人生,看輕看淡多少,
痛苦就離開你多少。

做人何必太清醒?
做粥要放三分米,七分水。
處事要三分爲己,七分爲人。
對朋友要三分認真,七分寬容。
對家庭要三分愛,七分責任。

三分也好,七分也罷,
不過是人生的掂量。
看的是書,讀的卻是世界;
沏的是茶,嘗的卻是生活;
斟的是酒,品的卻是艱辛。

人生,不過一杯茶!
何必太清醒?
多珍惜眼前的,現在擁有的,
好好活在當下!

(網路文章分享)

《時間,會見證一切。》

《時間,會見證一切。》

時光匆匆,白駒過隙,誰的一生都不會一路平坦,心煩的時候,失落的時候,最好保持沉默,讓心寧靜,靜中思悟人生的起伏跌宕,生活的雲卷雲舒,塵緣的離合聚散。

時光如水,讓時間沉澱一切,讓時間洗滌塵埃,讓時間過濾紛雜,讓時間見證一切。

我們都是住在時光裡的人,時光會風乾一些記憶,也會記住一些美好,時光會留住一朵花的香,珍藏在紅塵深處,與朝暮同行,與四季輕擁。

凝眸,看天上的雲,讓心情自由來去;低眉,觀池中的水,萬物終有潔淨。

人生,就在雲水間感悟時光的流逝。

時間如沙漏,有些故事被沉澱出無言的結局,有些記憶總是牽涉著我們的神經,無法逃離的現實是我們不可迴避的煙火,生活裡有磨難也有美好,有坎坷也有平川,有陰雨也有陽光,我們只有學會和生活握手言和,和時光一路向前。

留不住的昨天,我們坦然放手,
換不來的真心,我們莫要強求,
拋去憂傷,拾起明媚,人生終會有屬於你的風景吸引你走出迷霧,讓內心與雲淡風輕來一次溫馨邂逅。

時間能見證一切,
那落在眼眸裡的一簾煙雨,很容易就會喚醒內心的柔軟,潮濕靈魂的記憶;
那落在指尖上的一米陽光,只要你肯接受,不言拒絕,總會有溫暖點亮你心靈的晴窗,人生的旅途。

生活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人生風雨路,只要我們的心態平和,心思簡單,心境明朗,相信,明天的陽光依舊會在歲月裡,在路上與你溫柔同行。

歲月悠悠,有時如涓涓的小溪,溫婉漣漪,歲月滂沱,有時又如廣袤的大海,波瀾壯闊,生活亦如是,但無論怎樣終有平靜的一刻,我們會守著內心的蓮台,過自己的日子,讀入心的書集,喝清心的茶水,品人生的冷暖,念塵世裡的情懷。

遇見緣我們微笑相迎,遇見愛我們認真相守,遇見離別就把它留給時間,時間會教會我們如何取捨,如何忘卻,又如何記得一朵花的馨香,一杯茶的冷暖,還有一個故事的心動。

若干年後,當我們再次隨手翻開時光的畫卷,那裡有歡笑,有悲傷,有美好,有感動。有揮之不去纏纏輕愁,也有裊裊升起的醉人煙火,有輕輕流淌的雲水溪月,也有翩翩飛舞的美麗蝴蝶,有你有我,還有暖暖的陽光落在時光的縫隙,恰好那裡開出的一朵小花來,瞬間,時光輕輕,內心柔軟,十里幽香。

(網路文章分享)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


遇到愛你的人,學會感恩;
遇到你愛的人,學會付出。

遇到欣賞你的人,學會笑納;
遇到你欣賞的人,學會讚美。

遇到不懂你的人,學會溝通;
遇到你不懂的人,學會理解。

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過程。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
白天可以有說有笑,晚上還能睡個好覺!
人生無須過於執著,盡人事安天命而已。

幸福是用來感覺的,不是用來比較的!

選擇了,努力了,堅持了,走過了,問心無愧就好,至於結果怎樣,不是能夠強求的。

人這一輩子,無非就是個過程,榮華花間露,富貴草上霜,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得意些什麼?失意些什麼?

