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二元世間的「追求」與「行動」就只會帶來屬於「二元」的收穫。

二元世間的「追求」與「行動」就只會帶來屬於「二元」的收穫。

不管轉幾個彎,最後都將在二元世界顯現,
這是最簡單的因果,但仍舊屬於二元。

如果你們將意識擴大到更高層,
你們會看見另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這個世界你甚至不需要刻意地追求或是行動,一切與你相應的,都將被你吸引。

你們不是容不下自己, 相反是有太多的自己。

你們不是容不下自己,
相反是有太多的自己。

在一切的事情中只看到自己的想法、只聽到自己的聲音、
只說自己想講的、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只擔心自己的不便……
心中充塞著這麼多的自己,填滿了的心門要怎樣才能容納更多來自宇宙的豐盛?

可以想見,一個眼中只想到自己的人,
在人生之路上必定會遭受到許多的阻礙,
因為有太多他想要的,都在他人身上。

而一個充滿我見與自私的人,
只會持續活在悲憤與不滿的現狀裡,
這樣的現狀讓人難以靠近,更別提與他分享。

當人們問:「我要怎麼樣才能更好?」答案就在你們的原始初哀裡。

「自私」來自於匱乏心態,而匱乏不是宇宙的狀態,那是你們後天習得的。

找到你們最內在原始的善與愛,
你就會知道,唯有「讓別人更好」 才是讓自己更好之道。

善與愛的流動其實就是能量與資源的流動。

對一個已經這樣做的人,
根本無須問:「我要怎麼樣才能更好?」

一旦你作出了原諒與放下的選擇,你就會輕鬆許多-- 你不是便宜了「對方」,只是放過自己。

你只需要問問自己,如果我選擇不原諒,對誰有利?
你很快會發現,一旦你作出了原諒與放下的選擇,你就會輕鬆許多--
你不是便宜了「對方」,只是放過自己。


而這份輕鬆會表現在你的面容與行事上,
進而在這世界上投射出你想要的結果,
不論是人際或是財富。

相對於那些仍無法原諒的人,這樣的練習也是有用的,
他一樣很快地會注意到,原來關鍵是:
他一直深深地抓住自己心靈的某一處而不肯放手。


他會明白,開關和選擇都在自己身上,剩下就看他的決定了。

無法一覺到天明?30歲後即正常老化 9成無關失眠

2020-02-29 00:07聯合報 文╱陳雨鑫

「年輕時,躺下去就能秒睡,現在不只輾轉難眠,而且睡不了幾小時就又醒了」,55歲陳媽媽無奈地到診間,希望醫師能開立安眠藥,讓她能像年輕時一樣躺下就能睡。這種例子幾乎天天在醫院上演。

「睡眠老化是正常現象,許多卻誤認是失眠找上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黃守宏說,臨床上近9成患者常拿現在睡眠狀態與年輕時比較,以為是疾病引起失眠,其實不然。

黃守宏說,30歲以後,睡眠開始老化,隨著年紀增長,這是不可避免的「老化趨勢」。他解釋,睡眠老化平均從30歲到35歲開始,初期症狀是睡到半夜醒來,或早上在固定時間起床,即使那天是假日,也沒辦法睡得更久。

隨著年紀增長,睡眠老化現象愈來愈明顯,除了總時數降低,慢波睡眠(即深層睡眠)也逐漸減少,睡眠效率(睡著時間除以躺在床上時間)也會變差,當70歲時,幾乎所有人都有睡眠老化。

不過,民眾對睡眠老化及失眠的認知不足,許多人對睡眠期待過高,年逾50仍希望睡得和20歲時一樣好,可從晚上9點睡到隔天下午2點,不了解睡眠老化是正常老化,認為「失眠」找上門。

黃守宏說,人必須服老,30歲以下的年輕人,總睡眠時間約在5到8小時就足夠,30歲以上平均約需7小時,65歲以上僅需要5到7小時,有些長輩只要4小時就能睡飽;根據英國研究,人類每天睡7小時是最有效率的睡眠。

因此,當55歲的陳媽媽逼自己每天一定要睡滿7小時,每天準時躺在床上卻輾轉難眠時,內心就會開始出現「自己是否生病的疑慮」。

黃守宏說,面對睡眠老化卻自認失眠的患者,初步可調整睡眠型態,像是先訂出睡眠時間,假設每天7點起床,就可以訂12點睡覺、7點起床,無須每天11點就躺在床上逼自己睡覺,反而增加焦慮感。

年紀愈長,生理時鐘也建議應該要固定,訂出睡眠時間後,以12點入睡、7點起床為例,最早12點睡,最晚7點一定要起來。黃守宏說,最早12點睡的意思是,當晚上12點時,自己身體還沒有感到疲累,可以等到自己疲累時再休息,延後到凌晨1點都沒問題,但最晚一定要早上7點起床。

黃守宏說,即使當天感到疲累,當天晚上睡眠債也會立刻釋放,像12點以前就會想睡,但是一樣地隔天必須要準時7點起床,這樣才能維持良好的睡眠生理。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只有弱者才無法寬恕而且經常發怒。

只有弱者才無法寬恕而且經常發怒。
格局更上一層的人知道,沒有能傷害他的,
根本連防禦都不必,自然也沒有寬恕的必要。

他們有堅強的心靈,也無法被傷害,因為格局使他們凌駕九霄之上,
傷人的箭所不及,他們多半會成為一個開創者。

這一類的人並不多,但只需要幾個,
地面上就會大大的不同,

因為他們具有強烈的影響力和執行力。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選擇遺忘」和「交給時間」一樣都只是治標的作法。

一個人會每况愈下和誰有關?

你已經明白一個人現狀「如何」和未來「將要如何」,只跟自己的心念有關。

一個對過往的不堪念茲在茲的人,完全沉浸在早已不存在的悲劇裡,
除非他受夠了悲劇,自願走出來,他才會看見,原來眼下其實也沒那麼慘,
仍有諸多資源可以協助他重新創造。

「選擇遺忘」和「交給時間」一樣都只是治標的作法。

治根之道在:從過往的不堪當中找出利基,重新給予事件正面的定義。

要明白生命中沒有什麼已經發生的經歷是不該發生的,
前提是,事前你是否盡人事?
若人事已盡,那麼剩下的就交給老天吧!

