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 一)
愛自己
1.
愛自己,並不違背大乘佛教的內涵,它不是說一個人不應該愛自己。
舍離自我與珍愛他人,和愛自己並不相違。
事實上,修持大乘法、菩提心,
是愛自己、照顧自己的最好方法。
2.
一個人應該愛自己,給自己自由,然而,這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中,特別是大乘佛教,
愛自己最好的方式是揪出所有問題的根源,
它就在你心中:自我、自我愛惜的心。
如果一個人捨下珍愛"自我",
他所經歷的情況就變得無關緊要,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了。
3.
一分鐘前有那麼一個陰鬱、像座山一般嚴重的問題;
但當你放下那個使你覺得:
"我要自殺,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解決,我沒辦法改變"的問題那一分鐘,
問題消失了。
那個人仍舊不愛你、不善待你,對你很壞
──情況依舊──
但是當你捨下自我,就不再當它是問題了。
4.
如果你放下生命中各種問題的根源,
如果你放下那使你心裏老是像個嬰孩般哭鬧著:
"我不快樂,我不快樂,我不快樂。"的"我",
就會找到安樂和滿足。
5.
無論你學了多少佛法,只要心永遠在哭鬧著:"我不快樂!"
"我"、"我","我"就成為人生的焦點。
愛自己的意義,就變成愛執取。
你變成貪執、世間八法這邪思的奴僕。
6.
既然你對愛自己的定義是隨順貪執的意欲而行,
就會淪為它的奴僕。
貪執成為上師,
你聽從並依循它所有的教言,
自然永遠不會滿足,不會快樂。
7.
要轉化每一件事為有利的情境,
封鎖所有的問題,
整個關鍵在於你依隨哪一種心:
依隨煩惱或佛法、自我或菩提心、貪執或自由的心,
一切由你決定!
8.
即使一個人什麼學問都沒有,
但他的心已解脫情緒化的思緒,
他心中會獲得非常深邃的寧靜。
因為他放下了自我中心的想法,
不再把它捧得像嬰孩、像珍寶,
所以沒有寂寞或消沉的問題。
像這樣放下的人,開啟了成佛之門,
開啟了個人及每位有情的安樂之門。
9.
人生真正的快樂,始于愛惜其他眾生。
大悲觀音嘉瓦仁波切常說,
珍愛他人是珍愛自己的最佳方式。
實際上,我們越為他人奉獻自己,
自己的安樂就越迅速、容易地生起。
這是安樂的自然發展歷程。
10.
要得到快樂、要照顧自己,
最好的方法是修行佛法。
不修行佛法,便沒有快樂。
無論何時你修行佛法,都是在累積善業,
業是確定的,善業一定會帶來快樂,
不僅是現在樂,還有未來多生多世樂。
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佛法,
就是真正用最好的方式在照顧自己、真正愛自己。
心的秘密
11.
苦樂都肇自自己的心,不假外求。
自心既是樂因,也是苦本。
得樂、息苦,都必須在自心之內下功夫。
工作室就在你內心。
12.
心就像一個小嬰孩,需要我們注意與照顧,
一會兒的閃失就會為小孩帶來危險。
心一有危險,就意味著你的生活有了危險。
因為你的生活會被無明控制而陷在業力當中,
不斷輪回下去。
13.
就如同捏手中的麵團般,
你必定可以隨心所欲地扭轉自己的心。
你可以這樣地修心、轉念。
14.
沒有心,
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產生的看法,也都不存在。
沒有心,
就沒有佛果、地獄、涅槃、生死、輪回。
沒有心,什麼都不存在。
這意思是說,一切都來自心。
15.
我們認為由外在而來的安樂,
實際上來自我們內在、來自我們自心之中。
問題也一樣。
事實上,沒有任何東西只來自外在。
每件事都取決於你怎麼想。
雖然它或許顯得是從你的心之外而來,
那些只是問題生起的助緣。
16.
