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口業》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口業》

一個人的命運好不好,從他有沒有口德就看的出來。所以口業很重要,人一輩子缺德事不會天天做,但是缺德的話,難聽的話,不正經的話可能會天天說。日積月累,福報都從這張嘴裡跑光了,所以,說話沒口德的人,這輩子也是坎坎坷坷很淒涼的。

口德對任何人都是這樣,許多福報都是通過嘴巴給損了。有的人說,我什麼壞事都沒有做啊。要知道,這個口業不好,損福報是很厲害的。

古人講的,言由心生。如果嘴巴一直講不好的話,說別人是非,以及說一些詛咒的話,這樣子福報損很快。不僅是說是非,哪怕說我們長輩的不好的話,這也是損福報。有些女人很喜歡抱怨丈夫,說丈夫這不好那也不好,吵起架來連對方父母、祖宗八輩都敢罵,什麼難聽說什麼。這樣造口業是很嚴重的。這樣家境只會越來越窮,因為福報都被你罵光了。所以這個口業關,一定要注意。

知人不必言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口德與己。

責人不必苛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肚量與己。

才能不必傲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內涵與己。

鋒芒不必露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深斂與己。

有功不必邀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謙讓與己。

得理不必搶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寬和與己。

(網路文章分享)

為何台灣媽寶滿街跑?

我在不同國家的工作的時候,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長久下來明顯地感覺到東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生活的態度的差別。不同的文化教育,其面對大自然亦是截然不同的態度。一般而言,歐美人個性較華人更獨立自主,也更習慣戶外活動。

對小孩的教育

歐美以人為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小孩長大就得獨立生活,既然生活的範圍不只有家裡,家長不會也不能照顧小孩一輩子,最大的責任就是教導他如何面對、了解以及享受人生。夏令營或童子軍是小孩子暑假經常參加的活動,從小就讓他們學習接觸各種生活環境及技能。
華人生活以家庭為中心,家是避風港。父母的責任是照顧,洗衣煮飯打掃樣樣包,能夠幫孩子多做多少是多少,媽寶小皇帝滿街跑。每年暑假是從學校改換到補習班上課的開始,開學前家長忙著幫小孩趕暑假作業,這些都早已見怪不怪。

對學習的觀念

歐美教育讀書是為了發掘興趣跟找尋自我,而不是為了考試,世界能教的比學校多千萬倍,老師經常讓學生自己訂作業題目跟報告方式,喜歡烹調帶來一道美味料理分享給同學,鍾情旅遊可挑選一個地方做旅遊指南,你有從中學習收穫才是最重要。
華人填鴨式學習法,我的求學時代,世界歷史地理與地球自然環境都是硬背的,不求瞭解只求考試能過關,試卷跟腦中知識,出考場就同時交出,馬上全部還給老師。
社會用學歷決定成敗,學生從小每天放學後直奔補習班繼續念,放假不去戶外還是去補習班,課本、考試、測驗佔據大部分時間,徹底摧毀學習的樂趣,也奪走體驗自然的機會。大人被長工時壓到喘不過氣,小孩也未必輕鬆。
(圖/作者提供)
(圖/顏孝真提供)

對自然的態度

歐洲小孩從小就會游泳,在國外接觸大自然游泳、登山、釣魚、野餐……都是很稀鬆平常的休閒活動,上小學前都學會游泳都快變成一個傳統,假日的游泳池及海邊到處都是玩得不亦樂乎的小朋友,父母從小就讓小孩去玩水,自然而然不怕水就學會游泳,跳水或衝浪。
即使北歐如芬蘭等寒冷國家,不論春夏秋冬,小孩子一抓到機會就往戶外跑。用國家猜休閒興趣準確率幾近90%,英國、瑞士愛滑雪、澳洲喜歡衝浪、滑雪,紐西蘭偏好登山。
華人小孩則是通常怕水,從小家長耳提面命,命中帶火、命中忌水、農曆七月、連游泳池都不太建議、天氣不好、海邊很危險不要去……一堆禁忌,待在家裡最安全,久而久之兒童從小泡在電視機前面玩電動。
小孩越來越宅,該在戶外享受自然陽光的年紀,卻喜歡待在家裡,有冷氣有電視有電動有玩具還有媽媽準備的點心,人工智慧的生活,可惜的是,在屋內待著卻連閱讀的習慣都沒有養成。

與海洋的相處

帶歐美客人出海浮潛,只需要該海域的安全說明、注意事項,游動路線方向,不需救生衣也不用游泳圈,一下水各個水中蛟龍。
如果父母會潛水,小孩在未滿10歲還不能考潛水證時,會讓他們參加深度約2公尺的體驗潛水(泡泡小勇士)。滿10歲就會送去考潛水證照,之後就能全家人一起潛水,馬爾地夫就經常看到全家大小一起來潛水。
帶著中國客人出海,即使水溫有30度,一碰到水會大喊好冰,穿著救生衣還抓著救生圈,仍然從頭驚慌尖叫,催眠自己臉一碰水就不能呼吸,常常會出現一些「為什麼海水是鹹的」、「為什麼踩不到底」、「怎麼沒有繩子抓」、「穿著蛙鞋我怎麼走路」、「不帶面鏡不行嗎」……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
在澳洲郵輪工作時,極少有亞洲客人,有次難得的遇到一對中國年輕夫妻,船長說他們水性不好,要我多照顧他們,於是安排一對一超級VIP待遇,讓他們穿著救生衣,手還抓著救生圈,心想這樣應該能讓他們安心浮潛了。
怎麼知道他們才剛下水就驚聲尖叫急忙上船,預計三天兩夜的行程,第一個早上就喊卡,只得安排其他船送他們回去,船上的所有人都大感不可思議。
在馬爾地夫也常見中國客人只有踩水拍照而不敢去浮潛,我們常想,大老遠地舟車勞頓,花了這麼多時間金錢就是為了一探印度洋的美景,人到了卻不敢下水,寧願坐在沙灘上玩手機,都替他們大感遺憾。
(圖/作者提供)
(圖/顏孝真提供)