對一個問心無愧的人,過往的不堪從來不該成為未來的阻力,而那份不堪也不會太長久。

我們都被世界綁架,對制約與匱乏上了癮,忘記了活著的目的。

舊事是已經過去了的「不存在」之事,別無覓處。

除了讓它過去,你別無它途,因為時間在你們的認知下,终究是不可逆的。

事情已過,心卻過不去,這造成你們生活裡無端的痛苦煩惱。

所有的煩惱都是跟自己過不去,
說穿了是自己的心量窄,不是無法寬他人,就是無法寬恕自己。

遺憾是願望的未實現,而不是對錯誤的後悔。

後悔的人不該遺憾,
該遺憾的是沒有寬恕自己、也沒有得到寬恕。

最遺憾的是一生的歲月都忘了面對、忘了承認。

遺憾的人不該回頭,回頭弭不平憾事。

很多事過了就是過了,很多決定做了就是做了。
過不去的是自己的放不下和不願放。

誰說人生一定得怎樣呢?
得不到的愛、追不到的光環、要不回的錢
跟你與生俱來該有的快樂與天然,哪一個重要呢?

我們都被世界綁架,對制約與匱乏上了癮,忘記了活著的目的。

《不要養出一個啃老族,成為你一輩子的重擔》

《不要養出一個啃老族,成為你一輩子的重擔》
 

我們這個世代,出現了「啃老族」、「繭居族」這樣的一群年輕人,
雖然每個時代也都有,但是現在這個時代,為數卻是愈來愈多。
你知道為什麼嗎?
其實答案很簡單,正是讓孩子往這個方向發展的父母,在這個時代也愈來愈多了。
 ⋯⋯

但是有哪對父母故意要養出一個無法養活自己、甚至足不出戶的孩子,
成為自己一輩子都必須背負的重擔呢?
當然沒有,然而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
其實關鍵的答案;
高靈說;就在於你養的孩子有沒有「金錢觀念」。
 

你知道嗎?現在的小孩子,很多是沒有「金錢觀念」的。
所以其實很多家庭裡的小孩,將來都是成為啃老族、繭居族的高危險群。
但這裡說的金錢觀念,有更深層的意涵,
不是表面上的會存錢、有理財觀念這些東西而已。
 

用另一種方式說,你的孩子對於金錢的「觀念」,會讓他將來出社會時,
變成一個「長眼」的人,還是「不長眼」的人呢?
你的孩子對於金錢的「觀念」,會讓他將來面對壓力時,變成一個能往前走的人,
抑或是逃避開溜的人呢?
 

原來孩子的未來,跟他的「金錢觀念」這麼有關係!
這就是今天要與你分享的人生智慧。
 

人們常常認為,時代的觀念是一直在進步的,特別是對於小孩子的教育理念,
更是新一代會比舊一代更有愛、更開明。
然而在地球教室裡面的任何「理念」,其實都像太極的「黑」與「白」,
如果沒有另一端去平衡它,你覺得再正確不過的,也會產生出始料未及的弊病。
 

現在年輕一代的台灣父母親,是在社會已經富裕起來的環境中成長的,
他們講究生活品質、接收資訊廣泛、支持「愛的教育」以及「讓天賦自由」的理想。
也就是說,年輕一輩的父母不管錢賺得多或少,對於孩子的教育,
普遍希望可以盡量讓孩子快樂的成長,以及得到個人特質的開發。
所以他們很樂意在這些方面投注較多的資源。
可是如果以太極來比喻,這個「白」如果沒有另一個「黑」來平衡,
你的孩子到後來出現的問題,會是讓你難以處理的。
 

想想看為什麼會有「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呢?
在富有的基礎上被培育的下一代,為什麼不是更好,反而是一代不如一代,
最後甚至會消蝕了這個富有?
 

就像有人雖然家境小康,可是也會省吃儉用,
送孩子去上才藝班、夏令營、甚至是最符合時代潮流的說話課、小小理財班...。
這麼有眼界地在培育孩子,不就跟那些菁英家庭差不多了?
你的希望,當然是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健康又優秀,出去社會更有競爭力。
但你可能不知道,你也許已經在無形當中,培養出一個「假性的富二代」了。
這個假性的富二代,家裡其實沒有真正的大財富可以當他的靠山,
可是他卻對金錢,失去了「生存層面」的瞭解。
 

什麼是「生存層面的瞭解」呢?
簡單說,就是體認到「金錢」這件事,其實蘊含著很多為了生存,
所需要付出的辛苦、忍耐與學習。
 

有一個繭居族向他的母親要錢,他要買一個網購的東西。
他的父親說:「除非你把你的函授課程通過,我才會給你買。」
然後那個繭居的孩子就開始發飆,在房間裡摔椅子、摔桌子,氣憤的對雙親吼叫:
「你們拒絕,其實是因為你們討厭我沒有出去工作。
我沒有錢,你們就用錢來控制我...。」
 

父親賺來的那份薪水,除了一半要繳房貸之外,
還有其他的開支、修繕、需要預先準備起來的保費等等...。
這些要怎麼去分配、規劃,才能夠讓一個家可以順利的生存下去呢?
甚至於怎麼刷卡會比較划算、哪裡的折價券比好用?
一個家庭都是要這樣算來算去,才能夠經營下去的。
可是這些事情,這孩子通通都不知道。
他認為爸爸說「你要做這個,才能夠給你錢」叫做「用錢控制我」,
可是,如果這叫做被錢控制,試問任何人為什麼不去對老闆吼叫同樣一句話呢?
 

因為那叫做「工作」,「工作」才能夠得到金錢。

爸爸媽媽在外面也必須作老闆需要的事情,才能夠得到金錢,
這不是叫做「人家用錢控制你」。
應該是說,本來就沒有白拿的東西,社會、家庭要運轉,每個人都必須要有一定的付出。
 

雖然你的孩子不是繭居族,但是高靈說,台灣現在有很多在中間收入以下的家庭,
就是必須這樣精打細算,才能夠生活的。
可是他們的孩子,很多都並不知道父母親的辛苦,
因為他們的父母親也在經濟起飛後的社會中長大,更懂得生活品質,
也想要給孩子這樣的生活品質。
所以無論有錢沒錢,還是很想要讓小孩快樂的長大,可以去挖掘出自己的興趣與天賦。
因此他們多半不吝惜擠出金錢去讓小孩學這個、學那個、體驗這個、見聞那個...
可是孩子就變成了,不知道「金錢」所蘊含的另一面的意義了:
「金錢」必須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工作時,遇到各種挑戰和壓力,
他不能逃避,必須學習去克服、去超越,才可以擁有的。
 

所以現在的孩子,你若問他什麼是金錢,大多會告訴你:
「錢好重要,有錢才能夠讓我買想買的東西、做想做的事情。」
可是幾乎沒有孩子會這樣回答吧:「錢就是我必須去做別人希望我做的事情、
在裡面學習忍耐與不逃避,把事情做好,才能夠得到的東西。」
 