讓我們內心不安、不平、忿恨等等的因素,
是因為生活上在剛碰到事情時,我們就貼上負面的標籤,
假立名言"糟",進而相信自己安立的標籤,
而最後就看到不好的、負面的、不想要的相,
自己變得不開心、憂鬱、氣憤,甚至去自殺。
男女關係常有這種例子。
17.
所以不管是什麼問題,
最初的謬誤在於自己的心安上負面的標籤。
根本的問題就在此──我們不把事情看成好的,
不會假立名言說:"這不錯!"
18.
日常生活上可以這樣分析我們心的造作,
看清楚別人對我們的態度、行為,為什麼會對我們產生傷害,
那是由自己的煩惱引發的問題,
而不是自己慈心、悲心、利他心、
了悟主體、客體、行為實相的智慧所帶來的問題。
19.
所以當別人做出傷害我們的行為,
完全都是在我們自己心裏存在的。
能體會到這一點,是生活上一切安樂的來源,
看清讓別人傷害到自己的根本,完全在於自己負面的想法,
這種負面的想法非常地幼稚,
它本身以及它所帶來的結果毫無道理。
20.
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看看我們對物件生起怎麼樣的想法,
貼上的標籤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依據這個就看到好的或者壞的相,
然後物件的好壞便確立,
而產生負面痛苦或正面安樂的覺受。
21.
日常生活的一切,
就是這樣刹那刹那由自己的念頭、自己假立的名言來造作。
由此很清楚可以瞭解,一切都來自自己的心。
因此,要生活上隨時遠離痛苦、享有安樂、內心平靜,
就得平時學習貼正面的標籤。
不管遇到多大的災難
──事業上的挫敗、身體上的疾病、人際關係的困擾──
要盡可能思惟這些問題的好處,思考它如何利益我們的心。
一切都由動機決定。
22.
我們每日廿四小時的所有行為,
每一項都可以變成成佛的因、解脫的因、
來世安樂的因,或投生於三惡趣的因。
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發心。
你的動機決定那項行為是否變成法行、安樂因,或惡業、苦因。
23.
修行與否,
不在於行為的方式:諸如禪修、祈請、誦經,
而是決定于行為的緣由、動機。
24.
貪著今生的動機,
具有干擾內心的負面影響,讓心不得安寧。
所以,這種動機與行為本身均歸類為不善行。
它們之所以是不善行,是因為果報是苦。
25.
如果一天廿四小時,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以菩提心為動機,
就累積了無量功德。
每一項行為都變成不只是你自己成佛的因、安樂的因,
也是其他每位有情安樂的因。
26.
我們眾生的痛苦與安樂都來自我們的行為,
而這些業又要看發的是什麼心、持的是什麼態度。
所以,修行要以發心為首。
27.
最好的發心是要為眾生成佛的念頭,
接著是想出離生死的念頭,
最低限度的清淨發心,則指追求來生安樂的心。
行為必須有其中一個動機,才算佛法,
行為的果報才得安樂。
28.
龍樹說過,因貪、嗔、癡所造作的業是不善的,
一切痛苦都來自它,
地獄、餓鬼道、畜生道中受苦的眾生都來自它;
而所有因無貪、無嗔、無癡而造作的行為是善的,
人間、天界、淨土等善趣的眾生則都來自它。
為何要修持佛法
29.
我們為何要修持佛法?
因為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
都不想遇到苦、難題,反而只想獲得安樂。
但安樂不是來自外面。
安樂的主因(善的種子)在於我們自己的心:
我們正面、善良、利他、容忍、出離的心、
少欲知足、不貪不嗔不癡的心。
30.
我們每日生活中,為了保護自己不遭受痛苦而做的那些日常事務,
吃、喝、穿衣、工作,全部都是暫時的方法,
沒有一樣是能夠徹底止息苦的究竟方法。
幾千年來,苦難的增長遠大于和平。
這清楚的顯示,
外在的、物質的發展不是究竟的解決問題之道,
因為它們並未影響到這些問題的肇因。
31.