對人生的態度

在澳洲西部某個沙灘看到一個約5歲的小孩被沙灘上的玻璃割傷腳,血流如注,小孩子泣不成聲,媽媽送去醫護站包紮,然後對著他說,下次去海邊要記得穿鞋保護雙腳,孩子擦擦淚點點頭接著就繼續在沙灘玩,澳洲人常說Nothing beats Aussie(沒什麼能打敗澳洲人)。
在馬來西亞時,遇到個中國小男孩,被木頭扎到手指,一個針孔大的傷口,島上的醫生取出後,媽媽堅持得送大醫院,萬一傷口感染出事怎麼辦,難得的假期從那一刻畫下句點。

我們該做的是親近戶外自然

台灣四面環海不過靠的是消波塊,台灣人與大海的距離就被這樣阻隔了,坐擁山林、海洋豐富自然資源,我們卻都只去到邊,去海邊沙灘戲水山上烤肉野餐,有多少人真正親近海洋踏上森林,而非連到玉山登頂都有套裝行程。
在馬爾地夫時經常聽到中國客人看著歐美客人外國人都好會游泳喔,一種羨慕跟崇拜的語氣,我常跟他們說,你的孩子也能像他們這樣,只要你帶他們多去戶外,跟自然相處,他長大後會比這些外國人更厲害。
夏天即將到來之際,游泳高手的你,快點出門去玩吧。
還不會游泳的你,加點油,你也可以是今年最耀眼的美人魚/海王子。
有孩子的你,周末烤肉露營時也交派一些工作交給他們吧。
(封面圖片來源:zilupe@flickr,為示意圖,非當事人)
責任編輯/謝孟穎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下班後,你都在幹嘛?培養 10 個小習慣,人生過得更快樂

經過一整天的開會、報告、回信、工作,下班後回到家,只剩下癱在沙發放空滑手機,或是看電視的力氣,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放空完依舊疲倦,身體狀況愈來愈差,精神也沒有得到休息。The Muse 的副主編 Alyse Kalish 在 2017 年嘗試戒掉下班變成「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的壞習慣,遠離手機和電視、改看實體書,結果發現自己的精神變好了,而且去年她總共看了 23 本書,比前年多出整整一倍!
根據研究,長時間盯著電子產品的螢幕,不僅對眼睛有害,對心靈也有影響,你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在虛度光陰,而變得不快樂。為了你的身心靈健康,下班後除了懶在沙發上,Alyse Kalish 建議你嘗試以下 10 種活動,總有一種適合你:

1. 閱讀

適合喜歡看書卻總是沒時間的你,好好利用下班後的休息,沉浸在書香裡吧!不知道該讀些什麼的話,不如從比爾.蓋茲推薦的書開始讀吧。

2. 寫東西

你可以寫部落格、寫日記或只是隨意將任何東西寫下來,不用刻意去雕琢,這樣簡單的方法就可以紓壓。

3. 烹飪

喜歡下廚或烘焙的人,可以好好利用下班後的時間,發揮創意打造新菜色。如果你還能將料理分享給同事,跟他們的感情也會更好喔!

4. 靜坐

當然不是要你下班後就閉上眼睛靜坐,你可以選擇在所有事都安頓好以後,撥出 10~30 分鐘就行了,也可以選擇一到家就做,或是睡前讓自己放鬆。

5. 打掃家裡

還有髒碗還沒洗?還是很久沒拖地了?多利用下班後的瑣碎時間處理吧,就算只做一樣也好,可以讓你假日輕鬆些,處在乾淨的空間裡,心情也會煥然一新。

6. 運動

如果你不想早起運動,那就下班後動一下吧!可以去健身房、上個瑜珈課、或只是跟著網路上的教學影片做動作,讓運動釋放一天的辛勞。

7. 散步

如果你不想流太多汗,只要天氣允許,出去散散步也好。在走路的時間裡,還可以讓頭腦靜下心來,工作上的難題或許就能想出解法了。

8. 跟寵物玩

如果你有養寵物,一定會知道寵物的陪伴有多療癒,一開門看見等待你的狗狗,好像一整天的疲勞都消失了。

9. 列清單

什麼清單都可以,可以是下禮拜要買的東西、你心目中理想的公司、你想去玩的國家等等,花點時間列出來,再想一想要怎麼實踐。

10. 寵愛自己

最後,在經過一天的疲勞轟炸,當然要寵愛自己一下,泡個舒服的熱水澡,或是獎勵自己去吃一間你一直很想吃的餐廳。偶爾奢侈一下,鼓勵努力賺錢的自己。
資料來源 / The Muse