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如行雲般自在,像流水般灑脫,才是人生的態度。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會因為經歷、背景、閱歷、不同文化等而產生誤解甚至衝突,心懷善意,努力化解,化解不了,避而遠之,等待良機。

世界有時候是很大的,而胸懷也要寬大一些為好。專注於那些好的、向上的、積極的、真心關懷自己的,而不是相反的那些。對後者,忽略、遺忘、置之一笑。

我們總是在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漸漸的,把他們放在了心裡。

可是,隨著時間你會發現,就像是十字路口,雖然曾經我們在同一個路口等待紅綠燈,但往相同方向開去的車總是會越來越少,而那些你付出的情感,也像背影一樣,早已看不見。

陪著你的人,也許沒那麼多。有人選擇離開,那麼必然會有新的人來填補空位。其實我一直很相信一句比較老的話,該來的擋不住,該走的留不住。

我們只要順其自然就好,總會有那麼幾個人會一直存在於你的生命中。其實仔細想想,一個人的生命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不要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在外在的無謂的事情上,多用些時間往自己的內心深處走,在那裡,有你想要的所有的答案。

(網路文章分享)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何謂實相》

《何謂實相》
 

心是實相的主要製造者。
好、壞確實存在,但那只是相對的,不是究竟的。
心理的能量與各種不同的俱有緣結合,因而轉化成個人所見的實相。

容我請教你們一個問題。實相是什麼?
你所看到可意的巧克力,是不是實相?當你遭遇困境、衡突,把人看成淒慘的,那到底是不是實相?
我要告訴你,凡是你認為好或不好的任何事物,整個感官世界,都是你自己心理上虛構出來的。
你的心把它們捏造出來。存在於世界上的事物,沒有一樣是絕對、天生的好或壞。那是不可能的。


【僵固的想法阻礙悲智的增長】
月稱菩薩舉了以下的例證。他是印度大乘聖者,以闡揚龍樹菩薩的中觀哲理聞名。
觀想有三類有情同時注視著一杯水:他們是人、世間的天神及餓鬼。雖然他們全都注視相同的客體──同一杯水,但是每一位所見到的景象卻截然不同。人所看到的是一杯水,世間的天神則看見甘露水,而餓鬼眼中只有血水或膿水。所以說,實相到底是什麼?他們之中,那一位的覺知才正確?

另外一個例子:每一位男士會依據本身獨特的觀點,去選擇他所喜歡的女性。女士也依照主觀的好壞觀感來挑選男性。仔細想想其中的道理,你是如何讓某人顯得漂亮或難看的?那完全是心識捏造出來的。不妨探究一下。你對別人的喜惡觀感,並非基於他們本性的好壞,而是由於你的僵固觀念,一種先入為主的成見,認為他們應該是如何。你才自然地反應:好或壞。

換句話說,你還沒有解脫。你對好惡具有盲目、僵固的想法,造成你和他人的衝突。你沒有宇宙遍觀的瞭解;盲目的觀點使你無法增長遍觀的智慧和普及一切的慈悲心,也就是觀音的心髓。


【所見不同,卻均正確】
宗喀巴大師就月稱菩薩提出的論題回答:其實,那一杯水中同時存在著水的實相、大樂能量的實相以及血水的實相。道理何在?因為潛伏在每一位有情體內強大的業的能量,因為看到同一杯水的俱有緣而被喚醒,然後與俱有緣結合,而造就出水、甘露或血水的實相。

換句話說,上面三種覺知全都是正確的。在這個客體,那一杯水中,的確有水的能量,有甘露的能量,也有血水的能量。同樣的,當一個女人見到一個男人,而把他看成是英俊的,另一個女人看這個男人則很醜。如果有一百個女人看他,將會有一百種不同的看法。然而,就像那杯水一樣,依各人所見不同,那-個男人本身存在著不同的能量。

