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維摩詰經講記】 第01品佛國 (南懷瑾)

1.01 佛國品第一

佛經翻譯時,為了要與中國固有文化稍有差別,就不用「篇、章」而用「品」來表段落。
只有漢朝時所翻的《四十二章經》是例外。

〈佛國品〉標題的意思就是先讓我們認識什麼是佛的國土,
這國不是現代的國家,而是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稱作佛。

「如是我聞」的詳細意義就不多說了,是記載經文者負責任的表示。

「一時」是那個時候的意思,印度古人對歷史時間比較不重視,和中國極大不同。
但是所有的佛經開頭都是「一時」,卻也有深刻的意義,
因為時間是人為假定的,宇宙是沒有分方向,沒有分現在、過去、未來的。
一萬年有如一彈指,不要被人為的時間觀念所限制。
現代科學也證明,地球時間與月球時間,以及其它星球的時間都不同,
時間是相對的概念。
佛經說「一時」,就是沒有時間,那時就是這時。

「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是地點,「毗耶離」是維摩居士所在地,中文是「廣嚴城」,
是廣大莊嚴之地,也就是佛說《藥師經》的地方,要注意這個關聯細節!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萨三萬二千」,是記載當時聽法的人數。
《藥師經》與《維摩诘經》所記載佛的出家眾弟子的數字都是八千人,
跟《金剛經》《阿彌陀經》所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同。
而聽此經的菩萨有三萬二千,在《藥師經》中卻是三萬六千菩萨。
這些數字不是隨意說的,跟易經的象數學問是一樣的,
與我們的修持有關,必須要去參究這個奥秘。

說到菩萨,我們都是菩萨,不過我們只是因位的菩萨,
也就是具有菩萨候選人的資格,能否最終成為果位的菩萨,
就看自己的修行了。



1.02 佛菩萨的德行成就

下面的經文都是在說明菩萨的各種德行成就,要想學佛的人就要學這些大乘菩萨道。

「眾所知識」,菩萨的學問道德成就為眾人所知、所景仰,
因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脫,
不是迷信,更不是死功夫,是如珠走盤,活活泼泼的。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受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威德、精神所加庇。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有如城牆般的護法,能住持正法,承先敢後。
我們學佛,不但要通達佛經,連世間的一切知識技能也要通,
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會是真正有贡献的人,這樣才可以算學佛。

「能師子吼」,能說法像狮子吼,因為菩萨有了這樣的成就,百兽妖邪聽而腦裂。

「名聞十方」,就是名聲遠播。
世人都求名和利,所以說:「名利本為浮世重,世間能有幾人抛?」
但名利往往難兩全,得此失彼,這是世間法本來如此。
五千年來多少人求名,今天諸位能記得幾位宰相?
求利的就更不用說了,諸位能數得出幾個歷史上的富人?
但是菩萨為何要名呢?這就要參了。
這個名不是菩萨去追求得來的,而是多生累積福報來的,都是因果。
大菩萨所以能名聞十方,是因為他們濟世之心,
勇猛到了近似於疯狂的程度,絕無畏苦推卸的心態,我們做得到嗎?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你不去找他幫忙,他卻自己献身於眾生,
更難的是能友而安之,我們連自己家人不彼此討厭都很難了,
不要說做到與朋友眾生能夠安然相處,不生厭惡之情。
為什麼我們會讓人討厭呢?因為自己心性修養的德行不夠,所以要深切反省。
如果心裡的煩恼成天掛在臉上,怎能與人「友而安之」?
所以讀佛經一定要仔細,要用心,要反思,這才是真念經。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有如此修養的菩萨,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寶的重擔,
不使佛法斷絕。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這一句文字易懂,但意義深刻。
魔有四種:煩恼魔(慾魔)、身魔(五陰魔)、死魔、天魔,
把這四種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
你們以為打坐是修道,實際上不是在煩恼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種感受中。
禅宗祖師說: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也是五陰魔:
或起不起是煩恼魔,根本無明也是煩恼魔。
這些魔,諸位能降伏嗎?
《金剛經》中說「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業,貪、瞋、痴、慢、疑都是。
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像婆羅門、瑜伽、拜火教作各種功夫的,現在都還有。
心外求法,在自己內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
學佛的人對外道也應該懂,才能分辨錯誤之處。
釋迦牟尼佛當初就學遍了各種外道,他都懂。
各位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學了幾種呢?

「悉已清淨,永離蓋缠;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修行的菩萨已經永遠離開了五蓋十缠(貪慾、瞋恚、疑、掉悔、昏眠,共為五蓋:
惭、愧、嫉、悭、悔、眠、掉舉、昏沉、忿、覆,共為十缠),
心才能安,還要能常住,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
把自性的靈光遮蓋了謂之蓋,要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的永離蓋缠,
偶爾的清淨是算不了數的。
禅宗二祖當初修行功夫那樣深,還要對達摩祖師說此心不安,可見心安實在難啊!
心常安住才可以煩恼無礙,慾無礙,身無礙,生死無礙,才能從各種蓋缠中解脫自在。
這些高深的修持途徑,往往被本經優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帶過,大家一定要留心。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這一段要這樣斷句才通。
大家對於這個「念」,究竟有沒有正確的了解?
有許多人基於對禅宗不正確的認識,引述六祖所說「無念為宗」,
就以為禅宗目的在求無念;又以為打坐時,什麼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
其實那是大昏沉現象。這樣子的誤解不但嚴重,而且危險!
六祖在《壇經》中明白說過,「無者無妄想」,等於是教理說的無分別心;
「念者念真如」。六祖所講的無念決不是昏沉!
前面說過,到了無礙境界之時,好像都感覺不到身體了,
大家可千萬不要以為是像睡著一樣的,後者是昏沉。
打坐時覺得昏昏沉沉似睡非睡,不要以為這是清淨,
小心這樣坐久了以後腦子就退化了,記性、悟力越來越差,
還可能有墮入畜生道的悲慘果報。
這都是搞不清楚定、無念的真義,如此程度連外道魔道都當不上。

佛法處處講念,例如三十七菩提道品第一就講四念住,再如淨土講念佛,
所以對念一定要有正確認識。
念是意識上的念,不是用嘴念。
菩萨境界的念住不是念頭斷滅,而是不起思惟分別,念念常住清淨自在,永遠在定中。
定不等於是打坐,打坐不過是初步練習學定的方法。
念清淨以後,才可以談得定。

平常人修行打坐為何不能得定?
第一:對念沒有正確認識:
第二:念不能定,淨念認不到,因此雜念紛飛。

各位自己反省,當你坐不住的時候,究竟是身體坐不住,還是心坐不住呢?
你認為是身體的感覺熬不下去了,其實講到底還是心坐不住,就是念的問題。
不信,如果用支枪指著你,坐不住就殺了你,保證你就坐得住。

所以一定要淨念得定以後,才能得總持法門,
也就是密宗所講的陀羅尼:總是「所有」的意思,持是「保有」。
總持第一個是聞總持,聽聞、見聞過了就不忘,
如阿難得總持法門,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他記住,後來才補寫出來。
大家上課聽經往往聽過了就忘了,這就是不懂念、定、總持,修萬劫仍是罔然。
有天才能過目不忘,博聞強記,這是因為過去生修念、定稍有成就。
念經時如果只是有嘴無心,那是自欺欺人,毫無功德可言。
嘴念時心還要注意在經文上,多念一次,記诵就熟練一次,才是其修行。
第二個總持是知總持,所知道的沒有忘失。
第三個是遇有任何疑難,自己會參透解決。

這樣定力堅固、慧力堅固,才可以得總持法門:
世間出世間、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無不成就,才算總持。

如此得無礙的辯才,不是強辯,因為對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學問智慧,無不了徹,
智慧如珠走盤,靈光照燿,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斷。
菩萨必須具備念、定、總持,修到了遠行地,才能辯才無礙。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這六度波羅蜜大家好像都懂,但是真做到了多少?
如果連舉手之勞都不肯幫人,就不用學佛了。
佛法講願、行,很多人初發心學佛時都還好,久了連做人的影子也不見了,其是可悲。
六度中不論由哪一門專修有所成就時,其它門也都會貫通了,真有成就就變成力量,
譬如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忍辱之力等等。

我們學佛打坐念佛拜佛沒有成就,就是因為無法形成力量,
換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沒有形成,
還隨時被自己此生或過去生的各種善惡的業力習氣所牽引。
修行有成就的菩萨,因為有了方便力,隨時隨地都在行六度,
可是外表卻不顯示出來,這就是方便力
所以菩萨到達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無不具足,沒有哪一樣不圓滿具備。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七地以上的菩萨無功用行,無時無地不在修行,不用特別去作打坐念佛等修行功夫
這就是逮無所得,無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
一切煩恼妄念頓斷不生,有如截斷忍住般,所以叫它不起法忍,
一切妄念不起不生,截流而斷。
到了無生法忍境界,並不是死闆地定在那兒,而是隨順世間法起用,
入眾生世間轉法輪,雖然入世間,但不退轉,這就是到了八地的菩萨境界了。
不到八地的菩萨境界,還是有退轉的可能,過了八地菩萨不動地,
才有希望說不退轉,在任何境界,任何情況下都是在無生法忍中。

「善解法相,如眾生根」
這些菩萨們善於解釋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相,能為人解答一切問題。
注意,這裡法相不單是指唯識的學問而已,又要能夠知道眾生的根器不同,
人的天生根器非大修行人積功累德是不可能轉變的,這是業和果報的問題。

「蓋諸大眾,得無所畏」,覆蓋住眾生,得四無畏,心不生怯。
第一,法無不通達,無所畏。
第二,說了就能做到,也是無畏。
凡夫遇事推诿,因為怕這樣,顧忌那樣,就是有所畏
(菩萨的四無畏:
總持不忘,說法無畏;
盡知法藥及眾生根性,而說法無畏;
善於問答,說法無畏;
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1.03 如何修功德智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這八個字看起來容易,想想看可真難了。
這裡要注意了!《維摩诘經》講學佛修菩萨道的重心,由這八個字點出來了。
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
功德是一點一點累積而來的,所以說積功累德,要身口意隨時都在行一切善。
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
再說,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絲骄慢,這個功也沒有了。
這積功累德太難了,更不見有人能一貫到底做下去。

我們學佛講功德和福德成就,沒有功德那有福報?
智慧更難修了,智慧不夠,頭腦就不清。要怎樣修呢?
靠定慧止觀,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胡涂的人很多。
止是止一切妄念雜想,止於至善,一念在淨念上,
然後要起觀,參究一切的佛,這才是打坐靜修的道理,不是在那裡玩弄氣感!

要多研究《瑜伽師地論》的止觀,智慧是要學來的、修來的。
我們學佛就兩條大路,一條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惡;
另一邊修智慧。福德圓滿、智慧圓滿,才能成功。

「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
因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報,心能轉物所致,色身氣脈自然轉變。
這裡經文又隱藏著密教噢!
不信你試試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氣脈就會變,就是這個道理,立竿見影。
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會有多少變化,絲毫不爽。
修善根結善缘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會讓人覺得可愛而想親近;
長得雖好看而人缘不佳,就是不修善業的結果,大家要多自反省。
未成佛要先結人缘,你一個人大徹大悟,不能度眾生,
因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個辟支佛。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
這時不是世間小聲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聲普聞三界。
譬如歷代聖贤,他們的成就、他們的功德、他們的作為永遠流傳,
高超三界,不受時代時間的影響,他們的崇高與偉大,超越了須彌山。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我們自以為深信佛法,其實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
譬如說空,要真證到了空,有了實證,才是正信。這樣還不夠,還要深信,
例如禅宗祖師說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無數次的境地。
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嚮,仍不堅固,
修行人仍會退轉,因為見地偏差,功德不圓滿,都會造成退轉。
要到了八地菩萨以上,才不退轉,才稱得上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我們現在仍然在講《維摩诘經》的序品,這序品在叙說贊叹成佛的境界,
也就是代表了學佛要求證、要到達的境界,這境界也就是佛土。
從修持的因上來講,叫做境界;從修持的果上來講,稱為佛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這些菩萨的境界已到第十地法雲地,
形容解脫成就之法寶普照世間,慈雲法雨,說法如雲如雨,普惠眾生。

「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所發的聲音使人能得到利益,這是種最微妙的境界。
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很多經典都贊叹音聲法門,
眾生心地清淨,能正思惟起修,才可感應菩萨言音的微妙。
這是信、解、行、證的道理。
此處的解不同於世間作學問的理解,是要有止觀的因,得定慧的果,
中文勉強稱之為解,是要用證的,能證到了,自然可以聽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
這其中的道理要嚮觀音法門去體證,必須做到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能聽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即使聽世間一切噪音,都成清淨的音聲:
否則,即使是松風或是潺潺溪流都會成為煩恼的音聲。



