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脫?
1. 我執是悟道最大的障礙
那麼,要想見到真我,首先須忘掉肉體和靈魂這個假我。忘我就是要消除自我個性,只有消除自我個性,才能回歸平等的整體。忘我是回歸自然的捷徑,忘我是成佛的前提。
生命如同水分子,隨時都在流動和變化,只要你沒有我執,這股水流自然會把你帶到生命的終極 ——大海。
在這股水回歸大海之前,所流經的一切旅途中,它曾有緣遇到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只要你不攀緣留戀,就不會被其所障,終歸大海。
如果水分子想在路途上停留,想執著和得到沿途的草木沙石,只是妄想而已,其實它什麼也得不到,只會障礙自己的自然回歸。
當然,水分子是不會動念攀緣的,因為它本身就俱有恆順眾生的佛性。所以,水分子可以在自然的流程中回歸大海。
但是,人卻不同,人執著於生命流程中的財、色、名、利,總想得到那些實不可得的東西。因此,人們被那些假象障礙在回歸的路上,總在六道裡轉來轉去,難以解脫。
一般層次較低的人判斷事物,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對自己有利的人和事就認為好,相反就認為不好。今天對我有利就認為好,明天對我不利就認為不好。這種標準是人道中最低層次的標準,是自私自利、我執深重的表現,是偏知邪見,尚不夠做人的標準。
對於修行人來說,如果不放下我執,何談修行?很可能就因這一個小理不通就障礙延誤你一輩子的修行良機,那才真是可悲、可嘆。因而,此理不可不明。
一些我執我見比較嚴重的修行者,往往把自己的偏知邪見誤認為是正知正見,而且長期按照自己的錯誤知見精進地修下去,結果是越修離道越遠,難怪古大德們常說: “地獄門前僧道多”。這裡所說的“僧道”並非單指出家的僧道,是泛指修行者。
我執 ”是站在自我利益和自我見解的角度上來分別一切事物,並執著於對自己有利的。對於不合自己利益和見解的事物和人,就會起反感,由此而產生種種煩惱。
我執 ——分別——善惡(好壞、是非、對錯)——取捨——執著——慾望——得失——煩惱
悟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
你只要心裡還有我,還不能達到忘我、無我的心境,圍繞著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有我就不可能平等,有我就不可能清淨,有我就是在執著個性,有我就失去了整體性,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進入道。
2. 破我執, 眾生一體,同體大悲,由小我,大我到無我。覺悟者是悟到了宇宙是一個整體,眾生是一個法身。而眾生只看到了表相上的個體,而且由我執產生了自私及不平等的心理。
在宇宙這個整體中,每一個星球都如同宇宙的一個細胞,每個星係都相當於宇宙的一個臟腑,它們與宇宙同步運行,同呼吸,共命運。
具體到眾生來說,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臟腑都相當於眾生。一個細胞就可以復制一個你,因此,你身上每一個細胞都是你,而不是有你有他。
如果某一些細胞,某個臟腑由於自私,只顧自己個體的利益而去傷害其它細胞、臟腑,受損傷的還是你自己這個整體。因為每一個細胞、臟腑都是相互依存,緣聚緣生的,而相對獨立的只是表相。
如同車輪的軸、圈、條、內胎、外胎,似乎是獨立的,但都是這個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是一個法身,整體叫人,叫車輪,叫宇宙。
既然宇宙中眾生都是一個整體,如同一個人身上的各個細胞,它們必然是同呼吸共命運的。
每一個細胞都在無我的狀態中無私地為這個整體付出和工作,只有保證這個整體生存的前提下,每一個細胞才能生存下去。無論傷害了哪一個細胞或臟腑,都會使你這個人(整體)感到難受和痛疼,以至毀滅這個整體,難道不是這樣嗎?
一個人的死亡,也並不是全身細胞都產生病變,只是由於某個臟腑或器官產生病變,就造成這個整體的死亡。因此,局部既是整體,每個細胞都互為存在,不可分割,充分證實了一個平等的真理 ——眾生是一不是二。眾生是一個法身,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們的人體相當於一個小宇宙,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相當於眾生,你能說哪一個細胞不是你自已?哪一個臟腑不是你自己?每一個細胞都是整體的一分子,你能說哪個細胞好,哪個細胞不好嗎?