【由惡心捏造出來的地獄】
另一位大乘大德寂天菩薩,解釋本師佛的般若教法──也就是空性智慧──使人們能夠更容易理解。例如,他解說地獄界,說明有情怎麼會置身在大火熊熊燃燒的鐵屋中。這個有情可能會想:「這一切到底是打從那兒來的?」寂天菩薩解釋,這些不外肇自那個有情自己的心。並不是某一個人在一個叫做地獄的地方,建造了這間鐵屋並燒起烈火,心想:「哈!我在等待圖敦.耶喜。他不久會死亡,而來到這兒。我已準備好他的到來!」並不是這樣的。地獄並不是以這種方式存在的。

事實是,那位有情臨死之際,往昔惡業強大的能量,形成存在內心的習氣,此時被喚醒、觸動,因而產生了劇苦的經驗,我們稱之為地獄。地獄並不是由自己方面存在的;是惡心捏造出來的。

【大樂也是自心、善業捏造出來的】
當你只是把菩提道次第當做知識來看時,你可能會認為地獄是真實的,從自己方面存在;認為確有某個東西堅實地存在、被建造出來。接著你自忖:「啊!這是不可能的!」然後你開始懷疑。

你所看到的實相是悲慘景相,是肇自你自己的心、自己的不善業;反之,見到的實相是大樂的景相,也是你自己的心、你的善業捏造出來的。

如果你想更清楚實相,你不妨比較夢中的心理經驗和清醒時的經驗。有什麼不同?現在就確實地查清楚。你總是僵固地認為它們是不同的:我的夢不是真實的,我的日常生活才千真萬確。

【心是實相的主要製造者】
所以問題在於:何謂實相?
這就是全部問題之所在。

在本師佛的一切教法中,所提的每個重點,都在開示『心是實相的主要製造者』。

人的善肇自心識。人的困境、人的惡,全部源於心。餓鬼的飢餓、地獄有情看到的可怖大火,全部都肇自心。當然,好、壞確實存在,但那只是相對的。它們只存在於相對的層次上,不是究竟的。就如我前面說過,心理的能量與各種不同的俱有緣結合,因而轉化成個人所見的實相景相。

從另一個方式來看:宇宙現象之中有多少對你而言是實相?不妨考察一下。實際上,對你來說,並不是每一個存在的現象都是實相,是嗎?我們的心識是有限的,所以,即使宇宙現象是無限的,我們覺知的實相也是有限的。懂不懂呢?你的意識從未觸及的能量,對你來說,並非實相,但是對別人而言,那是實相。問題還是:實相是什麼?這是另一種探討方式。

【沒有任何東西存在於心外】
務必去發掘,對自己的心、你自己的觀點來說,什麼是實相?比方這張桌子。你說:「我看到這張桌子存在。」其實,在你走過來並看桌子之前,對你而言,桌子並不存在。在你看這張桌子之際,有一些內心的能量被投射到這個客境,然後你才說:「我看到一張桌子,就是這張桌子。那是這個、那個……」雖然你的二顯心識察知這張桌子是外在的,其實,它是你心識本性的一部份;桌子與你的意識合而為一。

同樣的,心理能量使得事物顯得好或壞。凡是我們所覺知的一切都是心理上塑造出來的;沒有任何東西是存在於外,固定是這個或那個樣子。

(網路文章分享)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 (四)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 (四)
301.  
  生氣把你的功德毀滅,
  
  把你日常生活乃至長遠的安樂銷毀。
  
  一刹那的嗔心多劫耽誤你成就。
  
  嗔恨是個大障礙,特別是對菩提心的生起。
  
  
  
  302.  
  現在,你擁有這個人身,
  
  而且就在此世,你能到佛陀的淨土去,
  
  或者獲得更高的轉趣。
  
  如果你生氣或心懷怨恨,是一件非常傻的事,
  
  而且會造下投生惡趣的因。
  
  仔細思惟這些,放下,原諒那些曾經傷害你的人。
  
  
  
  303.  
  忍辱和悲心是對自己及一切眾生最大的保護。
  
  心中無嗔心,就沒有敵人;
  
  心中有佛法,就不會受傷害。
  
  
  
  304.  
  持戒的人不可能受到他人的傷害。
  
  這一點很重要。
  
  被他人傷害者,必先造其因,
  
  也就是說,自己先去傷害他人。
  
  
  
  305.  
  別人的行為為什麼讓你受傷?
  