你覺得沒有小孩子會這樣回答嗎?其實以前是很多的。
在貧窮的年代,有許多孩子雖然要什麼沒什麼,可是當他看到父母親為了養活一家人,
是如何艱辛、勤勞地在討生活,甚至他自己也要從很小就去幫忙賺錢養家。
他就知道為了存活,無論遇到什麼挫折、困難、限制,甚至是不合理的待遇,
他都必須去適應、去克服、才能享受到完成工作,拿到一筆金錢的幸福。
所以在貧窮的年代,在很多孩子心中的「金錢觀念」裡面,
確實是包括著要辛勞、要流汗、要忍耐、要長眼的。
 

文章一開頭我們說:你的孩子對於金錢的「觀念」,會讓他將來出社會時,
變成一個「長眼」的人,還是「不長眼」的人呢?
你的孩子對於金錢的「觀念」,會讓他將來面對社會時,變成一個能往前走的人,
抑或是逃避開溜的人呢?
相信闡釋到此,你已經稍微瞭解到為什麼一開始即說,
現在的孩子,其實很多是「沒有金錢觀念」的。
 

這一代的孩子的發展危機就是「眼高手低」。
他們比以前貧窮年代的孩子,好像懂得更多知識、接觸過更多事物,
可是有許多人(當然不是全部),當你放他們在實際生活去做人做事的時候,
他們卻變成了最不長眼、又最不想付出的一群。
例如說,他們可以在父母親帶他到一些場合,跟親友一起吃飯的時候,
只忙著低頭傳送IG和玩手遊,對於在座的所有人;包括辛苦工作在為他服務的服務生,
完全視而不見。
那麼他們雖然小小年紀就去過了東京、倫敦、莫斯科…,
可是一上桌就把所有人都給得罪光,自己卻不自知。
 

他們只被鼓勵著要去實現自我、發揮才藝,卻不知道將來出社會以後,
要勝任一件工作的先決條件,是要能夠真的意會到,此刻是什麼場合?
別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誰正在觀察他?潛規則又是什麼?
於是他們往後進入職場,就可能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沒有;
既無法察言觀色、也總是輕率地就以自己的立場去看不慣人家,
跟人家「合則來,不合則去」。
所以雖然他覺得自己很行,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處處被打回票、處處踢到隱形鐵板,
然後他就很自然地責怪他人、責怪公司、責怪體制…
可是另一方面他也就愈來愈想逃開、愈來愈不想去接觸這些人、事、物…
那這不是培育出了「溫室裡的花朵」了嗎?
 

沒有父母想要把孩子培育成「溫室裡的花朵」,但是很多父母卻不自覺地正在這樣做。
你送孩子去拉小提琴、送他出國遊學...送他學這個學那個。
可是,這些所有的學習,都缺少了學習一種最重要的功課去平衡它,
這個功課就是去讓孩子體會到,更完整意義的「金錢觀念」。
 

以前徵兵制還存在的時代,總說「男孩當兵之後才會真正成為男人」,
還說「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為何有這些說法?
因為當兵的環境也就像現實的社會,你會看到有的人真的很混,卻只靠拍馬屁,
就能生存得比你好;你會看到有的人就是比你有背景,所以可以得到涼缺;
有的人脾氣大、腦筋笨,可是他偏偏就是你的學長、班長,可以罵你、指揮你、管你,
你就是必須讓他開心...。
那在這裡面,你要怎麼生存?你要怎麼平安退伍?甚至你要怎麼做還可以過得好一點;
還可以有餘裕,在軍中繼續念你的托福,準備你的研究所考試?
 

當兵的人會知道面對這些現實,已經不是「對」與「錯」的問題,
如果要生存得好,並且能夠為未來鋪路,就必須要去認清既存的規則與潛規則,
在裡面想得遠一點、看得深一點、長眼一點、覺察一點;
不可以衝動、不可以喪志、不可以據理力爭、但也不可以只是退縮;
要有方法、要會靈活、要能忍耐、要善等待...。
所以當兵這種事情,好像很叢林、很生存遊戲,可是它卻可以讓一個一直在家庭、
在學校被呵護著的學生,從溫室的小花變成具備「生存智慧」的社會人。
 

這樣說,並不是在推崇過去,而是在提醒我們大家,
社會富裕之後所認為的「對的教育」裡面,也會有它的「偏」。
現在因為很多父母親,不知道有這個「偏」,
所以所培養出來的小孩,已經愈來愈具有成為啃老族或繭居族的個性與特質了。
 

什麼是「具有成為啃老族或繭居族的個性與特質」呢?
就是一遇到他討厭的、有壓力的、覺得會犧牲他喜歡的東西的事情,
他就想要拒絕、躲避、拖延。
因為他對於任何挑戰,都沒有「非面對不可」的理由。
他心裡總有個潛在的靠山,在讓他這麼想:
「反正家裡也很穩,我是絕對餓不死的,就算辭掉工作也不會怎麼樣,
回家吃爸媽的頂多被唸,比待在這家公司好多了。」
所以很多他該面對的問題、該學習去瞭解的事情,他就逃掉了,
他就無法去做他人生該做的功課了。
而就算先不講「人生功課」這個大議題,他至少就逃掉他面對社會該學的功課。
 

所以一個有大好前程的年輕人,為什麼最後會演變成足不出戶的繭居族呢?
就是因為他覺得出去外面要跟人家面對面,會有很多狀況令他討厭;
跟人實際相處在一起時,也總會有很多問題,
於是每次經歷這些壓力的時候,他都是選擇逃避。
那他在逃避他自己知不知道?
他知道,所以他也會愈來愈覺得自己是個沒有能力的人,
同時也覺得外面的世界愈來愈可怕。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裡面,他的心態就愈來愈退縮,愈來愈不去跟外界有真實的互動,
最後終於成為了繭居族。
 

像在日本的新聞報導裡,有很多繭居族可以一窩在家裡就是二、三十年,
而且真的打算一輩子這麼過下去,很多人聽了總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他們真的覺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
只要一出門碰到一點小小的狀況,他都會覺得壓力山大。
這就是因為從小到大,只要遇到壓力他都是逃掉,而沒有透過面對這些壓力,
去打破自己的既定觀念,學習如何處理與面對,讓自己的能力提升的緣故。
於是隨著年紀漸長,他面對壓力的能力反而日漸萎縮,
例如三十歲的時候,他面對壓力的能力已經退化到跟小學生一樣了。
 

現在這個現象,在台灣一般的大學生裡面,也看得到了。
明明他已經十九、二十歲,開始出社會打工或工作,EQ卻像個小朋友一樣。
當然他知道自己已經成年了,也要維持一個「像大人」的面子在那裡,
可是實際上面對壓力的時候,他們內心真實的OS---
那些心情和心態,其實根本跟國小學生是一樣的。
所以當他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可以沒有一句話,突然就不告而別,什麼手續都沒辦,
人資怎麼摳電話他都不回。
但是你不用覺得很誇張,也不要嘲笑他們,因為這些年輕人在做這份工作的期間,
其實一直在累積他害怕和想逃的情緒,所以每天去上班的時候,心情都是很煩躁的。
所以當隨便的「最後一根稻草」飄下來時,他就做出直接消失,無法再忍一秒鐘的行為。
 

