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萬盛節,談十魔,道教是如何看待魔的。

萬盛節,談十魔,道教是如何看待魔的。

何為魔?
近代西方通俗文化於網路與媒體的侵浸,以及佛教經典之大力宣揚之下,對於“魔”的觀念與我至道文化的差別甚鉅。

《正字通》譯經論曰:“魔,古從石作磨。梁武帝攺從鬼。”磨本來有砥礪試煉之義,改石為鬼而皆成大力邪鬼之說。此者與我道教經典之義有所不同。

於道教而言,元始天尊龍漢開圖爾後統御三界,有無數之自然之神靈通過修煉而登真。於顯者為之仙帝,主司賜福與教化。於隱者為之魔帝,主司護衛與懲戒。此者正與我道兩儀之說相符。仙帝與魔帝同屬元始天尊之麾下,魔帝嚴鎮北酆之上,而此地也正是“雷城”之所在。

魔帝者又以五大魔帝為代表。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一:“青天魔王,巴元醜伯。赤天魔王,負天擔石。白天魔王,反山六目。黑天魔王,監醜朗馥。黃天魔王,橫天擔力。五帝大魔,萬神之宗。飛行鼓從,總領鬼兵。麾幢鼓節,遊觀太空。自號赫奕,諸天齊功。上天度人,嚴攝北酆。”以此可知其神格與仙帝相同,可達諸天之界。

《上清隱書》玉清神霄王曰:“凡鬼魔巧便變化萬端,或沉或浮,或見或亡,或聚或隱,或藏或形,或氣或死或生,或飛雲中或治空洞,五色恍惚無有常形,如此皆承六天之運,受會於三天,在其度之內故得肆其凶醜。高上亦以後學多巧民心不純,洎害繁生惡逆滋彰,故容之以威民使協真,以罰非役之以兼考官,故不滅其根種也。若使運終數訖則其氣自消,民心自然而純學者自然成仙也。”以此可知在仙帝隨方設教無量度人之時,魔帝及四出搜捕邪精以衛後學,飛空變幻考驗試煉,可令後學自知清靜之功立身之德所擁幾何。

道教之中魔的種類:

道教之經典將魔分成十類,《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五:“行道之士,先明於製御之法,其魔有十,故具於篇內。學者深而造之,勿為魔之所試,斯道不難成矣。。。。一曰天魔,二曰地魔,三曰人魔,四曰鬼魔,五曰神魔,六曰陽魔,七曰陰魔,八曰病魔,九曰妖魔,十曰境魔。”

此十魔者惟有天魔為仙帝所幻試,非野鬼或邪魔之所為,其餘九者須謹慎應對之。經中有提及訣、印、咒以退之等等在此不便多提,下文以內煉修為之義而對之。

十魔試煉之含義:

一、天魔:
《上經大法》:“天魔者,修煉居山之士一念纖塵,而被魔王之所敗而不能成真。何者?正煉火丹修真養浩行持入靖,或目見顯現形影,幢蓋幡花百種天香異雲覆室,或耳聞仙樂之韻,此乃天魔之所試,即非正道之所履行也。”

對於天魔魔之說可謂“著象”所至。在《坐忘樞翼》有提到:“若定中念想。則有多感眾邪。百魅隨心應現。真人老君。神異詭怪。是其祥也。”自是端正體心而寂守,心常靜以符道元,當知空中無形,有形者道之末也。所當見幻識幻,如當風掠而不著,幻滅爾後即證《上經大法》:“其魔自退,變神為元始天尊。”,此點經文所言無誤,而實作者所驗之非一般之俗想,當知太虛無名元始無形,空中之妙有者本乃一炁也,一炁元始乃永恆之真。此天魔滅幻之試煉過後才能算是“初得一炁入玄門”。

二、地魔:
《上經大法》:“夫地魔者,行持之士步罡變神,書符呪水起念不正,多被地魔之所試。何者?正欲思存而心生疑議,步掏書呪而亂其心元,或照形而不辨其姓名,或附身而不通言語,抵敵道法毀辱真文,皆非邪鬼之所依,即是地魔之所試也。 ”

對於地魔之說可謂“修煉不足”所至。步罡變化一炁通神,爾後持法書符之際竄起不正之念,隨壇地司城隍感知其邪念而阻其玄法運行,使其法不靈不應。此皆是持煉法度之人平日心不修正誡律不遵所致,身中心性內煉之事旁人不可知,雖言語莊重行為有節,然心念不正稍有縱馳者神人地司即察。趁念不正更亂其心,以示急急正心斷念。若誡示不醒者必然群魔竄心,日後身敗名裂登真無望皆由此啟。

三、人魔:
《上經大法》:“夫人魔者,行持之士皆有之。或居山或入室,書符步呪掏訣行持,方欲行用一念有殊,或被言語誼嘩穢臭腥羶,雞犬、孕婦、師僧尼俗衝突壇場,以至惑亂法身思存不正,符水不應呪訣不靈,皆人魔之所試也。”

對於人魔之說法可謂“俗緣無斷”所至。此點學道修真之士多人有之,當須多加留心。學道之人本應深居簡出,所結者止於雲朋霞友而已。若無應酬往來何有尼俗之輩喧嘩道壇,若拒酒食邀約何有腥羶之物穢臭居室,若不情希升進何有師僧衝突壇場不寧,若無顯德露能何有雞犬、孕婦聲聞不停。此般終日吵鬧無休必然身心不得安寧,心不遠俗必然離道日遠,符水不應呪訣不靈此理所當然也,俗緣不斷獨居深山也無用。

四、鬼魔:
《上經大法》:“夫鬼魔者,行持之士,或治人於郊野之中或建壇於伏尸之地,一念稍悮,即夜夢魅,屋宇虛嗚,禽鼠出以現形蛇,蟲顯其怪狀,惑亂正法恣壞靈壇,皆鬼魔之所試也。”
對於鬼魔之說法可謂“法煉不專”所至。學道修真之士勤習道法以濟眾生而得積功,學一則專勤習則精,日久功夫自然深熟,倘若貪多好學無一專精,遇有大力邪鬼糾纏欲驅退之,然而施法不純召降不精,以此行者猶如小丑獻世,徒惹邪穢纏身嬉鬧而已。 《清微道法樞紐》:“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正氣者天罡也一炁之發散也,保常寂心以入其道,養其浩運法必靈。言雖如此但得幾分之專精,學道煉法之士當須自明。

五、神魔:
《上經大法》:“夫神魔者,行持之士,或因驅攝或破廟除精攝祟召魂、一念恣狂多為神魔之所試。或現形影或作言詞,拋石旋風吹號嘆泣,變化多端見其異狀,盜法壇之供具竊丹藥之祕文,惑惱法身無有休息,皆神魔之所試也。”

對於神魔之說法可謂“誡律不嚴”所至。昔時薩天師在外雲遊,遇有神主不在,神使索求淫祀之廟,故召攝天雷以勘斬之。隨後主神回見心有不甘,請領戒鞭以尾隨天師欲伺其犯戒而擊之。十二年爾後未見有分犯戒律故誠心敬佩,自請為天師護法。學道之人法煉之士,當須以戒為止神鬼自然不敢相擾。 

六、陽魔:
《上經大法》:“夫陽魔者,行持者正欲內行,以濟生死其一,心念不真或情慾四起,怨憎作念受著情懷,煩惱憂心是非競亂,此陽魔之所試也。”

對於陽魔之說法可謂“性命不周”所至,此點於歷代多有之。修煉之士本當心常寂靜內養正氣,於內者常安於外者常逸,俗緣謝盡死生如一。若收心未竟其而功者,煉養有盛此必然身強氣盛慾念大作,俗念不斷必然怨憎時有,人倫未盡必然憂心煩惱。先命後性者於收心此項必須更下功夫。

七、陰魔:
《上經大法》:“夫陰魔者,居山之士修習祕文,或思存之際入室之間,一念差殊即聞四野歌悲冷風亂作,心生倒見妄起貪嗔,談及雜言多宣死諱,或行於道路逢僧遇屍血穢厭我神光,皆陰魔之所試也。”
  
對於陰魔之說法可謂“取氣不純”所至。存思之前當知至道之氣正直浩大生生不絕,故只取正真生氣不用雜炁。且煉養之際不觸死穢不言屍喪,修煉之士若不以此為分際,取氣茫然萬般皆觸所言無擇,存思煉養之際念頭一差,即感召非物或心生左道之念,又觸念不滅意隨心牽日久必然敗道。

八、病魔:
《上經大法》:“夫病魔者,行持之士一念乖殊,四大失理飲食差時,寒暑失調多生疾患,纏綿不退損害行持,此病魔之所試也。”

對於病魔之說法可謂“衛生失調”所至,飢當食寒當衣,此符自然之理也。若餐飲無序寒暑不避旱濕不分,悖逆天象自然之理故而生病,此病者乃自取也。
 
九、妖魔:
《上經大法》:“夫妖魔者,山林多有之。凡入靖修煉一念不真,多招狐狸山精石怪妖魅,恐人成道化作妖艷以求宿食,或歌艷麗詩詞以現形影。故行大法之士,多忌之。”
  
對於妖魔之說法可謂“正氣不足”所至,《道法樞紐》或問:制邪之道如何?師曰:但修己以正,立可製矣。子不聞“花月之妖不敢見狄梁公乎?”正人君子,鬼神猶且知懼,況有道之士哉。而此句原於袁牧《甘澤謠》素娥曰:“請公不召梁公,今固召之,某不復生也。”三思問其繇,曰:“某非他怪乃花月之妖,上帝遣來亦以多言梁公之心將興李氏。今梁公乃時之正人,某固不敢見。”(梁公,狄人傑)。學道修真之士,心行光正故妖魅邪祟不敢進身,山精邪魅競相來戲者,必然心有不正有虧暗室。

十、境魔:
《上經大法》:“夫境魔者,行持之際或於道路別室之中,見一物而一念起貪嗔之心,目視非色耳聽惡聲,或入室中見諸氣象形影之端,皆境魔之所試也。”

對於境魔之說法可謂“清靜不足”所至,學道修真之士營生於外見諸色形聲財貨奇物,可同求不可同貪。入室瞑目靜心見諸祥瑞內景,不可著幻。 《清靜》:“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但知太虛無名元始無形,入境滅境乃得常寂。心能常寂此乃道同。  

結語:
《上清隱書》高上消魔王曰:凡上真已成真人猶凶魔所試,何況凡學之夫耶。仙道得成,亦不被試者,皆是九天制魔保舉,故魔宜先試其邪正也。得魔保舉便白日昇天,豈可為咎魔也。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之十六,玄師曰:凡學士行持洞視,多致群魔所惱,遂乃退敗功力。如見美貌靈妃,不可熟視,多是三官五帝玉童玉女,察人功過。亦有清靈善爽魔軍變化故來惑人。或作鬼怪變現百種魔試,欲人大功不成。及內人親戚間阻皆魔鬼使然,欲其中道而廢。

