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賽斯是誰?
(1)
據說賽斯(Seth)是一位高靈體,這是可能的,中文一般視之為種明或仙佛,我稱之為高靈體。據說賽斯(Seth)是一位高靈體,美國人羅伯玆(Jean Roberts )自稱從1963年12月2日開始,接收到來自一位男性人格賽斯(Seth)的訊息。
賽斯借用她的身體,然後藉由她的身體說話。羅伯茲稱賽斯已完成了塵世的或輪迴,並在毗鄰的存在層次(或宇宙)對我們傳達訊息。
衪「不再聚焦於物質的能量」,且獨立於羅伯茲的潛意識之外。賽斯訊息的中心思想是「每個人都能創造自己的實相」。羅伯茲自稱接收賽斯訊息有二十一年之久,又說賽斯形容自己是一位「教師」。這些說是可以接受的,這可能是一位高靈體向羅伯茲傳達訊息的表現。
(2)
其次是有關作者羅伯茲(J.Roberts)如何與賽斯拉上關係? 在《靈界的訊息》一書中,作者宣稱在一次類似碟仙的試驗中,出現一位名為韋德的外靈向她夫妻提供信息。
韋德自稱前世生於1885,死於1942年。其後羅伯茲夫妻又在1963年十二月八日做碟仙試驗,這次很快就與韋德接觸上,韋德這次要求以賽斯(Seth) 稱呼衪,理由是這名字最近似祂的「全我」,而韋德只是賽斯的片段人格。這是指一個人從過去到未來各種不同人格的總體形象,而人的任何一生都只是全我的片段(頁41)。
不久,羅伯茲不用類似碟仙方法,因為賽斯直接借用羅伯茲的嘴巴口述。 至於賽斯何故要跟羅伯茲夫妻傳達信息?
賽斯的回答是:在衪那層次的人,都要在某個時機傳達信息。其次是:這種導師與世人之間必須有心靈結合,且這些人在靈性上必須進步到某程度(頁60)。
「全我」與傳達信息之說在原則上可以接受,因為世俗人的生命是在輪迴中。輪迴目的一方面在於演化,另一方面是修德業、智慧及能量,其業果都儲存在靈魂記憶庫中。至於靈界向誰傳達信息? 當然視業緣而定。羅伯茲是否為靈媒? 且她本人也曾懷疑這些所謂信息是否出於自己的潛意識? 也曾為此事向多位心理學教授請益。
(3)至於賽斯書是否真的是出於一位自稱結束轉世的高靈體賽斯之口,對這問題則不在本文所考慮範園。
§2.0 關於物質實相的本質
(1)空間
至於人類所謂的空間根本不存在,對空間的錯覺只是由人的心理所採納的模式所引起。
祂宣稱在其環境中,並沒有空間,也不被實質的界限所阻隔。
祂進一步認為宇宙是一個幻相(頁52),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只是內在實相的反映(頁60)。
祂強調整個物質環境是出自人們自己的內心,這個觀點可能是祂企圖說明人生是自己所撰寫的劇本。
(2) 思想如何形成物質
《靈界的訊息》第五章的題目是「思想如何形成物質」,強調思想與情感達至相當強度時,便能轉變為物質。
質點是由純粹能量組成,也是能量濃縮而集中的能量點,而人類的情感或感覺推動這些「點」。
衪又說這些物質點有如隱形的發電場,當它與某種強度的情感、思維或感性的感覺接觸時便會被發動。
思想、情感或心象都以電磁能量方式存在,任何意識的主觀經驗可以電磁能量單位由各種意識散發出來,並成為物質的構成物。在某種條件下,這些電磁能量單位構成了物質(頁93-4)。
(3) 物質實相
在《靈界的訊息》第十章,也闡述了物質實相的問題。其重點是物質實相是由吾人的心象投射出來的,因而世界全是吾人共同創造的(頁149)。
不過,賽斯強調吾人不是宇宙的創造者,而是吾人所認知的物質世界的創造者(頁150)。衪以杯子為例,每個人所看到的杯子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都在創造自己的杯子(頁152)。如此類推,每個人都創造了不同的世界,因此,世界只是內在活動的成果(頁161)。