成為繭居族的人,到後來心態還會更扭曲。
當他沒能力到一個程度,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很糟的時候,
他會把他人生發展成這樣的一切原因,都歸咎於父母親。
也就是他不敢對外面的世界吭一聲氣,但所有的力氣就會開始拿來攻擊家裡面的人。
高靈說,如果你們家有這樣的情形,你們家還會是得到癌症的高危險群,
因為癌症就是自己的細胞在攻擊自己。
 

這是宇宙的那個「∞」的原理:
你的外在生活是某個模式,那個互動的能量流回到你的內在,
就會型塑你的身心,讓它也成為同樣的模式。
所以對於家裡有繭居族的家庭而言,
有的成員也會開始在身體上產生「自己人攻擊自己人」類型的疾病。
於是不只是外在的生活是個地獄,連自己的身體也變成一座地獄了。
 

你們家的小孩子有沒有這樣子的跡象?
父母是要去觀察的。
而你也要知道,造成這種狀況,父母親自己的責任是最大的。
也就是說,雖然你們家可能有一點錢,算是小康或中產階級的家庭,
可是有了這些錢而不會正確使用,說不定反而害了自己,
因為你們用錢在小孩子身上的方式,讓他們的能力萎縮了;
而他們萎縮了,就會變成你們自己永遠的負擔。
 

所以你要怎麼教育孩子呢?現在我們就要來平衡這個太極的黑與白了。
 

首先,你要讓他還在學的時候,就利用寒暑假去打工,賺取所有他下在學期,
自己想要用於玩樂的零用錢。這樣他就會認識賺錢的辛苦、以及辛苦之後的甘甜。
而這些他賺來的錢,你就要讓他自己有自由去規劃、去使用,
那他就會開始有「金錢觀念」。
並且他對父母親也會開始有同理心:
「原來我的父母出去上班,也是這麼辛苦地在賺錢的。」
他就會去反省自己以前對父母親的一些態度或想法,更瞭解父母親的心情,
而這裡面就自然會開啟由衷的「感謝」與「反省」。
 

甚至於他就會對自己的未來想得更多:
「那我如果說要讓父母供應我金錢,繼續念上去,我的目的是什麼?
我能不能對這個負責任呢?如果我不是真的很想要念,
只是想要先有一個假目標以後再說,那會不會到最後根本浪費了這些時間和金錢?
還是說我應該想想自己真的比較想做什麼,也許不一定是唸書,
但是我可以至少不要成為家裡面的負擔?」
 

其次,你要經常告訴他,等他出社會工作以後,他就要完全獨立,

去負責自己生存、生活所要、所需的一切,父母親不會再有金錢上的供應。
 

那麼當他從學校畢業,不再升學,開始工作以後,
所有他需要的食衣住行、娛樂、進修等等的費用,父母親就要讓他全部自己去賺取、
去規劃、去負責。

不要有那種「這個爸爸幫你出一半好了」、
「那個媽媽先借你,等你賺錢再還我」等等的「心疼」和「心軟」。
如果你有這個決心,事實上你會發現,你不會等到他畢業的那一刻,
才突然把他「放生」。
你會在他還在學的時候,就狠下心一步一步地推動他,
讓你的孩子在對金錢有需要的時候,有機會體驗「當兵去」的壓力與成長。
 

也就是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些金錢你會用來栽培他,
有些金錢你卻會用來製造他被磨練的機會,然後你也會很早就告訴他,
等到他工作的那一天起,你就不再給他金錢了。
 

如果你有這樣做,孩子其實是不會抗拒的,因為你的理念與作法是一貫的,
並不是突然間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讓他沒有辦法準備。
可是當你能夠這麼做,你的孩子就會在這些自己去賺錢的磨練之中,
對「金錢」的意義有著很深刻、很豐富的體會。
他會知道「一份薪水」所包含的,是那麼地多;
「一份生活」---即使是很簡單的---所包含的付出,也是那麼地多。
 

那麼你的孩子就會變得更成熟,他就會去開創他的未來,而不會變成啃老族或繭居族了。
 

其實,上「心靈成長課」的真義也是這樣,不是來這裡美美的清談高遠心境,
老師要教你的就是如何去面對你人生有壓力的部分,用智慧去解開它、通過它。
當你通過了以後,你就會有一種喜悅;這種喜悅就是像日劇在演的:
主角在故事的最後一邊咬著飯糰,一邊流下眼淚的心情。
為什麼會有那喜極而泣的眼淚呢?
就是因為你知道你終於穿越了自己的恐懼,勇敢地經歷了某些事情,
你知道自己已經脫胎換骨了!
所以即使是白飯,此刻吃起來卻是特別的香。
 

通過壓力而終於成長起來的感覺,是特別的踏實的。
這個踏實是你已經可以告訴自己說:
「我知道我是有能力的,我行的!我是可以往前走的,我的未來是可以『不是夢』的!」
 

而真正的佛學,也就是在教你怎麼踏踏實實的生活,
然後在踏踏實實的生活裡面去一直看見地獄和天堂;
然後當你願意總是選擇往天堂的道路,去克服在你面前的功課,你就會逐漸累積智慧,
開創出天堂般富貴的、又是利己利他的人生。
 

所以你不要一直睡著,去跟著這個社會的情緒走、或是跟著人家的價值觀去追逐,
人家有什麼你也要有什麼。例如現在環島很酷,你就也要去環島;
等一下當Youtuber很盛行,你就也想來拍個影片玩玩...。
人來地球上投生,不是為了沾沾這些東西的。

人來地球上是為了面對你自己實際的問題,去處理和解決,然後一步一步讓智慧走上去。
而當你有這樣一步一步走上去時,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有很紮實的喜悅、很深刻的開心。
因為你會看到人生已經愈來愈沒有什麼可以讓你害怕、恐懼的東西,
你已經愈來愈有能力去給你自己真實的幸福了。
 

走這條路所得到的大大小小的體會,都真的是大大小小的「開悟」!
小的開悟,你就跟以前的你不會再一樣了。
大的開悟,則會讓你成為所謂的「大師」,或是「活佛」,去引導更多人走向開悟。
 

最後做一個總結:
 

現在還是暑假期間,剛好可以讓父母親們思考與覺察:
「我是用什麼樣的觀念來安排孩子的假期,以及怎樣去讓孩子使用金錢」。
只要記得,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你一定要讓他逐漸學習「獨立」;
而獨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金錢」的賺取與使用。
所以還在學的時候,你就要讓他有多一點自己去賺錢的經驗,
然後自己去決定這些金錢的運用。
然後等到他出了社會,你就要讓他完全靠自己去賺錢、完全靠他自己去負擔他的生活。
 