道教所言之魔者並非全然為邪惡之類,本有正邪之分。而內魔之患遠多於外魔之擾,當知心若純正絲魔不生,形端氣正邪精驚心。消魔之理不在玄奧之中,但看個人日常之心行舉止如何。


九氣、九局、九品、九悟、九雅

九氣、九局、九品、九悟、九雅 


人生九氣:
1.閒時多讀書,博覽凝才氣; 
2.眾前慎言行,低調養清氣; 
3.交友重情義,慷慨有人氣; 
4.困中善負重,忍辱蓄志氣; 
5.處事宜平易,不爭添和氣; 
6.對己講原則,堅持守底氣; 
7.淡薄且致遠,修身立正氣; 
8.居低少卑怯,坦然見骨氣; 
9.卓而能合羣,品高養浩氣。 

人生九局: 
1.寵辱之局:寵辱不驚。 
2.得失之局:有小失纔能有大得。 
3.利害之局:見利必先思害。 
4.禍福之局:福禍相倚。 
5.貧富之局:貧而有志,富而不驕。 
6.貴賤之局:貴賤皆人定。 
7.苦樂之局:苦樂兩相依。 
8.生死之局:明生死,重大義。 
9.成敗之局:勝不驕,敗不餒。 

人生九品:
下三品: 
自信,自信能成就一切但不傲慢; 
謙虛,自知要學無止境但不自卑; 
認錯,自省有缺點缺陷知錯能改。
中三品: 
感恩,感恩得到的一切; 
知足,滿足享受的一切; 
無為,安住現成的一切。
上三品: 
捨得,給予大眾分享所得; 
包容,容納自他一切生命; 
覺醒,覺悟宇宙人生真相。 

人生九悟: 
1.心甘情願吃虧的人,終究吃不了虧。能吃虧的人,人緣必然好,人緣好的人,機會自然多。人的一生,能抓住一兩次機會,足矣! 
2.愛佔便宜的人,終究佔不了便宜,撿到一棵草,失去一片森林。你看那些一到買單就上廁所或錢包半天掏不出來的聰明人,基本上都沒啥成就。 
3.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朋友聚會時,三句話不離自己和自家的人,是蝸牛轉世,內心空虛、自私。心裏只有自家的事,其他的事慢慢也就與他無關。
4.只有惜緣才能續緣。在人生的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其實有緣才能相聚,親人多半是前世的好友,好友多半是前世的親人,給你帶來煩惱的,多半是你前世傷害過的。因此切記:善待身邊的親人,關心身邊的朋友,寬恕那些傷害你的人。這就是因果。
5.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快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
6.解決煩惱的最佳辦法,就是忘掉煩惱。 
7.笑看風雲淡,坐對雲起時。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8.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9.今生註定我們什麼也帶不走,那就活在當下、笑在當下、悟在當下吧!

 人生九雅: 
1.琴:弦底松風訴古今,紅塵裡,難覓一知音。 
2.棋:顛倒蒼生亦是奇,黑白子,何必論高低。
3.書:沉醉東風月下讀,柴門閉,莫管客來無。 
4.畫:纖手松煙染素紗,盈盈寫,茅舍兩三家。
5.詩:漱玉含芳錦繡辭,堪吟詠,佳句費尋思。 
6.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杯斟滿,莫教淚空流。 
7.花:驛外橋邊萼綠華,隨風起,飄舞向天涯。 
8.茶:香喉提氣人神閒,捏指間,悠然沁心田。
9.玉:玲瓏透剔純貴雅,載萬道,滋神潤心扉! 

日本「歸零死」蔚為風潮:不添麻煩,少了紙錢,人生終點可以環保又乾淨

日本「歸零死」蔚為風潮:不添麻煩,少了紙錢,人生終點可以環保又乾淨

許世哲 

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但至少可以決定怎麼離開人世。台灣傳統觀念追求「厚葬」,哀榮備至的隆重喪禮才合禮;但日本人對生死看得更坦然,除了替自己提早規劃生前契約,不讓至親為身後事苦惱外,更有人選擇極簡的「歸零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自己的後事自己辦 日本「終活」正夯

少子化和高齡化夾殺日本社會,根據日本內閣府公布的高齡化白皮書,平成26年(西元2014年)人口高齡率已經達到26%,青壯世代背負沈重年金稅務壓力之外,更得照料臥病在床的長輩,還可能因此離職;老人照護機構品質也堪慮,看護工時長壓力大,甚至曾發生將老人從樓上活活摔死的慘劇。

許多父母不願死後再給兒女添麻煩,趁著身體硬朗的時候致力「終活」(日文中找就業機會叫就活,找婚姻對象叫婚活,規劃自己的人生終點,自然就叫終活),甚至還有旅行業者開「終活團」,帶著銀髮族去看墓碑看骨灰罈,而且行程氣氛明朗,毫無談論生死的肅殺之氣。

生前契約市場一片蔚然,不但有殯葬業者提供完善方案,坊間也出版大量終活書籍,從起草遺囑到挑選墓地,SOP一應俱全,套上台灣出版社愛用的菜市場書名,還真是讓人「第一次幫自己辦後事就上手」了。

日本墓地貴,因此流行火葬,雖然骨灰可集中在家族墓,節省土地費跟舟車勞頓成本,但辦一場哀榮的葬禮少說數百萬日圓,如果信的是某些宗派的佛教,為了死後得以成佛,家人還得再花數十萬請寺院替往生者取個戒名。


無葬禮無墓地無骨灰 「歸零死」的極簡美學

除了自己的後事自己辦,日本銀髮族還出自現實考量,發展出「歸零死(ゼロ死/Zeroshi)」觀念。零死指的是「零葬禮」「零墓地」「零骨灰」,斷氣兩天內,直接送到火葬場火化,骨灰不進靈骨塔,而是選擇帶回家中供奉,或乘船撒入海中,一切回歸於零。

2014年日本一份針對全國葬儀社的調查顯示,選擇以「歸零死」劃下人生休止符的比率,竟然高達22.3%,大約等於每5人就有1人,業者也表示,過往迫於經濟條件難以負擔葬禮,不得不從簡者多,但最近選擇零死的高齡者,則是出自現實考量:與其把今生的錢花在來生回報未可知的葬禮上,不如留給現世的親人。

沒有守靈也沒有告別式,選擇零死的喪家只需支付棺木、骨灰罈和靈車費,火化後的骨灰由於屬於遺體,法律上禁止一般人隨意棄置,亡者的遺願若是海葬,則必須再找業者開船出海,費用從5萬日圓起跳,又可再分個別、合葬、委託等形式。

不過畢竟葬禮是辦給活人看的,若沒有先立下明確遺囑,親族間往往因此發生紛爭,例如兒女遭到亡者的兄弟姐妹責備,或者因此影響遺族的社會觀感。

化作春泥更護樹 或者乾脆跟地球說再見

除了海葬,喪家還可選擇山葬或樹葬,將遺骨粉碎後撒入山中,或者裝入特殊容器內再埋到土裡,骨灰可成為植物的養分,化作春泥更護花。樹能成為遺族憑弔的對象,提供樹葬的集合式公園也供不應求,平均抽籤應徵率高達近10倍。

如果想讓亡者上達天聽,也有最高端的太空葬可選,栃木縣一家業者開發出喪葬專用的太空氣球,將骨灰裝入其中,氣球飄到平流層時會再度膨脹,一路把骨灰送進宇宙。但費用也跟著升級,最便宜的套裝從20萬日圓起跳。

不僅日本,近年台灣人對生死觀較為開放,入土為安不再是唯一選擇,103年統計火葬率已達92.83%,且全台目前已有29處可供樹葬的自然生命園區,雙北及桃園市每年也共同舉辦聯合海葬,自民國90年推動以來,已有逾16000人選擇回歸自然的葬法。

想回台灣的我不是「沒有心」而是「沒工作」

想回台灣的我不是「沒有心」而是「沒工作」

換日線 異鄉人的天堂路

撰文:彭駿逸/讀者投書

讀博士班時的某一天,跟朋友約了在中國城吃飯。離開的時候,看到街上插滿了中華民國國旗,想起明天是國慶,腦海中映出了離開台灣前的一個星期,教育部的獎學金說明會上的一段發言:

「在 30 年前的台灣,村子裡有孩子要上大學,全村的人就會想辦法湊錢,希望幫助這個孩子完成夢想。在 30 年後的今天,教育部也秉持同樣的精神,縱使在國家經濟不好的時候,還是希望能夠幫助各位完成學業,就像是媽媽一樣,希望幫孩子完成夢想。這筆獎學金沒有返國服務的義務,但是希望各位孩子在逐夢的同時,也不要忘自己的家。」

「商品」般的紐約,販售外人對美國的想像

帶著教育部的留學獎學金,我來到紐約,開始了一段博士班的未知旅程。

紐約是一個理性與感性交織的城市:她是美國金融與時尚的中心,也是一座「商業城」,城市的本身,其實就是個最大的商品,販賣外人對美國的想像。紐約尤其符合亞洲人對於美國的傳統期待:多元、開放、自由、機會。

但是在密西根的經驗告訴我,這不是美國的全貌,這只是美國人呈現給世界看的一個小視窗。只要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多元文化不過是在和諧的表象下,大家各自過各自的生活,偶爾嘗試依附主流價值,人們因相同的宗教或文化而聚集在一起;卻也據此區分你我。比如,儘管多數美國人都信仰上帝,但白人去白人的教會、黑人去黑人的教會、亞洲人去亞洲人的教會,彼此毫無交集。

從宗教中我也看見:人把命運的不可知交付給上帝,卻未料比命運更難掌握的,其實是人心。紐約的迷人之處,不在於她的優雅浪漫,或是紙醉金迷,而在於她對人性的真實刻畫。

從留學到就業:一段摸黑競走的旅程

博士班的那幾年,像是一個在黑暗的隧道中前行的過程。路途上,看不到隧道盡頭的光,只能摸黑前進,有時候試圖著捉住些什麼,可能是宗教,可能是來自家鄉的同路人,只希望能夠走得順一點,不要走到岔路,但大多數都會徒勞無功。

漸漸地,我發現:那些沿路上可以依循攀緣的石頭或是繩索,會在某一點消失,大多無法引領你走到終點。原本和你一起走進隧道的夥伴,也會一個一個消失,你發現身邊的人越來少,你所面臨的不只是體力上的勞累,更多的,是與心理的恐懼和未知奮戰。這是一場耐力與毅力的漫夜競走。

好不容易隱約看到隧道口的曙光,又開始得為找工作的問題而煩惱。超過四十個音訊全無的教職申請,還有失敗後的沮喪,有時候會不小心澆熄原有的熱情。 面對全球高教市場的飽和,我常常形容自己是在鋼索上行走的博士,因為一步沒站穩,就會摔得粉身碎骨。

後來我開始了解,其實找工作,不是要告訴別人自己是最閃亮的學術之星,而是展現出自己是最適合而且最有熱情的人選。每個學校要找的都是不一樣的人:研究型大學重視學術發表,而教學型大學看重教學經驗。