1.04 邪見 斷見 性空缘起

「深入缘起,斷諸邪見。」我們都知道佛法講缘起,一切都是缘起。
小乘法門注重十二因缘的缘起,以十二因缘概括了三世因果,三世皆從無明而起。
以境界上講,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就是不知道生來死去,睡眠也是無明。
在理上講,宇宙如何開始,第一個人如何生出等等問題,不知答案,也是無明。
總而言之,不論是境界上或是道理上,這兩種無明都是因為沒有修持,沒有悟道而有。

境界上的無明必須用定力來破除,真得如來大定的人昼夜長明,
隨時隨地都在自性光明定中。但是纵然到了這樣的境地,仍然沒有解脫。
解脫是靠智慧,但是真正的慧還是要從定而生,沒有定的慧是狂慧,或稱作幹慧。

小乘講因缘法都從十二因缘的無明一念而起,但無明又是怎麼起的?
在《楞嚴經》中富樓那就拿這個問題替我們問佛,
因為佛既然說一切皆空,他問如果一切自性本來是空,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
也就是問:這世界怎麼來的?第一念怎麼來的?無明怎麼來的?
這個問題就是大小乘佛法最基本的問題。
所有宗教對這個問題的處理就是掛塊「謝絕參觀」的牌子,
因為到這裡問不下去了,教你只要信就好了。
但是富樓那一定要問第一念無明怎麼來的,佛回答他無明是從明來的,「覺明為咎」
這個回答好像沒有回答,難怪許多後人認為《楞嚴經》是外道或是伪經。
其實佛說得沒有錯,無明是因覺明為咎而生,一念靈知,覺性常明,久之複生無明。
佛沒有再交待,富樓那也不再問了。

要知道佛是以修證功夫的境界來答的。
當然現在能修定慧功夫的人少了,若真修定慧,進入光明定中停留,
就走偏了,不得解脫,千萬注意!若說不要修光明定,那又絕對是個凡夫。
既然得了自性光明定,為什麼不得解脫呢?這就是見地的偏差,是見取見,
修行到了某一個境界執著了,不知道再進一層解脫,所以是見取見。

小乘容易落入這些毛病,那大乘怎麼講缘起呢?問題很嚴重了!
近代絕大多數都落入了斷見!都說「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都知道這是佛法的中觀正見,實際上一點修證修持功夫都沒有,
所以始終不能擺脫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說是因為學了佛,生老病死變得更嚴重。
何以如此?因為自己的著作、言論、說法犯了更錯的因果,斷了人家慧命;
認為一切法缘起性空,空就是沒有。
假如空就是沒有的話,我們也不用學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學派哲學好了。

佛學的中心是修證,但是現代全世界都把它當成一種思想學問,
幾乎與唯物論不分,嚴重曲解了缘起性空,認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

沒有可不是空噢!沒有是斷見!
佛說一切法皆從因缘所生,這當然沒有錯,但要注意,
因缘所生講體相起用,現象界的東西、應用的東西都是缘起,是因缘所生。
但是自性功能並非缘起的,這一點千萬要注意!
不過,我們說自性功能是用現代的語言來講,
可不要又執著一個自性、執著一個功能,因為凡有所執著就不對了。

所以缘起性空這個道理非常深,《楞嚴經》有段話非常重要:

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週通法界。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缘,
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在這段話之前,佛一路講唯物的地、水、火、風,一切物質是缘起性空的。
由四大的地水火風,說到五大的地水火風空、六大的地水火風空覺乃至到識大,
最後說到「非因缘,非自然性」,這是講物質的最高理論物理,
現代的理論物理已經快走到這個邊缘了。一切法非因缘,非自然性。
關於這一點,有一次打禅七時,曾經有幾位老參們還議論紛紛,認為是我說錯了。
我可沒說是我說的,這是佛經上寫的,要問去問佛吧!

佛說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指本體而言,是法身境界。
性空的空,可不是因缘空得了,也不是自然空,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
所以講本體而言,是非因缘,非自然性;
起用而言,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並非自然生,也無主宰,因為它是性空缘起。
所以講缘起之理,這還沒講修證,要能深入缘起,才能斷諸邪見。
換言之,如果你沒有證悟到缘起性空的境界,
你即使學佛,許多的知見仍然還是邪見,因為沒有證道。

現在流行參禅,從古以來許多禅宗的祖師都是從缘起上悟道的,不是理上悟入。

有丟一塊石子開悟的,有看到花開悟了,就是由缘起而悟入。
如香嚴禅師,因為擊竹開悟。這類的例子很多,不是全體。
沩山祖師說:「從缘悟達,永無退失」,從因缘上悟道才不會退掉,
光是從定力上參出來還不對。這是一種說法,可是我反對這個說法,
從缘入者,反而容易退失,偶爾瞎猫碰著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
進入空性,雖然定在空性,若這個色身、業力、習氣一切都還沒有轉,還是要退轉的。
所以赵州和尚八十仍行腳天下參善知識,因為此心不穩。
大乘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如果沒有真修實證,
盡管理論上講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中觀正見,那只是口頭佛法,甚至是邪見。
所以經文說一切菩萨要「深入缘起,斷諸邪見」。

「有無二邊,無複餘習。」
什麼是邪見呢?有無二邊就是。
有,就是有法可見,無,就是空。
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學,乃至學佛人的見解,不是落入空,就是落入有。
一般人學佛、打坐、修法門,都是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法,
背道而驰,都落入「有」見。
相反的則是落入「空」見的人,什麼都沒有,「空」了,
結果什麼都沒學好,成了懶漢、白痴。

各位打坐時要自省,是落在哪一邊?
要知道不單是我們凡夫落在空有二邊的見解,
沒有到達八地以上的菩萨,照樣落在二邊,所以他們只是菩萨,不是佛。

餘習又叫積習,《維摩诘經》後面講到維摩居士說法,天女散花,
花落在大阿羅漢身上就黏住了,大菩萨身上一瓣花都不黏。什麼道理?
這些大阿羅漢雖然成就很大,但積習未斷,所以天花著身。
他們雖然空了,不動念了,阿賴耶識裡愛花愛漂亮的影子還在,積習未斷。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此處是師而不是狮,是大師,是佛的意思。
大菩萨們,說法無畏,猶如佛在說法,其聲如雷,眾魔為之腦裂。
照佛經上講,十方三世諸佛,一切大菩萨,昼夜六時都在說法,
但是為什麼我們聽不見呢?
可以用《老子》一句話形容:「大音希聲」
講到這裡,有些同學們很用功,在打坐或睡眠時會聽到音聲,聽到人說法,
有時這些音聲還會答複你遇到的問題。
大家千萬注意!不要著相,很多人一著相就進入了魔境。
還有人執著咒語的音聲,也是不對。

執著這些音聲咒語會走入魔道
不執著呢?又落入邪見,是斷滅空。
你說念這些咒子容易得定,其實是你自己的關係,與咒子無關,
你念個咒子不懂它的意思,但是信了。
如果教你念個懂得的咒子,南無阿彌陀佛,你反而不用。
佛說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就是咒語。
但一切音聲皆是無常,你執著這個咒語或念佛號的音聲,
認為能修有為法而成道,終究一事無成。
因為一切音聲皆是無常的,所以你在定中或睡眠中聽到的音聲,不要理它。
但是不理也只對了一邊,不理就落空。
執著理或不理就落二邊邪見。

《楞嚴經》告訴我們修持方面特別注意:「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不要認為這些祥瑞、感應是好事,就會進步,
所以你聽了等於不聽。「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千萬要注意!

為何現代人用起功來容易聽到聲音呢?
因為人的視覺和聽覺神經在後腦是連著的,現代年輕人眼睛不行,
近視的多,用起功來稍稍有些進步時,頭腦神經起了變化、聲音來了。
這個問題就請到這裡,否則離題太遠了。

上面講到「大音希聲」,現代科學研究,太空中許多聲音大到仪器測得出,
我們卻聽不到,因為太大聲了所以我們聽不到。
有的昆蟲所發聲音如螞蟻,頻率高到人耳聽不見,但入定的人卻聽得像雷鳴。
有定力修持的人聽到一切的音聲,能了解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
能知道不同的咒語有什麼特別的用處。

「無有量,已過量」,這是接著說菩萨說法音聲大到什麼程度。
這裡文字的用法很特別,你可能覺得為何不直接翻譯成「無量無邊」呢?
這就是莊子所形容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虛空算大嗎?一講虛空,觀念上已經有個邊際了,既然有邊際的東西就不算大;
大到無外,沒得邊際了才算大,那個大到什麼?大到極點就是最小。
什麼叫小?小到分析到分子、原子、電子、核子、質子,到了最後是空,所以小而無內
小到極點就是大,大到極點就是小。
這個是邏輯的道理,也就是佛法真修實證的道理。
有親證定慧功夫的人就能了解到「無有量,已過量」的道理。


1.05 為人師應具備的能力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菩萨對一切的法門,都完全了解透澈,
能領導眾生渡過兇險的大海,好像領航員在導航一樣。
好為人師的人要注意了,你要能夠「集眾法寶」,
學了無量法門,了解一切眾生前世的因果和根器的不同,
明白眾生的心理,對眾生的起心動念都知道;
有了這樣的菩萨境界,才能夠「如海導師」。
《維摩诘經》這裡每一句話,都像是條鞭子抽在我們身上!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這些菩萨近乎於佛,等同於佛的無等,
但到底還不是佛,沒有過十地、沒有超過等妙二覺而證佛果,
所以是近無等等佛的大自在慧。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佛的自在慧具備了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這裡不一一解釋這些名詞了,詳細解釋下來,佛法就全包括在其中了。
(佛十力:知是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
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
知永斷習氣智力。佛四無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
佛十八不共法: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慾無減、
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菩萨因為近於佛的自在慧、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所以已經生生世世不會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趣道。但是還不算是究竟。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所以近於佛的大菩萨才能任意出入天、人及三惡趣的五道中,
為度一切眾生。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我再三強調,《維摩诘經》同《法華經》《藥師經》《地藏經》有密切的關係。
但是《維摩诘經》高如陽春白雪,《地藏經》有人不願意看,認為是迷信老太婆看的。
可是《地藏經》最難懂,所以《楞嚴大義今釋》沒翻譯經中關於地獄的一段,
因為怕眾生難以相信。如果徹底了解地獄,真可以修行了。
在座諸位學佛的,自問真的相信三世因果嗎?不要自欺,有時不大信吧!
你真的相信地獄嗎?佛法不管大小乘的基礎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上,
一般人勉強信了,但求證很難,除非到了三禅以上,在定中才看得清楚,
那才差不多會真相信。

《維摩诘經》這裡說,唯有真正大菩萨才是大醫王,善於治療眾生一切的痛,
生什麼病給什麼藥,物質的精神的藥都有,讓眾生照方子吃藥,得到解脫。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
這裡都是打雷的聲音,有如雷震,但眾生聽不見。
學佛想證道千萬要抓住這兩句話!
沒有修福德資糧就不要妄想成就,
怎麼樣開始修福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沒有功德成就的話處處是障礙,身心都會是魔障,內外環境都是障礙。
無量功德成就是修福報,
無量佛土皆嚴淨是修智慧的成就。
怎麼會無量佛土皆嚴淨呢?心淨國土淨,要念念清淨。
一呼一吸是一念,眾生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個煩恼,
所以念念清淨,才能夠證到無量佛土皆嚴淨。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見到聽到這樣菩萨的眾生,沒有不得到益處的。
一切所作所為沒有徒然而作,不是空作的。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修到這個地步,有了福德成就和智慧成就的功德,圓滿具備充足。
經文到此都是贊叹菩萨們的功德。
下面是在場每一位菩萨的名號,如果要一一詳細介紹每位菩萨的功德和事蹟,
是一兩個月也說不完的,那我們本經的主角維摩诘居士,就老登不了場,
所以我們只能念一次菩萨們的名號。


1.06 去探病的菩萨們

「其名曰:等觀菩萨,不等觀菩萨,等不等觀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嚴菩萨,大嚴菩萨,寶積菩萨,辯積菩萨,寶手菩萨,寶印手菩萨,常舉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慘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辯音菩萨,虛空藏菩萨,執寶炬菩萨,寶勇菩萨,寶見菩萨,帝網菩萨,明網菩萨,無缘觀菩萨,慧積菩萨,寶勝菩萨,天王菩萨,壞魔菩萨,電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嚴菩萨,師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擊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進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華嚴菩萨,觀世音菩萨,得大勢菩萨,梵網菩萨,寶杖菩萨,無勝菩萨,嚴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彌勒菩萨,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文殊師利是領班的,這個數字是大秘密,不要等閒看過去。