就像老鷹將小鷹逐出巢去,逼迫小鷹去面對大自然,其實這才是成熟的愛。
大自然會打雷,或許也會下雨,可是它才會讓小鷹體驗到牠自己,
有能力自己飛翔的喜悅。

from:https://blog.xuite.net/mark001tw2009/twblog/588736698-%E3%80%8A%E4%B8%8D%E8%A6%81%E9%A4%8A%E5%87%BA%E4%B8%80%E5%80%8B%E5%95%83%E8%80%81%E6%97%8F%EF%BC%8C%E6%88%90%E7%82%BA%E4%BD%A0%E4%B8%80%E8%BC%A9%E5%AD%90%E7%9A%84%E9%87%8D%E6%93%94%E3%80%8B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如果把領略到的,在生活中活出來, 便等於祝福了自己,也祝福了別人, 那就是所謂的 「陰德」。

如果把領略到的,在生活中活出來,
 便等於祝福了自己,也祝福了別人,
那就是所謂的 「陰德」。

如果用 「陰」來形容潛在的影響力 ,
 那麼,「陰德」其實就是一顆祝福和喜悅的心。

就像花朵的綻放,它只是專注於活出自己的美麗,
但世界便因為它的綻放,
而活絡了蜜蜂、農作物、農夫等等一連串的生機。

「助人工作」其實也是一個人在讓本質開花的旅程中,
自然而然地影響了這個世界而已。


而一連串的生機,又自然而然地回饋給花朵,
這便像是花朵無形中積存的豐厚「陰德」了。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助人」也可以說只是一個人在「純化自己」的過程中

一即一切,一切即 一。

如果你不做助人的工作,你也可以沈澱自己,回到「一」裡面。

如果你要進入人間的反應模式去做所謂 「入世 」的工作 ,
你要說是 「我去幫助更多人」也對, 
但你隨時也能看到另一個角度:
其實我只是在「純化自己」而已。

因此,「助人」也可以說只是一個人在「純化自己」的過程中,
世界因此而產生了良善的反應。

此外,當一個人走上其喜悅之道,無形中影響了許多人, 這也是所謂的「陰德」。

不敢面對真正的問題的「拯救」,只滿足了拯救者所需求的價值感和形象

許多家庭有所謂的「麻煩製造者」,
也總有所謂的「拯救者」,
然而一個牽累一個,我們看到的總是悲慘的命運鎖鍊。

因為在這個牽掛中,自己失去了生命的喜悅,
不但拯救不了對方,還被塑造成負面漩渦的一部分。

許多「拯救者」和「麻煩製造者」一樣,
其實都不敢面對真正的問題。

那種「拯救」只滿足了拯救者所需求的價值感和形象,
不僅沒有真正助益,
拯救者反而也製造了很多負面的東西,
把更多人拖下來,大家苦成一團。

痛苦並沒有所謂的「高貴」又 「必須」的意義……

有的人走的是相對來說的「痛苦之道」,
他們在頭破血流之後才開始反省、回頭,
這當然也能得到喜悅的收穫, 
就看人們如何選擇。

現在我們又要跳到高層次來說了 !

一切既然就只是變化,人們為何要把自己放在某個設定上 ?
你把自己放在某個設定上 , 當下就變成 「苦」;
你不把自己放在某個設定上,當下就叫做「喜悅」。

你要說 「痛苦」帶來 「禮物」也行,但也不一定要這樣,。

痛苦並沒有所謂的「高貴」又 「必須」的意義……

我們來到人世間就是要 「參與」自己的功課。

「參與」是重要的。
我們來到人世間就是要 「參與」自己的功課。

所以 ,有的人說:人生為什麼這麼苦,要來這裡做這些功課?
回答是,如果沒有親自種一盆花 ,怎麽會知道一盆花的珍貴 ?
搞不好你已經在天堂中了,但在你眼裡看起來卻到處都是垃圾 ,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它們的珍貴。
真正種過花的人,才會知道糞土就是黃金。

在從事資源回收的人眼中 , 你認為的垃圾可能刚好是寶貴的資源 , 
但只有當你参與那個回收再利用的過程,才會體認到。

「功課」也只是人世問的講法,
是低層次的方便,跳到高層次的方便,
其實這些事也不是什麼功課,就只是自然的變化而已。

但無論低層次的方便或高層次的方便,都只是「方便」。

當你去分享、奉獻、點亮別人時 , 你那把火炬會燃燒得更大。

許多人偶爾有清醒的時候,這些時候他們願意探索、願意反省,
那麼你的投入對他而言是有幫助的,

但是大部分的時候,他們是不清醒、不自覺的,
在那些時候,助人者要的只是讓自己更清醒。

讓看到你的人有所撞擊、有所感觸而來跟進,
不是你在那裡一直對他用力,而他也依然在他的迷糊、貪心和懶惰中。

你要學會更清楚地分辨,來的人是否有意願成長。

所謂的「意願」有兩種,
一種是他曾經被你點亮過,他現在來找你是因為那個點亮。
另一種就是他已經準備了「油」,只需要你幫他點亮。

有的人不但希望你幫他點亮,還希望你給他添油,
因為他的貪念和懶惰,他只期待藉由靠近你就得到照願和幫助,
這是不成的。

那無盡的能源,一種純化的、可以去揮發的芬芳。
那本來是我們自己可以產生出來的, 但因為貪念、依賴,
並且,當人們有的時候,又不願分享 , 
所以人們很少去燃燒自己, 便感受不到源源不斷的能量。

事實上,當你去分享、奉獻、點亮別人時 , 你那把火炬會燃燒得更大。
如果你的火炬夠大,甚至不用去點燃別人, 就會自動引燃周圍人的燃點了。

我們如何分辨我們的助人工作是一種停滯,或是真正有效的分享?

問題:我們如何分辨我們的助人工作是一種停滯,或是真正有效的分享?