由於我一直把目標放在我認為是藍海的教學型大學,在念博士班的期間,我系統性地每個學期都跟學校申請教不同的大學部課程,從基礎中文、通識課的認識語言、選修課語言與文化,一直到人類系必修的美國方言。終於在博士班畢業的前一年,我拿到專任教職,並在一年後取得學位,在紐約的曼哈頓成為助理教授。


任教紐約公立大學:看見底層學生的掙扎與奮鬥

在紐約的公立大學,每個學生的背後,都有一個小人物和大時代奮鬥的故事:有西藏來的學生為了逃離迫害,先逃到印度,再輾轉來到紐約。有福州來的學生,從小和父母分離,一個人寄宿在親戚家長大。有多明尼加來的學生,早上六點下了警衛的夜班之後,直接來學校上課。

作為老師,需要具備高度同理心,理解當學生遲到、缺課或是沒交作業的背後,可能有太多在中產家庭長大的我,所不曾經歷過的挑戰與人生經驗。老師的角色除了傳授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探索生涯的各種可能。

這些來自勞動階層以及移民背景的學生,他們得到紐約市政府的補助,才得以有機會上大學。但是他們多半卻看不到高等教育是他們翻轉人生的機會,僅有少數的學生願意將時間與精力投注於學校課業。

多數的學生看不見,也不太懂得探索自己的熱情和興趣所在。多數時候,你只能眼睜睜的看得他們複製其父母在社會底層的人生,卻不能告訴他們,離開學校的保護傘之後,在弱肉強食的美國,因為你有色的皮膚和有口音的英文,你要比別人更努力。

我為什麼不回台灣?

事實上,作為人文社會領域的學者,我總覺得如果能夠回台灣任教,可以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力。相較於在紐約,我的美國經驗,或許能為台灣的學生帶來更多的啟發;研究的議題,也更能夠貼近其文化脈絡。相較於這些,收入的多寡之於我,反而不是學界求職最優先的考量,因此在美國求學時期,回台任教一直是我的第一選項。遺憾的是,在申請教職的過程中,我卻從未得到來自台灣學校的任何回音。

前幾天晚上跟媽媽講電話時,發現媽媽感冒了,又順便提到阿嬤今年高齡九十歲。這幾年在國外唸書,雖然學到很多東西,卻也錯過很多。錯過太多親情,也錯過太多親人需要我們的時候。也許父母對子女思念之情的濃烈,更勝於游子在異鄉求學的寂寞心情。

成長也需要付出代價,甚至有時候追逐成就所付出的代價,大到難以衡量。我後來發現,「美國夢」其實沒有想像中的美,家鄉的月亮也許比我以為的圓滿。朋友常常問我為何選擇留在美國教書──答案其實再簡單不過:如果台灣不再能夠給我們工作機會,我們自然就回不來了。

備註:本文節錄自 2018 年換日線秋季號《異鄉人的天堂路:你不知道的美洲》紙本獨家內容,欲閱讀更多相關投書,了解那些去美國讀書後的學子們「後來怎麼了」,請參考當期季刊。

執行編輯:莊承憲
核稿編輯:林欣蘋

教育部認可的「友善家庭」,只想接待「白人帥哥」?──談談以「歧視」為前提的台灣「人情味」

教育部認可的「友善家庭」,只想接待「白人帥哥」?──談談以「歧視」為前提的台灣「人情味」

2018/09/12

彭駿逸

暑假的兩個月在台南工作,但是來台南之前,我去了一趟歐洲。

不因外表,而作出任何自以為是的假設

在柏林等待轉機到布達佩斯,一位德國大叔走向我用德文說了什麼,好像是要問我班機資訊,我用英文表示我不會說德文,他點了點頭,無奈地離去。

在布達佩斯開往維也納的火車上,有一位歐洲女生用德文問了我火車資訊,我告訴她我不會說德文之後,她才轉而說英文。



圖/bump23@Shutterstock
抵達維也納之後,我跟奧地利的朋友談起這兩段小故事。我說:「 我看起來像是會講德文嗎?為什麼他們都跟我說德文,不直接說英文呢?」我的台灣經驗告訴我,看到外國人主動切換成英文交談,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

「因為我們不希望因為你的外表,而對你有的任何的假設,這樣很不禮貌。」我的奧地利朋友笑答。我很驚訝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對偏見和刻板印象竟是如此的高度自覺,以及他們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平等」的概念 。

只接待「白人帥哥」的「台灣友善家庭」

回到台灣,昨天下午,我和同事打電話聯絡學生們週末要去的寄宿家庭,有一個家庭在電話中告訴我,他們只想要接待「白人帥哥」,因為女兒是「外貌協會」。

當我將這樣的答覆向語言中心報告時,得到的答覆竟是:「你是台灣人,應該很懂台灣人崇洋的心理。」更諷刺的是,這個家庭是被台灣教育部認可的「台灣友善家庭」。 

我們常常對台灣社會的人情味和溫暖到自豪。不只一次在官方場合,我聽到政府官員和學校高層對國際學生宣揚台灣的人情味。但我漸漸發現,這是一種建構在意特定識形態上的「溫暖」、是一種只有在傳統社會框架之內才能體察到的「人情味」、一種建立在刻板印象與偏見上的人情味。你得到溫暖,因為你符合了人們的期待,因為你遵循了社會傳統價值的規範。

我不會忘記,當我帶著一名穿鼻環的美國學生在成大醫院等待批價時,隔壁病人的異樣眼光;我更不會忘記當我打電話寄宿家庭時,有一個家庭告訴我他們只想接待「白人帥哥」。

「台灣不是民族熔爐,歧視是美國才有的事」?

2017 年百事可樂以女星 Kendall Jenner 為主角,發表了一個以種族大和解為主題的廣告。其中最後一幕由主角 Kendall Jenner 從人群之中走向鎮暴警察,送給警察一罐百事可樂,化解警民衝突做結。該廣告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美國網民將這一幕對比 Black Lives Matter 人權運動當中,被警察逮捕的黑人女性,譏諷膚色不同所得到的警察反應也大相逕庭。


對於台灣生長的我來說,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廣告的時候,其實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問題,因為許多隱性的歧視,必須搭配特定的社會脈絡,才會產生敏感度。我們經常聽到美國討論歧視問題,但是台灣社會卻鮮少正視和討論種族議題,只因為我們一直告訴自己,台灣不是「多元種族的社會」,然後將這些漠視乃至歧視都視為理所當然,渾然不覺自己的日常行為或思維可能有什麼不妥之處。

今年年初,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表一篇社論,抨擊今年中國春晚表演中,充滿歧視性的一個短劇:一位中國女演員將臉塗黑扮演非洲人,搭配另位一位扮演猴子的演員,高喊「我愛中國」。在強調集體性的華人社群中,我們都習慣將歧視視為是西方社會的產物,而缺少敏感度,以為這樣的事例只是幽默。其實,當我們將某一社會群體與負面的形象直接連結時,就已經構成歧視。

然而,歧視的存在本身並不可怕,因為歧視可以被改變;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歧視的存在,還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是付出「友善」與「人情」的前提。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林欣蘋

不沾鍋會致癌?專家揭安心用5招 但這4種食物母湯

不沾鍋會致癌?專家揭安心用5招 但這4種食物母湯

中時電子報 戴安瑋

網傳不沾鍋會致癌?鍋具專家表示,只要做到正確使用,包括不要磨損、不要空燒、控制火侯、泡水除燒焦、海綿清洗等五步驟,即可安心使用,但別煮蛤蠣、雞翅、蝦子、螃蟹等會刮傷塗層的較硬食物,一旦磨損建議汰換,否則會影響不沾效果、易滋生細菌。

有網友在PTT指控,到某大賣場買了一款平底鍋,不料使用後竟掉漆了,非常傻眼,質疑是鍋子品質不佳,但後來經查證,是因使用金屬鏟才致鍋子被刮得稀巴爛;許多人也對不沾鍋鐵氟龍塗層(掉漆)是否會致癌有疑慮。

鍋具專家陳靜婷對《每日健康》表示,不沾鍋鍋內表面有一層聚四氟乙烯(PTFE)的不沾塗料,有耐蝕性、優異非黏著性和低磨擦係數、耐熱、耐低溫等特性。PTFE耐用度低、易脫落,為增加鍋具壽命,會在塗層添加寶石礦物、鑽石、鈦、陶瓷等物質,耐用度可增加3~4倍,甚至20~30倍。

她說,使用不沾鍋前,先裝8分滿的水煮沸讓鍋內細孔張開,再把水倒掉並擦乾,以餐巾紙沾食用油將鍋內擦拭1遍讓細孔吃油,就能達到去除髒污與保養的目的。聚四氟乙烯 (PTFE)常態下無毒,不過溫度一到260℃後會變質,且在350℃後開始分解。一般而言,烹煮油脂與奶油時,溫度達200℃時會產生燒焦與煙,而肉通常在200℃~230℃會燒焦,需僅記用不沾鍋時勿讓食物持續燒焦,就不會吃進變質分解的PTFE。

她並提出正確使用五步驟,如下:

一、不要磨損:千萬別使用金屬鏟,宜塑膠或木製鏟;不要烹煮蛤蠣、雞翅、蝦子、螃蟹等較硬食物,避免刮傷塗層。一旦磨損就建議汰換,否則會影響不沾效果、易滋生細菌。

二、不要空燒:加油前不空燒鍋子,避免不沾鍋變形或表面塗層脫落。

三、控制火侯:不需預熱,只要鍋面乾燥時,用中火或小火料理即可,切忌以大火料理,避免造成不沾鍋變形。

四、泡水除燒焦:若煮太久,導致食物焦黏在鍋底,也勿用鋼刷刷,只要倒入熱水浸泡一段時間或將熱水煮沸,就可輕鬆去除。

五、海綿清洗:不沾鍋用完後,用柔軟海綿配合中性洗碗精清洗鍋具,就能將油膩與殘渣清除。

(中時電子報)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財富過重超過福報,就會克到婚姻和身體

財富過重超過福報,就會克到婚姻和身體


我們對天道的規律不懂,就會有許多痛苦,尤其是財富上。

許多佛弟子都希望獲取財富,然後來誦經祈福。
如果世俗慾望過重,你學佛就會越來越痛苦。這可以說是個誤區。

所以,佛法一定是大富貴之人學的,大富貴的人,就是知足的人。

對於財富,我們有兩個誤區。
第一,一般人都認為,我很有錢,為什麼家庭不順,求子求不到,身體不健康,甚至找人相親,總找不到合適的。我們認為金錢是背後非常重要的後盾。人因為有這個觀念,導致太多的痛苦。

要知道,天道的規律,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的福報就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家庭,第二,兒女,第三,事業,第四,身體健康,第五,要有修行的智慧。

可我們片面的把金錢當成福報的唯一。其實福報除了金錢,還剩下四個。這個觀念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標準的。