  是因為你的貪著、我執。
  
  當然,貪著的根本在於癡,
  
  在於不明了諸法自性空、不知""的真相、
  
  不懂""僅僅是假立名言、本身空性存在的心。
  
  
  
  306.  
  先是有貪著,貪著個人這輩子的安樂,
  
  (別人的讚歎、好名聲、物質的利益),
  
  不希望生活上遇到跟它相反的,
  
  更有只追求自己安樂、被讚歎等等的我執,
  
  所以當你為別人做一點事情或者給了他一個東西,
  
  對方卻不表欣賞、謝意時,
  
  你就感覺受到傷害。這是淵源於貪著。
  
  
  
  307.  
  別人不欣賞、不說謝謝的行為讓""受傷,
  
  但是它不會傷害到你的慈心、悲心、忍辱,
  
  不會傷害到你看清主體、客體、行為實相的智慧,
  
  不會傷害到你現觀空性的智慧。
  
  所以那個人的不喜歡、不顧恩,
  
  所傷害到的是我們的貪著,是冀望回報的""
  
  
  
  308.  
  滿足來自與佛法相應的心。
  
  如果你依隨此心、這自由的心,
  
  別人的批評也不會打擾到你,這傷害不到你的慈悲。
  
  
  
  309.  
  我們責怪、批評別人是因為我們不喜歡受苦。
  
  但是如果我們不喜歡痛苦,
  
  我們就不應該傷害別人及製造不和諧:
  
  這些都會干擾到我們的安樂。
  
  我們想要的正好與我們所做的相反!
  
  
  
  310.  
  如果你遭人批評與責備,
  
  就拿它作為修行吧,它是覺悟之道,
  
  這種針對""的抱怨責難,是累世業力的顯現。
  
  要修忍辱波羅密,
  
  盡可能用轉念來平息怒氣和對他人的惡意:那是菩提心的敵人。
  
  
  
  
  
  311.  
  當然,會有愛批評的人存在,
  
  如果他們不是佛,
  
  如果他們是出於貪著和嗔恨而批評,
  
  他們造了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沉重惡業,
  
  使他們多劫投生地獄道不可思議長劫的時間。
  
  這就好像他們來到人道只是為了購物,
  
  像去超市購物一般,買下地獄道。
  
  
  
  312.  
  如果你聽到問題時,不要受干擾
  
  ──我們的耳朵是被製造來聽問題的!
  
  聽到問題就像戴耳環,
  
  它們全都是耳朵的不同裝飾品。
  
  
  
  313.  
  忍辱──不要對任何危害你、
  
  對你不好、傷害你的人執持任何怨恨。
  
  只要放手並修持安忍,
  
  因為對他們生氣既不能幫助你、也不能幫助他人,
  
  只會使你墮入惡趣。
  
  
  
  314.  
  自我愛惜心念和煩惱的解藥是佛法,
  
  因為佛法是它們的相反。
  
  同樣的,問題也和自我愛惜心相違,
  
  所以就像佛法。
  
  問題與佛法有同樣的功用,
  
  它摧毀自我愛惜心和煩惱,
  
  那是我們所有問題和痛苦的來源。
  
  
  
  315.  
  當你想像手中有一百萬元時,
  
  你是如此珍惜它。
  
  然後,當你發現它只是一種幻覺時,
  
  就會發現你手中沒什麼好珍惜的。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的身上,
  
  我們如珍寶般貪著它,但它並不存在,只是一種幻覺。
  
  
  
  316.  
  我正代替其他有情經歷問題、病痛。
  
  我之所以經歷到這問題,是因為我已經造了因。
  
  我正在了結我所造的業果,所以未來我將不會再經歷到苦果。
  
  這經歷正在幫助我修持佛法。
  
  這是上師的加持,幫我淨除惡業。
  
  就像在閉金剛薩埵關或無數次的大禮拜。
  
  這也説明我觀修菩提心和空性。
  
  因為其他有情無量無邊,所以我累積了無量功德。
  
  因為修空性和菩提心,此法門極具威力。
  
  
  