(4) 先有意識抑或先有物質
另一個問題是:先有意識抑或先有物質的問題? 唯心主義主張先有意識,唯物主義認為先有物質,從而演化出意識。賽斯的觀點是屬於前者。
祂認為物質粒子(分子、原子或更小的粒子)本身具有意識,並形成細胞的意識,再由此形成身體。
最低級的粒子卻仍保有其個別性,而其能力經由合作而增加百萬倍(150 )。
§3.0賽斯說耶穌
賽斯說耶穌沒被釘上十字架,他不想以那種方式死去。但是,其他人為了滿足猶太先知之前的預言,欲將耶穌造成一位殉教者,認為必須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於是找人替代,被選中者是被下了迷藥,且其他人還告訴他,說他就是基督,此人也就信以為真。
這是說,被釘在十字架的不是耶穌。
至於福音書中說在耶穌被判刑時:「彼得三次不認主」。賽斯認為,那是因為彼得認出那人的確不是耶穌。
福音書中講到猶大出賣耶穌一事,賽斯認為也是假的。
與此相反,猶大因害怕耶穌被捕,遂把那個自命為彌賽亞的人交給當局(頁525 ),因而救了耶穌。
賽斯又說耶穌有神通,能用念力使靈魂離開身體(頁526 )。
至於基督教強調耶穌會再來: 福音書稱耶穌再來是要主持末日審判,賽斯書《靈魂永生》則說當耶穌再來時,不是要審判善人惡人,而是重新整頓基督教,因為那時基督教是一團糟(頁467)。
§4.0賽斯說死亡
死亡與轉世是賽斯書《靈魂永生》的核心問題。以下先整理出其要義,然後再表達讀後感想,以提供對相關問題有興趣者參考。《靈魂永生》第9章到第11章,都是談論關死亡後的情形。以下是其中的要旨:
§4.1死亡的意義
在一般意義上說,死亡是指一個人從此失去意識,肉身逐漸分解敗壞而無法再恢復。賽斯把死亡視為「完全不聚於物質實相內」(頁163)。
接著,他用了很多篇幅,企圖說明沒有一個精確的死亡時間點(頁170),理由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肉身時刻在崩潰與被取代之中。
他把這現象稱為人是活在許多「小死亡」中 (頁163)。這其實只表明肉體不斷新陳代謝的結果。故十年前的身體,現在已經死亡。
另一方面,賽斯常以睡眠及夢為例,認為人的意識常不住在體內。在意義下,賽斯認為吾人不宜認同肉體為自我 (頁165),其目的可能要為靈魂不滅做引言。
§4.2所謂「死亡經驗」
賽斯稱,當意識離開身體時,當事人也許看到屍體本身,或看到葬禮的貴賓等,並對此感到好驚異。
賽斯的要旨是要說明一個人應如何看待實相(reality)的本質? 並認為這種態度將強烈影響他的死亡經驗,而這些所謂死亡經驗都只是幻覺。
死亡經驗及其處境因人而異,這一切皆與個人的背景、知識及習慣有關(頁171)。
例如,相信地獄之火的信念會出現地府的幻覺,同樣,相信天堂的信念便產生天堂的幻境(頁166,172)。渡過冥河也的一樣,往生者在意識中,栩栩如生地看見那條河(頁172)。
總之,這些幻相是基於往生者意識中的期待和概念,形成死後的經驗。
至於往生者死後的形相,也可隨意識而出現。例如,當他想像自己是小孩時,他便可具那孩子的形相。但大多數人在死後選擇自己較成熟,或肉體能力到達頂峰時的形相(頁182)。
死後的環境不佔空間,也沒有特定地點。所以,若問這些在哪發生是沒意義的,因為時間及空間都只是幻覺 (頁184)。
§4.3死後的環境
(1)死後的環境
賽斯說死後的環境並不陰沉,而是比現在所知的實相(案:這可能指人間) 快樂得多。但是,死亡不是永恆休息之所。不過,倘若往生者有此希望,也可以休息一段時間。
賽斯在此提到,死者的親友可能立即來迎接,但是有些可能不會,這也是因人而異(頁169)。