如果錢財過旺的人,卻不知道,他很容易因為財富過旺,而克到其它四個方面。

有的人錢很多,身體不好,就是身體被克到了。或者求子求不到,乃至孩子不聽話,成為嬉皮二代,乃至離婚。這都是被財富克到。

古人講,一兩黃金四兩福。但你看現在人拚命地透支,通過各種手段來。只有五十萬的福報,卻偏偏要使用兩百萬。那你就容易被克到了。拚命透支後,就導致身體不好,壽命不長。

講到婚姻,許多人經濟太好,一直在選對象。這也是誤區。經濟好,只代表一個人事業好,不代表他家庭,兒女,身體,智慧都好。也就是說,不代表福報大。要記得啊。

不要被你現在很能賺錢給迷惑了,你覺得你能賺錢就是福報大,不一定啊。還要看其它的四個方面。

有些人業力就是如此,財富很多,其它很少。而有些人是家庭兒女很多,但卻沒有錢。這就是業力。

你要扭轉這個業力,就要靠你的智慧。
你把錢財布施出去,然後求菩薩力量,把他轉化為兒女,或者身體的健康。


有些人經營賣魚肉之類,很會賺錢,但錢裡頭也有業力因果,就導致他身體不好。所以,我們都被賺錢兩個字給迷惑了。

賺到了錢,你是無形福報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如果你拚命花,自然無形福報就減少了。但現在普遍人都很難,有錢後很容易忘掉了惜福。包括修行人也一樣,逃不離不了這個因果。

以前出家人講, 「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想想看,信眾供養的,能消費得起來嗎?消費不起,就要惜福。


天道還有第二個規律,「天無絕人之路」。

第一條規律,是老天爺不會讓人樣樣都好,所以你最好布施一些財富。
第二條規律,老天爺不會讓你每一樣都很差。差到無法生存。

所以你再看,農村裡頭的人,享受少,錢也少,但他身體就好。城市裡,錢多,享受的多,但身體就不好。如果你去看,今天二十歲,再過二十年,四十歲時,你觀察一下,自己剩下什麼?不要什麼都沒有剩下,好事也沒有做,父母也無孝順,就剩下一個破身體,那就很糟糕了。

所以,許多人不明白,錢財是業力。大家都不明白,以為有錢好啊,你要有福報啊。而且哪怕有很多錢,你都不能浪費。

可是人很難不浪費的。但卒祖師大德就做得到。祖師大德一輩子,佛子佛孫滿堂,身體也不好,廟也蓋好,智慧也好,後人都記得他。這就是福報。道德經說的,「死而不亡者壽也」。你死了,但人們記得你很久,感恩你,你就長壽。

對於財富,如果不過關,就會很多痛苦。有錢也痛苦,沒錢也痛苦。這就是不懂天道規律。有人就量福報取財,知道自己幾兩福報,不要被財富迷惑了。超過了你福報的,都很容易克到你的婚姻家庭。

有些人身體不好,生一場大病,破財後,身體就好了。
可見他福報不足以承擔這個財富。
應該廣行布施。

你沒錢,是因為福報不足

你沒錢,是因為福報不足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福報的化現。
福報有福報的來處。福報不是偷來的,不是搶來的,更不是妄想就可以獲得。

福報可以化現成三種:

第一,色身的健康。色身健康與否,法相莊嚴與否,智慧存在與否,都是由福報決定的,不是吃出來的;

第二個,吃的,用的,住的,享受的車子房子以及外在的條件,這個也是由福報決定的。福報大,就住在好的地方,空氣好,水源好,地理環境也好。這些可以說用金錢可以得到。但金錢來自福報,並沒有無緣無故就發財。發財都是有因緣的;

第三個,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孫後代是否繁榮昌盛,這也是由福報決定。不是靠著拉攏關係,阿諛奉承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是福報。

一個人的福報好比銀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會有透支的時候。如果不培福報,只知道享樂,當福報享盡,一切的不順就會顯現。

人應該儲存的是福報。有福報,走到哪裡都有的吃,做什麼行業都能賺錢。
沒有福報,錢也守不住。而且錢只能這輩子用,那福報呢,生生世世都可以用到。

一個人的成就,靠的是智慧加福報。單有智慧,很會讀書,沒有福報,走到社會上賺錢就很困難。讀書要會讀,但做生意,做企業,靠的是福報,智慧是第二個。

古代的范蠡,他每次去經商,發財了,把財布施給窮人,又白手起家,又發財了。連續三次都是如此。中國人把范蠡供奉為財神,是有道理的。這就是他有福報,做什麼都能賺錢。

既然福報如此重要,那我們要如何培養福報呢?


如何培福報?

人的福報都是自己培的,哪怕親人都無法代替。孩子有他的福報業力,父母無法代替。那父母能做的,是多讓孩子培養福德。古人講的,留錢給子孫,子孫如果能發達,不需要留。子孫不能發達,留了錢也會敗壞。所以不如留下陰德給子孫。

現在人喜歡存錢,其實正確講法,大家要去存福報。那福報存在哪裡,存在三寶是最好的,多多布施給三寶,給修行人,給貧苦的人,給最需要的地方。

我們提出供米,建寺活動,都是通過布施財富,而得到福報。不要小看錢,錢也能救命。因為錢是個人努力培福的結果,布施出去,少的是有形的財富,多的是無形的福報。無形的福報,可以帶給下輩子,直到成佛。

凈空老法師: 全世界佛教,只有中國佛教吃素。

凈空老法師: 全世界佛教,只有中國佛教吃素。


點擊「星雲大師」與大師結緣

1 在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國佛教吃素。中國的素食運動是梁武帝提倡的,這個要知道。

2 梁武帝讀《楞伽經》,《楞伽經》裡面講「菩薩大慈大悲,不忍食一切眾生肉」,他讀了之後很受感動,從此以後就不再吃眾生肉。梁武帝是我們佛門的大護法,又是帝王之尊,他這一提倡,我們佛門裡頭就響應,素食運動是這麼來的。

3 現在有許多人把吃素稱為吃齋,這是錯誤的;把素菜叫齋菜,這也是錯誤的。在佛門裡面講,過中不食叫齋。中是日中,太陽正中,過了正中以後就不能再吃了,這叫持齋,不是吃素。

4 李老師一生在台中講經說法四十年,他老人家勸人學佛,不勸人吃素,為什麼?這個世間人貪吃,講求色香味,你勸他吃素,他下次不來了。


5 世味他貪愛,佛的法味,他沒有嘗到,所以不勸他吃素,到什麼時候他嘗到法味,世味他自然會丟掉。

6 有的人他是想學佛,不想吃素,勸他吃三凈肉,不要殺生,這個他可以接受,這是接引眾生的方便。

7 佛給我們制定的吃三凈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叫三凈肉,諸位要曉得,這是佛真正慈悲,不得已所開的方便門。

8 大乘佛法,實在講是讚嘆素食、提倡素食。不是說吃素的就有功德,而是不殺生是功德,吃素是間接的不殺生。

9 我接觸佛法之後,明了素食是衛生、衛性、衛心。吃素食保護自己的慈悲心、保護自己的清凈心,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從二十六歲開始學佛就吃長素了。


10 我自己吃素,也勸人吃素,什麼原因?現在這些豬牛雞鴨都不是正常生長,都是集中被關,都是生下來就坐牢,到最後被判死刑,它心情不好,它的肉裡面就有毒素,人吃了之後會生奇奇怪怪的病。

11 現在肉不能吃,不但說它是終身監禁,精神鬱悶,它有病,現在的飼料都是化學的,都是嚴重的染污。這種生理污染跟環境污染,影響到我們的精神污染、心理污染。所以這個世界上,精神病患一天比一天多!

12 今天就是連我們吃的植物也是疾病的來源,為什麼?這些植物都用化學人工去培養,再加上農藥。吃素的人已經三餐服毒了,肉食的就更不必說了,所以這個社會上,奇奇怪怪的病是愈來愈多。

13 飲食是愈簡單愈好,能夠講求衛生、能夠攝取營養,這就夠了。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最要緊的是自己的信念,你的心清凈,營養就足夠了。我們素食,身體比什麼人都健康,什麼道理?心清凈。世間人吃補品,愈吃毛病癒多,他不曉得最好的營養品是心地清凈,法喜充滿。

14 我們學佛人遠離貪嗔痴慢,遠離一切不善,心地清凈,飲食簡單,天天法喜充滿,心情很愉快,這是不老、不病的秘訣。


15 幾年前我在澳洲,因為是澳洲永久居留,澳洲政府規定一定要檢查身體。檢查的時候,抽血化驗,那個印度老醫生說我的血液是三十歲的人,我的體能頂多是五十歲的人,這就證明素食決定有益於健康!

16 現在連外國人吃素都很多,他不是學佛,他是為了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素食決定有益於健康,現在很多醫生都知道。

17 世間人貪圖口福,幾個人肯吃素?他說我們很苦,批評我們素食沒有營養,素食妨礙健康,說我們很可憐!他自以為有智慧,自以為過得很幸福,這個見解完全顛倒了,他造的因不善,哪裡會有好果報?

18 吃素戒殺是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我吃素吃了五十多年了,我今天這個身體可以給大家做證明——素食簡單、有足夠的養分。說素食不健康是錯誤的觀念,這個要知道!