痛苦的真正原因並非外緣。
如果你瞭解這一點,就瞭解了佛法的精華。
為什麼外在的方法無法減少一切苦難及其肇因呢?
因為苦難的因不在外緣,
而在內心、在每一位眾生心中。
因此,我們無法藉由跑到地底下或飛到月球上去,
來逃避身或心的苦難。
32.
佛法,梵文"達磨",
意思是指引或救護我們的心免於痛苦,
是能消除一切苦及苦因的內在方法。
能完全止息所有身體及心理的苦難,永不復發。
這是任何暫時的方法都比不上的。
33.
透過修持佛法這一項單獨的行為,
數百千萬種不同的苦及其肇因都可以全部被摧滅。
無論你修學佛法多久,你永遠受益。
你的身、語、意變得更清淨,而且永遠不會危害你的身心。
34.
佛法是不可思議的保護,保護自己不受生死苦。
一個差一點從山崖摔下的人,你可以用繩索來救他。
佛法就是不讓眾生墜入惡趣苦的繩索。
個人的善業(佛法)保護他不被真正的苦與苦因所害。
輪回
40.
無始輪回以來,直到現在,
我們不斷地經歷輪回苦,連一秒鐘都沒有中斷過。
在滅盡業和煩惱,斬斷輪回相續之前,
我們還會一直受輪回苦。
41.
輪回,意思是有漏,
漏的意思是煩惱。
如果一個人有煩惱,就會再度在輪回中轉生,
從輪回落入輪回,
尤其是墮入惡趣,這是煩惱的作用。
42.
身心和合的諸蘊,是業和煩惱的染汙種子造成的,
本質是苦,成為未來輪回的肇因。
輪回是一直轉動、迴圈的現象。
諸蘊的輪回,沒有開端,無始相續,
這是輪回的基本苦。
43.
在輪回中,財產、人際關係始終不定,
尤其是人際關係,
友、敵、陌生人,一直在變化。
這是數數不定之苦。
44.
在輪回中,
沒有新鮮的享樂、也沒有新鮮的苦難、問題,
以前沒有經歷過。
無始以來,所有輪回的一切受用、享樂,
一個人都經歷過無數次。
這是不滿足之苦。
45.
我們無數次獲得人身,然後去世。
我們得到過的一一人身,所有的骸骨堆積起來的話,
會遍滿虛空,毫無間隙。
這是數數捨身之苦。
46.
《菩提道次第》中說,累世母親不可計數,
今生獲得這個人身,看起來很潔淨,我們非常愛惜它。
原先它是沿自父親的精子及母親的卵、血。
再往上推,得自父親的精子,又是來自父親的父親……,
卵、血也一樣,推溯起來,是得自母親的母親……。
不妨把這個身體,觀想成馬桶或化糞池,
裝滿臭味強烈的糞尿排泄物,裏面爬滿了蟲。
這是數數受身之苦。
47.
"崇高,終必墮落,積聚,終必消散,
會合,終必別離,生,終必死。"
在輪回中,享盡高位,必定墮落。
不管積聚多少財富,最後必定是消散殆盡。
和親友等人會合,最後難免要別離。
不管喜不喜歡,事情必然這麼發生,
因為這是輪回的本質。
這是數數高下之苦。
48.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獨自來投生,
死時,也孤伶伶地走,
沒有人會陪伴自己墮地獄,無人會來聞問。
不管有幾十億個朋友,到時候一個都帶不走。
在地獄受苦,沒有人會來分擔。
這是無友伴之苦。
49.
不管身處何處,它都是苦的地方;
無論有什麼愉快的事物,不過是苦的饗宴;
無論有什麼伴侶,也只不過是苦的伴侶。
禪思過輪回的過患之後,應該下結論:
輪回的一切,本質是苦,
沒有什麼值得執取,也沒有什麼好嗔恨。
50.
