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道法自然的生活態度

道法自然的生活態度。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這是南華真人在區別天道與人道時所言,
“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天道自然無為、無目的、無意志,而人道與天道相去甚遠,是有為之道,是相伴著人類的慾望膨脹和自我意識增強而建立起來的後天之道,是人類自然天性被蒙蔽後所形成。以這樣一種帶著私慾的心態面對生活,自然會“心為物役”,並且“心為物累”。

要想去除內心的這種執著,法天道而行,
太上道祖宣示了這樣一種方法,即“見素抱朴,少私寡欲”

“樸”是指人們本性的原始狀態,即人的心靈沒有被污染之時,簡單而純粹、質樸而無華。而“抱朴”,就是去除後天之偽,復歸於樸素之道。

梁啟超先生曾說:“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於私慾,日出其智慧以擴張其溪壑無厭的物質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見素抱朴,少私寡欲'為教”。可見這確實是一劑救世良方。

道教“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種,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
太上道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我們可以從再平常不過的“水”中領悟道的本質,
體會道的特性,因為水性柔弱、居下不爭、滋潤萬物。

所謂水有七德: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居善地”,品德高尚而自甘居下,只求滋養萬物,不為天下之先;

“心善淵”,心境如水般清澈幽深,可鑑纖塵、可容一切;

“與善仁”,施恩不求報,無索取之私心,是乃仁慈;

“言善信”,信譽如水,雖柔弱卻有無往不克之堅強;

“正善治”,順勢而行,隨機而變,在方法方,在圓法圓;

“事善能”,水之為用,盡其所能,沒有絲毫保留;

“動善時”,因四時不同而變換形式,以達到利益萬物的最大化。

此七德,皆出於自然,與物無爭,所以沒有過失,所以近於大道,堪為天地間最完美的品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