  317.  
  不為痛苦而煩惱,
  
  亦不執著快樂的人,
  
  能無礙地修持佛法,解脫苦樂,
  
  抵達無憂之城(和平的喜樂境界)。
  
  以佛法承事有情
  
  
  
  318.  
  身為中心的負責人,就要設法幫助眾生解決問題。
  
  應該把自己所受的戒跟日常生活相結合。
  
  疲累時,要憶念:那是修行的心要!
  
  我所收到的信,大部分都談問題;
  
  沒有問題,就不用利他,不用給無畏施。
  
  
  
  319.  
  看看那些沒有遇到佛法,不知道有來生的人,
  
  他們的心猶如黑夜,被無明所覆蓋,
  
  一輩子隻追求此世的安樂,
  
  因為完全顛倒,無從辨別善惡,
  
  所以他們看成獲得安樂的方法實際上都是惡業,
  
  晝夜每分每秒所作所為都是不善業,
  
  都是在跳入三惡道的深坑。
  
  他們何等可憐。
  
  
  
  320.  
  自己行善,而看到有眾生那樣過日子,十分恐怖:
  
  不幫助他們,自己怎麼可能休息?
  
  最好的幫助他們的方法是保護他們不受苦,
  
  改變他們的態度,然後改變他們的行為。
  
  這樣,他們從這一輩子獲得安樂,一直到成佛。
  
  用這個讓眾生脫離顛倒的方法來利益他們,
  
  好像説明臨終的人服藥!
  
  
  
  321.  
  每年有多少人直奔惡趣,
  
  但因為你提供佛道次第的教授,
  
  能避免墮落苦趣。
  
  佛法是不可思議的保護,是最好的方法。
  
  322.  
  為中心做事,要創造弘法利生的助緣。
  
  哪一天有什麼眾生遇到困難,
  
  就依個人的能力去幫他解決。
  
  五方佛誓言中包括饒益眾生戒,
  
  即使你只告訴他路怎麼走,
  
  或者他生病,而你給他藥吃。
  
  這也變成寶生佛誓言的無畏施。
  
  
  
  323.  
  你是一位特別仁慈的人,
  
  而且能夠在中心服務學員,
  
  如同密勒日巴對那些照顧和承事行者的人說的:
  
  "修行人在石頭上禪修,功德主供養食物,
  
  是一起成佛的吉祥安排。"  
  這意指盡未來世你會滿所有的願,
  
  它們會輕易實現,
  
  無論你需要什麼,包含所有的成就,
  
  人們將很容易提供任何東西給你,
  
  正如你現在為修行人所做的。
  
  
  
  324.  
  佛法中心是一項緊急救護行動,
  
  就好像員警一般,隨著警報聲、紅藍閃光燈、直升機的迴旋,
  
  搶救那些處於危難的人!
  
  禪修中心肩負著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就是對人類的緊急救護,
  
  運用菩提道次第作為安全帶和救生衣,
  
  皈依和業的禪修將立即挽救你不再墮入惡趣。
  
  
  
  325.  
  佛陀的一切事業當中,聖語最為殊勝。
  
  即使自己還沒有證得佛果,
  
  還是付出讓眾生離苦得樂的最好引導、至上方便。
  
  等到證得佛果位,我們的事業不會告一個段落,
  
  不會躺在床上休息,
  
  因為成佛唯一的目的在於利他,
  
  而利他最好的方法是說法。
  
  因此應該體會到,值遇無誤的正法是多大的善緣。
  
  
  
  326.  
  有許多像黃金、鑽石的弟子,
  
  最重要的特質是對他人慈悲的本性,富慈愛心,
  
  接下來是善巧,瞭解佛法,
  
  然後是負責任,
  
  特別是由於和諧、團結,所以會成功,
  
  而我們才能提供這麼多服務。
  
  
  