「複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诣佛所,而為聽法。」
這裡要提一下佛學中的佛土宇宙觀念,是佛學的基本常識。
一佛國土有三千個大千世界,一萬億個四天下。
一個太陽係統是一個天下,一千個太陽係統是一個小千世界,
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
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
這個數字之大和現代天文學的研究不謀而合,
科學研究認為整個宇宙之中有不可知、不可數的太陽係統,
佛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經提出來如此的宇宙觀了。

佛教經典中所說的三界,合共有二十八層天,
由底層的慾界到色界到無色界,內外上下,
一切慾界的眾生因為有了兩性淫慾的念而有生命。
人在慾界的中間,人作善事或修行升天仍然是在慾界天,
在那裡還是會有色、聲、香、味、觸這五慾,一樣有饮食男女的慾望,
不過寿命比人世長,福報大,生存的環境也比我們好。
我們在庙子見到的四大天王,就是慾界天的護法天神。
慾界天中有個三十三天,其中的天主叫帝釋天釋提桓因,就是中國人所講的玉皇大帝。

慾界天之上是色界天,這已不是科學上看到的天體了。
最高天是有頂天,從那兒抛一塊石頭要六萬五千五百三十五年才到地球。
有頂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三眼,是大菩萨化生,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
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大梵天天主名尸棄,也有翻成不同名字的。
色界天有許多梵天王,所以說萬梵天王。

若這一生壓制慾望持戒修行,如果沒有開悟,果報最多不過往生慾界天,
何況到了慾界天那裡物質環境的慾望更大,生了天人再破戒就嚴重了。
天人境界要研究好,不要好高骛遠,動輒講《金剛經》,性空缘起,
其實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修了半天以為往生了,其實還落到慾界天,也可能人身再來。
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現在世界上有一、兩百種宗教,
都是講修道的,充其量修到色界天的不還果位,不會回到這個慾界來,這已經很難了。
否則,修到其它天人境界照樣還在生死輪回中。

「複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
剛才前面一段是講大梵天,這一段是講這個世界之外的他方世界,
有萬二千天帝,率眾來聽法。

「並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
悉來會坐。」還有稱為天龍八部的護法天人也來參加法會。
大威力諸天是其中一部,是慾界天的天人,比帝釋天的層次低一級,比梵天更低一層,
這些有如中外各民族都有的星座神話。

龍神也是八部之一,守護天宫、注雨。

夜叉是譯音,也翻成藥又,一般皆以為夜叉是指魔鬼,那可不一定,
夜叉又分天夜叉、地夜叉、虛空夜叉,都是非人。
也譯為輕捷、勇健、秘密,其大威力,很多是大菩萨化身。

幹闼婆,幹讀如乾坤的幹,是虛空中的音樂神,為慾界天色界天的天人奏樂。
如果住在高山頂上,有時入定就聽到虛空中的樂聲,這種天樂不屬於银河係統,
不知是否莊子所講的天籁。

阿修羅也不一定是魔鬼,阿修羅已經超出了鬼道。
三界天人中都有阿修羅,是神中的惡人,吃素,不饮酒,脾氣大,個性壞,
但有修持,沒有相當的福報還成不了阿修羅。
阿修羅與天人是平等的,力量不相上下,等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與魔鬼的對立。
男性的阿修羅非席醜陋,女性的卻非常漂亮,中國文學常把美女寫成可怕的阿修羅化身。

迦樓羅是大鹏金翅鸟,以龍為食物,被佛度了就戒它不許再食龍,以至在庙子裡,
到了中午會將供佛的食物挑些出來,盛入盤子念個咒子,拿到外面去供迦樓羅。
這些你當作是神話故事也可以,但有一點是確實的,
我們的地球世界乃至天人,一切生命為了生存,都會傷害別的生命。
從這個觀點來看,這個世界是醜陋的,都是將自己的倖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緊那羅是非人,有時讓你看見有時不讓你看見。中國雲貴黔山區傳說的山魈,
就是這一類,留在地上的腳印足跟朝前,足趾嚮後,看起來好像是倒退著走路的,
他們偶爾會與人類接觸,男的很醜,女的很漂亮,都能歌舞。

摩睺羅伽則是大蠎神。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這是參加法會佛在人世的弟子們。比丘的原義是乞士,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人。
和尚是大師,人天之師之意,是種尊稱,一個庙子只有住持大方丈才可稱是和尚,
有如西藏人稱活佛。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尼是女的意思,
後來尊稱出家的女尼為阿姑,因此連起來就稱尼姑。
原來是尊稱,到現在稱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贬意。

優婆塞是男居士,優婆夷是女居士,是在家學佛的人。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绕,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
接到上文介紹了來參加這次法會的諸佛、菩萨、天人、眾人,這時,
有無量、數不清的大眾非常恭敬地圍绕著佛,聽他說法。
經文描述的手法極高明,形容佛站在無量大眾之中,
像是最高的須彌大山聳立於大海之中,這是個何其莊嚴壯觀的場面呀!
想象一下一個道德學問受萬人景仰的人,走到哪裡都受眾人擁戴,並不是神話的場面。
如今所謂的明星可能也做得到,權位高的人也做得到;
但是包圍明星的群眾是受狂熱慾望所驅使,
包圍權位高者的群眾是被權位所驅使,甚至是被強迫的。

「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佛被大眾恭奉到為他而設的寶座,安詳地坐下。
這座位是用一切寶物來做成的,只有足以為人天師表的大師才夠資格坐,所以叫師子座。
這裡文字用「蔽」形容佛上了座,他的威德莊嚴光芒像棵大樹般,
遮蔽了一切到會的大眾。以上是講佛到會時的情形,下面另起一段。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诣佛所,
頭面礼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
毗耶離城是當時中印度的名都。稱長者是年高德劭,學問道德有所成就之人,
長者子就是當地有高度文化教養家族的子弟,為首的長者子名叫寶積。
寶積這名字在佛經印度文化中好幾次出現,尤其是在《大寶積經》中是以他為主體,
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問題來請佛開示。
當時印度同我們春秋戰國時一樣,是個分封諸侯的地方,有兩三百個國家。
毗耶離城是當時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是用道德自治,
維摩居士的地位在城中好比是一位最高的主席。
這次他並沒有到會,由寶積帶領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來到法會,
每人拿著一個镶滿七種珠寶的寶蓋,是像雨伞一樣的東西,晴天可遮陽,雨天可挡雨。
中國秦漢之後的帝王出巡時,後面有執寶蓋的,就是外頭傳來的。
他們前來參見佛,依印度礼俗嚮佛叩拜。
頭面礼足,就像我們今日拜佛,雙手嚮上攤開接住佛的雙足,頭嚮下叩佛的腳面,
這是最高的礼貌。礼拜之後,每人都將自已的寶蓋献給佛,右绕而轉。


1.07 佛的神力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
要注意這一次法會講學的開始,不是以出家人為主,
而是以在家人為主,就是這五百個長者子。
佛運用神通把五百個寶蓋合攏為一個蓋子,這蓋子就升空了,
蓋住了整個虛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是一佛國土,是佛的威力所及。
這個世界空間有多廣大,時間有多長,都沒有妨礙,都蓋住了。
看來像是神話,如果我們站在地平面上仰頭看,整個天體就是個寶蓋。
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頭上的天頂都不一樣,
和個人立場不同的天頂變成一個宇宙的觀念,本來如此,不是神話,
就是說明宇宙就是個圓蓋形的。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诃目真鄰陀山,
香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
天宫龍宫,諸尊神宫,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
根據佛經,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世界的邊缘有七金山,
藏有無盡的寶藏,镇住世界的邊缘,使之不裂開。
這段是描寫在此寶蓋之下,我們這個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
同時又呈現了這個世界以外的一切諸佛,都同時在講經。
佛教並沒有一尊的觀念,宇宙沒有個絕對的主宰。
甚至,佛教主張所有眾生本來就是佛,一切眾生是平等的,
眾生只不過迷失了本性,這與其它宗教是不同的。

「爾時一切大眾,觀佛神力,叹未會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暫捨。」
當時在場的大眾看見了佛的神通威力,感叹從未見過如此場面。
「叹未會有」這四個字用得太好了,我們今日用得很平常,
但是當初創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眾贊叹不已,就合掌敬礼。
合掌是表示恭敬,將自己的散心收攏起來,同中國人的拱手一樣。
大眾將眼睛瞪起來看著佛,眼光沒有一刻離開,好像所有照相機的鏡頭都對著佛。

「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這是印度礼貌,見到長輩用唱诵表示尊敬,歌詞就是偈頌。
寶積唱的這一篇偶頌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寫成為人天師表的學問道德境界,
同詩一樣,但是沒有辦法把有押韵的原文翻成中國的詩歌體,而不失其神韵,
這在文學翻譯上是非常困難的。
不要說外文詩歌很難翻成中文,就連中文的古詩一翻成白話就走樣了。
偈頌成為中國一種特殊的佛經文學體,同詩詞一樣的長短句,可是沒有辦法配合音韵。

「目淨修廣如青蓮」,形容佛的面相,雙眼大而長,黑白分明。
好像古書所說,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會「碧眼方瞳」,
不是西洋人的藍眼,而是講眼睛有神,眼白清澈無瑕。

「心淨已度諸禅定」佛的境界是內心達到了絕對的幹淨,超過了禅定的境界,
無所謂定與不定,不再需要借助禅定的功夫達到淨的境界。
汪意,打坐禅定和後世禅宗不同,不要混為一談。


1.08 淨業是什麼

「久積淨業稱無量」
多生累積的修持,到達無量成就境界而成為佛。
淨業不是善業,善與惡像是一陰一陽,是相對的。
沒有惡業僅有善業還不能算是淨業,淨業是善惡二邊都不著,
無著無依,非有非空,連空也空。
佛境界是淨業,十方三世諸佛國上皆是淨土,因為心淨所以國土淨。

「導眾以寂故稽首」,作為導師領導一切眾生進入寂滅涅盤,因此嚮佛叩頭礼拜。
寂或涅盤不是死亡,超過了清淨安詳,是在無比混浊、無比動亂中的清淨自然。
好比你去到高峰頂上,在沒有風沒有任何聲音的時候,就接近了寂的境界。
不過你到了那裡,或在打坐中進入這個境界,可能反而會覺得可怕。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
看到一切佛展現的神通,普遍的呈現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無所不在。
一提到神通,大家就想到稀奇古怪的東西。中文翻譯得很好,是我們自己誤解了。
神通是人神而通之,是人修到了精神超越物質、超越肉體時,
他的精神與天地宇宙法界的觀念相通了,自然就起各種變化。
所以不應該以凡夫境界的意識妄想,隨便妄求神通。
如果佛的神通無所不在,為何我們看不到呢?
譬如太陽永遠在天頂,我們在夜裡看不見,並不是太陽不照地球,
而是我們所處的地方轉到背對太陽的缘故。
所以我們看不到佛的神通,見不到我們的自性,
是由於自我的妄想、煩恼、業力阻礙住了。

大家繼續聽我講,但要看著經文,我發現有些人只聽經不看經,自以為記得住,
所以文字般若始終不開。文字智能一定是從讀經來的,光靠玩弄聪明,
以為耳朵聽了就理解了,文字智能是開不了的。

「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在十方無量國土中,一切佛任何時間都在說法,
眾生法眼清淨、自心清淨了才能見到、聽到,
這就回到了前面頭兩句「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禅定」,
自然能見聞十方佛在說法。「於是」二字是行文的虛字。

中國的大乘佛法中心的禅宗,是以《維摩诘經》為最重要的根據,
下面要講到非常重要的中心: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法王是佛的別稱,成了佛是一切世間法出世法之王,
這個法不要認為是結手印、念咒子、敲木魚或者心裡面作些古怪的觀想;
真正的法,缘起性空,就在目前而不能見,是大秘密法。
佛的法力超越一切眾生,不是眾生所能想象的,
佛法永恆不變,不論肉身佛是否在世,
一切善知識諸佛菩萨都常以法財作布施,注意這個「常」字。


1.09 不動的第一義

下面來的就是佛布施我們真正的大法:「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這就是我們要證的菩提道果。
大家持戒修定都是想做到沒有妄念,沒有煩恼,但是自己為什麼做不到?
這個問題大家要仔細參究。
下一個問題,成了佛還動不動念呢?