如果團體之間,個體之間都是站在自我的利益上,分出有他有我,都只顧私利,胃不為這個整體消化,心不為這個整體供血,腳不為這個整體走路,手不為這個整體工作,試想,這個整體能生存下去嗎?
在人的身體中,每一個細胞都在無私忘我地工作,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佛性,就是沒有自我,都是在為這個整體無私地付出,只有保證這個整體的生存,所有的細胞和臟腑才能生存下去。
因此,為整體就等於為自己。相反,只顧自己則破壞了整體,同時也等於在毀滅自己。
如能悟透了眾生平等之理,你就會以平等心關愛眾生,關愛眾生生存的這個大環境,不再為自己的私利、近利而損害他人和環境。
眾生都是 “我”身上的細胞。因此,關愛眾生就是真正的關愛自我。我就是眾生,眾生就是我。這就是無分無別的平等之心。
佛法常講 “同體大悲”,一般修行人很難真正理解,不悟明同體之理,是絕對不可能生出大悲之心的。佛菩薩正是悟透了這一真理,才能使平等心、大慈大悲之心油然而生。這種平等慈悲之心,不是可以學來的,是悟道後真智慧的自然流露。
宇宙中的一切眾生,個體性越強,造業也越重,來世形成的生命層次也越低。相反,整體性越強,越是無私忘我者,越靠近宇宙這個整體,其來世的生命層次也越高。因此,修行人常說: “捨去小我得大我,捨去大我得無我,無我方為永恆我。”當你修到忘我無我的境界時,你就進入了“道” ,道是永恆的,你在道中也同時得到了永恆。
修行分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標準和不同的法。
人道的標準是 "小我“是“利己利他”,但不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是三惡道的心因。而天道的標準是”大我“是“利他利己”,先利他後利己。”無我“是不再因自我而起心動念,一切隨緣不執著,清靜無為,順其自然。
從表像上看,利他利己與利己利他,只是顛倒了兩個字,但其內涵特別深奧。“順則凡,逆則仙,奧妙就在顛倒顛”。顛倒了什麼?顛倒了我與他的先後,顛倒了利益的取捨,顛倒了個體與整體的比率。
3.斷分別心
”分別心“是指站在自我利益和自我見解的角度上來分別一切事物,無論遇到、見到或聽到什麼事,都要以我的利益為標準,或者是以小團體的利益為準則分別個彼此、你我、對錯、是非和好壞。
由於我執,人們由站在自我利益的角度上,進行著細緻和執著的分別。一切習慣於以自我利益為判斷事物好壞、是非、對錯、善惡、取捨的標準。今天對我有利則判定為好事、好人,明天對我不利則判定為壞事、壞人。
多生多劫以來,人們就是這樣來判定事物的。人們就是這樣,被你自己錯誤的認識反反复复地輸入的程序控制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氣 ——分別心。
而由於分別,才使得我們這顆心產生了種種不安定。而成千上萬的修行人多生多劫未出六道,也正是由於這顆不安定的分別心。
一有分別就失去了它自然的本來面目,分別就是造業的起因。執著一個天堂,必然造就一個地獄;執著一個君子,必然造就一批小人。
錯就錯在不該去分別,分別就有執著,執著就是在製造收集業障,就失去了自然的本性。分別就是偏在了兩邊,失去了中道。
從本性的角度講,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無差別的。但一般人只看事物的表像不同,因而生出種種分別。
如果延著分別心的偏見走下去,自己就會製造出種種煩惱的程序:
分別 ——執著——撿擇——取捨——計較得失——煩惱——造業——病、災——生命層次下旋。
如果延著平等無分別心的道路走,其結果完全相反:平等心 ——無分別——無執著——無撿擇——無取捨——無得失——無煩惱——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真空妙用——大超脫——大自在——生命層次上旋。
從這兩個簡明的程序不難看出,哪一個才是我們應該走的正見之路。修行就通過明理,破除我執,斷除分別。把那個一切從自我出發的心息滅,分別心沒有了,才能恢復自然,才能打開那個浩瀚的真我本性。
4. 立平等,斷分別,隨緣不執著,無為無不為。萬事萬物皆因緣而生,皆有定數。
萬物平等:存在即合理,本無好壞。如人體的五臟六腑各有其功能,從自我角度去分別好壞就是分別心。個體做好自身就是對整體的最大貢獻。
萬事平等:一切事物的發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累生累世因緣和合的結果,一切偶然中都存在必然。
萬事萬物有前因必有後果,無一件事物只有前因而無後果,或只有後果而無前因,什麼因造什麼果。前事之因成為後事之果,此果又成此因,而達於彼事之果。
從一世看,有是非對錯;但從累世因果角度看,一切都是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一切所發生的現像都是自然的,無可非議的。
萬事萬物都各有其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起著相互襯托,充當對方背景的作用。因此,世界上沒有一樣事物是無意義的,因為它們都是佛性的顯現。如果你認為還有沒意義的事物,只能說明你尚未開悟,還在分別。
萬事萬物如一棵樹,如一台戲,需要枝葉花果的相互襯托,需要各種角色的相互配合。在一台戲中,反面人物演得越畢真,表現的越 “壞”,才能把正面人物襯托得越“好”。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不可缺少的。
萬事萬物平等無別,一切事物之間都是在起著相互襯託的作用,並無好壞之別。
你心裡不平衡,是你自己不正常,是你自己不能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整體和規律。外面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正常的,不正常的只是你自己的心。
如果你能平等看待萬事萬物及十法界,你還有何分別?無分別則無慾望,無欲無求還有何放不下呢?還會有煩惱和妄念嗎?