  327.   
  彌勒計畫尚未發生。
  
  它仍未實現。
  
  因為它有極廣大的利益,
  
  對有情有如虛空般的利益,
  
  當然會有許多障礙,
  
  這需要時間,但它只是時間的問題。
  
  當功德越來越增加,障礙就會比較少。
  
  
  
  328.  
  只要是佛法的活動,
  
  只要它是為了弘法而辦的,
  
  即使動機染上了世間法,
  
  還是有不可思議的利益──
  
  此世、來生、解脫、佛果的利益。
  
  
  
  329.  
  涉及到弘揚利他教法的,
  
  確定是有意義的。
  
  我曾經向那旺?塔傑格西請教,
  
  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的動機而自現本尊,
  
  算不算善業。
  
  格西拉回答說:"算。因為物件具威神力,
  
  即使是那樣自現本尊,還是能夠淨除惡業。"  
  
  
  330.  
  薩迦法王在雪梨說法時,
  
  有人問他什麼是最好的利他方式。
  
  法王回答說:"指出正道。"  
  我覺得很有意義,而這也正是我們所努力的。
  
  
  
  
  
  修行小語
  
  
  
  331.  
  如果可以雇一個人為我們修行佛法的話,
  
  不會有任何有情留下來,
  
  因為無量諸佛中的任一尊佛,
  
  對一切有情有充份的悲心,
  
  會為我們成辦一切,我們早就成佛了,
  
  根本不必費心修任何一個法。
  
  
  
  332.  
  如果你修行,
  
  一切諸佛菩薩都會與你同在,
  
  環繞著你,支持你;
  
  在你死亡的時候,所有聖眾都會與你同在。
  
  
  
  333.  
  修學佛法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調伏自心,並獲得自身的成就。
  
  另一個原因是利他,
  
  深入而廣泛地向他人清晰地闡釋佛法。
  
  佛法若能學得越多,就越能利益有情。
  
  你能給他們更有深度、令人滿意的解釋。
  
  
  
  334.  
  回向的時候先觀空。
  
  這樣回向空性,可以把功德保護起來,
  
  往後當沉重的嗔心生起的時候,
  
  才不會被完全摧毀。
  
  
  
  335.  
  回向功德有兩個要點,可以讓功德源源享用不完。
  
  第一個要點是,雖然你自己累積的功德很小,
  
  但回向的時候,
  
  可以回向你及一切諸佛、菩薩、眾生三世所累積的功德,
  
  以增廣回向的功德及力量。
  
  第二個要點就是要把這麼大的功德回向成就圓滿正等正覺,
  
  其功德會讓你源源享用不盡,直到成佛。
  
  
  
  336.  
  沒有持戒的人不能了生死。
  
  沒有持戒,就像殘缺的肢體,
  
  無法走路,也無法到達所欲之處。
  
  
  
  337.  
  不管如何,
  
  每天起碼念誦一遍菩提道次第頌,非常要緊。
  
  這樣,每天都會在內心留下整個成佛之道的印象。
  
  每天都更接近實證整個菩提道次第,
  
  也就是,每天都更趨近佛果,
  
  同時每天更接近引導所有眾生脫離一切苦難,
  
  帶領他們成佛的境地。
  
  338.  
  何以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何以內心一點也沒有變化?
  
  何以沒有任何證悟?
  
  我們的心還是老樣子,甚至更糟!
  
  這是因為沒有在菩提道次第中、
  
  在菩提道次第的每一步驟上,老實地修心。
  
  
  
  339.  
  每天修持依止上師,
  
  然後禪修菩提道次第,從暇滿人身到業果。
  
  在此基礎之上,如果你修持密續,就做本尊儀軌的禪修。
  
  但是主要的心力應該放在菩提道次第。
  
  如果你將主要的心力放在菩提道次第、菩提心和空正見上,
  
  會獲得非常卓越的密續成就。
  
  
  