覺得生活被制約?研究發現:智慧型手機讓人們更孤獨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愈來愈發達,試著回想,在你搭捷運、公車、甚至走在路上的時候,大部份人們都會做些什麼行動?也許是聊天、也或許是補眠,但絕大多數人,肯定都是低頭滑著手機,看似裝忙地處理公事、打屁哈啦,但絕大部分的時間,卻只是漫無目的地排解寂寞。
回到在社群媒體日益發達的現代,通訊軟體似乎讓人們的距離更近了,我們能隨時聯繫到遠在他鄉的朋友,透過臉書點讚「表達關心」,但這份「無形」的距離卻讓人與人間的溫度變得更有「有形」,人們選擇在線上聚會、聊天;見面?早已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往事。
在這個愛慕虛榮包裝一切現實的社會上,「好友數」「點讚數」「追蹤數」成了許多人追求之目標,報喜不報憂成了常態。如果沉迷於社群軟體,會想像似乎朋友們都過得很好,三不五時就有吃大餐、出去玩、甜蜜的曬恩愛合照,自己卻開始產生不平衡。
《劍橋大學心理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相較於同年齡人,孤獨的年輕人發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失業的機率較高。特別是網路世代,面臨許多人際互動的新型態與困難,相較於其父母等上一代,人與人面對面的接觸頻率減少,表達內心感受的機會與能力不足,對其健康與職涯發展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該研究由英國(UK)進行數十年的調查,以一項《環境風險縱向雙胞胎研究》之世代研究,追蹤1994至1995年間,在英格蘭(England)和威爾斯(Wales)出生的2332名孩童為研究對象。
並進一步於參與者18歲時進行孤獨感評估,詢問其自覺多常缺乏陪伴?多常被忽略?並就其身心健康、生活習慣、教育和就業等方面進行訪談,再透過迴歸分析與縱向分析,了解受試者的孤獨感及相關因素。
然而,研究發現25%的參與者,在某些時候感到孤獨,而有7%則是經常感到孤獨。研究者對應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的調查,發現相較於其他年齡層,16至24歲族群更常感到孤獨。研究也探究到,受試者中感到最孤獨的10%中,有25%處在未就學、未就業或參加培訓的狀態;而在未感到孤獨的年輕人中,處在前述狀態者只有10%。
總而言之,寂寞的年輕人較易失業或失學,且較少從事體能活動,出現吸菸、強迫性地使用科技產物等狀況較多,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憂鬱、自殘或自殺企圖的可能性約多出一般人兩倍。
專家分析,造成年輕人孤獨感倍增的主因,社群網路的影響難辭其咎,而實際上,朋友愈多並不代表愈快樂,反而是當朋友愈多,對社會的疏離感便愈大,即使擁有千百個朋友,看似交友廣泛、人脈很足,事實上內心卻是特別空虛與孤獨,研究發現,沉迷於Facebook的使用者,大部份都對生活不滿意,也比較不快樂。
根據研究,長時間沉迷於臉書,跟花費同樣時間在上網搜尋資料上,前者容易被影響心情,但並不是臉書讓人孤獨,而是愈孤獨的人,愈愛沉溺臉書。
專家強調,擁有500個、1000個臉書朋友並不是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真正知心、坦誠以待的朋友,「面對面」才是人與人基本的相處之道。
專家提醒,現在有愈來愈多人會衝刺Facebook的朋友數、點讚數,並營造成讓自我更紅的跳板,這並無不妥,但唯需注意,這些網路上的社交關係,在心理學家眼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花過多時間在經營虛擬網友,你可能會因此忽略真正需要關心、幫助的摯友。
密西根大學教授史考特(Scott Campbell)就說,現在智慧型手機已經像是人們的第二層皮膚,當一有通知,人們就會馬上回應,即使沒有訊息,習慣性的反射動作大概讓人三不五時都想要看手機──搭車要看、走路要看,就連跟朋友聚會、開會都在用手機。
他舉例,有一次,他和一群朋友去參觀靈長類動物庇護所,其中有一個環節是將人關在小鐵籠中,而猩猩是可以在旁自由活動的。接著,管理員發給每個參與者食物,邀請人們與靈長類互動,但大家首先不是拿起食物,而是瘋狂用手機拍照、自拍,根本完全失去互動的本意。
這是想都沒有想的過程,也不難想像:人們因為手機錯過了多少美好的事物。
圖片來源:maheshfeenoticierocrdailymagazine

「秋乏」愛睏起不來?順應節氣多睡一小時

中醫師林育琦說,「秋乏」是一種身體保護機制。
所謂「春生」、「夏長」,身體機能比較亢奮、旺盛;進入秋冬就要轉為收斂,調養生息,因而從古以來就有「秋收」、「冬藏」的說法。如果常感到疲勞睏倦,可以增加睡眠時間,也減少比較劇烈的活動,多從事柔和的運動,例如太極拳、八段錦,以滋養身體,改善秋乏的症狀。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馨尹也指出,日照長度和光度會影響人們的睡眠、反應和情緒,因為人體內建生理時鐘,會和日照的長度、光度同步運行,尤其老人家或精神狀況不穩定的人,影響更明顯。

(秋冬如果特別容易疲乏,可以稍微調整睡眠時間。)