賽斯認為,死者此時會審視自己剛離開人間那一世的實質,了解這些經驗是自己思維與情感的結果。經過審查之後,才領悟離世前,一生的意義與其重要性。
然後,他就開始計劃為下一世的肉體生活(頁170),並且有指導靈在指導。
(2)指導靈:
賽斯宣稱當往生者面對由其意識所投射出來的幻相時,有指導靈幫助他離開幻覺(天堂、地獄、冥河等)。
例如,當出現冥河時,導靈幫會在河邊協助他渡河。基督徒相信天堂地獄,導靈幫便扮演死者所鐘愛的基督教聖者,以便幫助他們脫離幻相。
賽斯稱他也曾扮演過這樣的角色,也扮演過摩西 (案:猶太教的建立者,曾在今公元前1200年帶領古代以色列人離開埃及)。
他說,曾經有一位在十字軍東征時待在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人被捕,基督徒在處死他之前,把燒炭塞進他嘴裡。他向阿拉求助,也向摩西求助。當他的意識離開他身體時,摩西就在那裡。如果此時有人呼喚耶和華(案:猶太教的上帝),會於事無補,因為阿拉伯人沒聽過耶和華這名字,而只聽過摩西(頁174)。
§4.4死後的選擇:
§4.4.1賽斯認為死後有三種可選擇:
(1)第一種選擇再投胎,並以其前生作為新經驗的素材。
此人會依其選擇而作些修改,又或者選擇另一個「可能的系統」,賽斯宣稱這種方式與轉世投胎十分不同,但卻又沒進一步說明。這可能指那些要再經歷一次與前世類似的肉體生活。若果如此,則何故不是一種轉世?
(2)第二種選擇是把過去、現在及未來圍在一個似乎合邏輯結構的生活組織,他把這種情形稱為選擇轉世。
他說轉世牽涉的事情比「再經歷一次肉體生活複雜得多」。一旦選擇轉世,就必須要等到輪迴結束,並在那些系統中盡情發展,才能作這種選擇。
當結束轉世後,還可選擇再當指導靈(頁208 )。
轉世過程有許多型式,例如,有些人選擇對專門問題作出努力,但是,其結果會導致在人格發展上非常不均衡。譬如,有些人在其一生中,努力發展智能、而在另一生則專門發展情感而淡化智能。有些人喜歡與過去同時代的人一起集體轉世,有些人則與家庭成員一起轉世,但採取不同的關係方式。在轉世輪迴過程中,無論在職業或興趣,都有明顯的連貫性,譬如專門做教師或神父。(頁212-214 )
(3)第三種是選擇一個「可能系統」作為他們下一個努力圍標,但是,賽斯對這方面的解釋語焉不詳(頁215-221)。
《靈魂的訊息》笫15章,題為〈可能的自己與可能的實相〉,提到「每個人在別的實相系統中都有副本。不是一模一樣的自己或孿生子,而是另外的我,是我存在的一郭份,他以與我們這兒不同的方法發展才能」。
這是賽斯對他所謂「可能系統」比較清楚的兩句話,其他相關文字都模糊不清。依照這文本意義,則其所謂「可能系統」與當代天體物理學所謂平行宇宙有點類似。在這意義下,別其所謂「可能的自己」便是生活在另一平行宇宙的自我。
§4.4.2投胎方式:
投胎方式因人而異,賽斯將之分為三種,這些類別是與其靈格的累世經驗有關:
(1)第一種情形是在受孕時就入胎。
這種情形多基於父母與投胎者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他可能極度渴望與他們重聚,或者執迷塵世欲望,又或覺得塵世氛圍有助於成長。這些人對物質的控制能力很強,他們是建築師 (我想這應可擴大解釋,例如,科學家或科技人員等)。
(2)第二種情形是在出生前一刻才投胎母體,
賽斯說這類人都是平庸之輩或普通人。
(3)第三類是:投胎者即便選擇了投胎,但卻可能抗拒新的人生,並且避免對新生兒的認同。
這些人對自己與肉體之間設下鴻溝,他們關心理論性問類比關心實際事情還多。另一些則認為人間生活不如其所需求,並認為存在於另一系統中更能成長。這些人對概念、哲學及形上問題更感興趣。他們是思想家,且在體型上肌肉不發達。他們與詩人及藝術家也不同,後者對較重視塵世生活。