回答:
人生的工作是:完成生命、享受生命、把生命的喜悅展現出來。
不必以掛念的心投入別人的漩渦……
就是說,只要去分享生命的體臉、生命的喜悅,
許多人自然而然就會受到這份分享的照順和滋養,
不要停滯在某種牽掛中去幫助別人。

有心求自我成長的人來找你,你去互動,這裡面也會幫助你有更多的清楚、更大的洞見,
這就是有效的分享,因為你也繼續著你成長的道路。

如果一個人心靈生病了 ,但還沒有成長、成熟的意願 , 
你將心力放在他們身上,將會消耗掉你自己的能量,也會捲入負向的漩渦。

有人願意去弄清楚自己的時候,你只需給他們一個方向,
而不是進入那個人的劇本裡面。

在情緒風暴中的人的確是很苦的 , 但這裡面也有它的因果 ,
當你自己還沒有完備時,介入是會被牽動的,
如果你無法淨化這些負向的能量 ,那麼你就無法照顧自己、繼續 「純化」自己。

當你自己有芬芳時,自然會影響眾生。

譬如某人只是會圖方便想依賴你,並不想面對自己真正的問題,
你就不用花力氣去陪伴和照顧,只需給予他方向,直指他的問題就好了。

高靈的幫助,是讓每個人清楚自己是有能力幫助自己的。

「醫治」其實都是來自於自己,
高靈不過是給予「無私的祝福」和「方便法門」,
才形成了醫治的效果。

這個「方便法門」就是人們基於恐懼而需要「神明」,
所以高靈就扮演神明, 讓人們啟動醫治自己的能力。

每個人來到世界上, 本來都有 「神性 」的部分,要完成的是更大意識的成長。
如果人們都能意識到自己本質的芬芳 , 就根本不需要這些方便法門了。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凍抹條憋不住,一夜尿好幾次?醫師:頻尿5大關鍵原因,小心這個癌症上身

凍抹條憋不住,一夜尿好幾次?醫師:頻尿5大關鍵原因,小心這個癌症上身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20年2月13日 09:50

「醫師,我經常半夜要起來尿尿3、4次,醒來就難入睡,嚴重影響我的睡眠」,
尤其是在天冷的大半夜起來跑廁所,十分痛苦,也有受風寒的危機。
如果你也有頻尿的困擾,除了要擔心可能是泌尿道感染,
不少人也懷疑自己是否是膀胱容量變小了,才會守不住尿液滿出來。

事實上,引起頻尿的原因很多,除了泌尿道感染、膀胱過動症,
甚至要小心與攝護腺肥大,或是少見的一種癌症,都是造成頻尿的元凶之一。

夜尿、頻尿是正常的嗎?夜間頻尿影響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

「夜尿、頻尿」是正常的現象嗎?
以往國際尿失禁協會建議,如果一天排尿超過8次以上及夜尿超過1次,可判定為頻尿。
現在則改為沒有一定的排尿次數,若是最近自覺比較頻尿,或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
也可視為頻尿。

出現夜間頻尿時,對於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影響,
包括:沒有辦法好好休息、增加夜間摔跤的機會,
以及因為失眠而導致日間精神渙散,甚至憂鬱等情況。

1名60多歲的吳先生,有結石病史且曾做過碎石手術,前一陣子突然頻尿變得非常嚴重,
去哪裡都想上廁所,排尿時尿道會有一點痛,尿完不到5分鐘又有尿意,
但每次站很久卻是尿沒幾滴……。於是至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求診,
收治患者的是蕭惟中醫師表示,患者在尿液檢查中有潛血反應,
遂再進一步接受膀胱鏡檢查,發現攝護腺有顆1公分不到的小石子。
當下立即用膀胱鏡夾出結石,隔天患者就開心的說:
「終於不會頻尿了,也不需要吃藥,原來結石引起的頻尿威力這麼大!」

到底引起頻尿與哪一些疾病有關呢?蕭惟中醫師表示,以下是常見頻尿的5大原因:

【頻尿5大關鍵原因】:

1.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主要以女性居多,由於女性尿道較短,容易受到細菌、
黴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侵入。如果平常不愛喝水、愛憋尿,也會引起泌尿道感染,
進而出現頻尿症狀。事實上,泌尿道感染除了會造成頻尿、尿急、排尿刺痛灼熱、血尿,
甚至會有尿有異味、尿液混濁、尿不乾淨、發燒、下腹部脹痛等常見症狀。

2.膀胱過動症

膀胱過動症(overactive bladder)是一種膀胱過度敏感或不自主收縮所造成的。
根據尿失禁防治協會統計,10大慢性病排行中,膀胱過動症的盛行率僅次於慢性鼻炎,
甚至遠高於關節炎、氣喘和糖尿病等。根據統計,膀胱過動症患者,
青壯年族群平均每8人就有1人,60至70歲的老年人平均每4位就有1人,
最明顯的症狀是尿急、頻尿、夜尿和尿失禁。

3.攝護腺肥大

正常男性的攝護腺大小約重20公克左右,然而攝護腺會隨著年紀而逐漸肥大,
一旦攝護腺過大,重量超過標準值,就容易造成膀胱出口阻力增加,
久而久之便會使肌肉纖維和組織沉積於膀胱壁,削弱肌肉收縮力量,
讓膀胱變得敏感、儲存量更小,而引發頻尿的情況。

4.尿路結石

結石如果位於輸尿管下方或膀胱處,會引起尿急、頻尿、尿滯留等症狀。
如果在尿道堵塞,則會有解尿疼痛。

5.腫瘤

雖然膀胱惡性腫瘤較少見,一般都以血尿表現為主,但如果腫瘤太大,或阻塞尿路口,
恐會造成排尿問題,建議要至泌尿科接受完整檢查比較安心。

【醫師教你解決頻尿問題】:

蕭惟中醫師表示,若有頻尿困擾未及時接受治療,恐會導致敗血症、腎功能受損、
膀胱破裂等併發症。建議有頻尿問題的民眾,及早至泌尿科接受檢查及治療。
而避免夜間頻尿,最好傍晚開始減少限制水分的攝取,
尤其是少喝咖啡或是含咖啡因的飲料。

至於白天,仍建議多喝水不憋尿,飲用開水會比飲料更佳,
避免提升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風險。很多有頻尿煩惱的民眾,
因為怕一喝水就會常跑廁所,一整天都不敢喝水,但水分不足容易增加細菌停留,
造成泌尿道感染,甚至影響腎功能等其他疾病,建議仍應攝取充足。
此外,有在服用抗利尿劑的患者,也應盡量在入睡前6個小時服用。

「解脫」不是一個境界,而是一個行動。是在起心動念間的一個鬆綁。

當你放空的時候,你就不會有這些想法出來,
所以這些想法都只是用各種文化系統架構出來的貪念。

就像你覺得自己是一塊海綿的話, 你本來吸滿水覺得很重, 然後你把水擠掉,就覺得很輕。你說這是 「解脫」,但是水擠掉了, 空氣就進來了, 你還是吸滿了空氣呀!

本質是很大的,如果你放空回到本質,本質不是你所知的那一個渺小的你,
包括四周的空氣,這些都是可以融合的,我也可以是你的力量。

當我們思考 「解脫」時,我們是怎樣想的?
我們把它想成一個 「様子」 嗎 ?
還是一個 「變化」、一個 「行動」?

比方你可以把解脫定義成你把水排出去,把空氣吸進來,然後你感覺變輕了。
可是終究空氣還是進來了 !