調整睡眠,提前睡或多睡一小時

林育琦建議,無論提前一小時睡或晚一小時起床,只要掌握晚上10點半前入睡都很好,因為午夜11點~1點是膽經運行的時候,此時熟睡能讓肝膽獲得充分休息,儲備體力,隔天才有精神。另外,睡前也可以熱水泡腳,幫助睡眠品質更佳。   
雖然有些西醫認為,不必刻意多睡一小時,只要生理時鐘配合日夜運行,對於荷爾蒙分泌、防止神經退化、失智及代謝疾病都有幫助。
許馨尹則建議,如果真的愛睏,晚上可以提前一小時睡,維持一樣長的睡眠時間,即使提早一小時起床,只要睡飽,白天自然有精神。早起也能用清涼的水洗臉,或運動半小時,讓自己更清醒
不過,許馨尹提醒,調整睡眠時間應該循序漸進,從提早15分鐘睡,慢慢增加至半小時、45分鐘、再到一小時,以免突然提前一小時上床,反而可能睡不著。

(增加日照、多活動,也能幫助改善昏昏欲睡。)

白天多活動、增加日照,轉移注意力

如果白天或午後還是很愛睏,許馨尹建議,年輕人或晚上睡眠品質不錯的人,白天可以小歇片刻,午睡15分鐘~半小時;但若是老人家或晚上睡眠品質較差的人,則不建議白天睡覺,以免影響晚上睡眠,惡性循環。比較好的方式是轉移注意力,例如起身走動、增加日照,提振精神

秋燥,多食補氣、滋潤的食物

林育琦表示,秋天愛睏也可能和氣燥有關係,建議多吃補氣、滋潤的食物,例如菊花、蜂蜜、黃耆、芝麻、桑葚、黑木耳、堅果、秋葵或糯米,直接沖泡、打汁飲用或煮來吃。另外,少吃辛辣傷陰的食物,例如蔥、薑、蒜,即使薑湯暖身,也不必天天熬煮一大鍋來喝。
林育琦也推薦幾道茶飲,自己在家就能煮來喝,有助改善秋燥引起的不適。
同時,因為秋燥,秋冬季節也容易感冒、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便秘、甚至憂鬱症發作,平常更要做好保養,多補充水分、攝取纖維、增加日照,就能舒服地過完這段節氣,迎接春天。
編按:此文為2017年發表,文中人、事、物背景或已有調整、變動,造成不便還請見諒。
文章出處:Web only 2017.11.06

肌肉流失問題多,盡早提防肌少症

在門診遇到小孩在進行耳鼻喉檢查時,通常需要大人幫忙固定。但是有位阿嬤帶著小孫子就醫,在請阿嬤幫忙固定時,她瘦弱的四肢顯然使不上力氣。甚至我還會擔心她因為小孫子的揮舞抵抗而重心不穩、跌倒受傷。還有一位老阿公也跟我抱怨,想抱一歲多的小孫子,感受一下含飴弄孫的幸福,卻因手臂無力、力不從心。 

多數的阿公、阿嬤把這些現象簡單用一句「老了啊!」帶過去。體力變差、站不起來、走路緩慢等情形,以前會把這些症狀當作是自然老化,這其實有可能是「肌少症」造成的。肌少症這名詞越來越常聽見,那究竟甚麼是肌少症呢?這又帶給銀髮族長輩們甚麼影響?


肌肉流失會有什麼風險?

一般成年人肌肉退化的現象大約是從 30歲開始,肌肉平均質量每 10年減少 3–8%。隨著年紀增加,退化的速度也加快。70歲以後,每 10年減少 10-15%。另外,營養不足、活動量少、慢性疾病也會加速肌肉流失。

如果肌肉質量持續減少,造成肌肉力量不足,亦會影響生理活動。因此會有體力衰退、走路速度緩慢、手腳無力的情況,也比較容易跌倒、骨折、失去獨立生活功能。肌少症除了影響生活品質降低、行動能力外,也增加了跌倒風險、罹病率、失能與死亡率。


怎麼樣算是肌少症呢?

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 EWGSOP)於2010年提出對於肌少症的診斷標準,為肌肉質量減少加上肌力減弱或行動能力變差。

(1) 肌肉質量: 臨床上一般較常使用的測定方式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或生物電阻測量分析(Bioimpedance analysis)。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影像雖較準確,但考慮到成本高昂、設備地點受限及輻射因素,目前仍以研究用途為主。

(2) 肌肉強度(肌力):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方式是利用握力器測量手部握力。另外亦可測量膝蓋的彎曲力量(Knee flextion/ extension)或最大呼氣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 

(3) 行動能力:計算行走速度、使用簡式生理表現評估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六分鐘行走測試、起身行走測試(Timed get-up-and-go test)及爬階梯測試,均可應用於臨床實務或研究用途。

肌少症篩檢-照護線上


肌少症的原因

● 原發性肌少症

年紀:除老化之外,無其他原因導致


● 繼發性肌少症

活動程度:臥病在床、坐式生活

疾病:器官衰竭、發炎性疾病、癌症或內分泌疾病

營養:蛋白質或能量攝取不足、吸收不良、腸胃道疾病或藥物導致之厭食


預防肌少症你可以這樣做!