執著自己的身體、環境、財產,沒有任何利益。
我們最重的病就是不知足。
享樂的目的在獲得滿足。
但我們越是跟著欲望跑、追求生死裏的快樂,
就越不能獲得滿足,卻在輪回裏長期受種種苦。
後果只是如此而已。
51.
苦是輪回唯一的本質,絲毫不值得執取。
因此,務必儘量利用這個人身,為解脫輪回作準備。
即使今生達不到解脫輪回、涅槃的境界,
起碼要盡力修行道次第,儘量預作準備,趨近解脫的境地。
52.
問題只是我們看不到過去世,我們不記得。
假設能記得所有過去世、所有經歷的痛苦,
那麼一刹那不解脫,就會讓你受不了。確實是這樣子。
沒有解脫,你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連一刹那都無法忍受還繼續留在生死中。
念死無常
53.
思惟無常和死亡本身不算什麼,
但如果是為死後隨之而來的事而思惟,就很重要。
只要有惡業,死後就會墮入無比痛苦的惡趣,
而這是可以馬上阻止的。
藉由憶念無常和死亡、業和受苦的惡趣,
趨使我們的心去修學因應之道:佛法。
很快的,心為死亡做準備。
很快的,它將淨除使人落入惡道的沉重惡業。
54.
通常人們只以世間的想法生活,
特別是貪著,執著此生。
他們將整個人生、整個暇滿人身以及所受的教育,
只用來造更多墮入惡趣的因。
這正是每日生活中發生的事。
55.
終其一生,人們的所作就像飛蛾撲火,
完全是幻覺、完全受欺騙,
不知道火焰將焚燒自己,
和顯現的樣子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即使它們被焚燒,當它們仍然有力氣飛舞的時候,
仍將繼續飛向火焰。
56.
我們所做的全部都是在造業,以使輪回越來越長久。
我們贊助輪回苦,作出奉獻,使它越來越長。
然後,當然會遭受三惡道的苦,難以逃脫。
這和象被捕捉的方式相同,
一隻母象被當作誘餌,公象就因欲望而瘋狂,結果被困在一個籠子裏。
一開始的期望是快樂,但最後得到的卻是另一回事,是駭人的事。
57.
是什麼使人生空空洞洞?
雖然修行菩提道,所修的道卻沒有形成成佛的肇因;
雖然修行佛法,卻沒有形成自我解脫之道;
或者甚至沒有辦法修行佛法。
基本上,這都是由於貪執現世、世俗法的惡念在作祟,
而貪執今生的惡念,也是不念死無常使然。
念死無常,使人修行佛法,
擷取今生的菁華,來世安樂、解脫乃至成佛。
58.
禪思死、無常、惡趣苦、因果業報非常要緊。
禪思這些道次第,使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心,
馬上規過向善,轉變自己的心態和行為。
幫助我們開始修行,持續不斷,
乃至達成三大意義:來世安樂、解脫、成佛。
這都肇自憶念無常和死亡。
也是由於念死無常,我們才能夠約束煩惱。
59.
甚且,念死無常使我們在死亡之際,
抱著滿足、安樂的心死去。
正如帕繃喀仁波切提到的三種修行人:
上焉者,死的時候,極度喜樂,好像要返鄉或去郊遊。
中焉者,懷著百分之百絕對的信心、歡喜心,
必定會得到良好的轉世,人天身。
下焉者,沒有慌亂、恐懼。
這一切都得力于念死無常。
60.
念死無常好像馬鞭。
騎馬的時候,馬如果走錯路,
你會用鞭子打它,讓它扭轉方向重新上路。
同樣,念死無常好比打心的鞭子。
每當煩惱萌生,只要記得念死無常,
煩惱就不至於生起,心就可以不受煩惱的擺佈,
不會跟著煩惱跑,而可以安住在佛法上面。
61.