教你秤稱自己造的業有多重(不看不知道)

教你秤稱自己造的業有多重(不看不知道)


佛教認為,業的運作力量大小,與很多因素有關,如果對這些因素能善加了解,那麼在行善斷惡方面,將會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

1.造業對象的差別
所謂造業對象,是指一切有情。

在這些有情當中,不同對象會使造業的力量產生不同的大小。
比如在三寶和父母、師長面前,即使略作損害和利益,也會得到大的罪報和福氣。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中說:「如果因為忿怒,而將十方一切有情禁閉在牢獄中,又由於忿怒,背向菩薩,說我不願意看到你,這個罪業要比前面的大無數倍」。又說:「如果將十方有情被剜掉的雙眼用善心的力量恢復正常,並將前說一切有情放出牢獄都讓他們得到轉輪王和梵天的快樂,也不如對大乘菩薩凈眼瞻視,稱揚讚嘆的福報大。」

在佛教觀念中,如果造業對象是聖者,比如佛陀、菩薩、羅漢等,那麼業的果報非常大。除此之外,父母、病人、師長也是較有力的對象,如果對他們供養和布施,得到的福報很大,但激怒他們,同樣惡業的力量也很大。這是說由於對象不同,所產生的業力也有輕重之別。

在佛經中記載了很多這樣的故事,譬如《百業經》記載了一位凡夫比丘,辱罵一位羅漢比丘象狗一樣,因此感受了五百世野狗的果報。佛教把殺害父母、羅漢列為五逆大罪,也是由於造業對象的關係。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除了父母、師長之外,根本無法判斷他人是否聖者,因此,應儘量避免對一切有情的傷害等惡業行為。


2.造業動機和方式的差別
由強烈三毒煩惱而造作的罪業大,反之就小。

菩薩以菩提心對畜生僅布施一點食物,它的功德也比無菩提心者供養佛陀的功德大,這是《寶雲經》中所說的。如果是由於強烈的貪婪、嗔恨而造的業,其力量就非常大。譬如同樣是辱罵對方,但忿怒的情緒越大,業的力量越強。

除了造業動機因素外,造業的方式也是業力量大小的因素。同樣是殺生,但如果殺生的手段極為殘忍,那麼業的力量就會越大。善業方面也是如此,如果在做布施等慈善事業的時候,心態柔和,遠離鄙視、自傲、居高臨下等心態,和顏悅色地布施,那麼善業的力量也會更強盛。

3.造業者自身的差別
是指造業者的特殊身份對造業的影響,如持戒比丘等所造的善惡業比一般人所造的善惡業增殖性強。

如經中說:在家弟子做燈油如海,燈蕊如須彌山的一盞大燈供佛的功德,不如出家弟子做少許燈油,燈芯如針一盞小燈供佛的功德,如說:在家的人做千百年壞事的罪業,沒有出家人做一次壞事的罪業大。譬如同是殺生,一個受戒的比丘的殺業就要重於一個沒有受戒的普通人的殺業。

即使同是在家人,也根據是否受戒,所受戒律大小、多寡而有差別。在藏傳佛教中,很多在家人在舉行盛大供養之前,都會在師長前求受八關齋等各種戒律,因為以受戒的身體來行善,會促使善業的力量更為廣大。

總得來說,在家人和出家人,不具戒者和具戒者、愚者和智者,他們所作雖然相同,但業報卻有輕重的不同,前者不如後者果報大,在《涅槃經》中說,諸愚痴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比如一個非常小的鐵丸,也會沉入水中,而很大的一艘鐵船,卻能浮在水面,足以說明智者、愚者所作業也有輕重之別。

4.所造業性質的差別
除了前面所說因素外,所造業本身性質也有差別。

譬如同是造惡業,但殺生業的本身就重於偷盜業,這是由業本身的性質造成的差異。在佛教中,殺害父母、羅漢等五逆大罪,誹謗佛法的謗法罪,以及辱罵自己師長的罪業屬於最重的惡業。其次是十惡業道,在十惡業中,身體的惡業要重於語言的惡業,而語言的惡業又重於思想的惡業。在身體的惡業中,殺生的惡業最重,其次是偷盜,再次是不正當兩性關係。在語言的惡業中,以欺騙別人,謊稱自己是聖者的謊言惡業最嚴重,其次是詈罵、離間和無聊閒話。在思想方面的惡業中,以否定因果和前生後世的邪見最重,其次是忿怒和嗔恨,再次是貪婪。

5.時間及悔過的差別
這是從造業習慣及悔過方面而說的差異。

以造惡業為例,如果是長期殺生及偷盜的慣犯,其業力要強過偶爾一次所造。在佛教中,把屠夫等職業列為最骯髒的職業,同是殺害一隻鳥,屠夫的惡業要遠遠重於普通人殺死一隻鳥的惡業。即使在世間法律中,對於慣犯和初犯的量刑也有輕重之別。

所謂悔過的差別,是指造惡業後有沒有悔過的行為。如果作惡後不以為然,絲毫沒有悔過的思想和行為,那麼惡業的力量就大於有悔過之意者。如同世間罪犯在服刑期間,如果能洗心革面,則勢必會得到減刑的寬大處理。

影響業力大小的因素還有很多具體的方面,譬如特殊區域、特殊時期、特殊輔助等,特殊區域如在地球造業就要比凈土中的力量強,特殊時期如在末法時期造業的力量就強於正法時期,特殊輔助如有無我智慧和回向的輔助,善行的力量就會增廣等等。

你沒錢,是因為福報不足

你沒錢,是因為福報不足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福報的化現。
福報有福報的來處。福報不是偷來的,不是搶來的,更不是妄想就可以獲得。

福報可以化現成三種:

第一,色身的健康。色身健康與否,法相莊嚴與否,智慧存在與否,都是由福報決定的,不是吃出來的;

第二個,吃的,用的,住的,享受的車子房子以及外在的條件,這個也是由福報決定的。福報大,就住在好的地方,空氣好,水源好,地理環境也好。這些可以說用金錢可以得到。但金錢來自福報,並沒有無緣無故就發財。發財都是有因緣的;

第三個,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孫後代是否繁榮昌盛,這也是由福報決定。不是靠著拉攏關係,阿諛奉承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是福報。

一個人的福報好比銀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會有透支的時候。
如果不培福報,只知道享樂,當福報享盡,一切的不順就會顯現。

人應該儲存的是福報。

有福報,走到哪裡都有的吃,做什麼行業都能賺錢。
沒有福報,錢也守不住。而且錢只能這輩子用,那福報呢,生生世世都可以用到。

一個人的成就,靠的是智慧加福報。單有智慧,很會讀書,沒有福報,走到社會上賺錢就很困難。讀書要會讀,但做生意,做企業,靠的是福報,智慧是第二個。

古代的范蠡,他每次去經商,發財了,把財布施給窮人,又白手起家,又發財了。連續三次都是如此。中國人把范蠡供奉為財神,是有道理的。這就是他有福報,做什麼都能賺錢。

既然福報如此重要,那我們要如何培養福報呢?


如何培福報?

人的福報都是自己培的,哪怕親人都無法代替。孩子有他的福報業力,父母無法代替。那父母能做的,是多讓孩子培養福德。古人講的,留錢給子孫,子孫如果能發達,不需要留。子孫不能發達,留了錢也會敗壞。所以不如留下陰德給子孫。

現在人喜歡存錢,其實正確講法,大家要去存福報。那福報存在哪裡,存在三寶是最好的,多多布施給三寶,給修行人,給貧苦的人,給最需要的地方。

我們提出供米,建寺活動,都是通過布施財富,而得到福報。不要小看錢,錢也能救命。因為錢是個人努力培福的結果,布施出去,少的是有形的財富,多的是無形的福報。無形的福報,可以帶給下輩子,直到成佛。

修行路上的誤區

修行路上的誤區

本文結合末學個人修行經歷整理,供養給所有走在修行路上的道友,願一切眾生走出迷途!

一 . 不要因學佛懂了些宇宙生命的真相而大肆指責批評他人,也不要試圖教導,更不要因他人的一些違背佛法的無知行為言語想法而憤恨、著急、甚至做出極端的事情。

原因:永遠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們不是道德的警察,我們同是業力的囚犯,對眾生的無知要寬恕他、同情他,不要恨,這是因緣業力,並不怪他;同時我們要知道,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自己也便喪失了修行,修行是修自己,而非修他人,修行是斷煩惱,而非自尋煩惱,要做到對這個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這個一定要注意!


二 . 不要只在事相上打轉,那不叫修行,那叫結緣,哪些事相?比如:吃素、放生、誦經、持咒、念佛、參加法會、供養師父、做義工、拜訪大德高僧.......等等,修行人會做這些事,但做這些事並不代表修行,要在真心本性上修行,而不要在相上努力。

原因:佛法是心法,任何文字語言其實都不可解,佛法實無法可說,多說一句多一個念頭都是多餘,修行最根本的是離相、斷執著分別,要明白歇即菩提、放下就是大道的根本道理,不要被眾多的法門所迷惑,那都是善巧方便之船,用虛妄的各種方法鍥入佛的心境而已,萬變不離其宗,要知道禪就是佛心,律就是佛身,密就是佛語,身語意三業俱顯,而我們就是要不斷靠近、契合佛心、佛身、佛語,這就是修行,千萬莫著相,著相修行千萬劫,離相修行剎那間,我們就是因為見境後執著在境上,然後卡住了我們的觀念,所以妄以為有我、被生滅虛妄的境所迷惑吸引,如果我們修行後依然卡在境上而不悟,那跟不修行沒什麼太大區別,除了結緣最多就是積累點世間因果福報罷了,所以修行一定要入心、修心、悟真心、安住於真心、用真心,相要隨心而轉,莫要顛倒讓相轉了我們的心,每個修行人都知道「聞、思、修」,其實這三個字足以指導我們的修行,「聞」就是聽經聞法,一定要多聽,多聽法師開示講經,《楞嚴經》中說此娑婆世界,以耳根入門最為殊勝,所以必須要多聽經聞法,從而明理乃至通經教,這是第一步,「思」就是按照經文、善知識的開示去思維、觀照,思維佛的境界,思維自性,這是第二步,「修」就是修正,因為已經明理了,也思維清楚了,接下來當然就要去如理修正自己的身語意,讓自己的身語意全部靠近佛的境界,這才是修行之路,要以心為本,以「聞思修」為路,要明白吃素是為了不傷慈悲心,若心有殺,吃素便無修行意義,放生是為了救命,若心有殺,為了「做功課」而放生,只能養一點世間福報,對根本菩提毫無利益,而經文最重要的功能是為了讓我們「聞」以明理,「誦經持咒念佛」都是入定的「工具」,與參禪靜坐無異,「參加法會、拜訪大德」是為了讓我們多聞、明理、去除我慢,「供養師父、做義工」是為了培養布施的心,增長點因果上的福德,所有這一切若離「修心」,則便與修行了無關係,大家一定要清晰!


三 . 不要認為修凈土就是念佛就行了,那樣是不會成就的。

原因:很多朋友認為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其實大錯特錯,往生並不是臨終的事情,而是當下的事,念佛需入三昧才可成就,這與禪宗的禪定等同無異,只是方式不同,而欲入三昧就需要當下清凈身語意三業,尤其是清凈自心,這就需要斷煩惱,而斷煩惱若沒有經過「聞思修」是極難的事情,所以修凈土的莫要鬆懈,照樣需要多聞、多思、勤修,慧律法師說往生的基本條件:深信因果、孝順父母、慈心不殺、奉事師長、行十善業斷十惡業(身語意),《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缺一不可,大勢至菩薩說念佛要都攝六根,同樣是在強調清凈三業的重要性,大家一定要清醒啊!


