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佛門中的懺悔儀式,不求神佛赦罪只求自心清凈

佛門中有一種特殊的儀式,叫「布薩誦戒」,簡稱「布薩」。
布薩誦戒的主要目的便在於懺悔。當然,佛門中的「懺悔」,和很多人所熟悉的懺悔並不完全相同,這是以佛門戒律為基礎的一種儀式。
禪機
據《南部新書》記載,中國古代最早的在家居士的懺悔是南齊的竟陵王蕭子良。一天晚上,竟陵王夢中到東方普光王如來處,聽如來說法後,自己作了懺悔。竟陵王醒來後,對謝眺、沈約等人述說夢中懺悔之事,還為此專門寫有《懺悔》一文,收入《竟陵集》。
為了作好懺悔,竟陵王提倡布薩。道宣在《四分律行事鈔》卷上指出,道安撰寫的是出家布薩法,竟陵王製作的是在家布薩儀。二者同在世間流行,分別為出家僧尼和在家居士遵循。
大徹大悟的鳩摩智
除了自我懺悔外,他人也可代為懺悔。《釋門法戒錄》里就記載了一個奇異的故事。
晉朝北多寶寺僧人道志,擔任管理殿堂佛塔的職務,他先後盜竊幡帳等財物,後來又偷佛像眉間的毫珠,自己將牆壁鑿穿,做假現場,矇混過了關,沒有被發覺。
十幾天後,道志生病了,似乎看見有人拿矛剌他,渾身疼痛,叫喊不止。寺里的僧眾懷疑他有罪業,想替他懺悔。起初問道志,他不肯說;到臨死之前,道志才詳細說出犯罪經過,並說:「我以前實在愚痴,根本不相信因果報應,無所顧忌,造下罪業,受到如此殘酷的報應,死後還要在地獄中受苦。偷竊的兩顆佛像毫珠,在附近農家作為借貸的抵押品,希望諸位師兄弟贖回,代為懺悔,以減輕我的罪過。」
道志死後,眾僧湊錢贖回毫珠,並設齋懺悔。起初請工匠安裝毫珠,無法吻合。眾僧又在佛像前焚香頂禮,再次為道志懺悔,毫珠才得以復歸原位。
法會
佛門非常看重懺悔的作用。懺悔的作用就是毫不留情地自我反省、自我檢查,以後不再重犯。只要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往事已過,不再追究,心靈就會從罪惡感中得到解脫,恢複本來面目。犯戒之後,必須坦誠地發露,否則這一罪惡的陰影將永藏心底,成為以後遭受報應的種子。懺悔之後,這一罪惡感的種子也就隨即消失。
懺悔的目的,在於自凈其心不再重犯,如果常常犯戒,常常懺悔,又常常再犯,那麼懺悔就失去作用了。佛教的懺悔不同於某些宗教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什麼神能夠赦人的罪。佛教的懺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靈,使其恢復清凈,今後不再染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