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愈來愈發達,試著回想,在你搭捷運、公車、甚至走在路上的時候,大部份人們都會做些什麼行動?也許是聊天、也或許是補眠,但絕大多數人,肯定都是低頭滑著手機,看似裝忙地處理公事、打屁哈啦,但絕大部分的時間,卻只是漫無目的地排解寂寞。
回到在社群媒體日益發達的現代,通訊軟體似乎讓人們的距離更近了,我們能隨時聯繫到遠在他鄉的朋友,透過臉書點讚「表達關心」,但這份「無形」的距離卻讓人與人間的溫度變得更有「有形」,人們選擇在線上聚會、聊天;見面?早已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往事。
在這個愛慕虛榮包裝一切現實的社會上,「好友數」「點讚數」「追蹤數」成了許多人追求之目標,報喜不報憂成了常態。如果沉迷於社群軟體,會想像似乎朋友們都過得很好,三不五時就有吃大餐、出去玩、甜蜜的曬恩愛合照,自己卻開始產生不平衡。
《劍橋大學心理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相較於同年齡人,孤獨的年輕人發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失業的機率較高。特別是網路世代,面臨許多人際互動的新型態與困難,相較於其父母等上一代,人與人面對面的接觸頻率減少,表達內心感受的機會與能力不足,對其健康與職涯發展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該研究由英國(UK)進行數十年的調查,以一項《環境風險縱向雙胞胎研究》之世代研究,追蹤1994至1995年間,在英格蘭(England)和威爾斯(Wales)出生的2332名孩童為研究對象。
並進一步於參與者18歲時進行孤獨感評估,詢問其自覺多常缺乏陪伴?多常被忽略?並就其身心健康、生活習慣、教育和就業等方面進行訪談,再透過迴歸分析與縱向分析,了解受試者的孤獨感及相關因素。
然而,研究發現25%的參與者,在某些時候感到孤獨,而有7%則是經常感到孤獨。研究者對應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的調查,發現相較於其他年齡層,16至24歲族群更常感到孤獨。研究也探究到,受試者中感到最孤獨的10%中,有25%處在未就學、未就業或參加培訓的狀態;而在未感到孤獨的年輕人中,處在前述狀態者只有10%。
總而言之,寂寞的年輕人較易失業或失學,且較少從事體能活動,出現吸菸、強迫性地使用科技產物等狀況較多,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憂鬱、自殘或自殺企圖的可能性約多出一般人兩倍。
專家分析,造成年輕人孤獨感倍增的主因,社群網路的影響難辭其咎,而實際上,朋友愈多並不代表愈快樂,反而是當朋友愈多,對社會的疏離感便愈大,即使擁有千百個朋友,看似交友廣泛、人脈很足,事實上內心卻是特別空虛與孤獨,研究發現,沉迷於Facebook的使用者,大部份都對生活不滿意,也比較不快樂。
根據研究,長時間沉迷於臉書,跟花費同樣時間在上網搜尋資料上,前者容易被影響心情,但並不是臉書讓人孤獨,而是愈孤獨的人,愈愛沉溺臉書。
專家強調,擁有500個、1000個臉書朋友並不是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真正知心、坦誠以待的朋友,「面對面」才是人與人基本的相處之道。
專家提醒,現在有愈來愈多人會衝刺Facebook的朋友數、點讚數,並營造成讓自我更紅的跳板,這並無不妥,但唯需注意,這些網路上的社交關係,在心理學家眼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花過多時間在經營虛擬網友,你可能會因此忽略真正需要關心、幫助的摯友。
密西根大學教授史考特(Scott Campbell)就說,現在智慧型手機已經像是人們的第二層皮膚,當一有通知,人們就會馬上回應,即使沒有訊息,習慣性的反射動作大概讓人三不五時都想要看手機──搭車要看、走路要看,就連跟朋友聚會、開會都在用手機。
他舉例,有一次,他和一群朋友去參觀靈長類動物庇護所,其中有一個環節是將人關在小鐵籠中,而猩猩是可以在旁自由活動的。接著,管理員發給每個參與者食物,邀請人們與靈長類互動,但大家首先不是拿起食物,而是瘋狂用手機拍照、自拍,根本完全失去互動的本意。
這是想都沒有想的過程,也不難想像:人們因為手機錯過了多少美好的事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