大家注意這裡「能善分別」,是有分別,不是無分別,佛能善於分別一切法相。
凡夫的分別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惡念,或落於不善不惡的無記念。
唯有證道成佛,才能善分別一切法相,雖作意而不著。
所以說空、無相、無作(或無願)為三解脫門。
能善分別,當下就性空一切的法相。
第一義就是第一義,佛學的解釋是真谛或形而上之道體,現代的哲學解釋是本體,
「於第一義而不動」,在這上面沒有動過。

比方大家從上課以來雖然每一句話都聽見了,每一句話都已經不存在了,
但是你那能聽的有動過嗎?
要在這個地方參究一下「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我們從凡夫心意識的境界,好好在這裡去用功參究,慢慢可以達到「心淨已度諸禅定」。
例如我們對於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現在、下一秒鐘,
這些差別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但是那個知道過去、現再、未來的,
「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因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之後,
才能達到佛境界,自在而不執著,所以「是故稽首此法王」。


1.10 說因缘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缘故諸法生」,
佛說一切法,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
一切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有就是空,不無就是有,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用不有和不無呢?
不有,不是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空;
不無,不是沒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有。
佛說一切法,世界一切萬有現象,乃至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因缘生法。
因缘生法就是中國大乘所講的缘生性空,也叫缘起性空。
這裡用的因缘二字,不是十二因缘的因缘,非常難了解。
因缘在中國文字上來講,因是動因,缘是攀缘。「缘」是與動因一動所連帶的連續關係。
譬如我們講話,前一句是因,後一句接續前一句的意義是缘。
因缘像是一個圓圈,無始無終,永遠連續不斷。
譬如手中這個烟灰缸,由化學品、玻璃作原料,加上熱能、人工,放入模子中壓制出來,是因缘所生,無物質自性,因缘聚了,就構成這個東西;
打破了,因缘散了,也就不成這個東西了。
如果當初不叫它作烟灰缸,現在就叫了別的名字了,名詞也無自性。
我們大家相聚在這裡,也是一樣。
所以因缘的兩個道理,就是缘起和性空;
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一切皆無自性,沒有單獨自動存在的可能和性質。
換言之,一切事物的開動,那強有力的是因;由之發展出來連續的作用是缘。

後世把因缘的法相加以分析,就成了唯識法相學,有四缘。
因缘本身是一個因素,例如這次講經,我要講就是因,諸位來聽是缘,
但這個因缘本身,叫親因缘
又如生命是中陰的業力到了該去投胎,加上父親的精和母親的卵,
三缘和合,成為一個人,就是親因缘
第二因素是增上缘,如泥土之於植物種子。
又如父母的身心遺傳特質,家庭、社會的環境,都是種子的增上缘。
如果這個種子是善的,所有的外缘不管是善惡都會培養他嚮善路上走;
如果這個種子是惡缘所感,所有的遭遇,都是惡缘。

再用剛才講經的比方,我一念一動:給他們講《維摩诘經》吧!這是「親因缘」
有這樣一個強有力的動念,發出通知,大家有缘的湊在一起,就在這裡了。
這個地方要有燈光、電力、設備等,促成這次講經,就是「增上缘」

在座聽經的道友們,有人因為聽了經,自己明心見性,悟了道,
這個環境,就是他的增上缘。
他悟了道不是佛給他,也不是老師給他,是他自己的自性種性爆發,
碰到善知識,碰到佛菩萨,這麼一個增上因缘促成他明心見性。

譬如我們由親因缘出生,其後有父母遺傳、家庭、社會、國家、時代等等增上缘影響,
這個人由此因缘出發,或者去弘法,或者去造惡業,像一個個連續不斷的圈子滾下去。
前缘變成後因,後因又變成了前缘,所缘之缘連鎖不斷,就是「所缘缘」。
由這個關係,在六道輪回裡,有三世因果,像轉圓圈一樣永遠不斷地滾下去,
前生如有善根智慧,這一生碰到增上缘變得更好,因此連續下去所缘之缘,
他又去弘揚佛法布施功德。這個所缘之缘又經三缘和合,帶到他生來世的善根增長,
「等無間缘」等是平等的輪轉,無間是因缘無間隙。

凡夫眾生的善惡因缘累積了很多,成佛之後這因缘還不會斷,
甚至過去結的冤家仇人都成了這一世的眷屬善缘。
有句話說:「未曾成佛,先結人缘。」你得了道要度眾生,
如果功德、法缘不夠,還是無法度人。
我們要學佛的人也一樣,如果法缘不夠,功德不到,就碰不到善知識。
就算碰到了,自然也會離開,或是有阻礙。所以因缘要自己去培養。

我們解釋了因缘的道理,了解一切法皆從因缘而生,
無主宰,沒有一個上帝或命運來主宰,八字命運事實上就是因缘法。
宗教家都講生命有個主宰,有個管你的。
有許多迷信的人常說,因為不拜某個菩萨就被降罪了,不拜某個鬼就被附身了,
這些不是佛法,因為讓神鬼作了你的主宰。
菩萨無論有缘無缘都要度,對壞人更要教化,
怎麼會因為不拜他就罚你?這哪算是菩萨?
不要說是超人的主宰了,即使是個年紀大的人,或有道德修養的人,都會包容別人,
難道菩萨連這樣的胸襟都比不上嗎?
一切法無主宰,那麼是自然來的嗎?如果說是自然來的,就成了唯物思想。
所以一切法無主宰,也非自然,是因缘所生。
因缘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無我無造無受者」,一切法缘生性空,所以一切法中無我,
宇宙萬有皆是因缘所生,無造者,也無受者。
無我、無造、無受是佛法講性空的最重要的三個要點。

讓我們用自己的生命來參究,現在大家坐在這兒,
如果講無我,大概只是說說的,明明覺得有我坐在這兒,怎麼說無我?
大家所學各種五花八門的功夫,你打坐時能做得到無我嗎?
功夫做得愈好,恐怕這個我反而愈牢固了,都認為「我」最了不起。
為什麼做不到無我呢?
因為犯了三個錯誤:有我者、有造者、有受者。
一打起坐或一念起佛,你下意識就有「我」在做功夫的念頭。
做功夫的時候,不論你觀想、持咒、練氣、念佛,都是自己在那裡造作。
最大的錯誤是有受者,把自己的感受狀態放大,自以為是在做功夫。
所以大家上座也好,不上座也好,要隨時參究無我者,
我者究竟是什麼?是這肉體嗎?肉體不過是個殼子,是暫時借用的,
「我」不在這裡面,要真正參究我在哪裡。

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身上覺得氣脈動了也不是我,可能是今天吃對了或吃錯了東西,
再不然可能有輕微的感冒,頭有點微胀就自以為是氣衝動,這都是自我在造作。

眾生本來無我,妄認有我,這才是真正的大妄念,
並不是打坐時思想不停叫妄念,那是小玩意兒而已。

你平時不知道打多大的妄想,總以為有我的存在。
明明沒有一個造作的、沒有一個主宰你的,你自己卻有意或無意地,
總覺得有一個力量值得信任、值得依賴,
是佛菩萨也好,上帝也好,或是自己的命運;
再不然就依賴自我,相信自我不會錯,這是愚痴到了極點。

自己想想,是不是如此?
你說坐了一上午,精神很好,這當然,
你坐在那兒什麼活兒都不幹就像是休息,精神當然好。
你說這是功夫,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無造者,自己卻在亂造境界!
無受者,可是偏偏自己玩弄感覺。
你昨天打坐覺得境界很好,今天再坐,那個境界怎麼失掉了。
你能修得成,它就能壞得掉。
天地萬物萬事凡是靠修道來的,不修就一定壞。
房子造好的那一天就是房子毀壞開始的那一天,也就是莊子所說的:「方生方死」。
你在這兒做點功夫都是因缘,有這樣的場地,
你是個有閒人,有人幫忙弄飯,你有個垫子坐著,有空調開著……
記著,此中無我無造無受者啊!

一切因缘生,缘起性空。既然性空,我何必學佛呢?
有一樣東西也不空也不有,「善惡之業亦不亡」
既然無我無造無受者,那你說:我不妨作惡吧?
不是教條禁止你,是業力不失!
你說:空了還有什麼業力?有空的業!
空就是因缘,就是因果;空為因,所得的果報是清淨。
同樣,善惡的業果不會喪失。
我們懂了這些道理,就懂了「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這是贊嘆釋迦牟尼的成佛經歷。
「始在佛樹力降魔」,佛於三十二歲在菩提樹下,以智慧之力降伏了一切魔。
什麼是魔?煩恼魔、死魔、五陰魔、天魔,這些在前面說過了。
「得甘露滅覺道成」,打坐的人,頭頂發生清涼,腦下垂體分泌液體流到嘴中,
覺得香甜不絕,叫甘露灌頂。這還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許才可以得定。
如果連這甘露都沒有,嘴裡幹幹的,甚至發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說了。
《維摩诘經》這裡所講的甘露,不是這種有形的甘露,是形容智慧的甘露。
得寂滅之道,也就是得涅盤之道,才叫作證得甘露。
得甘露滅,是滅掉一切煩恼一切生死,就是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佛學中的心、意、識是三樣不同的東西。
想是心,譬如你出門時腦子裡想了不知多少事,那是心。
念念不忘叫意,念就是意,就是不用再提起思想的。
你出門時放一百元在口袋裡,你沒有去想它,可是你知道身上有一百元,這叫意。
識用現代的話說,是心理狀態。在本經中,意也包括了識。
真開悟的人無心地無意識,但不是變成白痴,也不是死亡,他的智慧真正開發了,
比凡夫高明太多了,而且心意識到達了缘起性空。

感覺狀態不是心意識,醫學上可實驗的。
比如人到了絕對昏迷或剛剛死亡一剎那,你碰他一下,他還是會有反應,
這是感覺,是受陰境界。
又如斩斷蚯蚓,兩截都會動,它的意識狀態分散了,動的餘力是受陰境界的感覺本能。
行陰是生命的動力,生命的本能,永遠在動。行陰靜止了才叫得定。
比如我們靜坐時偶然可以得到心意識短暫的清靜,也可以短暫忘卻了生理上的感覺,
但是你的血液還在循環流動,你的呼吸仍然不停,就是行陰還在,不是真正的定。
所以證得菩提道果的人,沒有心意識,也沒有受,也沒有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因此,能夠摧伏一切的外道。
心外求法叫外道,道在你自己心裡,不在上帝、不在佛、
不在境界上氣脈上,氣功咒語都不是。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
這是繼續贊叹佛。佛說法那麼多年,嚴格算來只有三轉法輪,
就是小乘道講苦、集、滅、道四谛法門,
中乘缘覺道講十二因缘所生法,
大乘道講六度萬行。
也有認為三轉法輪都是在講四谛法門,不過每次講的境界不同。
輪是形容詞,表示週圓旋轉的力量,像個輪。
大千是這個大千世界。
法輪一嚮是清淨的。
一切世間天、人都因佛法而得道,可以作證明。
佛、法、僧三寶,因而呈現在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礼法海德無邊」
佛用妙法度眾生,真正開悟了,只受這一生果報,從此不再退墮,恆常在涅盤清淨中
是度脫了老、病、死的大醫王。因此贊叹佛法廣大渊博,浩如大海無量無邊。

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你可不要輕視外道,外道都很講究做功夫,
都真實吃素,都戒饮酒,他們的行持可能比你自稱佛弟子的還要徹底。
外道修持最高可以往生無色界天,超過了色界天,很了不起哟!
但是外道是靠修持造作,一旦不修持造作,就會退轉,照樣在六道中輪回。
真正佛法一悟千悟,永不退失。
大乘菩萨到了第八地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說一受不退。

「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對世間的诋毀或是稱譽全不動心,像須彌山一樣不動搖。
對於善人和惡人,佛徒和外道,均能夠平等地以慈悲心對待。
心理和行為、起心和動念,都是平等如虛空一樣,無不包容,
是人中之寶,誰不尊敬!