當你把水排出去, 空氣進來了, 你覺得輕鬆不少,就把它叫 「解脫」。
但是你還可以把空氣排出去,讓更小的粒子進來,於是你又覺得變輕了,這又是「解脱」。
那乾脆把海綿整個拿掉,是不是更大的解脫 ?

那麼,當你不再意識到自己是海綿的時候,你就不再會吸附任何東西了。

這個應該就是你想要的解脱,
然而這也不過是意識之流轉變成其他的東西了,
也許它變成石頭了。

「解脫」不是一個境界,而是一個行動。

當你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 你能夠馬上找到那個路徑,
接觸到你不需要它的一時候的那個感覺,那就是「解脫」

比方當你想要一個衣櫥的時候,可是你又立刻可以想到當你沒有它,
你還是可以很自在的時候,如果可以習慣這個模式,這就是「解脫」。

「解脫」不一定要講得很大,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可以這樣,這就是解脫。

如果談論宗教性的「解脫」,
把它當作一個意象去追尋,那就只是人的貪求而已,
因為事情只不過是轉變一個形式而已。

解脱還不如說是在起心動念間的一個鬆綁。

不要把「解脫」變成 「名詞」。
所以如果把「解脫」當作一個目標、當作一個境界去追求,基本上,就是不了解「解脫」。
真正瞭解的話, 你根本不會去問「終極解脫」這種問題了, 因為解脫對你而言是個行動。



當你在要一個東西的時候 , 你知道不要你也可以如何 ,
當你決定要的時候, 有不要也可以的輕鬆感,這就是「解脫」。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真正明白「真實」與「空性」的力量, 就不會拘泥受制於二元的各種衝突狀態。

真正明白「真實」與「空性」的力量,
就不會拘泥受制於二元的各種衝突狀態。

這不代表「沒有衝突」,而是切實地認知衝突來自自我內在。

一個願意老實面對自己內在的人,
不會在意他人的「不完美」和「缺點」,
除非他只企圖投射某種想像,
然後期待你來滿足他。

一個如實體認到人生根本沒有「理所當然」這回事的人,
就會放下對外在的不平、不滿和抗拒。

他會清楚地明白,沒有誰「應該」要如何待人或做事,
也不會用「我以為」「我認為」的主觀去強加他人。


一個人要是如實知道一切與生命有關的「苦」都是正常的,
那麼就會對偶然得到的幸運更加珍視。

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

學習愛自己。

學習愛自己。

不愛自己
,表示不尊重神的創造物。
不愛自己,是在還沒使用力量前,便先懷疑了自己的能力。
不愛自己,是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神賦予我們之內的神奇。

你可能從小就被教導愛自己是不對的,

認爲這是自我中心、自大、任性和不討人喜歡的,
你甚至被教導如果有這種想法應該覺得羞恥。

事實上,自愛並不表示你高人一等;
自以爲凌駕他人之上才是自大和不討人喜歡。

我並不是在倡導一個充滿自我膨漲、自我陶醉,每個人都自鳴得意、高視闊步的世界。


自愛,愛自己,簡單的說,就是尊重自己,對自己好,

並且和懂得尊重你、對你友善的人相處,
同時你也依據你給孩子或你最親近的朋友的建議及準則生活。

我發現當我迷失在黑暗期時,幫助我重新找回對自己的愛的最快速方法,

就是列出「我不是什麼」。
這好像比列出我自己的優點要來得容易且順暢,
但它具有同樣自我確認的整體效果。

譬如說,

我不是不誠實,
我不是好評斷,
我不是個儒夫,
我不是不負責任的母親和祖母,
我不瘦小等等描述。

你所不是的,幫助你定義你所是的,
而且它也提供了你一些你希望加強的特質,
使原來在「我不是」的清單上的項目轉移到 「我是」的清單。

我們的頭腦常常是尋求「定位」、「標籤」、「解釋」的。

我們的頭腦常常是尋求「定位」、「標籤」、「解釋」的。

正如同一個失業許久又無能創業的人,往往會自慚形穢信心低落,
原因就是他無法給自己一個「定位」
,又給自己貼上「無能」的標籤,
這樣對自我的「解釋」,
更造成信心低落的惡性循環。

所謂的「真相只是你的解釋」,
人們可以任意地去「創造解釋」,甚至是荒謬地詭辯。

你的潛意識不會分辨好壞,
只會受理你已經「接受」的觀念。

任何事情一旦你能為自己創造「有意義和價值」的正面解釋,
你就能改變自己的視角。
然後你的世界就會改變。

而「解釋」往往只和你「選擇」怎樣思想和說話有關而已。


肯定法(affirmation)是消除不安全感,養成愛自己、珍視自己的習慣的一種重要方式之一。

肯定法(affirmation)是消除不安全感,養成愛自己、珍視自己的習慣的一種重要方式之一。

這是單純的用字彙來表達,身爲神所珍愛的子女的我們,
眞正想要的是什麼,眞正想做誰, 然後不斷的重複這些話語,
直到潛意識將它們當做事實接受,我們的行爲也會隨之有所改變。

藉由肯定法,我們可以將自己想得
更健康,
更強壯,
更正面,
更美麗,
更英俊,
更仁慈, 
更具有耐心,
更有自信,
更勇敢--
不論是什麼,只要能幫助我們更愛自己。

記得,是你決定你是誰。

記得,是你決定你是誰。

是你決定你能做和不能做什麼。
你穿什麼好看或不好看。
你想或不想住哪。
你的首要選擇是什麼和不是什麼。
你相信和不相信什麼。
你眞正的限制是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有限制,
如果你不實際面對,
你就會被自己打敗。

但再次的, 它們是由你,而不是由別人決定。

舉例來說,我的身高五呎十吋,如果我堅持作個騎師將是件愚蠢的事。
我的五音也不全--這不是決定論,這是個簡單的事實--
所以我爲什麼要讓自己一再被歌劇的選角拒絕呢?
重點是, 我說我不想做個歌劇家,我不會讓任何人來爲我決定這件事。
即使我的父母眞的堅持我非唱歌劇不可,
我也不會爲了他們的想法而讓自己的人生經歷這樣的挫敗。


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一個人的諸多「面向」,豈能僅由「面相」決定?

「相由心生」並不是「心善面相善,心惡面相惡」這樣的解釋。

要是這麼簡單,該看看有多少慈眉善目的惡人!

金剛雖然怒目也有低眉時,
菩薩遍灑甘露也有不悅時。

一個人的諸多「面向」,豈能僅由「面相」決定?