雖然年紀老化造成的肌肉量流失可能是無法避免的,但適當的治療與介入卻能夠延緩或改變其造成的不良影響。目前針對肌少症的處置,最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是營養的補充搭配適當的運動訓練。

● 營養補充

目前成人每天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 0.8公克,若為預防肌少症,則每天每公斤需攝取 1.2 -1.5公克的蛋白質,最好能平均分配於三餐中。因為若單一餐攝取超過 30公克的蛋白質,並不會使肌肉蛋白質合成更多。而攝取的蛋白質應選擇富含白胺酸(Leucine)等必需胺基酸在內的優質蛋白質為主,例如牛奶、大豆、雞蛋、雞肉、牛肉、魚肉等,才能夠促進蛋白質合成。

另外,在肌少症的營養選擇,維生素D的補充也很重要,因為維生素D也與蛋白質合成有關。鮭魚、鯖魚或魚油、牛肝、起司與蛋黃都是很好的維生素D來源,適度的日曬則有助維生素D的吸收。維生素D缺乏的老年人(< 30 ng/mL) 補充維生素D有助於防範肌少症,但補充的劑量、時間長短以及長期服用的安全性仍待闡明。若無維生素D缺乏,補充則無效益。


● 阻抗性運動

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而阻抗性運動最能有效增加肌肉質量、強化肌力。但老年人在運動前須做排除一些不適合從事有氧運動及耐力訓練的情形;開立運動處方時,須兼顧運動的安全性及個別老人的興趣,尤其要特別注意視力衰退與平衡的問題,避免跌倒骨折等意外發生。


改善肌少症能夠提高生活品質喔

台灣已邁向高齡化社會,如何成功的老化,是我們努力的目標。肌少症是老年族群失能、跌倒、住院甚至死亡的危險因子。因此,若遇到有肌少症可能的老年人,可進一步篩檢,並給予適當的飲食及運動建議。積極介入,以減少未來併發症的產生,亦能促進老人家的生活品質,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

我們來談談,身為凡人,為甚麼要修行?

我們來談談,身為凡人,為甚麼要修行?

身為凡人,如果要富貴,就得要付出代價;如果想要名利,也要付出努力;如果想要權位,得要有所作為;如果想要當一個富翁,是不是要拼命賺錢?

凡人無非也是想要富貴、名利、權位、錢財。

可是這不是你「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的問題。

有道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強求不得!

「冤親」與「業障」

所謂「冤親」,泛指債主、冤欠,其形成之因緣,即是你所造作之事害其致死;易言之,即是人命債,當然此一人命債之業因,不論是有心或者無心,只要是造成人命債,即會形成冤親之因果報業。

所謂「業障」,是相對造作之過錯或罪惡,並沒有害人致死,但卻是廣泛之累積,猶如蛛網千頭萬緒,糾結盤錯,形成阻障之業力。

因果成熟討報之際,冤親絕大多數直接干擾受報之人心神與身體;而業障之報象,因其屬輕而廣泛,故多會干礙受報者之事業、運途,甚至婚姻緣機等等,乃緣於其特性如蛛網般覆罩干礙受報人,但其能量輕於冤親,故僅能討報於受報人之身外。

3年內中風患者少8成!「關鍵」曝光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日本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長壽大國,其中日本沖繩縣的竹富島更因為在3年內降低8成心肌梗塞、腦中風患者,在厚生勞動省主辦的健康長壽比賽贏得首獎。島上醫師分析指出,居民能夠長壽的原因,應該就是因為改善3項生活習慣,因此才能常保健康。
島上的竹富診療所醫師石橋興界表示,他建議島上居民改善3項生活習慣,第一個就是戒菸,不僅如此,為了確實減少島上的吸菸人口,竹富島還將售菸的販賣機全數撤出,讓居民在島上完全買不到香菸,因此讓島上的吸菸率降低了35%。
 ▲醫師建議最好在傍晚時候進行健走運動。(示意圖/攝影者Alex Proimos, flickr CC License) 
第二項則是讓民眾多多進行健走運動,由於運動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增進新陳代謝速度,讓肌肉分解、再生的速度加快,而又因生長激素在傍晚分泌最多,石橋興界就因此建議民眾能在傍晚涼爽時進行健走,讓民眾能有效率的燃燒多餘的糖分、脂肪,減少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疾病發生率。
▲醫生建議每日可以食用豆腐吸收蛋白質。(圖/資料照)
而最後一項則是適量食用豆腐,豆腐富含植物性蛋白,其中的白胺酸能促進肌肉的合成,維持肌肉量則能改善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血壓,還可以讓血管年輕化。專家更表示,在傍晚健走運動後食用富含白胺酸的食物,如豆製品、乳製品、魚類、肉類,就能改善動脈硬化問題,民眾一天最好食用150~200g的豆腐。
專家指出,動脈硬化是腦梗塞、心肌梗塞等血管疾病的關鍵,因此,如果能改善動脈硬化的現象,就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腦梗塞、心肌梗塞的發生。
查看原始文章             

降低失智風險,就從生活做起(懶人包)

失智在銀髮族群不算少見,近年來電影、書籍、或新聞也都常提到「阿茲海默症」這些讓人耳熟能詳的失智症。在這老年化的社會,大眾不斷地問著:「我們有辦法預防失智嗎?」科學家們也不斷找尋著各種可能的方法測試。


但很抱歉的是,目前沒有單一的明確方法能預防失智,請不要相信「每天吃XXX,聰明活到老」或是「每天轉腳踝三分鐘,老了不會失智」這類的說法,也沒有「抽血看到XX,你一定不會失智」這種事情。

然而,哪個人不期待自己活到老還是耳聰目明,腦筋動得快呢?誰希望自己會被騙光財產,或退化到連大小便都令人擔憂呢?因此,目前雖然沒有能治癒失智症的確切方式,但我們可以靠著一些生活型態的改變,來降低老年時失智的風險。以下這些生活調整,不管你今年幾歲,都是適用的

我們主要從三個主要方向來看,分別為「生活習慣調整」、「掌握身體狀況」、及「增進心智及社會幸福感」


生活習慣調整

● 增加身體的活動度:身體多動對腦部健康很重要,久坐久躺就是會生病。運動時,腦細胞能獲取較多的血液及氧氣,即使是一天快走15分鐘,也能讓頭腦維持功能。當然,養成一周運動五天,每天三十分鐘的規律運動更好。