「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宫,幹闼婆等及夜叉」
這個寶蓋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究竟是什麼東西?
如果照佛經直講,就是神通所變化的。
你如果正信佛法,它就不是神話故事,而是個事實。
我們要好好從實證的立場來研究一下,
這個世界是一個寶蓋,我們的身體也是個蓋,卻是個壞蓋,但也可以轉成寶蓋。
我們現在是在佛的寶蓋之內,但也是在自己業力的蓋覆之內,被遮住了。
你人坐在這裡,心可以去到外層空間,但是身子動不了,被蓋住了。
要轉化這業力之蓋,就要有真正的修證功夫。

寶積這裡贊叹說,我們每人今天將這小小的蓋奉献給佛,
在這小小的蓋子中,現出了我們的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問題要參,不能看過文字就過去了。
我們這一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但我們雖然在寶蓋中,卻找不到它。
現在借用神通的情節說明,我們此心與寶積所奉献的寶蓋是同一功能。
在這蓋中,一切天人龍神,天龍八部等所住的宫殿,都在其中顯現。

假使有人說你要落入畜生道,你一定會不高興;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性中就有兽性,
人有時的言論思想就是禽兽的行為;
但有時又是聖人的思想行為,有時一念就在地獄中。
六道輪回天龍八部都在這一蓋,這一念之間,
也反映在我們的生理、心理、動作、相貌、言語上。
所以一心能蓋萬法,我們的心性自體,就是同這個寶蓋的作用一樣。

「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
在寶蓋中看見世間萬有,佛哀憐慈悲眾生,用十力呈現這個變化。

「佛十力」就是: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佛於一切因缘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定得樂報,稱知是處
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之智力。
(三)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只有佛知道一切禅定是求解脫,
不是在玩弄色身或意識境界,而且知道用哪一種禅定來教導哪一種人。
這裡的禅是禅定,不是禅宗。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人的根器不同,但只有佛有此智力,知道如何使人真正開悟,
怎麼樣則不能開悟,怎麼是證悟,怎麼不是證悟。
(五)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大的三千世界、三界,小的十八界,這些界在哪裡?
你理論上知道,實證上證不到。例如眼是根,色是尘,這根與尘之間就是界,是色界。
如用現代高倍顯微鏡,可以看見微末物之間的空隙,但沒有顯微鏡就看不見。
所以十八界各個界限之間的間隙,只有佛的智慧神通才看得見。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行八正道至涅盤,
也知道一切外道魔道。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缘無障礙之智。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又知無漏涅盤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羅漢甚至菩萨可以修到斷除習氣,但是習氣的根還在,
餘習未斷,只有佛能澈底斷掉習氣。

「眾覩稀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家看到了難得一見的現象,
都贊叹佛是慾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天人之尊,並且嚮佛頂礼。

「大聖法王眾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在中國文化中,成道之人就可以稱為大聖
法王也是佛,為法中之王,於法自在。
也可以稱佛是空王,等於中國稱孔子為素王。
法王是大眾所歸依。心要絕對幹淨了,佛境界就現前。
你說自己的心很清淨了,祈求能見到佛,只此一念,你的心已經不幹淨了。
淨土法門也就是這個淨。
我們修持真做到持心於淨,做到一念不生時,
不是壓制,不是勉強,既不思惡也不思善,此心本淨,既不看有也不看無,也不觀空。
到了這樣的淨心來觀佛,無處不讓你歡欣,
世尊就在你眼前,眼前都太遠了,應該說佛就在你心中,淨心就是佛。
懂了這個,才曉得佛永遠具神通的能力,不是一切外道所共有的。

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你是學佛的,
你在淨心上面動了一念,另求一個效果,求一個法,不是增就是減。
你想空掉的一念,就是減法;
你想見佛看光,那就是增法。
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才是淨心。
假使做不到淨心,就與佛境界不相應。
不論是增是減,是垢是淨,是生是滅,都是心外求法,就不對了。
所以真正佛法只有一個,就是淨心,也就是淨土。
再進一步,連這一個名稱都沒有了,
有一個心,有一個清淨,有一個淨土,有一個清淨境界現前,都不是了。
要在這個地方懂了,才懂了大乘佛法。


1.11 佛一音說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裡大問題來了,依照普通的理解,
這句偈文的意思是,佛只用一個聲音說法,所有眾生,不論印度人、中國人,
連牛、馬、猫、狗等等,統統聽懂了,
而且都認為佛說的是自己的語言,這是佛的神通不共法。
那我要反問,照這樣理解,佛當時講經我們中國應該也聽見了,為什麼還要翻譯佛經?
不要講中國了,佛在世時,印度當地就有許許多多的方言,
是不是聽佛講經都不要翻譯了?

小乘經典記載,許多人見了佛當場決定出家,「須發自落」,是頭發自動落下嗎?
那豈不是患了脫毛症?連佛的塑橡都是有頭發的,一粒粒右旋的發窝。
自落是講那些人自己剃去了須發,不要照字面死闆理解佛經。
比如這個保溫熱水壶的蓋子松了,夜深人靜的時候發出嘶嘶的聲音,
有人聽了知道是水壶發出的,有人聽了可能以為是鬼,
「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這個道理,就這麼簡單。

同一個老師上課,下面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理解。
同樣一句話講出來,就會有人誤解。
比如佛說過:「看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後來竟然被有的弟子轉诵成「看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見之。」
這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道理。
還有,釋迦牟尼佛雖然已經過世了,可是根據佛法是十方三世都有佛在說法的,
那麼現在應該也有佛在說法,在哪裡呢?
唐代有個和尚問禅師,「佛在說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無情,在不在說法?」
有情是眾生,無情是石頭、樹木、山、水等,因為它們沒有知性感受。
當然,現在也有研究生物的人認為植物是有感受的,事實上反應同感受是兩回事。
這位禅師回答,「無情當然說法,」誰聽到了呢?「有情聽到。」
歷史上有些禅宗祖師因為風吹草動或瓦片碰到竹子而悟道,就是無情說法。
眾生何以聽不見呢?是被自己的業力挡住了。

「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是說眾生根據自己理解的不同,
認為老師說的就是我這個意思,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穫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法只有一個音聲在說法,三藏十二部講了那麼多,都是空話,
只有一句話,你懂了就悟道了,特別注意聽!(師不語數秒)
聽到了嗎?你太注意就聽不見了,只有這一法,這一法你悟進去了就萬法皆通了。
在你沒有注意之前的那一剎那,佛已經說了。
所以佛只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自己的程度深淺而解釋佛法;
不管他們解釋的對或錯,都會有點好處,都會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法只有一個音聲在說法,有些人聽到了害怕,有些人聽到了無比的歡喜。
有人聽了就起厭離心,討厭世間一切。
初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生起厭離心,是無法學佛的,不能跳離三界。
也有人聽了佛法就斷絕了懷疑心,生出真正的信心。
這就是佛的智慧神力不共法。

這一篇贊叹之辭,重複三次提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得到那麼大的好處。
我們由此領會到《楞嚴經》中文殊菩萨贊叹觀音法門所說的: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世界上真正教化的體係,
是在聽音聲的清淨功能,也就是耳根圓通法門。
用耳朵聽聲音的方法,最容易成道。為什麼?
例如眼睛只能看前方,若有東西挡住視線就看不見了,所以用眼根修,不圓滿。
用鼻修數息止觀,也不圓滿。
五根當中只有耳朵不受限制,能同時感受到十方來的聲音,容易修得圓滿。

觀音菩萨傳我們這個耳根圓通法門,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修這法門時,耳朵不嚮外頭聽了,回轉來聽自己的心聲而成道,聽什麼呢?
聽自已的思想,這思想就是沒有說出來的語言,說話是發出聲來的思想。
當然,有人打坐聽到別人在對他講話,那是魔境界。
音聲是現象,你要聽自己沒說話,念頭沒有來之前的淨心。
比如你心中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念,
耳朵不要聽外面,回轉來聽自己念佛聲音,一字字把它距離遠一點,自己聽自己念。
前一字過去,後一字還沒有來,就空了嘛。
有雜念來了你就念一句,沒有雜念了,你也不念。
這樣反聞聞自性,是觀世音菩萨所說的,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慢慢回轉來聽自己的心聲念佛,
慢慢、慢慢進入自己法性之流,自性清淨。
亡所,就把念佛的聲音、雜念都空掉了,淨性現前,亡其所念。這是第一步。
「所入既寂」是第二步,你那個念的聲音慢慢更空了,寂是寂滅。
下面你們自己去研究了。

你們以為佛法有什麼秘密法門,一定要找個老師磕頭灌頂嗎?
真灌頂是智慧灌頂,自己得到智慧,心裡了解了是真灌頂,
十方諸佛一切眾生都可以灌頂。你趕緊去研究《楞嚴經》這一段。
《維摩诘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你怎麼聽得到呢?
就是依觀音菩萨淨心反聞自觀,你就達到那個境界,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那個時候你就真清淨了。
這就是佛法,難道需要磕頭才傳給你嗎?


1.12 寶積問佛淨土

「稽首十力大精進」,這些都是寶積贊叹佛的話,世上哪一個人最精進?只有佛。
學佛的人不論在什麼環境,什麼地方,快樂中,煩恼中,昼夜時中,
只有一條路向前修,這是大精進。
成了佛還修不修?我可以告訴你,永遠是在修,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啊!
學佛的人要對自己不姑息、不馬虎,才是學佛根器,大精進之人。

「稽首已得無所畏」,只有成了佛才無所畏,生死無累,世上還有什麼可怕的?
生死是最大的魔障,你檢查自己為什麼怕鬼,就是怕被鬼弄死嘛!
如果不怕生死還會怕鬼嗎?其實世上最可怕的是人,魔鬼都怕人的。
人可怕在人心,自己的心最可怕,因為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心。

「稽首住於不共法」
佛法是不共法,世間一切的方法,外道與佛法共有的,叫共法。
比如打坐禅定,是共法,連天主教都有,只是不盤腿而已。
以前我在成都認識一位法國神父,他在一間像電話亭那麼大的地方靜坐,
二十分鐘就下座。他打坐的時候會懸空,但是他說只要一動念,
知道自己在懸空,咚,就掉下來了。佛法的不共法是智慧,是般若。

「稽首一切大導師」,佛是世上一切眾生人天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我們能把心中千萬個結使、束縛,都解脫了,就是佛。
生死,習氣都是結使。叫它結使是因為這個結,才使你苦恼、輪回。

「稽首已到於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只有成了佛才是真正到彼岸,才跳出這個世界,才真正永遠了生死。
你們可能以為了了生死就不來這個世界了,錯了。
因為佛了了生死,個個都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
已經不畏生死了,不受生死所拘束,來去自如。
你覺得怕了這個世界,想了生死就不來了,這是外道之見,何況自己還不能了生死。
如果這樣發心的話,就永遠不能了生死,因為見地不正,連小乘道都談不上。
我們學佛就要先學會《普贤行願品》的十大願,生生世世度一切眾生,
而且要去苦難最多的地方,乃至地獄都敢去,這才是佛的精神。
如果為逃避這個世界,哪是學佛?

「悉知眾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佛了了生死,把眾生來去六道之相看得很清楚。
佛於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都得了解脫,乃至外道魔法無所不知。
佛法在哪裡?佛法在世間,真正的淨土就在你心中,不要外求。
佛法的標記是蓮花,是生長在最臟的污泥中才開花的,如果是乾淨的土中,
反而生不出蓮花,這就是學佛的精神。
要在愈苦難的地方修持才會愈有成就,你要逃避世界,
一個人去到清淨地方修持,是不會成功的。這是正統的佛法。

所以佛能善於入到空的境界,入到寂滅涅盤;
並且深深悟到一切法一切相無罣礙,所以空無所依。
你說空了所以不來了,這是空而不靈活。
空能包容一切法,善法惡法都是。
如果心中認為空是對的,不空是錯的,那你還有罣礙,不是真的空。
最重要的是,空還要無所依。
打坐禅定要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坐坐看。
坐著覺得熱,想打開冷氣,已經有所依了。
你說什麼都沒有,空了,還是依了個空,空的境界是心裡出來。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
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萨淨土之行。」
長者子寶積說了上面這一段贊叹之辭,就對佛說,
他們這五百位長者子都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三是正的意思,藐是等的意思,菩提是覺的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容易翻譯,所以就用了原文的音,
勉強的講等於是中國人說的「大徹大悟」。
但大徹大悟還不能完全包括,
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有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的意義。
學佛第一要發心就是發這個心,如果只是為自己逃避現實,圖個清淨,
那叫阿耨多羅自私自利心。
這些長者子們發了心只是動機,還沒得到成果,
所以現在希望能聽聞到世尊說明佛的果位,也就是佛國土的清淨境界,
以及諸大菩萨們怎麼修行淨土。
寶積在這裡問了兩個問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萨,問於如來淨土之行。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稱贊了寶積能為自己和諸位菩萨們提問怎麼是成佛之路,要他們仔細地聽,
好好地思惟,佛將為他們說。在這裡,佛將寶積提的問題二合為一,
因為菩萨是未到地的佛,佛是已到果位的菩萨,
所以就為他講成佛之路,也就是我們要學習修持的。


1.13 如何能生佛國

下面就開始講淨土之行。大家看到淨土就很容易聯想到流行的淨土宗,念佛法門。
道理是相同,可是原則不同。
一切佛法都是在修淨土,但是不要把淨土看成是一個土地或是世界或是國家,
大乘佛法中淨土的觀念要搞清楚。
什麼是淨土,什麼是佛國,
不要被文字的土和國兩個字帶引走到了形相的觀念,
那就是埋沒了佛法的精神。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十方三世一切的佛都有佛土,我們很容易把它想像成一個帝王統治國土的觀念。
佛土、淨土換一個名詞來講,就是成了佛的境界。
佛說,一切眾生就是菩萨的佛土。
眾生與菩萨是相對,
眾生是沒有悟道,還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還沒有明心見性,是因地上的菩萨。
菩萨是已經明心見性,正在修持而還沒有完全到家的眾生。

比如,我們今天精神很好,身體沒有病痛,感情思想也很清淨,自己覺得平安幸福。
但這平安幸福是相對於身心不健康,不平安不幸福的日子來講的。
所以轉眾生境界就是佛菩萨境界,佛菩萨境界的根在於一切眾生。
如果沒有了眾生,就沒有成佛的事,也不須要成佛。
沒有煩恼也就不須要求解脫。
眾生有貪瞋痴慢疑,有聪明的,有笨的,各式各樣根器不同,
而一切菩萨根據眾生的根性不同而成立他的佛土。