四 . 不要迷信,佛教不同神教一樣「保佑」,也不會不勞而獲,佛法可以改變命運,但需要如理而行。


原因:「佛」是梵語,意思是「覺悟的人」,「法」是佛兩千多年前在世時說過的話的記錄,「僧」是繼承佛陀家業住世的老師,也是決心修成佛之路的「普通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一門生命科學,佛法完全就是科學,只是超越了當前的科學,很多科學家窮其一生的研究成果最終發現兩千多年前的佛經中早有更為詳盡的說明,佛法告訴我們,每個眾生都是佛,只是因顛倒妄想迷失了、被境界障礙住了,宇宙是眾生的業力之網,生命是妄想執著而生的假象,佛說在這個假象生命中有八識,眼耳鼻舌身為前五識,第六識就是在前五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心理活動,故稱之為意識,第七識末那識,指的是由前六識與外在物質溝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識(其他宗教認為的靈魂),第八識則是在前七識循環往復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習氣、習慣,這些習氣習慣潛藏人心靈深處,不斷地不覺察地影響人的生活與工作,我們往往以第六意識心為真心,執著在事相的境界上,卡住我們的認知觀念無法自拔,只有不斷悟懂五欲六塵的假象才能出離三界,否則只能無盡輪轉受苦,而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生活在因果業力之下,也就是大眾所說的「命運」,這個「命運」非天造非地造,而是我們自己在無盡輪轉中自造而成,我們在這個世間遇到的每個人、發生的每件事都需要因緣具足才可以發生,否則皆不可成,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這個道理,只是這裡的「天」不是玄妙的什麼造物主,而是我們自身累積的生生世世的業力,為了擺脫業力,做命運的主人,佛陀告訴我們神通不及業力,業力不及願力,所以若欲改變命運扭轉業力,就需要願力的力量,願力就是一個人內心真正迫切渴望的大志,所以佛教修行讓我們發菩提心,發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心,開闊心量擴大格局,以大悲大願來凌駕業力之上方可成就菩提之路,佛又勸眾生多行善事、誦經念佛,以此光芒的洪流逐漸覆蓋滅除因果中的惡業種子,讓我們在這個世間少受點罪,真可謂慈悲到了極限,所以我們一定要聽佛的教誨,明了宇宙生命真相,然後依佛陀的教誨去行事,便可逐漸改變命運,乃至出離三界、擺脫輪迴成就佛道。

五 . 不要誹謗、謾罵、瞧不起其他宗教。

原因:這個世界是因緣和合而生,一切事也自然要講究因緣,其他宗教無論正確與否,也必然是因緣具足而成,自然也就會有滿足這個因緣、根器的眾生去參與,況所有宗教都是勸人向善,只是越往前走往深入,其他宗教就卡住了、迷途了而已,基督教可能就卡在了「天界」的認知範圍內,卡在了第七識中,還在輪迴之中,不可永生,道教的自然道法、無為而治把生命的真心本性的妙心說「死了」,佛教的涅槃妙心是「活的」,是自在的。但儘管如此,對於當下重度迷途的眾生,任何宗教都是力挽狂瀾的重武器,我們要隨順因緣,量力而行,不要卡在這種執著之中。


六 . 不出家的居士,不要讓錯誤的修行觀念毀了你的生活。

原因:如果不出家,那就要有事業、家庭,不要認為修行就必須占用大量的單獨時間,修行在於每一念都安住禪境,三業嚴守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了業,莫造新殃,乃至二六時中均在定中,不斷鍥入佛的境界,滿足了這些,你做什麼都是如理如法的,而不出家當然就要忙事業、顧家庭,如果你明白了什麼是修行,那麼事業家庭都可以成為你的道場,修行就像是我們活著的根本意義,並把救度一切眾生當成自己的責任,而事業家庭就像是在這個大責任當中分化增加的小責任,既然選擇了成家立業,就要擔負起這份責任,所以修行是可以涵蓋包容事業家庭的,而絕非拋棄,看到很多並不打算出家的朋友用自己幾乎全部的時間去放生、宣傳佛法、誦經念佛、追隨僧人......等等,實在不知怎樣才能使其明白,這樣的生活就是上不得佛道,下不盡其責,佛法是修心了脫生死,人生是盡責,若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這些「事相」上,實在是一種悲哀,各位一定要慎重!

七 . 吃素很好,但一定要注意營養,色身是假象,但對當下的修行卻至關重要。

原因:很多人盲目「修行」,盲目吃素,但是不注意營養搭配導致身體越來越差,這是得不償失的,我們要明白吃素是為了不傷慈悲心,算是一種修行方法,這本是很好的,但不能因為這個就不顧身體健康,科學發現吃素的人會長壽、健康,但一定要懂得搭配、營養均衡,否則身體是無法適應的,雖然色身是地水火風因緣假合的假象,但是我們就是要從這種虛妄的假象入手去慢慢鍥入真如的,如果這個身體渾身各種不舒服、各種病症,以我們凡夫的心境和定力很容易生嗔恨,更別說入定了,會毀了修行的條件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保護好這個色身。

八 . 不要認為念咒語就能治百病。

原因:佛法說我們這個色身的病總體上分三類,一種是生理的,也就是組成我們這個色身的內四大「地水火風」不協調了、缺失了,解決方法就是通過外四大的「地水火風」來補充、調節,當然,我們自己一般不懂醫學是沒法補的,同樣的東西,用對了就是救命,用錯了就是毒藥,這個我想大家都懂,所以要去醫院,找醫生,緊急的找西醫,不緊急的儘量看中醫。一種是冤親債主,醫生是沒法子治療的,這必須要把它化解,跟他談條件化解。像誦經念佛回向給他,他要肯接受,他會離開。還有一種是業障病,這很難,不是屬於生理的,也不是屬於冤親債主,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太多。能不能救?能,沒有不能救的。怎麼救?真正懺悔,後不再造。這個懺悔不在乎形式,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知道錯了就能改,像夫子所說的「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我知道了,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懺悔,這是連業障病都能夠化解。所以誦經持咒念佛並不能治一切病,要根據情況衡量病症種類,然後「對症下藥」,不要因為無知而害了自己。

九 . 不要把「轉發別人的東西」養成習慣,要多自己思維,把佛陀的智慧之語變成自己的體悟,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原因:大德高僧乃至佛陀的話自然高明,充滿智慧,我們可以多看、多聽,也可以轉發一些警醒自他,但是從修行角度而言,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體悟,別人的東西終究是別人的東西,我們要吸收並消化成自己的東西才有意義,說出來有些錯誤也沒有關係,恰是把錯誤表達出來才有機會得到指點、改正、進步。

十 . 不要只重視培福而忘記開慧,很多人每天布施、放生、念念經文咒語,卻忘記了最重要的聽經聞法,所以只增長了世間福報,智慧不得開,無法成就。

原因:我們知道,佛陀就是福慧圓滿的成就者,我們欲成佛道,自然也是福慧雙修,缺一不可,有福無慧就像一個傻子每天吃好喝好睡的好,除了消耗福報別無其他,有慧無福就像一個通達三藏的高僧卻無人供養,每日以草葉為生,所以修行必須是福慧雙修之旅,就算只看這個虛妄的世間,如果有福無慧那也一定無法成就一番大事,有慧無福更是一定會處處碰壁、難以順達。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培福的過程中聽經聞法、親近善知識不斷薰陶自我,以此達到福慧共進的目的,科學家說我們的身體長的太快,智慧開的太慢,我們不要成為那樣的「凡夫」。

-----------------------------------------------------------

最後,分享給大家幾句話:

1.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一切痛苦來自於無知。

2. 每天早晨起床後要「歸零」,之前的榮耀、屈辱統統要忘掉重新開始,這樣修行才更有效果。

3. 生命的意義需要我們自己賦予、尋找,修行人的生命意義在於穿透迷霧、覺醒生命,普通人的生命意義在於責任,基本的責任取決於你的位置,升華的責任取決於你的格局,把小我變大我,大到一定程度你就會發現你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你。

4. 我們不要每天都製造心靈的垃圾卻不懂心靈的環保。

5. 我們總是心光外泄,向外執著,如果你真的認為自己很強大,就去與自己的情緒、習氣去戰鬥,讓智慧重新奪回我們生命的主導權。


16歲之前的疑難雜症病,一半是前輩子的業力,一半是父母給的

16歲之前的疑難雜症病,一半是前輩子的業力,一半是父母給的


現在人的病越來越多了,名目也越來越多了,醫院也越來越多了,生病的年齡,也越來越小了。年紀越小,病越多,為什麼會這樣子啊。

凡是16歲之前的病,都是業障病。

古人講三歲看老,怎麼看老,就是三歲之前,小孩子的習氣,都是前輩子遺留的習氣的純真表現。為什麼有的小孩子天生慈悲,有的小孩子天生殘忍,喜歡抓小動物,弄死他。有的小孩子天生小氣,有的天生大方。這就是前輩子的習氣。孩子在十六歲之前,都不會造惡業,如果遇到了疑難雜症,一定是上輩子的惡業現前了。


上天有好生之德,古代的皇帝,生了個龍子,就要大赦天下,讓所有要死刑的人,都免除死刑。重罪的人,轉輕,輕罪的釋放。為什麼要這樣子做,就是為了培養龍子的福報啊。這一點很關鍵。但是我們現在人呢,生了個孩子,大開殺戒,殺各種東西給孩子吃。我聽說啊,現在的父母,很心疼孩子,天天買鴿子啊,麻雀啊,活魚啊給孩子吃。你看,天天都在開殺戒。所以孩子的病,一半是父母造成的。結果呢,孩子一生病,得到疑難雜症,父母就辛苦了,為什麼會如此,也是當父母的自己造成的。

16歲之前,人還處於先天,後天還未啟動。很多病,都是業障病,是前輩子的業障病。這一點要記得。

現在的人,很疼孩子,但是疼的方法不對,用殺生,用肉來補充孩子的營養。結果年紀小小的,吃的營養過剩,老的快,死的也快。結果得病的,也是這些人。這也是業力啊。


所以我發現了一點,業障重的人總會和業障重的人在一起。善根深厚的人,也會跟善根深厚的人在一起。

就像彌陀經上說的,上善人聚集一處。以前我見過一個小孩,很小啊,她媽媽很信佛,懷孕時,打了個佛七,而且一吃肉,就吐。你看,胎里素。那個小孩很有功夫吧。來到觀音寺,看見了阿彌陀佛,哦,笑的可單純了。你看,善根啊。所以上善人總會聚集一處。那麼業障重的人也會聚集一處。你看有些很喜歡吃肉的父母,就會感召很喜歡吃肉殺生的孩子。這也是業障不可思議。

多多為孩子培養福報,念佛,拜佛,在觀音菩薩前多做功德,這才是真的。

孩子的福報,千萬不要損傷

孩子的福報,千萬不要損傷


每逢年過節,很多人會給小孩子買很貴重的衣服,玩具。要不就買許多補品,害怕孩子營養不良。我們常常覺得,孩子一出生,能養大是靠父母的本事在養他長大。

其實不是的,很多人說實話,與其說是養孩子,不如說在損壞孩子的福報。

孩子在十六歲之前,用的都是先天的福報,是上輩子的福報。


不要覺得當父母的掏錢出來,就用父母的福報。不是這樣子的,誰在使用,用的就是誰的福報。一個小孩子,不到三歲,給他買貴重的衣服,很好的營養品,這也是損害他的福報。所以很多人越長大越沒有福報,一部分是父母幫忙損掉的。

孩子能成長,靠的是福報,長的健康與否,也是福報。父母都很健康的,生個孩子病歪歪的也有,這個怎麼講。就是孩子的福報問題。那福報要靠什麼來培養,病歪歪的孩子,醫院能治好嗎?營養品能吃好嗎?其實不是的。都不行。那麼什麼最有用。福報。