人的面相受到基因的影響,還小過歲月經歷的打磨。

透過面相確實對人可以「略知一二」,那是簡單的歸納法,
若要深入了解,則非入心不可。

不要做一個以貌取人的人 , 但要了解自己。
人一旦通透了自己的心,往往離別人的心也近了。

所以 「相由心生」真正的意思是「外部世界的諸相,皆來自內心的投射」,
不論你想在這個外部世間創造什麼。另一解為「面相乃由心性塑造」。

你們也常說「愛裡沒有虧欠」,一樣有兩個意思
,一解為「愛情裡不必談誰欠誰,都是心甘情願」,
另一解為「有愛的人都能豐盛富足」。

不要輕易被世間的「制約」綁架, 不要輕易被他人的「評價」傷害。

你要訓練自己,
不要輕易被世間的「制約」綁架,
不要輕易被他人的「評價」傷害。

要了解,人們平常的思言行,
都是在主觀意識下兼具善惡、好壞各半,
被評價的人也會因此毀譽參半,
說穿了這只是二元世界的「正常現象」之一罷了,
沒有誰是全好也沒有誰是全壞,
所以事實上一切都是沒有好壞的。

當你 「看真切 」然後 「不當真」,
只定睛在對你成長和成就有益的選擇上 ,
你就做了和神一樣的選擇。

如此這些你所選擇的,
也才有機會真正幫助到你。

任何上了檯面的人都免不了被「檢驗」,
但驗不驗得過,不是他們說了算,是看你。

你若帶著墨鏡,還希望一片光明嗎?

有時候人們會選擇對顯眼的人發動較為強烈的攻勢,
企圖模糊自身問題的焦點,但卻往往更顯明了自己那份小我的無助。

任何一個以為「老師(師父、神父……)」應該要「完美」的人,本身就大有問題。

他們將他們自己做不到的「期待」,
投射到一個可以安全指責又不用承擔責任的人身上。

只要找到了這個老師不完美之處,
對自己內在不完美的專注就安全的獲得了轉移,
於是這份安慰劑可以讓他內在真正的問題繼續隱藏。

要知道,發怒攻擊的總是弱者,
攻擊裡面沒有學習,
也說明了他其實無力或無意為自己的「進步」負責。

你不會看見你內在沒有的東西。
你外在所見到的「不完美」,
完全是來自你内在「不完美」心境的投射。

你若帶著墨鏡,還希望一片光明嗎?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靈性的品質由「修正」的速度決定,而不是犯錯與否。

在「修正」前,必然會先有過「不適當的選擇」和現在「反省的意願」。

因為人類至今依舊必須倚靠「試誤」的方法,
來取得不同狀況下相對「適當」的決定。

如果有老師的存在,
那真正的「好老師」是最快覺察到「不適當」,並且最快做出轉變的人。

靈性的品質由「修正」的速度決定,而不是犯錯與否。

靈性與宗教一點關係也沒有,靈性是心性的層次,而後者只是小我的投射 !

靈性所修所學皆是用來自我精進而非檢視他人。
與其用放大鏡檢視他人,不如先問問自己,為何手持放大鏡?

一個真正進入心靈修煉的人,會大幅的減少對人、事、物的評議。
但會評議的人不代表不具備心靈修煉的基礎,
對於評議或被評議,既不用有反應也不需要回應,俯仰無愧於心就好。

你們活在以二元為基礎的環境進行心性的提升,
靈修既不是要你對周圍無感冷漠,也不是要你們拿著放大鏡刻薄地挑人毛病。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評議他人,永遠要記得,觀照自己評議他人時的初衷和態度。


付出的價值不只是付出者本身,同時也給接受的人價值感。

感恩及回報,付出和釋出所有的期待,
這是讓你知道你自己就是能量本源的方法之一。

付出的價值不只是付出者本身,同時也給接受的人價值感。
當你送出一個禮物,你送給接受者一份感覺,
就是他們是有價值的,是重要的,還有是被愛的。

給出你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這是察覺出你自己是豐盛的最好方法。

真正的禮物就是給出你最真誠的心意,
如果有機會給出物質的東西,
而別人可以用得上的,這也很好。

讓別人對你付出,你也是在給出一份禮物,
你在接受的同時,允許了對方去感覺他們的善意與豐盛.

在生命裡,如果你經常處於比"足夠"更多的狀態,
你就有機會展現出你有甚麼,還有你能付出甚麼.

我們並不是告訴你一定要付出,
如果你不覺得你是豐盛的,付出只會放大你不豐盛的感覺.

許多人正見證著一種轉變,因為你們改變你們所處世界的能量。
想要成為轉變的一分子,最簡單的方法是去"付出",但是不求任何回報。

這是有效的方法,
比起你去參加任何去控訴你世界上瀰漫著腐敗與貪婪的示威來得有效多了。


2020年2月9日 星期日

「你從一帆風順的生活中學到了什麼?」

「你從一帆風順的生活中學到了什麼?」

我們選擇來到人間,打好了藍圖,
其中有部份就是涉及了面對和克服各種負面的形式,
這是爲了靈魂獲得更偉大的智識和領悟的必要過程。

天使們比我們更清楚,有時他們能提供給我們愛的最好方式和幫助,就是後退一步,
讓我們自己學習,當我們回到「另一邊」的家時, 
我們才會有最深切, 最完美的了解和體認。

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禪宗公案:我還有你啊!

禪宗公案:我還有你啊!

佛光禪師領導的傳燈寺,跟隨他參學的徒眾甚多。

有一天,佛光禪師開講禪門真詮以後,徒眾甲向禪師稟告道:
「老師!生死事大,要了生脫死,唯有念佛往生淨土,
故弟子想要到靈岩念佛道場去學念佛法門。」

禪師聽後,非常歡喜地回答說:
「很好,你去學淨土念佛法門回來,能讓此地佛聲不斷,
使我們的道場真正如蓮華世界。」

佛光禪師和徒眾甲的話剛說完,徒眾乙即刻起立合掌稟告說:
「戒住則法住,佛門沒有比戒律再重要的事,老師,所以我想到寶華山學戒堂學律法。」

禪師聽後,仍然歡喜地回答道:
「很好!你學律回來,能讓我們道場大家都具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真正成為一個六和僧團,真是太好了。」

佛光禪師的話剛說完,徒弟丙亦整衣頂禮說道:
「老師!學道莫如能即身成就,弟子思前想後,非常急於到西藏學密去。」

禪師淡淡一笑,即刻答道:
「很好!密宗講究即身成佛,你學密回來,影嚮所及,
我們這裡一定多人當身成就金剛不壞身。」

佛光禪師為甲乙丙弟子這樣回答後,在座旁的侍者,很不以為然
因此就非常不滿地問道:「老師!您老是當今一代禪師,
禪是當初佛陀留下的以心印心的法門,成佛作祖,沒有比學道參禪更重要的事,
他們甲乙丙等應留下來,在您的座下與您學禪,以期直指人心,明心見性才對,
您老怎可鼓勵他們走呢?」

佛光禪師聽後,哈哈大笑說道:「我還有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