當你平等心升起的時候,無執著,無煩惱,無妄念時,清靜之心也自然生成。
怎樣才算達到平等心呢?當你再看到所謂的 “好壞、是非、善惡、對錯、醜美”等一切事物時,自心如同鏡子,只反映事物的本像,而不再分別好壞、是非、善惡等。
在你眼裡,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正常的,自然的,無分別的。不僅要這樣斷掉分別心,而且還要在無分別的基礎上,斷掉取捨和撿擇之念。如無取捨撿擇之念,還有何求?如無所求,還動何念?果能如此,你的心自然就會清淨下來。
因此,只有修出平等心,才能真正修出清淨心。天地間出現的一切只是一種存在,它本身並沒有自身的屬性,你儘管去體會,去受用,但不要給它戴上對錯善惡的帽子。一有分別就失去了它自然的本來面目,分別就是造業的起因。
人們處於什么生活環境,能做什麼就隨緣做什麼。在什麼境界,什麼崗位,就安心於此,隨緣而遇,隨遇而安。成語中的 “安分守己”涵義很深。自己一生應得幾分,不可強求,安守本分則得到你命中即有的定數。若不安分,則連自己應得定分也會守不住,這是古人對自然的徹悟。
聖人有時也會努力,但不是強求,既隨緣做事,而又不求任何結果,這就是無為。無為就是清靜,清靜即是本性的特徵。
4. 最大的障礙--我執我見
最大的放不下就是 “我執”。
古大德說: “成佛不難,放下既是”。但是,人卻有諸多的放不下。放不下親情,放不下錢財名利,放不下所執著的一切。而一切都是圍繞著一個“我”字。
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我不願失去這些可以使我享受的即得利益。因此,悟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
最難放下的是 “我見”。
我見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一切都認為自己的見解對,別人的見解不對,總不願恆順眾生,還是在處處突出自我的個性,當別人的見解與自己不同時,就生氣煩惱,並與別人發生矛盾和紛爭。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些對我見越執著的人反而離道越遠,這就是個性。
我執我見的習氣,這是一般人最常見的習氣。
由於執著自己的見解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而且總想強求別人都按照自己的見解、意願去做。當別人不符合自己的意願和見解時,則心生煩惱、怨恨,甚至發怒。人與人的矛盾,家庭的紛爭,社會矛盾的激化和動亂,都是我執我見所造成的。
我執我見是以我為中心,失去了整體性。個體性越強則離道越遠,整體性的比例越多離道越近。執著我見的人活得不僅累而且很苦。
這種我執我見者突出表現在對家庭親屬的矛盾上,問題出在哪裡呢?其根本原因是執著私情。
我曾經問這種人: “如果是別人和你的意見不一致,不聽你的,你會強求他嗎?你會因此而生氣嗎?”他說:“不會,如果是別人,勸他不聽,我就不管他了。”我問:“為什麼對自己家的人放不下,非要強求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呢?