所有這些例子讓我們瞭解輪回及輪回的美事如何欺騙我們,
它們是不可信賴的。
因此,永遠憶念無常和死亡是如此必要。
思惟無常和死亡使生活非常有意義,
而且迅速有力地摧毀煩腦和習氣。
它非常容易禪思,而且能減少煩惱。
它使一個人起修佛法,持續修學,並圓滿成就。
62.
你是一位修行人,
所以你不必害怕死亡──這很平常,
人出生後就必須死亡。
就像植物生長而後死亡,這是大自然的一部份。
美好的人生
63.
務必明白美好的人生和惡劣的人生差別何在。
你可以依照佛法的智慧、對菩提道次第和業果的瞭解;
也可以依照貪心、唯我獨尊及自我愛惜,
去詮釋人生的好、壞。
這兩種論釋自然是背道而馳。
貪心認定的好、壞涵意,
尤其和智慧詮釋的內涵南轅北轍。
這正是困惑所在。
64.
一般來說,世間人大都隨順貪心。
對他們來說,美好的人生是以外在的發展來衡量的成功:
積聚更多、更多的財富、朋友、子女等等,
這些外在、看得見,象徵繁榮的東西。
依照貪心的認定,就是要過的最好的人生。
其實這種營求的背後是什麼呢?
65.
從佛法的觀點來說,
如果一生都在造善、不造惡,就是美好的人生。
如果去年造的善業多於惡業,就是一個好年。
在二十四小時當中,如果積聚的善業能超過惡業,
縱使精疲力盡、乃至修行得差點死掉,
那一天的人生是美好的。
這是一般定義的好、壞人生:善業和惡業相對的比例。
66.
不管你認為從外在的享樂找到多少快樂、多麼令你興奮,
你還是要自問:這樣的快樂是基於佛法的觀點還是貪心的觀點?
你應該這樣分析自以為是快樂的經驗,
而且你必須考慮業報。
真正快樂的人生必須具有良善的動機和善報,
那才是快樂的人生。
67.
譬如說,你經年累月,
犧牲現世的大量舒適及享樂,以便過清淨的生活。
假如你還沒有舍離貪心,內心會相當苦。
因為你的心還沒有清除攀緣今生的貪心,還離不開俗慮,
還沒有健康的心,無法以修行或持戒為樂。
在我看來,那還是美好的人生。
當你在閉關,服事善友或饒益有情上面遭逢困境,
如果你堅持下去,你還是在確保人生會美好。
道理何在呢?因為你所造的功德,總會帶來好的果報。
68.
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我們何時修行佛法,
就是以最好的方式在照顧自己。
正如嘉瓦仁波切經常說的,如果你要自私,應當聰明的自私。
意思是說,如果你要快樂,
應當服事其他眾生、利益其他眾生,避免傷害他們。
那才是確保自己的快樂、使人生成功的最佳辦法。
69.
我一直想要講的重點在於,
縱然你發現人生艱困,犧牲了大量舒適、享樂,
內心可能沒有得到快樂或滿足,
修行佛法必定會為你確保美好的未來。
因為你所造的善業,果報將是來世樂,
不僅僅一世,而是多生多世。
長遠來說,你會獲得許多快樂,好的轉世,解脫乃至佛果。
所以,即使你感到修行困難,不能樂在其中,請勿喪失勇氣。
慈悲心
70.
佛教的精華是無分別的慈悲心,
並以此為基礎,不傷害他人,同時利益一切有情。
不僅僅是對友人的慈悲心,還有敵人。
無分別的慈悲心:朋友,敵人,陌生人。
這是整個佛教的內涵。
71.
佛法有很多種法門,
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的修持。
少了慈悲心,沒有任何法門能引導至成佛,
甚至會成為輪回的因,或墮入惡趣的因。
慈悲、善心的修持極重要。
我們真切地需要慈悲,慈悲是一切安樂之源。
72.