  340.  
  盡可能的以饒益其他有情之思、菩提心的動機,
  
  來度過一天當中的其餘時間。
  
  無論你為中心或公司、工廠而工作,
  
  盡可能的懷著饒益他人之思、菩提心的動機去做。
  
  這樣一來,你的生命毫不浪費。
  
  如果你懷著菩提心的動機而工作、睡覺、做每件事,
  
  無論你做什麼,全都變成法行。
  
  
  
  341.  
  然後,視你有哪些粗重的煩惱,
  
  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相關的技巧和對治法。
  
  如果你的心比較沒耐性,
  
  如果嗔心非常容易生起,那麼你必須加修安忍。
  
  
  
  342.  
  倘若你年復一年地修持,
  
  心中卻什麼也沒發生,
  
  那麼你必須檢查一下,
  
  你是否遺漏了哪一位你結下法緣的上師而沒有依止他。
  
  如果你因為不喜歡他而漏掉了這樣的一個人,不去修依止上師,
  
  那就是你修持上的錯誤。
  
  
  
  343.  
  也要檢查一下,
  
  你是否對某位上師造了什麼沉重的惡業,
  
  邪見或其他的過失,
  
  沒有淨業或髮露。
  
  如果你做了什麼干擾聖心的事而沒有淨業或髮露,
  
  那麼就會引生障礙。
  
  無論你修了多少,什麼也沒發生。
  
  
  
  344.  
  修持淨業和積聚功德,
  
  並不一定是指修持金剛薩埵、禮拜或獻曼達。
  
  也不必然是傳統的前行法門。
  
  當你以強烈的慈悲心為其他有情工作並忍受艱辛,
  
  那是難以置信、極具威力的淨業。
  
  
  
  345.  
  如果你依循上師的教導並承事上師,
  
  這含括了一切,
  
  從禮拜到獻曼達,到金剛薩埵法門。
  
  所有這一切前行都包括在依循並圓滿上師的教誡、承事上師這項行為之中。
  
  
  
  346.  
  薩迦班智達說,
  
  由於承事上師、遵循上師的教誡,
  
  並圓滿上師的願一秒鐘,
  
  你累積的功德等同一千劫修持佈施你的頭或肢節、身體給其他有情,
  
  然後再佈施那些功德。
  
  
  
  347.  
  就好像你到醫院就醫,
  
  能否得到醫師的幫助,取決於你的業。
  
  要遇到正確的醫生,你需要功德。
  
  能否得到本尊的幫助,
  
  和這個醫生與病人的例子是一樣的。
  
  它依業而起作用。
  
  你多迅速獲得助益等等,取決於你的功德。
  
  
  
  348.  
  把家和辦公室當作修行。
  
  這是很棒的修行,很大的挑戰。
  
  在你到辦公室前先思惟:
  
  我將要去實修佛法:三主要道、六波羅蜜。
  
  辦公室是修行密乘的地方──把每個人看成本尊。
  
  每件事的體性都散發出大樂!
  
  沒有任何事是煩人或混亂的。
  
  
  
  349.  
  一天中享受的任何一種五官享受:
  
  衣服、音樂、美景等,
  
  都思惟將它們供養給心輪中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藉由這種方式,不斷地供養佛,
  
  可累積功德,
  
  亦可藉此減少對五官享受的執著,
  
  而能以平靜的心來受用。
  
  
  
  350.  
  上床時思惟自己將修睡眠瑜伽,
  
  以便利益一切眾生而覺悟成佛。
  
  以吉祥臥姿躺下,此為佛陀圓寂時所躺臥的姿勢,
  
  並回想一切眾生的仁慈和痛苦、
  
  懷著對一切眾生的慈心入睡。
  
  觀想釋迦牟尼佛在枕頭上,
  
  你則以他的腿為枕,
  
  佛陀發出柔和的光進入你的身體,
  
  虔誠地憶念佛陀的智慧、功德入睡。
  
  
  
  351.  
  文殊諭示宗喀巴大師離開寺院,隱居起來,
  
  專修菩提心,視上師為佛,禪修菩提道,淨障集資。
  
  不在這些上面下功夫,
  
  即使你修一百年,也悟不了道。
  
  光是想要進步,無濟於事。
  
  必須造下(相應的)因,
  
  其中之一便是累積功德。
  
  
  