這是私情,是不平等心,是攀緣心,是強加於人之心,是控制人的慾望。為什麼不能把自己家的人與眾生一樣平等看待呢?這種想控制人的慾望是魔而非佛。這就是我們修行要改的最大習氣 “我執我見”。
如果把愛人和孩子看成是平等的眾生,聽與不聽都不會執著,不听就應該立即放下,一切事盡心既可,不必執著結果。
而且一切事物的都是由累世因緣和合的結果,個人當下的努力只是眾多因緣其中之一。
決定乾一件事,這個事該有什麼結果出現,都是定數。不要為任何事而焦慮,一切都是徒勞的牽掛,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如明此理,放下對私情的執著,盡心盡責,但不強求結果。能改變就改變,改變不了就接受。
真正的開悟者不再執著私情、小情。只有放下小情、私情,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才能生大慈大悲之心。
古人造的 “慈悲”二字道出了本性之內涵,“茲”是“此”的意思,“慈悲”二字就是“此心非心”,就是沒有心,不動心,平等無分別心,才是真慈悲。
5.隨緣、攀緣、執著和發願
隨緣的對立面是攀緣和執著。
隨緣是指隨順當下的因緣,依正知正見,啟用萬事萬物的作用,但不求結果。
攀緣是指當下因緣不成熟,起心動念要去做。
執著是指因分別心,而執著於事物的某個結果。
發願是在因緣成熟時,因覺悟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升起的心願。
如因明理,悟到眾生同體,起大慈大悲之心,心生大愛後發願 :願今生早日悟道,以普渡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早日成就作為生命的終極目標。
以老師講課為例子具體說明:
1、有同修請老師講課,這時老師去講課是隨緣;
2、如自己起心動念想去給大家講課,那是攀緣。
3、講課時一定要求每個人都能聽明白,是執著。
4、悟道後,發心有機緣為大家講課,幫助同修破迷開悟,這是發願。
如何在生活、工作之中,既隨緣又不執著?既做事又無為呢?
一是在做事之前,事情未發生之前不去攀緣,不動念去想,不去想尚未發生的事;
二是在做事中只管認真去做,但絲毫不求結果不求完美;要思想專一,不想他事。
三是在做事後立即放下,不再想它。
只要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後這三個不動念的原則,就是無為,就是雖然做事,但又始終處於無為之中。既不誤做事,又能保持清淨心。
事前不攀緣起心動念。事中盡力去做,不求結果,只管耕耘,不管收穫。事後坦然接受結果。
只有隨緣做事,而又不思善惡,不計得失,不求結果,不為回報,雖也做事,但清靜無為,合道而行。
佛菩薩們在做事的時候,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在做什麼,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地面對現實。
一切都是隨緣,從不勉強自己去做什麼,更不會強求別人去做什麼。他心裡沒有善惡、對錯、是非、好壞。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包括喜、笑、怒、罵都是自自然然地合於道,都是本性的自然流露。
6. 佛教最高的修行方法 --“心的覺悟”
現在的修行,正是要你放下我執和習氣,逐漸減少你的個性。像水分子那樣,達到忘我、無我的狀態。這時你才是自然的,必然可以順其自然而回歸自然。
佛教最高的修行方法就是 “心的覺悟”,而不在你做了什麼。
真正覺悟後,妄念也不妨礙修行。妄念剛起,即已覺知,妄念已轉為菩提。覺悟後可使你時時在警覺之中,一隻腳剛離道,已經覺知,立即收回,則使你時刻保持在道中。
那時,你才發現,你原來就在道中,道本來就在,何需去修去證?一切原本就包涵在自然之中,只是你過去離開了自然,迷失了自然的本性。能時時刻刻警覺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是修道,就是在道中。
警覺不是努力改變,也不是創造,更不是執著於空的什麼都不干。只是心上的時刻警覺而已。警覺什麼呢?警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不去分別取捨,這就能保持在道中。
無論做什麼,不要擔心失敗,也不要預想得到成功;既不思得,也不怕失;既不思善,也不思惡;即不思取,也不怕舍,那麼對你來說,條條大道都是自然通暢的,都能在自然中得到修行的成功。