很多人會抱怨:「我有在運動啊!可是又瘦不下來!」請不要氣餒,就算運動沒有讓你體重下降,運動還是會帶來其他好處的,運動能幫助維持海馬迴區的腦容量,而這裡(海馬迴區)通常是罹患阿茲海默症時第一個受影響的區域。

只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不論是快走、游泳、騎腳踏車、或參加運動課程都對腦部健康有益。真的不太能走跳的人,也可以考慮先從每天規則做園藝起頭。

● 不抽菸抽菸會影響呼吸、心臟、及血液循環,因此容易破壞腦細胞及腦部血管。根據研究,抽菸者較容易得到失智。如果你還是有抽菸習慣,一定要想辦法戒掉啊!


生活習慣調整

● 吃得健康:不要吃太多的糖,或常喝甜的飲料,糖是很傷身的!另外,避免過多的紅肉及飽和脂肪,也要避免吃太鹹。多吃魚類、蔬菜、堅果。

● 睡得健康:適當的睡眠能幫助腦部自我修復,如果因為更年期或壓力等狀況而使睡眠品質失守,要趕緊尋求醫療協助。


掌握身體狀況

● 治療心臟問題對心臟血管不好的,就對頭腦不好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與失智有很強的關聯性。曾經有解剖研究發現,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裡,有高達八成同時也患有心血管疾病。有沒有發現,我們剛剛所說到的,多運動、吃得健康、不抽菸這些也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因此,如果你調整了生活作息,卻仍被心臟疾病困擾著,記得要聽從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控制心臟問題喔!

● 控制血壓及血糖:中年時期若放任血壓及血糖飆高,血管就不健康,血管不健康,提供到腦部的氧氣及血液就變少,對腦細胞造成傷害,老年就容易失智。請記得,糖尿病高血壓都會造成失智,關係非常密切,務必要好好控制。


掌握身體狀況

 保護頭部頭部外傷會增加記憶及思考的困難,尤其是曾經受傷嚴重到失去意識的程度後,很容易後來造成失智。於是,我們從年輕時就要注意避免做出會頭部外傷的行為,不管有沒有警察管,騎乘腳踏車與摩托車時務必使用安全帽保護頭部,開車坐車不管在哪個位置都要繫安全帶。參加攀岩、溜索等活動時也要戴著安全帽。在家裡要有防滑措施,減少跌倒及撞到頭等事件發生機會。


增進心智及社會幸福感

 保持著想要學習全新事物的動力及意願:當我們學習新的技能時,我們就需要動腦記得一些步驟,並常會思索,與過去所學相互比較,因此學習新玩意很好,會讓人多動腦,負責記憶及資訊處理的部位就更不容易「生鏽」

例如,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吧!學習不同的語言能幫助我們增進對世界文化的認識,拓展自己的視野,曾有研究還指出,能使用雙語的人比使用單一語言的人能延遲失智症的發生約四年。請自動忽略「老狗學不會新把戲」這句話,學習及嘗試的過程比結果還要重要的

假使沒有固定學習某樣新技能,至少每天持續給自己一些動腦時刻,像解些謎題、看點書、玩牌、甚至打打麻將,而不要只是不想動腦、看著電視、滑著手機,這些動腦時刻會讓人更常笑,更正向開心的態度都能幫助腦部健康。

 保持社會參與感:上了年紀之後退出工作場合,不代表要一天到晚宅在家。請繼續參加各種團體,當志工,上健身房的團體課程,參與民俗活動等都很不錯,持續的社會參與能加強刺激腦細胞,腦細胞之間的連結就比較穩固。

這裡稍微提醒一下,參與這些社會活動是要讓人能專注付出,並讓自己心情愉快,請不要把這些活動當成過去的職場廝殺,萬一這些團體社會參與讓你已經開始感到焦慮,就要趕快調整,不然太常焦慮也是會影響腦部健康的!


要降低失智風險,就從自己的生活做起吧!

還記得這幾項重點嗎?身體多活動,吃的健康,控制心血管疾病,平時多動腦,保持社會參與!保握大原則,遠離失智!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管好自己的嘴!》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管好自己的嘴!》

1、不要評價別人的好壞,因為他們並不影響你吃飯。

2、不要評價別人的德行,因為你不見得比他更高尚。

3、不要評價別人的家庭,因為那和你沒有一點關係。

4、不要評價別人的學問,因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學問。

5、不要評價任何人,哪怕是你最看不起的人。

6、不要太過張揚,要明白沒有一個人會比你更弱小。總之,做人要低調一點。

7、不要依靠別人,因為生活沈重,誰都想活得輕鬆。

8、不要傷害別人,因果遲早都會來。

9、不要隨意發脾氣,誰都不欠你的,現在很痛苦,等過陣子回頭看看會發現其實那都不算事。

10、不要去討論誰的修行好與不好,修行在個人,別人是你的一面鏡子,反射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不足中修煉自己。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並不影響它聳立雲端;
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
地不解釋自己的厚度,但沒有誰能取代她作為承載萬物的地位。

(網路文章分享)


