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忮不求 無懼無常
無常是不是七爺、八爺?是不是人快死的時候才出現?這些說法都是你自己的「感受」,因為你從小受到這樣的觀念和教育。當阿嬤講故事給你聽,會告誡你「晚上不要跑出去喔!七爺、八爺要來了。」當你再大一點,就告訴你:「七爺、八爺叫無常鬼。」當無常二字老是跟鬼連在一起,你就認為無常是負面的東西了。
鬼,只是沒有凡人的身體,但是他的生命繼續起作用。鬼是很憨直的,只因我們從小被灌輸錯誤的觀念,習慣作負面解讀。其實「無常」也是很正向的,無常沒有價值判斷,沒有意志抉擇,無常只是一件事實。例如頭髮漸漸白了,這是無常,我們可以說,頭髮白了代表漸漸有智慧,所以說頭髮白是智慧白,又怎麼會是負向黑暗的呢?
智慧是歲月的累積,又怎麼會是負向的呢?關鍵就在於我們對無常的「感知」,是來自於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一個悲觀的人,看待任何事都是悲觀;樂觀的人,看待任何事都朝正面的方向想。而往正向、負向都不正確,應該要「客觀公正」才對。當事件來臨時,勇於承擔,不憂不懼。
有一位朋友,離世之前邀請好朋友說:「明天早上十點鐘,我請大家吃紅豆湯。」大家覺得奇怪:「哎呀!紅豆湯天天吃,去要幹什麼?」結果大家還是來了,喝完紅豆湯,這位朋友對大家說:「請大家一起來念佛。」接下來他就在念佛中走了。多瀟灑!因為他知道什麼叫作「無常」。
什麼樣的人可以預知時至呢?注意看公園邊的老榕樹、土地公廟,廟前還有廣場,有廟公在掃地。有人在功德箱丟錢,這廟公會把功德款收好,拿去銀行存,一毛錢都不貪。假如你鄰家有這樣一位廟公,最好去跟他交好朋友,他臨終之前一定會跟你說,他哪天要死。心性不貪、不瞋的人會善終,在「五福臨門」裡,這樣的第五福叫「考終命」,無災無難,無疾而終,預知時至。
預知時至的人,生死對他而言自在如是,又怎麼會怕無常呢?人之所以被無常逼迫,就是因為期望大,貪心就大,看到一個就急著要下一個。貪心大,自然失望也大,痛苦也跟著大,無常當然就大。不貪的人無求,功德箱的每一分錢都老實存進銀行,他就沒有無常。無常是一種「生命的感受力」,要去感受它。
這廟公的例子,並非道德勸說,而是講述一個人生活得很正念,生命中本就沒有波浪起伏。一般人看到地上有一千塊,心就貪了,左顧右盼有沒有人?想把這一千塊撿起來,心裡卻不好意思。起了想要撿的念頭,就有貪,貪了又怕被人看到。有貪有瞋,一定有「無常」。
這時左思右想,如果伸手去撿不義之財,又怕被監控器拍到,到底撿還是不撿?於是自己在心裡編一個故事:「我撿起來就是要交給警察局。」結果到了警察局門口,路過了,沒有人叫住你,你就不交給警察局了。所以貪瞋癡的存在與否,在你的心中。
因為心中對生命有「感受」,對無常的「感受力」就會強烈。當我們升起了對無常的感受力,將它跟生命品質中的貪、瞋、癡連在一起,就根本就不會有貪、瞋、癡,自然就沒有無常。這樣的生命已經趨近涅槃的境界,天上人間來來往往的阿羅漢,不是有所謂七次來往證阿羅漢嗎?初果以後的修行人,最多的就是廟公。
小乘經典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曾宣講過「隨死念」。所以我們應當憶念,到了下一秒鐘,或是明天我們就不在這個世界了,所以我們應該把握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放下自己的貪、瞋、癡,自在、放下對無常的感受。
(網路文章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