比如,眾生與阿彌陀佛所持的願力、形相、作用的根性相近,因缘相契,
而隨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也有眾生與阿彌陀佛所持的願力不相近,因缘不相契,
可能會選擇東方琉璃光佛土。一切眾生根性不同,諸佛菩萨教化的方式也不同,
佛土的境界也就不同。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
一切菩萨自己成就的境界是無執著、無主觀、無成見、絕對無我的。
隨著眾生根器的不同,降伏他的妄心的方式不同,而成立的佛土境界也不同。
調伏是調教降伏,是佛法的教育手段,用到各種各樣的方式,喜、笑、怒、罵等都是。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看眾生該入哪一種佛國的境界,而引導他、教化他進入佛的智慧成就。
入佛智慧是實證功夫。
《法華經》講開、示、悟、入四法門,
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四個不同的修持手段,
但是有沒有哪個先哪個後呢?
我認為都不是問題,但是歷來都有佛學的學者們,
就先後次序起爭論,把佛法修持搞成思惟的學問了。
這句經文等於是《楞嚴經》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我們的自性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本無方所。
一切眾生業力不同,知見不同,形成了眾生種種的思想、情感、個性、根器不同,
本體是一樣的,所有的差別都是眾生自我的差別。
等於一桶水,有人拿一勺去作酒,有人拿一勺去作醋,
有人拿一勺去作冰淇淋,但水性都是一樣的。
因為眾生有這些差別,所以佛法的教化要「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
佛隨他的方便「而取佛土」。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萨等的方便波羅蜜成就的佛土,
不是為了他們自己,是為了有缘的眾生該往生那裡而成立的佛土。
東方藥師如來世界,是藥師如來為了根器相應的眾生,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成立的佛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同樣的道理,諸佛菩萨在這個世界上教化眾生也是「隨眾生心」,根據你所知的量。
有些人量小根小,等於一株小草,碰上大雨,不但草不能活,連根都漂掉,受不了大法。
大樹的根器大,狂風大雨之下瞿然不動,反而受滋潤後枝葉更茂盛。
所以一切眾生根器不同,「應以何國」,
以什麼佛土的境界,教化培養他的善根,生起菩萨的根,而取佛土。
教化眾生是非常苦的,有些眾生是顯教的根器,就只限於顯教,不能受密教;
有的是密教根器,跟他說顯教他聽都不願聽;
小乘根器的,不能受大乘;
外道根器的,無法信入佛法,必須用外道來诱惑。
教育就是诱導,使他培養善根,讓他在外道裡轉回來。
這就是菩萨教化的方便,難怪諸佛見面都彼此問候:「少病少恼否?眾生易度否?」

我們學佛修持,要從哪裡下手?哪裡立根?從哪裡找淨土呢?
要想成佛,離不開一切眾生,所以要先學會作人。
與人都處不好,還想度眾生?
自己想成佛,看到人都是冤家,嫉妒人家,這是種善根嗎?
簡直是魔道了。
你說自已瞋心大是阿修羅,你有阿修羅的本事和功德嗎?
你能一怒而安天下嗎?

佛在《維摩诘經》說的這一段經文,看起來經意很明顯,其實是密教,秘密在其中,
我們再讀一次:「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萨佛土。」
所以學佛是離不開眾生的,一個眾生也不能捨離。
「所以者何?菩萨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你不要說眾生沒有隨你之所化,是你連化缘──
教化的因缘,都結不上,因為你自己與眾生隔離了。
造隔離之業,甚至於造仇恨之業,就是在造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業。
惡言刺眾生,惡語傷眾生,尤其是四種口業:惡口、兩舌、妄語、绮語。
還有心中貪瞋痴意業,你說,怎麼結化缘?
當然得不到成果。

所以,一切菩萨「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
自己心中的眾生更要調伏,眾生就是心中的念。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這一層道理是大乘佛法,注意!
不是談空,是說有,是「而取佛土」。
所以發了願就要執著你的願,要你不執著,是開佛知見,
開示你先能夠了「妄念空」的一面,
然後再起而修「勝義有」的一面,
畢竟是有的,不是空。
但是這個有是妙有,不是凡夫的執著假有。
沒有真願力,就不能成就真佛土。
比如一個人做學問、做事業,就得真發心,昼夜孜孜為此,才能有成就。
就連練毛筆字,如果沒有幾十年苦功夫練字,絕成不了書法家。
所以要成佛就要發願,而且是發利他的願,否則不能成就,千萬記住。

「所以者何?菩萨取於淨國,皆為饶益諸眾生故。
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宫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
菩萨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這是大乘佛法的要義。
諸佛菩萨皆為一件大事因缘出世,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出世,
示現了脫自己的生死,這是佛法的精神。
我們學佛都是為別人而學,不是為自己。
沒有這個認識,就不算佛子。
標準的凡夫,標準的輪回眾生,統統在為自己打算,在為自己要求,
一點菩萨的氣息都沒有。

比方有一個人要在空地上建造一座宫殿,這是容易做得到的。
如果沒有土地,想懸空蓋宫殿,是不可能的。
這裡第一個秘密是,自己功德根心地沒有修好,免談佛法。
本錢都沒有,根基都沒有,想成佛不是大妄想嗎?

白居易的詩:
空花豈得兼求果 陽焰如何更觅魚
攝動是禅禅是動 不禅不動即如如

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檢討自己,根基何在啊!

一切諸佛菩萨發願成就佛土淨境,不是光講空。
空是前行的方便而已!
但你如果不能先證到自性空,是不能談修行的。
所以必須要先修證到性空,然後才能修缘起妙有。

比方說,這有一塊地,上面蓋了栋千萬億年的老房子,
房子裡面有毒蛇猛兽,還有粪便,各種尘垢都有。
你必須要先清理幹淨,甚至把房子全部鏟平,重新蓋個房子,
也就是要先空了,才能成就生命的有。

但是只講空,就是邊見,顽空。
講實際的道理,我們凡夫眾生初步是空其念,
空第六意識的妄念、業力的習氣。
慢慢影響,才空掉第七意識我執,人空我空。
最後是無始以來,第八阿賴耶識的習氣也空也清淨了,
空與清淨是一體的兩面。

諸佛菩萨雖已證到空,也修成有的國土,
自心還是了不可得的,不取不著,依然入空。
所以佛經也稱空為如如,真妙不可言,
你說它空,它又不空,你說有,它又不有。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佛菩萨而建立他佛土境界,如此而已。
佛在這裡就把佛法修持最高的要點告訴了我們。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不谄眾生來生其國。」
一切菩萨起心動念是直心的,什麼是直心呢?是心直口快嗎?
不是的,直心是無谄曲之心。
你們學佛要研究眾生心理學,《百法明門論》非研究不可。
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是谄曲心,
谄是谄媚拍馬屁的意思。
例如我們日常穿衣服就有谄曲心,怕難看,拍眾生馬屁,化妆也是為了讓別人覺得好看。
你說你不化妆,不洗臉了,還正是在谄曲你自己,將就自己。
所以我們處處都有谄曲心,
除非悟了道,明心見性了,才是直心。

直心就如《易經》講坤卦的三個字,直、方、大。
《華嚴經》的全名是《大方廣華嚴經》,
大方廣三個字就是直心,是大心,胸襟廣大,包容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不為自己。佛說直心是菩萨淨土,心地真正清淨了,
修戒、修定、修慧就是為了達到直心,達到菩萨淨土。

因為菩萨在因地修直心,成就了心意識的淨土,
所以每一位菩萨成佛時,不會妄語,不會谄曲眾生來生其國,
佛是不會作廣告的,看你自己發心有缘,
如果照此缘他也不要你來,其實不是不要你來,是你自己不要來。

淨土宗講阿彌陀佛如父母憶念子女般地希望眾生來歸,
可是啊!子女偏要遠走他方,不念父母。
父母想念兒女是無限的,佛經教我們用父母憶念子女般的心來念佛,
那樣沒有不往生的。

「深心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深心與淺心相對。一個窮人如果在路上捡了三十萬元,當天晚上一定樂得睡不著。
有錢的人,一筆生意賺了一億,可能只笑笑說還可以,這是心量深淺的問題。
大家打坐有一點點境界就很高興了,想自己快成佛了,
明天打坐怕境界飛掉了,這就是心淺。

你們作早晚功課要念《楞嚴經》中阿難作偈子:

將此深心奉
是則名為報佛恩

什麼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淨土,一切功德,萬善莊嚴,沒有哪一點不修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馬上就想為什麼找我,為什麼不找別人?
這樣子怎麼成就功德?

什麼是「具足功德」?就是萬善莊嚴。

大家喜歡講禅,什麼青蛙跳水撲通一聲,荷花開了,真是發疯了。什麼是禅?
禅宗祖師們說過:「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你修得到嗎?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就是把生生世世的業力習氣煩恼一概丟盡,
實際理地是實相般若,不受一塵

一起心動念就是行,修行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就是萬善莊嚴。
所以我常常看到同學們的行為動輒為己,自私心重,不發心,
成了楊朱的徒弟,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也。
如果這樣能夠成就,那我的佛法就白學了,我不是上當了嗎?
佛法決不是這樣的!

我再讀一次,「深心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心要深,要厚道,包容,善心,那麼深,
菩萨成立佛土的時候,更具足一切功德的眾生才能往生佛國啊!

你們修藥師和淨土法門的要特別注意了,不要以為光叫幾聲佛名就可以往生的,
你念佛要像父母憶子女那樣的念。
這只是修的功而已,你還要有「具足功德」的德。

《淨土經》上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阿鞞跋致,
就是八地以上不退轉的菩萨,那已經深心具足一切功德,
豈有不往生之理,這就是它的秘密。
所以凡夫眾生,以貪求妄想之念,要想往生佛國,是何其狂妄而愚痴啊!

「菩提心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的行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真正的大徹大悟。
明心見性是菩提心,真正禅宗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不發慈悲喜捨心的。
如果慈悲喜捨發不出來,般若智慧發不出來,願力發不出來,
敢說自己已經明心見性,是絕無是處的。
這個話我可以負責,講錯了下地獄,永不翻身。
你以為坐起來得一點點清淨,了解了某一點道理就是禅,
規矩戒律都守不住,狂妄無知,那不是開悟,那是地獄種子。

菩提心是徹悟之心,發了菩提心的人,必然是慈悲的。
開悟的人還是那個人,但是他的起心動念,作人做事同以前是完全不同了,
平常心量狹小的人變宽大了,窝囊的人變頂天立地了,習氣結使全改了。

有些年輕人找上我,姓名也不先說,要跟我談禅,還要我給他印證,狂妄之極。
唉!我只好說我不懂禅。
要學禅,先讀好《維摩诘經》《般若經》《法華經》《楞伽經》《楞嚴經》再來吧!
先從行下手啊!菩提心是菩萨淨土,所以菩萨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大乘眾生沒有不發慈悲行願的,真大乘必有菩提心,所以大乘眾生才來生佛國淨土。

「布施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
真能布施是菩萨的淨土,一切能捨的眾生才有資格往生佛土。
我們雖然口口聲聲講布施,都希望人家布施給自己,
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哪一點給人家了?
「一切能捨」不是光把錢布施了就是布施,這是外布施;
還有內布施,要把一切煩恼妄想乃至身心皆空。
一切能捨的眾生,是絕對無我,是人無我,法無我的菩萨,
才能做到一切能捨,才有資格來生佛國。

「持戒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真正戒行清淨了,就是菩萨的淨土。
講到戒行多可怕,三皈五戒、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有多少?
《維摩诘經》沒有講得這麼可怕,你只把十善業道做到,一切戒行早圓滿了。
身三業:殺、盗、淫;
心三業:貪、嗔、痴;
口四業:妄語、兩舌、惡口、绮語,這十個修行圓滿了,戒行自然清淨。
我們曉得佛法細分不只三乘,有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缘覺乘、菩萨乘,
學佛第一步把人乘作好,人都沒作好,基礎是沒有的。
人沒作好,升天的資格都沒有,還想做到阿羅漢、得菩萨果?
人乘的基礎,甚至全部五乘的基礎,都建立在十善業道。
能做到十善業道,然後以善果回嚮一切眾生,
才是持戒成就的標準,然後可以往生佛國。

「忍辱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
大家看到忍辱就以為是受人打罵,那只是表面文字,是不相干的。
真正的忍辱是八個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我們這個世界翻譯叫做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是能忍、堪忍。
這個世界上的人,忍受一切物質環境痛苦的能力特別強,因為世界並不圓滿。
夏天那麼熱,像我現在就在修忍辱,張口講課冷氣吃進去喉咙乾燥,
背上在流汗,並不舒服。
只有一個願力,就是把自己所知所見的告訴別人,
聽不聽是你們的事,這是忍辱行之一。
昼夜那麼多事情,不為自己在做,也是忍辱。