你生命中經歷到的每一種安樂,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種舒適與受用,
以及解脫的常樂、無上正覺的極樂,
都來自菩提心。
菩提心的根源是大悲心。
因此,你所經歷到的一切安樂都源自大悲心。
73.
菩提心是成佛、一切種智及所有大乘成就的根本。
菩提心是入大乘道以達致無上正覺之門。
為了成就菩提心,你需要其根本──大悲心。
所以,成就大悲心極重要,
為了成就大悲心,你必須用悲心過生活。
74.
菩提心、悲心、慈心的成就,徹底轉化了你的心。
往昔在你心中,只想到自己的安樂,只為了自己,
那樣的心相續是無始的。
因為那樣的心,所以你依然身陷苦難之中,
尚未解脫輪回,對其他有情利益極微。
菩提心的成就能扭轉乾坤。
它給你一種新的態度,一顆嶄新的心,
那種克主傑仁波切談到宗喀巴大師時所提到的心:
每一次呼吸,都帶給一切有情安樂。
75.
就像轉鐵成金,
慈悲的煉金術將你過去的輪回業,
轉變為不僅僅是你自己安樂、寧靜、成佛的因,
也是一切有情的安樂因。
你的心變成功德財、善業、一切安樂的因。
76.
無論一個法門被認為是多麼地深奧、高深,
如果不以善心、利益他人的發心來修持,
不僅沒有利益,反而會造成傷害。
這並不是法門的過失,
而是修行人沒有適當的發心,用錯誤的態度去修持。
77.
即使你的生活完全被工作和家庭責任所佔據,
如果你將最精華的修持
──慈悲心,饒益他人之思──
帶進你所做的每一件事當中,
它就成為最好的佛法修持,
成為你自己以及更重要的一切無量有情安樂和成功之因。
78.
在日常生活中生起悲心還有更立即的利益。
如果你有慈悲心,困難就比較少。
有了慈悲心,你所經歷到的困難,是為了其他有情的緣故而經歷的,
因而變成成佛之道。
經歷困難變成獲得自他安樂的方法。
以這種方式,你就能轉化困難為安樂。
79.
慈悲心也幫你為死亡做準備。
最好的死法就是懷著菩提心,感受對其他有情的大悲心。
懷著慈悲心而死,就不會有恐懼或憂慮。
你正為他人經歷死亡。
死亡變成只是換個身體,就像為了新衣換掉舊衣一樣。
80.
因此,懷著慈悲心而活徹底改變了你的生命。
它將凡庸的生活轉變為超凡。
它提升了你所做的一切。
你的整個生命變得徹底不一樣,極富意義,
你的心是滿溢的。你的心和你的生活皆不空虛。
81.
慈悲心不僅是我自己的安樂之源,
也是一切有情的安樂之源。
它是一切安樂之源,包括成佛。
為了供養這一切安樂給其他有情,
我自己必須生起慈悲心。
82.
僅僅說"我需要慈悲心"並不夠。
你必須瞭解如何培養慈悲心的教授。
慈悲心不會從天而降出現在你腦海中,
或在你閱讀它時就出現在你心中。
慈悲心和菩提心必須按部就班地培養,
依循其合乎邏輯的次序,逐步培養前行的體會。
83.
要讓你的生活最有意義、有利益,
就以菩提心──最究竟的善心──過生活。
在一天之中,努力用菩提心來做每件事。
即使你無法修持菩提心,
也要儘量懷著一顆善良、慷慨的心去過生活。
究竟的善心是為了服務一切眾生而希求佛果的心。
84.
用慈悲心過日子,用慈悲心工作,用慈悲心面對死亡,
用慈悲心修行,用慈悲心來享受生命,
當困難臨頭時,要用悲心去經歷它!
85.
觀世音法門對於修悲心非常重要,
能向觀音祈求,是不可思議的福報。
因為任何一個眾生,只要向觀音祈求過一次,
觀音就會生生世世救度他。
86.