福報小的人,一出生就是病歪歪的。不是營養不良。我常常講一句話:人的色身的健康,胖瘦,都是由福報決定的。但是現在的父母,不懂的愛孩子,覺得在孩子身上花越多的錢,就表示對孩子越疼愛。豈不知,這就是損孩子福報的方式。孩子從懵懂,到還沒有成家,福報就被損的差不多了。那以後怎麼辦呢。

有句話,窮人孩子早當家。窮人因為窮,從小就要努力幹活,幹活也是培養福報方式。所以看過許多富翁,包括王永慶,李嘉誠,曹德旺,都是窮人起家的。很少看過富人能起家出富人的。富人無形中,損掉了太多福報了。所以你想,一味的消耗,天大的糧倉都有吃光的一天。南懷瑾說,以前許多富家小姐,吃饅頭都要把皮剝掉,後來逃難時,個個都很辛苦。這就是福報損了的結果。

如果孩子沒有福報,長大了走出去,做什麼事情都很難成功。

甚至做人也有做人的福報。沒有做人的福報,就會夭折。如果因為夭折而舍報的人,下輩子很難做人。因為做人也要福報,才能做人。

古人治家,靠的是一個字:儉。就是要節儉,這個節儉,是為了珍惜福報。

現在人,往往想自己受苦,而不讓孩子受苦,覺得才是疼愛孩子的。豈不知,是害了孩子。受苦是了苦,每個人有自己的業力,雖然這輩子做你的孩子,但是他的業力,做父母的也無法承擔啊。所以,讓孩子多受苦,將來老了,自己就有福報享受了。年紀輕輕的,就只會享受福報,那麼老了呢,下輩子呢。

自己要珍惜福報,也要給孩子珍惜福報。這也是為孩子好。有空可以多給孩子布施,多叫孩子做善事。孩子的福報夠了,他自然就健康,就有智慧。福報不夠,怎麼吃也吃不健康。色身靠的是福報在養啊,你看佛,為什麼怎麼莊嚴啊,就是因為福報具足了。

老子說:天道無親,唯親善人。

一般人對這句話很難理解,現在我們用養育孩子來做比喻。

很多人去墮胎,有個原因,怕養不起孩子。養一個孩子都很累,更何況再來一個。我們潛意識中,都認為,這個人是我養的,家庭是我支撐的。其實不是的。首先要有個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

孩子來投胎,是帶著他的福報來的,看起來是父母在養,但其實還是孩子自己的福報在養。

一件事情最後取得成功,是大家的福報在支撐,就是共同福報的累計。惡業也一樣。現在環境破壞這麼嚴重,我們都在譴責別人,但最後發現每個人都是破壞者。使用塑料袋,衣服破了就扔,洗車,裝修,洗廁所,這些都是化學用品。我們每天都在用,每天都在破壞。

天道無親,哪怕是你的孩子,你都無法把福報留給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

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想要孩子會讀書,就給孩子買去名牌學校讀,以為能出人才,但首先他要有這個命。就像養孩子,花的是父母的錢,但損的是孩子的福報。

父母給的起,孩子不一定能花的起。要看他的命,這就是天道無親。

很多人溺愛孩子,以為花很多錢來培養他,卻不知道,無謂的錢花太多了,反而損他的福報。福報減少後,以後就沒出息了。所以我常勸人家:孩子要讀書,就正常讀,他命中要有讀書命,否則你給他請最好的老師,都沒有用。

古代帝王要教育子孫也要請老師,但和現在差別很大。以前人請先生,先生先要教學生人品、人格。第二才是教技術,如何作文,如何作詩。現在不同了,沒人教人品、人格了,都是教技術,所以沒有多大的意義。

古人講:留財給子孫,守不住,留書給子孫,子孫不讀,只好留陰德給子孫,這才是正確的出路。你要先去種福田,做善事,以後子孫自然會賺錢。現在不要賺非分的錢,把子孫的錢都賺完了,消費完了,以後子孫就要受窮了。

古人講:一代做官九代冤。官做的好,是為子孫積累福報;做不好,把老百姓的東西占為自己,想留給子孫,這些非分的東西都是罪孽,子孫用了,反而損福報。所以一代做官九代冤。又說,如果為自己一家謀,就不要去做官,做官是為百姓謀,這也是天道無親。

天道雖然無親,但唯親善人。

你只要廣積陰德,還是有用的。想要孩子能讀書的,就多印經,辦學校;想要孩子發財的,就要多救濟窮人;想要兒孫健康的,就多施藥。這就是唯親善人。

再講到孝順也一樣。

很多人很孝順,給父母買很多補品,買不必要的東西,甚至辦酒席祝壽。世人看來是熱鬧,其實是不孝,因為損了父母的福報。人家過個壽,就要殺生那麼多。民國時,有個老人死了,他兒子辦宴席三百桌,過幾天,老人家就託夢來說,本來我可以去天上好好享福的,但因為你殺孽過重,導致我在地府審判,還出不來。

可見,雖然花的是兒女的錢,但卻在損掉老人家的福報。

父母花很多無謂的錢,也是損孩子的福報,這也是天道無親。所以不要給小孩慶生日,小孩能讀書,父母不要驕傲太早,到處宣揚。要對孩子嚴格一些,對他成長大有益處。

過分浪費錢給孩子都損孩子福報,更何況很多人在公司裡頭浪費,甚至國家單位裡頭浪費,都是損福報的。很多人都想著輕鬆賺錢,卻不知道這也是在透支福報,不長久。

我們要有「自知福德淺薄,無福消受」的概念。

很多東西,別人給的起,但我們的福報不一定能用的起。
明白了這個道理,人生就會少很多痛苦和煩惱!

錢財的因果,原來財富是這樣來的,必須要懂得!

錢財的因果,原來財富是這樣來的,必須要懂得!

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不能身體力行的佛弟子,這一生就難以發財

在中國很多地方都供財神,中國人是多神信仰,祈禱財神能保佑發財,但這樣觀念是錯誤的,是迷信!

那麼,供財神應該供什麼?供范蠡。現在很多放把關公當做財神供奉,這是錯誤的。關公是義薄雲天,和發財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供奉財神用范蠡呢?這是因為范蠡會賺錢,會用錢。一個會賺錢會用錢的人嗎,理所當然的應該成為財神的。


供奉財神
中國人供奉神仙都是有現世道理的。

范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人,他是一個非常有福報和智慧的人。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著名的臥薪嘗膽的故事中,范蠡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

越王被吳國消滅了之後,越王勾踐為了復國,重用了兩個大臣。一個是范蠡,一個是文種。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的時候,范蠡和文種在越國治理國家、積蓄力量。二十年後,越國復興,勾踐一舉滅亡吳國,完成了雪恥。復興越國之後,范蠡認識清楚了越王勾踐的本質,但知道勾踐可以共患難但不可以共富貴,國家處於多事之秋,有災難的時候,勾踐需要他們,就對會他們很好;現在國家太平了,恐怕就要把這些大臣收拾掉,范蠡看得很清楚,於是他偷偷地從越國跑掉了。臨走前,還給文種留下一封信,勸告文種一起逃跑,但文種留戀富貴,也不願意離開。沒過多久,越王勾踐就如范蠡預言的那樣,鳥盡弓藏。他賜給了文種一把寶劍,讓他自刎。

所以范蠡是很有智慧的, 而智慧的產生來源於福報!

...
財神范蠡
范蠡離開越王之後,改名為陶朱公,在天下各地做生意。沒過多久,陶朱公就發了大財。但是他發了財之後,就沒像常人那樣把錢存起來,而是把財產全部布施救濟給窮苦的貧民。春秋戰國時期,諸國混戰,百姓過得非常困苦,他的財富對於百姓幫助很大。散掉財富之後,陶朱公從頭做起,沒過幾年又發了大財。就這樣三聚三散「」,也成就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散財美名。他能夠賺錢,也能夠散財,以後的中國人就拜他為財神,「陶朱公」也成了財神的意思。所以,我們現在坐生意,就要學他。他是既有大智慧,又有大福報的。

因果律就宇宙中顛簸不破的真理,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的,就一定回來,命里沒有的就不要強求。為什麼呢?因為強求不來。沒有這個財富的種子怎麼求果實都是本末倒置的。命裡面有的丟也丟不掉,所以人布施,財富會再來,而且來的時候總會來得多一點,還有點利息一樣,它不會來得少,會來得多一點。經上說,施一得十,施一得百。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你就有膽量放心大膽地去布施,行布施的時候,你也不會害怕,怕錢出去了回不來。布施,就是千金散盡還復來。

但是你不能存僥倖的心,「這個生意好做,一本萬利,我就試試看」,這樣起心就錯了,一試就沒有了,一去不回頭了。你不可以用僥倖心,一定要用真誠的心修布施供養,這是修福。有了福報,就會產生智慧。僥倖的心,「希望我布施掉了,下一次會更多」,范蠡當年布施沒有存這個心,沒有存再發的心,哪裡曉得自然再發,證明命里的財富丟都丟不掉。用「無之心」去修布施,這樣的效果反而會更大。

三聚三散,越施越多!他沒有自己享受,他給些窮苦的人、需要的人,他全幫忙,這是真財神!

范蠡是在春秋戰國行布施法,我們應該在生活行布施,得到的效果絕對是一樣的!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你看世間人都想這三樣東西。想要有錢,有智慧,健康長壽。

財施是因,得財富是果;法施是因,得聰明智慧是果;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

所以,只要你種下因,果報一定就回來。種善因得善果。種下的財富因,就結富有的果報。就無畏布施,就健康長壽;布施知識智慧,就得智慧的果報。

決定不要想我要擁有、我要得到,那就變成業了,這個業就有果報,善業三善道,惡業三惡道。

佛住世時,教我們不造輪迴業,要造菩薩業。菩薩業一切為眾生,沒有一樣為自己,他自己超越了。所以我們布施也是為眾生布施,回到財富給眾生,這樣最終也是自己得到。釋迦牟尼佛在世住世八十年,他給我們表演的就是菩薩正業,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認真努力;何況他又教給我們真正離苦得樂。

懂得了為眾生,就是為自己。為眾生求財富,就是自己的財富。那麼我們修行布施財富,給眾生回向。誠心正意,現世就能得到財富的果報。


錢是每個人都想要得到的,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有一句話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若想得到錢財,需要懂得錢財的因果,就像學習佛法,也要懂得規律從可以。如同你想要到一個地方,但是你首先要知道路線才可以到達。



發財之因

因果這個詞不僅用於佛法,還可運用到發財之道上。若想要發財,必須有發財的因,才會有發財的果。這個因就是指——陰德。

把你的陰德轉化成福報,將你做的善事轉化成陰德,陰德就可轉化成財富,之後你才可以得到財富。



廣積福報

福報是最容易積累的,通過福報也是最容易得到財富的。行善到達一定的境界的時候,才可以擁有巨大的力量。

且行善不可以通過小聰明獲得,有的人通過小聰明獲得的福報和財富是不會長久的。還有的人通過算命來知曉自己什麼時候可以發財,這個是有違天意的。



十方財富

錢財來源於四面八方,業力也來源於十方。有財富的時候,要注意財富中有多少業力,若你把業力也一併傳給了孩子,那就很不好了。

我們不僅要獲得財富,還要獲得良性的福報,也不是獲得眼前的財富,而是獲得生生世世的財富。



布施之心

很多人也都在布施行善、還債、積德,但是效果卻不明顯,當你布施的時候,你的業力是否也布施出去了呢?若沒有,那你的業力就越來越重。

行善布施的時候,業力會隨之出去,發心正確,業力就會消除的更多,錢財來源於四方,須歸於四方,如此之道,方可擁有更多。

錢財奧秘,天道規律

來於十方,歸於塵土

布施行善,廣積善德

發心正確,如法得財

懂得因果,錢財自來

這三種錢,花得越多,賺得越多!