菩萨在世界上都是在修忍辱苦行。
《金剛經》上說過,佛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遭到一刀一刀慢慢地割,
還是能忍受下去,所以成就了。不是要你像佛一樣被人割肉,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慢慢被割肉,發心的菩萨都是犧牲自己。
忍辱是擔負一切,擔負不起來的還是要擔負;做不到的,還是在做。
我們到佛堂念佛還要找個好地方坐下,還要爭取這樣那樣的,這樣的心性就成問題了。
忍辱是一切菩萨的淨土,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相好莊嚴是怎麼來的?是忍辱功德成就來的,
不是像有人講的,供花給佛,來生就長得漂亮,那樣就變成做生意了。

「精進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什麼是真精進?一句話概括,就是勤修一切功德。所以一切經典皆是戒律。
我們看《維摩诘經》,戒律都在裡面了,每一條都是戒條,我們做到哪一條?
我們學佛一天二十四小時中,有幾分鐘、幾小時在勤修一切功德?
除了自己貪舒服,養自己這幾十斤大肉之外,並沒有勤修一切功德。
這樣怎麼是佛法的行?這些經文都很明白很容易懂的,為什麼我要說得這樣嚴重呢?
要大家不要以為容易懂,其實統統沒有懂進去。
那不是在念經,是在造業,造無記業,得什麼果報?白痴!得愚痴的果報。
你沒有聞思修,果報是很嚴重的。
所以我處處提醒你們注意,每一句一字都要好學而深思之。

《維摩诘經》所講的淨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淨土,
不像阿彌陀經專指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所不同的只是這一點,
但原理原則都是相同的。

「禅定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
這裡很明白地告訴我們,禅定的原則就是「攝心不亂」四個字,
也就是制心一處,把雜念、妄想制於一處。

比如修淨土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攝心一處,攝心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上。
比方修白骨觀,這一念就止在白骨上面。
攝心不亂是修定的一個原則,我們打坐貪圖一個清淨舒服安詳,
看起來是定,其實沒有一念專一,不算是真修定。
真修定初步是有心定,不是無心定。
一般人好高骛遠,上來就想空,什麼都不管,坐著很舒服,以為這就是修定。
這是細昏沉,不是定啊!愈修腦子愈空白,愈修身體愈不好。

你可能會問,有些禅師不是教人一切不用心嗎?
這裡不用心是要你不用妄心,沒有要你捨去正念。
他講了前半句:後半句你要參啊!
如果什麼心都不用,那去學死好了,何必學禅呢?再不然學睡覺吧!
所以,真正禅定要攝心不亂,攝是收攝,一切妄心雜念要收回。

有些人說,那我只管心念收回就好了,身體不用管了,那又完全錯了。
四大的身體和思想的念頭,身心合起來是一心,一心不亂,要身也不亂,
不用談氣脈而氣脈自然調和。
我經常要你們注意,隋唐以前的佛像是對的,得定的人坐像就是如此了,
還是細腰身,沒有肚子,尤其胃沒有凸出來,更不是弯腰駝背的。

真的制心一處,或者念佛的一念專一,這個時候,身自然也專一
這個叫做攝心不亂,初步得定。
這種禅定的因,是菩萨淨土,這是講初步。
那你可以問,成了佛果就可以不要攝心嗎?
當然不要攝心了,成了佛果是無功用道以後的事,
不要用心去攝心不亂而自然不亂了,還是一心不亂。
所以禅定是一切大小乘學佛的基礎,這裡說禅定是菩萨淨土,
就是這個道理,這些有定力的眾生才能夠來生佛國。

「智慧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的智慧不是聪明,
世間的人有學問,頭腦聪明,有思想,不一定是智慧,而是散亂。
真智慧必定是得一切三昧的正定,由攝心不亂開始,
到不須要攝心,無往而不定,無時而不定,
定中有菩提心,有覺心,這是正定,
所以說智慧是菩萨的淨土,因為一切菩萨成佛的時候,
都靠定慧等持才能夠往生佛國。
修智慧修定就是修淨土法門,修這個法門的菩萨,
自己成佛的時候,因為智慧的力量來化生他的佛國。
來生佛國不單是指眾生往生佛國,也指菩萨自己化生佛國,這裡特別交待清楚。

「四無量心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
學佛的人第一步發心要講四無量心,尤其年輕同學特別要注意培養這一種胸襟,
這種心地,就是慈悲喜捨。
初步學佛的人做不到全部,就一個個來,先培養慈心或者悲心。
這兩個有什麼分別?
慈心用中西文化混合來講,是愛心,愛一切人、眾生、萬物。
慈心是帶陽性的,像父親愛子女的心。
悲心是陰性母性的,等於母親愛兒女心情的擴大。

我們學佛的人口口聲聲講慈悲,真正慈悲的行為很少見,都以自己為中心。
比如我一直有個理想要辦個養老院,收容各色人等,有各種教堂,
可以讓老年人做些零活,能絕對自由生活到終了。
跟幾個都是學佛的老朋友在談到這個理想的時候,就講到工作人員怎麼來,
最後大家都同意,恐怕只有天主教的修女最合適。
人家硬是在行的功夫上做得比我們佛教徒實在,有服務的精神,
組織的能力也比我們強,學佛的卻只是求自己清淨,利他的精神不夠,
組織散亂,講到這裡心情實在很沉重,這是個大問題。

再講到四無量心中的喜心,我們的年輕師父們將來要去弘法的,
但是一點基本的演講技巧都沒有,臉又绷得死緊,毫無喜悦感覺。
不像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的演講技巧好,又面帶笑容,讓人想親近。
我們這樣子怎麼與眾生結缘呢?能捨得掉自己的時間、意見、身心嗎?
學佛不是光搞打坐,你們千萬注意啊!
要先學建立這四種心理,而且要注意是無量的心理,慈悲喜捨都是沒有限量的。
你能夠這樣修,成就了才可以往生佛國。

「四攝法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四攝法是菩萨道,上面講的慈悲喜捨是學佛人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
四攝法是行為上要建立的第一步,包括了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是以布施道來攝化眾生,有內布施、外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就是奉献。
愛語,不是不理人家,是用慈悲性的愛語招呼人。
利行,是做任何事都對人家有利,交朋友一定要朋友能受到你的好處,
乃至罵人打人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做。
做到同事菩萨很難,比如你愛打牌我就陪你打,打厭了,我們一起學佛去。
所以菩萨道沒有那一樣不會的,吃喝嫖賭都來,為的是度人。
菩萨行四攝法,但是不執著,懂得解脫,四攝法做到了,
使一切人解除苦恼痛苦,自己在行功德而不自覺,是解脫法門,
所以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方便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
方是方法,便是利便,你有很多方法便利大家成就叫做方便。
佛家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方便不是隨便,不是馬虎,但也有隨便也有馬虎的意思,怎麼說呢?
什麼是真正的方便?是於一切法方便無礙,任何魔法邪法外道法,
到了真正菩萨手中,都可以用來讓人走入正道的佛法,這就叫方便淨土。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
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要學佛,這三十七個學佛的因素一樣一樣必須去實習過、修持過,這是學佛的正道。
三十七道品的內容就不在這裡細說了。

「回向心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大家做了善事或者念了經就說回向給什麼人,但什麼叫回向
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它的意義?
回向是梵文翻譯成中文的名詞,回是回轉,向是方向。
天地間的事物都是回向,宇宙是回轉的,輪回是旋轉的,回向也是這個道理。
一切心念自然會回向的,
你念經要回向給誰,只要這個念頭一動就已經回向了,
不須要拼命去想或者特地去說出來。
你心念專一了,心波放射的力就愈大,就能起影響。
心念不能定,不能專一,就不能影響。
一切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也是回向

「說除八難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貪嗔痴是人心理上的劣根性,佛學上叫「三毒」。
貪心起因,所遭遇的惡果是水災、饑荒、餓鬼道。
嗔心的果報是火災、刀兵、地獄道。
痴心的果報是風災、瘟疫、畜生道。
人在世遭逢到不好的果報,是多生累積的貪嗔痴三毒引來的。

「八難」是八種苦難:
地獄、餓鬼、畜生、
長寿天(長寿天是災難噢!因為生在那兒的人不會想學佛)、
北拘卢洲(是四大洲之一,那兒的福報好,沒有災痛,生在那兒的人也不會想學佛)、
聾盲瘖啞、
世智辯聪(世間的智慧很高,嘴巴又能辯,但一學佛就不懂了,而且也不會相信)、
佛前佛後(比如我們這個時代)。

你覺得我們現在沒有在八難裡,其實四面八方都是八難。
我們自己有地獄種性,因為嗔心大。
我們自己有畜生種性,因為痴心大。
我們自己有餓鬼種性,因為貪心大。
能在今天這個時代享受,把你放到極貧苦的山區,你一定受不了。
你在享受就等於是在北拘卢洲了。
我們可能耳朵能聽,眼睛能看,但是卻做了知識上的聾子和瞎子。
世智辯聪就更不用提了,大家都自以為聪明,有的人你剛要說他,
他就跟你辯起來了,看到這種人我的嗔心就來了。
我們都生在佛後,這是第八種難,是我們大家共有的。
所以我們學佛修持要除去心地上這八難的根根,佛的國土是沒有三惡八難的。

「自守戒行,不讥彼闕,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學佛要守戒,《維摩诘經》講得很清楚,
要內心自動自發地守戒,不是靠外在環境逼你,或者別人勉強你而守戒的。
看到別人的行為不正,不讥笑他,不批評他,不宣傳他的缺點,
就是不讥彼闕,是菩萨淨土,是菩萨道。
佛國沒有所謂犯不犯戒,因為那裡人的行為自然都在道德中。

「十善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谛,
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學佛的基礎講戒,先要修十善業道。
就是殺、盗、淫,貪、嗔、痴,妄語、惡口、兩舌、绮語,
能夠把身口意容易犯的這十種過錯改過來,就是十善業道。
前面已經講過了。

能修十善業道是菩萨淨土,為什麼學佛先要學作人?
人道沒有修好就想證果是沒有可能的。
人道怎麼修呢?就是修十善業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

菩萨成佛時,「命不中夭」,不會中年幼年就死去;
「大富梵行」,就是雖富有,同時也肯修行,
這就不是我們常說的「貧窮布施難,富貴發心難」了;
「所言誠谛」是所講的話言而有信;
「常以軟語」就是不會粗暴地與人講話,不像我常大聲吼你們;
「眷屬不離」,父母兄弟姊妹等六親眷屬不會分離;
「善和诤讼」,能調和別人的诤讼;
「言必饶益」,總是講有益於人的話,不講無益之言;
「不嫉不恚」,不嫉妒不怨恨別人。
讀了這一段,我們再用每一條來對照自己今生的遭遇和言行,
就知道自己前生有沒有修十善業道了。

「如是!寶積!菩萨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
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
;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這一路連下來,就是淨土法門,學佛做功夫的程序就在這裡了。
佛說第一步是直心,不走谄曲心。
因為真正修直心才能發行,發什麼行?發心行願,真能修行。
然後慢慢就得到了深心,修持智慧功德心愈來愈深。
得到了深心,你的妄念意識自然得到調伏清淨,
你打坐時妄念降伏不了,因為沒有得深心。
佛在《金剛經》中說「應如是降伏其心」,
照《維摩诘經》的道理來說,要直心、發行、深心自然能調伏妄心。
調伏了妄心,你才做到言行一致,說得到就做得到,做得到的當然說得出來。
因為做到「如說行」,才有資格回嚮一切眾生。
能回嚮,你的智慧才能方便度人,成就眾生。
能成就眾生,你的佛土就是淨土了。
你的佛土清淨了,自然開口所說一切都是淨法。
因為說的是淨法,自然智慧清淨。
因為智慧清淨,你心就清淨,就是淨土了,唯心淨土。
也用不著往生那一個淨土了,到了心就是淨土時,則一切功德莊嚴清淨。
佛在這裡說得清清楚楚,修行的方法就在這裡了。

「是故,寶積!若菩萨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隨便你修那一種淨土,西方極樂淨土也好,東方藥師琉璃光淨土也好,
上方香積淨土也好,北方不空如來淨土也好,南方寶生如來淨土等等,
要注意重點的這四句話:「若菩萨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你心不清淨,念佛念法念僧只能算暫時種一點點善根罷了!