  352.  
  獻曼達涉及在心理上獻上整個宇宙:
  
  所有的星球及世界、所有的受用物,
  
  特別是自己非常貪執的物件,
  
  這一切都供養給資糧田。
  
  藉由獻曼達,
  
  在今生及來世,你會具足修行所需要的一切順緣。
  
  透過觀想在曼達上空佈滿你需要的一切東西,
  
  然後供養出去,
  
  你便造下獲得這一切東西的因。
  
  
  
  353.  
  因為獻曼達有大果報,
  
  應當盡自己能力所及,供養最好的東西。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供應自己生活的舒適品,
  
  卻用低劣的東西供養,
  
  你的供養唯一的果報是減損自己的功德。
  
  354.  
  我們往往把自己囚禁在自我愛惜的牢獄中,
  
  愛惜其他有情猶如鎖匙,把我們釋放出來。
  
  我們馬上會感受到解脫的自由。
  
  
  
  355.  
  沒有修學佛法、沒有任何證量的平常人,
  
  包括國王和總統,
  
  事實上是住在監獄裏:
  
  家庭責任的監獄,沒有獨自修行的自由;
  
  自我中心的我愛執監獄;
  
  忌妒心和欲望的監獄;
  
  嗔恨心的監獄。
  
  
  
  356.  
  像身體,只不過是一些穢物的容器,
  
  相信它是潔淨的:這是另一種幻想的牢獄。
  
  有許多種錯誤的概念和見解,
  
  我們陷於這類牢獄當中。
  
  這些牢獄從無始以來就存在。無始的牢獄。
  
  
  
  357.  
  現在,你已經值遇了佛法,
  
  如果你禪修,尤其是菩提道次第,
  
  你能讓自己從這所有牢獄中解脫。
  
  
  
  358.  
  外界的人認為只有犯人知道牢獄,
  
  但外面的人不知道自己陷於所有其他無始以來就存在的牢獄。
  
  這是根本的苦,使他們身陷苦趣。
  
  外在的牢獄跟那些內在的牢獄比起來,
  
  根本不算什麼。
  
  
  
  359.  
  你應該將你最主要的心力用於最能利益眾生的事情上。
  
  你可以透過禪思菩提道次第來判斷利益為何。
  
  沒有道次第,就沒有辦法判斷什麼是對眾生最有利益的,
  
  或為你自己帶來迅速的成就。
  
  
  
  360.  
  首先要考慮的是圓滿上師的心願或依上師的教誡而行。
  
  不這樣的話,
  
  假使你認為你為中心或上師工作而漏掉某項功課或學習等等,
  
  然後去做別的事,
  
  或許會得不到什麼結果。
  
  
  
  361.  
  只要能最迅速帶來證悟,
  
  並為眾生帶來最大的利益,
  
  那就是最有力的法門。
  
  並不一定需要閉目端坐幾個小時。
  
  
  
  362.  
  如果你做得到,
  
  就做能夠帶來最大利益者,
  
  不然就做中等利益者,
  
  再不然就做利益最少者。
  
  這並不需要太多技巧。
  
  善巧有賴智慧。
  
  
  
  363.  
  基石有二:善心與依止上師心。
  
  這兩者之中,依止善友是關鍵。
  
  缺乏這一點,通常連菩提心也不會生起。
  
  一切都封鎖了。
  
  
  
  364.  
  即使你為上師或其他人工作而漏掉自己的功課及禪修也無需後悔,
  
  因為做這些祈願文原是為了其他眾生,
  
  為了帶領他們達致證悟。
  
  但如果是因為你懶惰,
  
  那就變成一大損失。
  
  不然的話,並無損失可言。
  
  
  
  365.  
  無論我們為自己回向什麼,同樣也回向給一切有情,
  
  因為一切有情都跟我們一樣,
  
  只想獲得安樂,不想受苦。
  
  通常我們還會回向功德祈請佛法常住世,
  
  如果實現的話,眾生的安樂自然就會來。
  
  沒有實現的話,安樂就不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