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出離,開拓視野與見識

  出離,開拓視野與見識

「出離」,究竟要「出」去哪裡?又該「離」到哪裡?這是一個已經接近實際佛法修行、建立重要正知見的層次。如果希望開始修行,想在修行的道路上有真正的成就與進步,就必須先建立正確的心態。
 
「出離」是修行道路上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佛教歷史悠久,人們對很多佛教名詞或觀念都朗朗上口,這些名詞已經極度世俗化,甚至可能已經偏離了原始佛教的意義。譬如我們常常會說「人生無常」、「要出世啦」、「平常心」。但這些朗朗上口佛教詞語,是否真的能跟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證悟的道理相應?
 
「出離」,看到這兩個字,一定會產生很多聯想,出離到底是什麼意思?它是指出世、厭離,還是放下呢?其實我們對於這兩個字總是有既定印象,出離跟修行究竟有什麼關聯?它又有什麼重要性呢?我們可以又修行又不出離嗎?還是我們可以出離又不修行嗎?
 
佛教中國化之後這兩千年,我們如何能夠嚐到原汁原味的佛教精髓?在這個時代,我們不能一直將佛教名詞掛在嘴上,老是說要「放下」、要「平常心」…,其實該從最真實正確的佛法理解開始。有正確的開始,才有正確的結果。曾經有學者統計,我們的生活裡大概有一半的詞彙都是佛教名詞,「出離」也一樣是佛教的專有名詞。
 
出離跟兩個字很有關係,第一個是「厭離」,厭惡這個世間、想要離開,所以叫厭離;第二個則與遁世思想有關。「厭離」跟「遁世」都有一種共同的人格特質:「對這個世界看不下去要離開」或是「被這個世界所拋棄變成邊緣人」,綜合在一起,凡是「遁入空門」的人,大概都是一塌糊塗的,包括三種人,第一是失戀的,第二是失敗的,第三是失意的。失意的很多,包括生病好不起來、吃錯藥等等。
 
這三種被社會所排斥的邊緣人,通常會遁入空門。因為空門慈悲,會包容、接納他;這個時候,就忘了佛門的慈悲,你沒看到佛門包容這些人,只看見這些人遁入空門,因此就將這個現象稱作「出離」,這完完全全弄錯了。
 
這時候偏偏又看到了鮮明的對比,基督教、天主教多麼陽光,又活潑又唱歌又跳舞,又可以喝酒喝到High,又有聖誕老公公、Christmas,晚上送禮物還爬煙囪進來。兩種強烈的對比,就硬生生將我們的傳統文化給比下去了。
 
「出離不是厭惡此地此生,而是積極嚮往新世界!」
 
如果「出離」的世俗概念是如此,要矯正這種觀念就很難。「出離」絕對是積極的,它基於一個立場告訴你,必須看透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可以放下,要去追求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所以對人世來講叫「出離」,就新的世界來講叫「興求」。很高興、想要求得的意思。
 
就好像你看到一個美麗的國土,你很喜歡,想要到那裡去。那對於你原來的家鄉是不是要放下?放下的「這個當下」就叫「出離」。到了那邊以後,你還可以再回來。有緣就回來看看,走一走。「出離」使你的生命更擴大、更莊嚴、更積極。這裡沒有討厭,沒有厭惡,沒有揚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裡,覺得還有一個地方更好,就去那邊,到達一個最佳的境界、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十方世界都可以自在出入,沒有障礙。
 
出離的「真正定義」,就是打破你狹隘的心胸跟見識。當你的見識達到極盡圓滿的時候,就沒有出離不出離的問題了。侷限在角落裡,太小了,應該打破疆界,看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有更好的,也有更差的,以平常心看待,才是出離的定義。並非叫你厭惡娑婆世界。會厭惡的人通常是「三失道人」。
 
很多人看到女生就討厭,因為戀愛三次被老虎吃了三次,看見女生就好像看到老虎一樣。但是這怎麼能全怪女人?你從來沒有自我檢討,究竟是你錯了還是對方錯了,應該要打開心胸,不能因此而心生厭惡。要如何打開?這個就是修行。所以出離的定義非常積極,非常陽光,絕對不是我們世間人所想像的。

(網路文章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