什麼是心,這問題大了,不是大家現在用的知覺感覺第六意識的妄想心,
而是包括身心內外,心物一元的全體真心。

至於怎麼淨,要先從妄念開始清淨,漸漸地使意識淨,
然後是身淨,然後進入到身心內外心物一元完全的清淨。
這樣才是真正的心淨,真正的淨土,真正的佛法,大家要把握到。
這裡是《維摩诘經》的第一個要點。


1.14 為什麼看不見佛的佛土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淨,則佛土淨者,
我世尊本為菩萨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這是很有戲劇性的一幕。舍利弗就是《心經》上的舍利子,翻譯的名字不同,
他是佛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很多經典都是因他起來嚮佛請示而由佛開示的,
也是經常跟隨在佛身邊的弟子。
這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是聲明舍利弗並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
他雖現出家的小乘羅漢相,但他本是大乘菩萨,不會不懂,而是裝不懂
好像是跟佛二人在唱雙簧。
佛用心念的威力感通他,叫他提問,是佛與弟子間心念彼此感應道交。
於是舍利弗就心中產生一個思想,假如菩萨心淨了,那麼成佛時他的佛土就是淨土;
如此說來,難道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多生累世做菩萨時心不太乾淨嗎?
否則為什麼要在這個不乾淨的世界成佛呢?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佛感應到了舍利弗的心念,就對他說,你的意思怎麼看,日月難道不乾淨嗎?
為什麼瞎眼的人看不見光明?佛這個道理是說,清淨光明無所不在,
為什麼不能清淨呢?是因為人自己心念的罪障的缘故。

「對曰:不也,世尊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回答,看不見日月的清淨光明,與日月本身沒有關係。
日月永遠是發光的,是瞎眼的人自己看不見日月的光明。
這裡用了「過」字,是代表多生累積的業報因缘,所以眼睛不能見光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
佛就告訴舍利弗,你講得對,一切世界國土沒有不淨的,
眾生因為自己罪孽的缘故,所以看不見國土的莊嚴清淨。
這不是佛不來感應你,是你自己沒有辦法受感應。
比如太陽永遠是照著大地,可是你躲在房子裡,
以房子為自己的天地,自然看不見太陽。
一切佛菩萨善知識,都想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灌輸給眾生,
而眾生卻自己挡住不接受,自以為是。

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佛再告訴舍利弗,這世界就是佛國淨土,只是你們看不見,只見到髒的一面。
講到這裡,我舉個例證,你們參一下。
各位坐在這房中,環境很乾淨吧!這牆壁是水泥和砖頭做的,
可是水泥和砖頭的本質是泥土,如果把泥土放在房中,你就嫌髒了。
牆上糊的有壁紙,你們去紙廠看過就知道紙浆是又臭又臟。
沒有一樣東西本來是幹淨的,可是經過人工制造,現在都好像變得乾淨了。
你去餐厅的厨房看看,都很臟,可是做出來的菜色香味俱全。
所以《心經》上告訴你不垢不淨是高一層的道理,是法身上的道理,本體的道理。
這裡也是講本體的道理,但又講現象的道理。
一切物質世界的現象,淨與不淨是你智慧功德的能力,唯心所造。
這個世界婆娑國土,只是佛的三千大千世界國土的一部分,
佛告訴舍利弗,我這個娑婆國土其實非常乾淨,可惜你看不見:
好像我們這一輩人比舍利弗運氣好一點,看見點影子。
你看那航天員在外層空間拍的相片,這個地球多美丽啊!很嚴淨啊!
這個道理很深,要參究。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
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宫。」
這時聽眾當中有一位大梵天天王螺髻梵王,他頭發是右卷的,他告訴舍利弗
你的想法錯了,你認為這個世界不乾淨,但從我們色界天天人的眼光看來,
這個世界清淨莊嚴極了,同我們的自在天宫一樣美丽。

舍利弗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舍利弗說,可是以我們人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有山有坑,
有刺人的荆棘,有土有石塊,充滿了又髒又臭的東西。
舍利弗跟螺髻梵王都是老實地把自己看到的說出來,這是個大問題。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

螺髻梵王稱舍利弗「仁者」,這是佛教對平輩的出家人或在家人的尊敬稱呼,
是由《維摩诘經》翻譯過來才開始使用的。
中國習慣則是稱仁兄或贤弟,仁與贤都是代表道德高尚的意思。
螺髻梵王對舍利弗說,因為你的心有高下,就是有分別心,萬事計較的意思。
換句話說,也就是心不平。

如果心平了,看一切眾生如諸佛菩萨,也就是等,合起來叫平等心。
平等心這個觀念,在人類文化中首次出現是來自佛法。
心不平等,所以看這個世界就有缺陷。
而心所以不平等,是因為不依佛的智慧眼光的缘故。
要得佛慧得先修佛眼,佛眼永遠是以慈眼看一切眾生。
人看人則是用斜眼、怒眼、谄媚眼看人的。
記得我小時候跟著媽媽上廟子,看到菩萨的像就問媽媽,
為什麼菩萨的眼睛好像沒睡醒似的。
她隨口答我說,菩萨要是全睁開眼,世界上看不到一個好人,只好半閉著眼了。
當時就這樣聽了,等到以後年紀大了,也學佛了,
才覺得媽媽講得真有道理,不知道她是怎麼冒出這句話來的。

佛慧是什麼呢?一切畢竟空,了無一切可得,所以依佛慧看世界,
自然是心無高下,一切空嘛!不垢不淨,自然看到的是淨土了。

舍利弗!菩萨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我們號稱學大乘菩萨道的人,讀起經典來真令人臉紅,
這裡講的,我們哪一點做得到啊?
螺髻梵王繼續向舍利弗說,因為菩萨看一切眾生平等,
如此慢慢修持,就能夠深心清淨,不只是表面的。

依唯識的道理來講,我們的思想意念清淨了還不算是深心,
只是第六意識的清淨,第七第八識還沒清淨。
要把第八阿賴耶識清淨了,才算是深心清淨,
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真正依佛智慧,那時看這個世界就是佛土清淨。

所以唯識說把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
不只是意識心念轉了,而是種子心念轉清淨了,習氣種子都轉了,
然後再看這個世界,哪裡不清淨呢?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實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
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叹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見螺髻梵王和舍利弗討論個沒完,就顯神通,用腳趾按在地面,
當時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種的珠寶都呈現出來。
講到這裡,想起世人颠倒,都愛珠寶鑽石,其實都是泥巴變的,有什麼好?
鑽石同煤炭的分子一樣,只是排列方式不同。
一個夏朝的陶碗,價值連城,還不過是泥巴燒出來的,
我在街上買個新的碗,又美又實用。所以好與不好,都是唯心所變。
這裡佛以唯心神通智慧的力量,把這世界另一個面目呈現了,
譬如寶莊嚴佛,有著不可計算功德的寶莊嚴佛土。
在座的所有人看見了,都贊叹從沒見過如此場面,
不只如此,所有人還看見自己坐在珠寶做成的蓮花上。

「佛告捨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佛就問舍利弗,這樣的佛土是不是莊嚴清淨呢?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舍利弗答說,唉!是的,從來沒有見過,從來沒有聽過,這個世界有這麼漂亮,
現在親眼看見莊嚴清淨的佛國土呈現在面前。

「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斯惡不淨土耳。」
佛告訴舍利弗一個秘密,佛的國土經常是這麼樣的清淨,
但是為了適應這個世界上根器下劣眾生的關係,
所以呈現的物質世界是如此的不乾淨。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
天人吃飯不是每一個人拿個碗和盤子來吃,是共同用一個大的容器來吃,
可是同樣的飯,每個天人吃到嘴裡的感受不一樣。
福報大的天人,味道就好,福報小的,味道就差一些。
其實不只是天人,我們也一樣,有胃病的人吃起來什麼都不對,
沒有胃病的人卻覺得好吃。
當年有幾個同鄉從老遠的鄉下來找我,我拿巧克力糖招待他們,
那曉得他們一點都不覺得好吃。
又像有一次,朋友招待我吃最好的榴蓮,那個味道真難聞,我的福報不夠,真難以下咽。
有的人能把高丽參當萝卜干吃,但我只要吃一小片就會流鼻血,補不得。
所以福德不好的人,吃什麼都不美味。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佛作了個結論,假如這個人自心清淨,自然看到這個佛土的功德莊嚴。
這是事實,不是理論。
例如你們真正修到禅定的人,在靜坐中會覺得身體內外一片光明,
這不是用眼睛看見的。不過有時眼睛發炎也會見到光明,那個不是的。
得定時,身體內外一片光明,身體已經沒有感覺了,沒有身子了,
也沒有一點妄念,是絕對無分別,清淨莊嚴。
這個光明是自性光明,昼夜不變,動中靜中都在一片光明中,
也就是密宗所講的,虹光之身。
這我平常不跟你們講,怕你們聽了著相,天天求光明,最後非神經不可。

現在告訴你們兩個原則,
一是心理上沒有一絲雜念,二是生理上沒有身體的感受了。
你們坐在這裡聽課,身體有感覺嗎?
感覺到自己的手腳身子嗎?是痛還是樂?在這個境界如果看到光明都不是好事噢!
能夠不理它,倒還馬馬虎虎;聽過我講內外一片光明,自以為是放光了,那是疯光。
不要亂來!很多人在這個裡面看到東西,就說是發了眼通,其實是發了神經。

到了內外一片光明的境界,不論在定出定,若這個物質世界都是清淨莊嚴。
這樣修持的人本身的氣象也會改變,臉色好看,放虹霓之光。
有許多人自覺打坐放光,但是看他那滿臉的病相、死相,比煤炭還要髒。
這些都是事實,不是理論。
我看同學們打坐的樣子,念頭沒有一個是清淨過的,我一看就知道了。
你有過一剎那的念頭清淨,你那神氣就不同了,走兩步路也不同了。
不要以為打坐就是入定,心不清淨,搞了半天都白搞了。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
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當年我們學佛,讀到這裡,大家就想,佛是右足還是左足按地?
是用大足趾還是小足趾呢?佛是怎麼坐的?為什麼不用手按地?這些都是話頭。
你們倒好,不起分別心,讀了就放過去了。你參參看,這些經文決不是偶然說的。
例如《楞嚴經》講到阿難出了問題,佛從頭頂放光有九百化身佛在其中,
傳一個咒子,教給文殊菩萨去救阿難。
為什麼要從頭頂放光?為什麼另一個場合又是從心口放光?
還有從眉間放光的,什麼理由?
如果佛經都是神話假話,那就不用研究也不用學佛了。
如果真有事實,為什麼放光的部位不同?
這就是研究佛學的精神,也是實修,同打坐做功夫都有關係的。
國土,心田是心土,在生理上,胃是五行中的土,
這些數據給你們,你們去參,參出來可以學佛,否則是學馋,不是禅。
這是我提出《維摩诘經》裡的話頭要你們去參。

這裡講到當佛現出國土嚴淨的時候,寶積所帶領來的五百世家公子,
當場就得了無生法忍。在座的八萬四千人,統統發了大乘心。
發心是發明心地,就是禅宗講的明心。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複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
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尘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佛學上講神足通,一般研究教理的把這足字解釋做滿足的足,是充滿的意思。
講修證功夫的,神足通的足是腳,真有神足通功夫的人是可以飛天的。

經文說,佛把腳收回來,腿盤起來,這時眾人看見世界恢複原狀。
這裡又要參,為什麼佛要等到五百長者子得到無生法忍,
八萬四千人發了大乘心之後,就把腳收回來?
而這時,小裡小氣,計較心又大的,求聲聞的三萬二千諸天和人,
總算悟道了,曉得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的,曉得一點空的道理了,
怕了這個尘世的牽累,得了一點法眼清淨而已。

你看,佛他老人家看出來,大乘根器的境界現完了,把腳拿上來。
因為對小乘根器的人沒辦法,只好把腳收回來。
好吧,該你們來吧,結果小乘根器的人也證道了。
跟著有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注意喔!不管你是天臺、密宗、淨土、禅,哪一個法門的,
能做到這八個字才是真正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我們眾生的煩恼和病痛,都從心中結使來,都解不開,
如果意結一解開,八十八結使自然清淨,自然可以達到漏盡通的境界,
才可算是比丘的阿羅漢,才可以做到不受諸法,空也不受,一切皆不受。

比如今天有朋友,一定要介紹有位從美國回來開會的教授來看我,
他長期睡不著覺,一身是病,人變得很悲觀。我跟他談了一下,沒法子同他深講。
他根本的問題就是意結太多,唯心所造,影響到生理的健康。
意解心開就是道,禅宗開悟的第一步就是這個。
拿密宗來講,開悟第一步是脈解心開,心脈打開了。
我們的心臟好像是八瓣蓮花,定力到了,真悟道了,心脈就打開了,就是意解心開。
那是事實,沒有辦法冒充的,心脈打開有心脈開的象徵。
有年輕人來找我印證,就凭這一念就不行了。
修持要實實在在,不要自欺欺人,自以為懂了一個道理就到家了。
真到了有所心得的時候,一定是意解心開,脈解心開。
《維摩诘經》第一品就講到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