研究:空污影響智力 對年長傷害最大

根據美國耶魯大學與大陸北京大學共同合作的一項,對空氣污染的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有可能損害腦部的認知能力。
這項研究初步發現,空氣污染對腦部的破壞性,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加大;對於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男性,影響尤其大。
這項研究是以四年的時間,追蹤監測在中國大城市約兩萬人的數學及口頭表達能力。污染同時也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與其他類型失憶症等,關於大腦「功能性退化」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初步認為,這項研究結果,適用於世界各地,因為全球有超過八成的大城市人口,吸入污染的空氣。
這項初步研究的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中。

吃完早餐才刷牙,小心細菌吞下肚!40年資歷牙醫教你口腔保健術

吃完早餐才刷牙,小心細菌吞下肚!40年資歷牙醫教你口腔保健術



你一定要知道的真相

改善健康的第一步就是「早上起床即刻刷牙」,只要確實施行這個方法就足以改變人生與健康!
「你都在什麼時候刷牙?」
聽到我這麼問,可能有許多人會回答:「吃完早餐以後。」等同於一天當中最早刷牙的時間是「吃過早餐之後」,其次可能是吃完午餐和晚餐之後。
我是牙科醫師,從事口腔治療已經超過30年了。如果有人問我每一天的什麼時候刷第一次牙,我會回答:「早上一起床就刷。」
原因在於每天起床就刷牙可預防許多疾病,甚至足以保護生命。
「沒這麼誇張吧……」
也許有人會這麼認為,但確實有許多病因是從嘴巴進入體內的。
只要瞭解這個事實,我想應該會有很多人立刻養成這個習慣-「一起床就拿起牙刷」。但很遺憾地,至今大部分的人依然誤以為刷牙的最佳時機是在「早餐以後」。
甚至有人會說:「我早上起床後都會先漱口,然後吃早餐,接著吃完再慢慢刷牙。」
可是這樣是不行的!只是漱漱口,並無法防止疾病從口腔侵入。
現在大家都會為了維持健康、活動身體而定期做運動,同時注意飲食均衡、留意食品安全或衛生,並實行各式各樣的養生法。這麼做並沒有什麼不對。
但這些事情都不是維持健康的首要任務啊!
為了保護健康,刷牙是不可或缺的,而「起床就刷牙」這一點尤其重要。希望讀者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而開始踏出健康的第一步。

口腔保持清潔,就能降低死亡率

「我們為什麼要刷牙?」
也許很多人會回答,刷牙是為了「預防蛀牙」、「治療牙周病」、「預防口臭」或「維持儀容整潔」。
這些回答都沒有錯,但刷牙還可以帶給我們更多好處,也就是預防各種類型的疾病,甚至保全我們的性命。
您覺得這麼說太誇張?舉個例子好了,大家應該都知道,改善口腔裡面的衛生,就可以降低在醫院或安養院內得肺炎的風險。又譬如在1990年代,美國曾經推出預防牙周病的政策,宣導口號是:「不用牙線就會死(Floss or Die)」,亦即將預防牙周病的重點放在牙齦而不是牙齒上。
當然用牙線是為了剔除牙齒之間的食物殘渣,但這句口號的意思是:「不用牙線清潔牙齒縫隙,就是選擇死亡。」即可瞭解清潔口腔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只要大家保持口腔清潔,死亡率就會跟著下降。
人的口腔通常會在一天的生活中,分泌1 ∼1.5公升的唾液。因為唾液具有殺菌或抗菌的作用,會使口腔保持比較乾淨的狀態。不過,口腔裡面總是會有細菌存在,這些細菌稱為「口腔常駐菌」。
相較之下,人在睡覺時,口腔幾乎都不會分泌唾液。嘴巴裡面會隨著睡眠時間而繁殖出大量的細菌,因此一般認為,早上剛起床時,嘴裡細菌所產生的酵素(蛋白質分解酵素)相當於幾克糞便中的量。
如果早上起床時覺得嘴巴乾燥不清爽,或是感覺有口臭,可以說就是沒有分泌唾液,使得細菌在口腔裡面增殖的緣故。因此,有人推薦一種「早上起床先喝一杯水」的健康法,但實際上這是藉由一杯水把口中增殖之細菌沖進體內的作法。同樣地,早上起床就先吃早餐也是將細菌和食物一起吞進肚子裡。
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刷牙?」因為刷牙有保護自己免於生病的功用。
所以請讀者務必先了解,早上一起床就刷牙是避免細菌侵入身體的有效方法。

刷牙是口腔大掃除

您知道「三三三式刷牙法」嗎?
這是許多牙醫師建議的刷牙時間和時機,也就是「一天刷3次,分別在早餐、中餐、晚餐結束後的3分鐘之內,連續刷3分鐘」。日本牙醫師公會長期在其宣導手冊中這麼教導民眾。可是若要保護身體免於繁多細菌的侵入,光是這麼做是不夠的。除了「三三三式刷牙法」,還必須加上早上起床就刷牙這一點。
「早上起來馬上漱口不就好了?」
有人問過筆者這個問題。可是很遺憾地,只是單純馬上漱口還是無法將口中的細菌排出體外。
那麼究竟要怎麼刷牙呢?
不必想太多,只要把口腔清乾淨就行了 !
刷牙並不是說要像刷鍋子那樣刷得亮晶晶的。也許這個例子不是很適當,但請想想看,當我們清潔浴室裡面的不鏽鋼器具或磁磚時,會使用什麼工具呢?
應該不會有人用堅硬的金屬刷吧!對於堅硬的東西,用堅硬的工具清潔只會把表面刮傷而已。這時一定要使用柔軟的工具。其實刷牙也是一樣!用柔軟的刷子就可以把堅硬的琺瑯質牙齒刷乾淨,而且不會產生刮痕。
口腔裡面有「牙齒」、「牙齦」、「舌」和「頰」。除了牙齒之外,口腔還包括軟組織(牙齦、頰)和肌肉(舌)。這也是不能使用堅硬牙刷的原因。那麼「柔軟的牙刷」是指軟到什麼程度呢?這方面雖然每個人都有偏好,但我通常自己使用的是較軟毛的牙刷,因此也想在這裡推薦的牙刷是比一般市售「軟毛」更柔軟的種類。而刷牙時的力量不需要太過用力,牙膏也是一點點就夠了。另外,關於刷牙用品的選擇,也可以請教牙醫師。
筆者總是隨身攜帶牙刷,而了解刷牙重要性的牙醫師也幾乎都會在胸前口袋或公事包中放一枝牙刷。其實,刷牙也是在按摩口腔,所以我只要一有時間,就會拿出牙刷,進行口腔按摩。這個動作不僅是清潔牙齒,也是保護身體免於細菌入侵的有效健康法。