如果你分別得失、善惡,執著成功、失敗,計較好壞、取捨,那麼對你來說,就必然存在 50%以上的障礙和不通之路。
“念念反觀察分別”斷分別心,是高層次修煉的“心中心”法。
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是用最實質、最直接的方法斷分別心。並且斷在當下。既是在念頭剛剛起時,立即回想: “剛才的念頭是不是在分別?”如果是,立即停止不再往下想。久而久之,分別的習氣才能消除。這就是反觀內照,觀照自己,察覺分別,剪除習氣。
這種修法,是直接從第六識及第八識上修,不僅斷掉當下的分別,而且可以修改第八識裡過去儲存的程序。因此,它是較高層次的修心方法。
念起不隨既是無念,而不是不生念頭。這正是佛經裡所說的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只要念起時能警覺到,就沒有離道。如果念起不覺,隨之想下去,則已離道。
7. 煩惱即菩提
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礙是煩惱和妄念,每個修行人都想斷掉它。其實,這依然是分別心。分別出 “煩惱、妄念不好”,因此總想斷掉它。
佛曾說: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煩惱即菩提”,煩惱妄念的作用就是在助你證菩提。
當煩惱和妄念越多時,只要有警惕照覺之心,此時的智慧照覺越易顯現。所以,煩惱和妄念起的越多,覺知也越多。
久而久之,覺知代替了妄念,妄念就變成了覺知,煩惱一轉既是菩提,因此說煩惱既是菩提。
如果你已真正開悟,時刻照覺,即使酒色財氣都不會障礙你證道,它們的作用正是助你證道。
因此,煩惱和妄念猶如一塊黑板,菩提如同白字,白字需要黑色的背景來襯托,才能顯現出來,背景越黑,字顯得越白。
其實,在開悟者眼裡是沒有障礙的。所謂順境、逆境也都是凡夫以分別心分別出來的。對自己有利的事就分別為順境、好事;對自己不利的事就分別為逆境、壞事。
而在開悟者眼裡,已無我無他,何有順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一切境都是幫我修行的助緣,來者不拒,順其自然。那些總想順境的人,認為順比逆好,其實還是分別心。
8. 佛與魔
許多修佛人認為自己是在修佛,凡是外界干擾障礙我的都是魔。甚至家庭親屬不支持自己修行的,也認為是魔,是外界的魔來幫自己磨性,開悟之後才會知道是自己錯了。
首先,魔是從哪來的,魔由心生。佛與魔同出一處,本心所現。
我們每一個人既是佛又是魔,當你的心清靜無為時,符合了佛性,此時你既是佛。當你的心煩惱、執著、偏執一方、瞋恨發怒時,此時你又是魔。因此,佛與魔都是你本性的顯現,完全取決於你的心。
繼而分析佛與魔的作用,當然他們也是相互襯托、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作用。
修行人常講 “小魔成小佛,大魔成大佛,無魔不成佛”。可見要想修成佛,必須魔來磨。
每個修行人都可以回憶一下,如果沒有病魔、災魔、煩惱魔、生死魔來磨你,你能被迫走上修行之路嗎?在你修行路上,哪一分清靜的產生,哪一分定力的成就,不是魔來助你的?相反,在你修行路上,心魔逐漸被降伏,在減少,又何嘗不是佛對魔的度化。
魔與佛都是你的心在相互轉化,當你中道行的時候,即顯現為佛,偏左偏右的時候即顯現為魔。
如能悟透此理,修行路上再遇魔時,就不會埋怨外境,明知魔由自心而生,心若平靜魔自滅,心若執著魔自生,一切都是自心的變現。
另一方面,當外界有乾擾時,心裡很明白這是幫自己修定的助緣到了,不動心,不動念。如能把握好助緣之機,則未辜負魔的作用。
此時,魔轉為佛,在你眼裡,他是佛菩薩來度化你,而不是魔來干擾你,還會發自內心地感謝他。修行路上,正是這一次次地由魔轉佛的過程,才使你靠近了佛的本性。
當你眼裡看到人人都是佛,物物都是佛的時候,此時,你就是佛。此時你心中無魔,魔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當你眼裡看到人人、處處都是魔的時候,此時,你自己就是魔。
9. 放下萬緣是出離六道的前提條件。
如果還有一緣放不下,捨不掉,則會被此緣而縛,造下業因,來世必因緣而生,重轉六道,不能了脫。所謂萬緣放下,是要從心理上放得乾淨徹底。
攀緣本身就是分別心,分別出有好有壞,你才會去攀緣。佛說:攀緣心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辨別攀緣心呢?