即使你知道如何禪思菩提心的教法,
你還是需要接受大悲觀音本尊的特殊加持。
所以,持誦"嗡瑪呢唄咩吽"是實證菩提心的一種方法,
能將你的心轉為菩提心,並使你有效地禪修菩提心。
87.
觀音心咒──六字大明咒,
總攝了一切教法的精華,
持之猶如嬰兒呼喚母親一般,
能迅速感得諸佛加持。
88.
在我的家鄉,雖然許多人們不識字,
他們對慈悲心和菩提心有極大的依止心,
並在生活中持"嗡瑪呢唄咩吽"過日子。
一般而言,這樣的人有溫暖的心,非常善良、慈悲。
從我的經驗中驗證,
"嗡瑪呢唄咩吽",有將心識轉化為善心、慈悲心的效果。
89.
只要珍惜其他眾生,
即使我們沒有刻意禮敬諸佛菩薩,
也會令諸佛菩薩歡喜。
協助其他眾生是對諸佛菩薩最好的供養,
因為它圓滿了諸佛菩薩的願望。
90.
今日世上最重要的就是佛法中心。
它們提供機會讓人們學習業果和慈悲心。
世界和平有賴於擁有慈愛和悲心的人。
如果人們沒有慈悲心,生命就變得極為危險。
出離心
91.
為了實證慈悲心,從而能夠實證菩提心,
你需要實證出離心的前行。
出離心是欲解脫自己遠離自身輪回的決心,
你必須實證輪回的體性根本就是苦。
92.
你要瞭解自己的輪回是一把猛烈燃燒的火,
你人在其中,刹那也不想再停留。
你必須對輪回生起強烈的厭離心,
乃至日夜自然生起想要遠離的心願,
猶如囚犯日夜想著要被釋放。
囚犯連一分一秒也不會覺得牢獄有吸引力。
這也是你對自身的輪回該有的覺受。
93.
你應該覺得輪回的吸引力等同一個響尾蛇坑,
一個你完全不想去的地方,
而如果你人在其中,也不會想多待一分一秒。
這是你對輪回應有的感受。這就是出離心。
為了出離你本身的輪回,首先你要覺得超然於此生。
只有超然於此生,才能清淨地修持佛法。
94.
為了證得佛果以便利益一切眾生,
就要舍離不好的行為,而要造作善業。
心中有多少力量、多少恒心,
就全部把它用到斷除貪著上去。
出離是修善斷惡。這樣,就有辦法根除貪欲。
95.
請考察一下禽獸的心。
禽獸會想:"我要得到快樂,不要受寒、饑餓。"
如果你也只是那樣想,就和禽獸無異。
因此,你務必要萃取人身精華,切莫貪戀此生。
業
96.
凡是導致苦的作為都是惡業,
通常都出自無明、貪著或惱害的發心。
你遭遇到的任何傷害,
無一不是來自你自心、你過去的惡業。
97.
依照業的自然法則,傷害別人就會傷害自己。
反之亦然。
若要他人愛你,就要先愛他人。
若能幫助或利益他人,他人自然也會幫助、利益你。
業的因果就是這麼簡單。
98.
我們如何造下惡業呢?
當我們出於私念或妄念而造十惡業時,就是在造惡業。
所謂的妄心是指無明、執著和嗔怒;
十惡包括三種身業:殺生、偷盜、邪淫;
四種語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以及三種意業:貪欲、嗔恚、邪見。
99.
為什麼諸佛菩薩對那些比較惡劣、持異端邪說、
有較多自我愛惜心念的人,會有更多的悲心,
因為他們造更沉重的業。
菩薩更為珍惜這些有情,因為他們受比較多苦。
100.
根本密續中說,
一個人若是經常輕率、不自覺,
小小的惡行也會對身語意造成巨大的傷害,
就像毒蛇的毒液迅速擴散全身,
日益惡化,終至危害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