口腔內的細菌在睡眠中會增殖10倍以上

嘴巴裡的細菌會造成蛀牙和牙周病。而除了口腔疾病之外,也可能會連帶引發肺炎、心臟病、皮膚病或糖尿病。因此口腔可說是幾乎所有疾病的入口,尤其是鼻腔有問題時,不僅容易感冒,也會增加病情加重的風險。
舉例來說,廚房、浴室的排水口總是濕答答,且有黏滑的東西附著,這種東西稱為「生物膜」。細菌或黴菌等生物會成群結隊,彼此攀連,形成黏滑的生物膜。因此家裡的排水口沒有每天清理的話,就會變得黏黏滑滑的。更可怕的是,這種生物膜同樣也會在口腔中形成。
對於口腔裡面的生物膜,即使用抗菌劑處理也沒有用,除了以牙刷等機械性的方式去除之外,沒有其他辦法。何況口腔內的細菌會在睡眠中增殖10倍以上。如果想要減少細菌,那麼「睡前刷牙」就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唾液有抗菌、殺菌的作用,但同時也是許多細菌的營養素。因為生病而無法用嘴巴進食時,唾液分泌就會在沒有咀嚼、也沒有咬合的情況下減少,導致口腔內的細菌增殖,自然就會出現嚴重的口臭。
口腔裡面是有溫度(體溫)和濕度(唾液)的,也有細菌(口腔常駐菌)駐留。如果還有食物殘渣(糖),當然就會變成細菌絕佳的溫床。在這些因素中,食物殘渣是我們唯一能夠從口腔驅除出去的東西,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要清理口腔的重要因素。
所以享用美味的一餐之後,一定要清除嘴裡面的食物殘渣!請讀者務必記得在餐後實行口腔大掃除,也就是刷牙。

飯後刷牙只需要清除食物殘渣!

許多人都做得到飯後刷牙,但在此有一點要提醒大家,那就是這個觀念會對唾液產生反效果,也就是:「飯後刷牙會造成健康的唾液流失,使人降低免疫力。」
那麼究竟該怎麼辦呢?
刷牙其實只要將口腔內的髒東西(食物殘渣)清除乾淨就行了。牙齒有淨化自己的作用,因此本來就不容易附著食物。唾液還有一項重要功能,就是能使口腔維持良好狀態。
唾液具有保護牙齒表面、潔淨口腔、防止乾燥、去除口臭來源、殺死口腔內細菌、使口腔的pH值維持中性等作用。一般認為,唾液在餐後30~40分鐘之後,就會使傾向酸性的口腔恢復中性。
除此之外,只要正常分泌唾液,就可以輕易將口中的食物殘渣吞進肚子裡,也不太會產生牙垢,因此絕不能因為刷牙而失去唾液的這些功能。另外,唾液也會分解蛋白質和澱粉,而造成口臭。
想要徹底解決的辦法,就是讓唾液繼續留在口腔內,單純用牙刷去除食物殘渣。
女性不是通常會在飯後補妝嗎?口腔也是需要在飯後補救(清掃)的。再怎麼美味的食物,都會在5分鐘之後使口腔變成充滿殘渣的垃圾桶。
細嚼慢嚥可以使唾液大量分泌。每一口咀嚼30下以上可以促進唾液分泌,何況唾液有分解食物的作用,對消化呼吸也有幫助。另外也能夠控制食量,避免吃太多。
但如果嘴裡有許多蛀牙之類的問題,當然很難做到充分咀嚼。我們知道使用假牙的咀嚼效率是連健康人的一半都不到。但只要口腔保持良好的狀態,沒有蛀牙和牙周病,唾液也能夠正常分泌。這就是健康的原點,更是營造健康的基礎。


●書籍簡介
起床馬上刷牙,一生不生病:最新口腔護理保健術
作者:長野志津男
譯者:李毓昭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16/08/12
長野志津男
1948年生於日本千葉縣。日本矯正齒科學會、日本小兒齒科學會、日本健康醫療學會合格醫師。
家庭齒科矯正室院長、日本口腔協會(JOA)理事長。
幼年時因母親罹患結核病,而立志行醫。日本齒科大學畢業後,在任職的美容整形外科受到影響,藉著自己的身體驗證從瘦身到口腔以至全身的「健康維護法」,研發出自成一格的運動、健康與營養理論。著作有《維護健康的方法》、《霸凌、虐待解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