可從怨親的分別上看,放不下對親屬、親朋、情侶的執著過愛,放不下對怨家對頭的記恨,總是掛在心上。經常想過去的事,以後的事,未發生的事,與自己無關的事,擔心兒孫將來的事,甚至找別人算卦,看命問吉凶等等,都屬於攀緣。甚至做好事,度人也在執著攀緣,不知另一面卻是在造惡。
道是清靜無為的,攀緣則是有為,有為就是在造業,造下業因,將來必因緣而生。因此,只要還存有攀緣之心,就背離了道,就出不了六道輪迴。
10.“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捨”
萬法平等無別,該用哪一法就用哪一法,但又對一切法毫不執著。
“一法不見”是除不執著修行之法外,泛指對一切法、一切物、一切事都不執著,當看到任何事物的表相時,都不會被相所迷,都能直接看到它的本性是空,不執著一切事物,這才叫一法不見。
什麼叫 “一法不捨”呢?就是在對任何法都不執著的前提下,對任何法又都不排斥。如對哪一法有執著,肯定對它的另一面就會排斥,這就有法可舍,有法可舍就還有障礙,有障礙就還不自在。
只有修出平等心,才能無分無別無撿擇,在這種心態下,該用哪一法就順其自然地去用哪一法,而又不執著一切法。這就是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捨。這正是 “道”的“無為而又無所不為”的圓滿特性。
因此,真正的大超脫、大自在是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捨。只有證到本性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捨”。
真正達到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捨時,你已一無所求,你已經回到了清靜無為、如如不動的本性之中,你既是佛,佛既是你。
在遇到任何事物時,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再分別和執著事物,不再追求利益和結果。心裡很明白,我只是在用它的作用,而不想得到它。
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取捨,沒有慾望,沒有得失,沒有成敗,那麼,無論得失、成敗,對你來說都是通達的,都是清靜平等的。這就是一法不見,一無所求,而又達到一法不捨。這種生活境界是何等的大超脫,大自在。不是極樂,又是何處?
因此,覺者為佛,迷者凡夫。覺者當下就是極樂,迷者當下既是苦海,關鍵在於對宇宙真相的認識。
回想一下,佛教誨眾生:要 “萬緣放下”,“隨緣不變”以及“順其自然”,不都是在讓你斷掉我執嗎?
佛怕眾生不肯放下,又點化眾生: “諸法空相,實不可得”;
佛怕眾又偏於空相,無法生存,故又明示我們 “真空妙有”。
佛早就點得如此明確,讓眾生放下一切,順其自然,才能自然回歸。
但眾生就是執迷不悟,非要把自己看的那麼重,總想顯示自我,並想讓萬物都屬於自我。這就是不能回歸自然,不能成佛得道的根本原因。
大道致精緻簡,簡單的簡直使你不敢相信,只要放下我執,順其自然,即可自然成佛得道。
覺悟者悟透了宇宙的真相及本性,既隨緣起用萬事萬物的奇妙作用,而又絲毫不執著,不追求,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既生活在世間,融合於世間,又超凡脫俗。是一種大超脫、大自在的極樂境界。
這就是覺悟的人,覺悟者既佛菩薩,不覺者既凡夫。
真正的大徹大悟者沒有自我,完全把自我融化在自然之中。無論入何道,無論幹什麼,心中卻一事無存,完全都是自然而然地面對現實。
從來不認為自己想要做什麼,也沒有認為自己在做什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隨緣,都在自然之中。
佛無論做什麼,都始終處於無為之中,因此,佛雖一法不捨地做事,但又時刻把握在空性的一法不見之中,雖隨緣做事,卻又不造任何業障。無論去哪一道,都沒有業因所掛牽,都在無分無別、一真法界的極樂之中。
佛可以改變宇宙的一切,為什麼又不去改變它呢?是眾生不願意改變,佛不會強迫眾生去改變,佛是恆順眾生,一切隨緣而順其自然。因為佛沒有自我,有自我就不自然,不自然就有障礙,有障礙就沒有超脫,就談不上大自在。在佛眼裡,一切都是自然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因此,沒有什麼需要他去改變。
眾生的本我從來沒有輪迴過,從來也沒有上過天堂或下過地獄。
參與輪迴的只是你的思想心理,你的習氣和慾望。這就是宗教裡所謂的 “業障”。
只要你去掉我執,順其自然,當你生命表像上死亡之後,你本性顯現的那個光團,將會自動地融入無際的本覺之中。
只要你心無善惡之分別,無我、忘我地順其自然,你的那團光都會自動回歸到本源中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