這三種錢,花得越多,賺得越多!


世界上有三種錢,你花得越多,就賺得越多,而且是一定要花,不能捨不得,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三種?



孝順的錢越花越多

孝順父母,是世間的第一福田。常言孝順父母師長,禮敬三寶賢仁,不必四處祈求,自可得財富福報。再者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兒女一生都無以為報的。

不論你的生命正處在什麼階段,人生正逢什麼關卡,請你永遠要記得,哪怕你負債纍纍,孝順父母的錢絕對不能省。

他們可以咬緊牙根把我們養大,為他們再多負擔這一點錢也是應該的。萬一你還沒有賺錢的能力或沒有收入,沒有辦法用金錢來孝敬父母,也要記得,至少要「順天」。我的意思是,當你和父母意見相左時,儘量用柔順、平和的方式跟父母溝通。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很少有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期待,儘管有時溝通的方式讓我們難以接受,也要試著體諒父母的成長背景,因為他們不懂如何用比較客觀的方式表達內心的話,這是時代背景不同使然,要改變老人家的想法很難,不如調整自己來順應他們。所以,如果沒有辦法「孝天」,至少要「順天」。

所以為父母花錢財,自然財富福報迅速增長。孝順孝順,孝了,你就順了, 當你的父母開心健康,你的家庭和睦吉祥,財運自然追著你跑!


布施的錢越花越多

佛陀說「發財的因不是別的,而是布施」,這句話確實真實不虛。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捨不得、捨不得,不舍則不得。

為什麼把布施稱為福田呢?一些學者認為,當你有了布施之心和行為時,你的心就和宇宙中非常偉大的某種力量融為一體,就好像小河流入了大海,最後小河自己也變成了大海,從而得到一種偉大力量的幫助,你便能夠達成你的願望,得到相應的福報。

布施慢慢要養成一種習慣,布施就是付出,奉獻,給予。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平常,持久的做下去,五年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再回過頭看看自己堅持做的布施,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布施的不是錢多錢少,是那份護持三寶的心。財布施得富貴果,法布施得智慧果,無畏布施得長壽果,只有自然而然的在布施,這樣的布施功德利益才會究竟圓滿。


感恩的錢越花越多

我們都要學會感恩,感天地呵護之恩,感父母養育之恩,感善師培育之恩,感貴人提攜之恩,感智者指點之恩,感生死救命之恩,感家人和諧之恩。感恩不光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常懷感恩之心,以德報德,知恩圖報以一顆清凈心廣做善事,種下善因。當你把自己的感恩回饋他人與社會時同樣的,你也會得到他們更多的給予。


布施是因,福報是果——布施是最長遠的投資

布施是因,福報是果——布施是最長遠的投資


佛陀時代,古印度憍薩羅國。

憍薩羅國公主善光,聰明伶俐,相貌端莊,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這天,國王對善光說:「你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是因為父王的緣故。」善光答道:「這是我的福德因緣,不是因為父王。」國王問了三次,善光都做同樣的回答。

國王很生氣,把善光嫁給一個乞丐,並對她說:「如果真是因為你自己的業力,不需要藉助父王的勢力,就去證明一下。」善光依然回答:「我有我的福德因緣,不需要藉助父王的勢力。」


乞丐娶到美麗的善光公主,心中歡喜卻又茫然生活問題,但善光公主卻一點兒不擔心。善光公主來到乞丐丈夫破舊的老宅查看,老宅地面突然自己坍塌,顯露出埋藏的寶藏,原來乞丐的父親曾是憍薩羅國舍衛城裡最富有的人。

善光公主取出寶藏,僱人新建了宮殿般的宅院,又有了很多的侍從婢女。善光公主請父王到家中做客,國王見她現在的宮殿華麗莊嚴,比王宮還要好,不由得感嘆!


國王驚訝跑去問佛陀,善光公主以前做過什麼福德,能夠生在王宮之家,又身有光明。佛陀說善光公主在前世迦葉佛時,就很喜歡以飲食來供養僧人,將錢財布施給修道人,由於過去行善供佛的因緣,這輩子成為了公主且很富貴;公主現在的丈夫也是她前世的丈夫,因當時反對公主布施,所以貧窮,但後來同意並加入布施行動,也修了一些福報,這一世又遇到了公主,得到了幸福與富貴。

國王聽到佛陀所說的話受益匪淺,不再自大傲慢,深信並了解因果關係,歡喜而去!

善光公主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應該儲存的是福報,有福報,走到哪裡都有的吃,做什麼行業都能賺錢,因為福報在的緣故,福報生生世世都可以用的到;沒有福報,錢也守不住,而且錢只能這輩子用。

春秋末期的范蠡,他助越王勾踐復國,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辭去官職去太湖經商。范蠡做生意非常有頭腦,不到幾年便富可敵國,他一生中,曾三次散盡家財接濟百姓,但散財之後不到幾年,又能再次積累萬貫家財。范蠡能夠賺錢,能夠散財,後來成為許多生意人供奉的財神,這個人是真正有大智慧、大福報,做什麼都能賺錢。



其實這種例子在當代也屢見不鮮,如眾所周知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他不但是世界首富,還是全世界最大的慈善家,每年投入幾十個億到慈善事業,還宣布死後財產全部都捐贈給慈善機構。



改革開放初期,那些人賺到錢的,都是自己本來有福報,再加上開放的因緣,就賺到錢了;如果自己沒有福報,怎麼努力,賺來的錢,也是小錢。有的人做什麼都賺錢,有的人做什麼都只能養活自己,這就是福報問題。

很多人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發財,除了工作、創業、理財、彩票等方式,甚至還有坑蒙拐騙等非法手段。但其實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種雖然看不到短期利益,卻能夠富貴一生的方法,那就是布施。


布施是最長遠的投資,因為布施積累的不是財富,而是福報。福報有兩種作用,一是讓你能夠承受越來越多的財富,二是讓你能夠換來許多金錢無法換來的東西。佛陀曾清楚地告訴過我們,發財的因是什麼呢?不是貔貅,不是發財樹,而是布施。

中國人經常講一個詞「捨得」,很多人都會用,就是「布施才能得到」的意思。你舍財,你得財富;你舍法,你得聰明智慧;你施無畏,你得健康長壽。你舍什麼,你就會得什麼;你捨得多,你就得的多,你舍的少,你就得的少,你不肯舍,你就一無所得。


當我們種下幫助他人的種子,我們收穫到了就是獲得他人的幫助。然而很多人卻不懂得因果的取捨關係,甚至有人用坑蒙拐騙等損福報的方式來換取福報。錢財易得而福報難求,奉勸各位朋友,現在有錢也好,沒錢也罷,請記住兩點:一、即使現在沒錢,請不要折損自己的福報,因為這可能會讓你有錢一陣子,但會讓你後悔一輩子;二、不論是否有錢,請好好積累自身的福報,錢財是留給有福報的人的。

有了福報,一切財富都能為你所用。

過去因,現在果;

現在因,未來果。

做生意,做企業,靠的是福報

做生意,做企業,靠的是福報


  波斯匿王問了她三次,三次都這麼回答。王就很生氣,沒有配嫁妝把她嫁給一個貧窮的人。說:看是因為你的自力,還是我父王的原因。

  善光嫁給窮人後,夫妻兩人努力的做事,不久就發財了,兩人就變得很富貴。

  波斯匿王很驚訝。就問佛,佛說,善光公主在過去迦葉佛時,她很喜歡用飲食來供養修道人。

  她那時的丈夫阻止她,她說,我已經發心,不要讓我退心。她丈夫就同意了。

  因為善光公主過去供佛的因緣,這輩子很富有,而丈夫因為阻止他的因緣,就變得貧窮,但後來丈夫同意了,這輩子又遇到了善光公主,才得到了富貴。


  人有福報,自然會感召到富貴家庭。而且嫁給窮人,都會把窮人給旺成富人,這就是福報的重要性。錢別人會搶走,但福報不會被搶走。

  很多人做什麼都賺錢。以前改革開放初期,那些人賺到錢的,都是自己本來有福報,再加上開放的因緣,就賺到錢了。如果自己沒有福報,怎麼努力,賺來的錢,也是小錢。有的人做什麼都賺錢,有的人做什麼都只能養活自己。這就是福報問題。

  一個人的成就,靠的是智慧加福報。

  單有智慧,很會讀書,沒有福報,走到社會上賺錢就很困難。

  讀書要會讀,但賺錢和讀書,是兩碼事。

  做生意,做企業,靠的是福報,智慧是第二個。

  古代的范蠡,他每次去經商,發財了,把財布施給窮人,又白手起家,又發財了。連續三次都是如此。中國人把范蠡供奉為財神,是有道理的。這就是他有福報,做什麼都能賺錢。

  人的福報都是自己培的,哪怕親人都是無法代替的。孩子有他的福報業力,父母無法代替。那父母能做的,是多讓孩子培養福德。古人講的,留錢給子孫,子孫如果能發達,不需要留。子孫不能發達,留了錢也會敗壞。所以不如留下陰德給子孫。

  現在人喜歡存錢,其實正確講法,大家要去存福報。那福報存在哪裡,存在三寶是最好的,多多布施給三寶,給修行人,給貧苦的人,給最需要的地方。把錢財布施出去。


  那我們提出供米、建寺活動,都是布施財富,而得到福報。

  不要小看錢,錢也能救命。因為錢是個人努力培福的結果,布施出去,少的是有形的財富,多的是無形的福報。無形的福報,可以帶給下輩子,直到成佛。

  這個世界上,佛陀,在世間人看來是貧窮的,佛陀穿的衣服是糞掃衣、吃飯托缽、住在樹下。佛沒有任何財富,但佛擁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福報,佛的一毫毛的福報,都能讓天下所有修行人吃飽飯。

  那開悟的祖師也是如此。好比星雲大師,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但他要在全球建道場,大家都支持,一個個道場就建起來,佛光遍照五大洲。這就是用錢的最高境界了。有了福報,一切財富都能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