§4.5選擇與障礙
賽斯宣稱,進入選擇的時間因人而異,主要原因在於信念,因而需要時間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就是心中所懷抱的錯誤觀念。
(1 )有些人相信天堂是唯一真相,在這情形下,他們可能有一段時間住在這樣的環境中,直到他們學到「存在必須要求發展,這樣的天堂將會枯燥無聊」。
(2)另一些人可能堅持自己的罪過,這種信念力量,可能讓他們有一段時間遭遇地獄之苦。在地獄的人常因恐懼而較快恢復神智,因而不像住在天堂的人會拖那麼久。
(3)至於自殺者,賽斯認為並沒有為他們設定任何特定的懲罰。如果自殺者是基於拒絕生存下去,那麼,他們自然需要重新學習。
(4)此外,有些人拒絕接受死亡,因而拒絕完成心靈的分離。還有一些人沒領悟死亡的事實,也就是沒有感知到死亡,或過度執迷於人間,徘徊在家中,於是也就延誤了選擇時問。
§5.0業力與轉世
§5.1善與惡
(1)賽斯似乎認為善惡只是一種執著,而對於宗教所信仰的末日審判,賽斯也不認同,因而當然沒有所謂償善懲惡這回事了。
他宣稱相信一種善惡對立的人在往生後很不利,特別是那些相信魔鬼存在的人。
一個人倘若相信善必須由惡來平衡,那麼就把自己困在一個狹隘的系統中,這種被扭曲的鴻溝含有極大痛苦與折磨的種子(頁225)。這種敵對的迷執阻止人們去了解事物的內在統一性、互相關聯與合作,成為人死後最有害的因素。
(2)人們在死後可以從惡魔、地獄,懲罰等信念中得到解脫。倘若一個人一直與善惡概念中打轉,便會遮蔽了對實相本質的了解(頁241 )。
(3)賽斯似乎不是否定道德,而是強調寬恕。衪說,倘若你恨別人,並且這種恨可能在心中燃燒多少輩子,則這種恨就綁上多少輩子。這是說,今天之所思,都會成為下一輩子的人格要素(頁242 )。
§5.2業力與轉世
賽斯書在《靈界的訊息》提到「業力」(karma)的概念。
所謂業力,是指人們在這一世及累世的行為會影響下一世的關聯性。
賽斯書對業力的闡述,同樣只是零散的,非常缺乏系統性。以下是其要點:
(1)轉世的目,是在於擴展轉世者的意識、意念、感知、價值觀等,以便擺脫狹窄的觀念,進而在精神上得到成長。
狹隘的善惡觀,教條及牢不可破的觀念,都會防礙學習的速度。
同時,此生的任何成就或能力,都是從過去的努力中獲得的。
(2)生命的目的既然是學習,因此,性別的改變也是重要的,因為不同性別的人生都會得到不同的體驗,且每個人為自己設下挑戰的目標。
(3)賽斯書的業力觀,基本上是指意識力與吸引力。他說,一個人在其一生中,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些事物,就會吸引那些事物到他身上。譬如說,倘若他覺得別人對他很不公平,他就吸引更多這些經驗。
(4 ) 每個人都需要利用這一生來思考這些經驗,而不可等到此生結束後才來回顧與修正,也不該期待外力來改變或擴展他的意識。
這是說,如果他在此生中,常常檢查一下他的思維與感情品質,那就等於他在為下一世的人生預作安排。
(5)只有愛與慈悲,才能消除對惡的錯誤觀念,否則便帶著這些觀念,在生生世世的轉世中增加惡的業力(頁244)。
即便是對惡懷著恨意,也會導致恨的東西愈來愈多。例如,倘若他恨疾病,那他在來世會給自己帶來疾病。
因此,「恨」會生生世世跟隨著他,直到他了解到恨本身是毀滅者。
與此相反,倘若他擴展愛或健康,那麼此生或來世就會吸引這些品質(頁245)。
又譬如,如果一位女性在這輩子中痛恨男人,那麼她在下一輩子可能是個男人,以便體驗男人的經驗,來面對她過去反對男人的態度(頁253 )。
(6)當然,任何人轉世不只是面對一個課題。因此,人生是按照自己的觀念與情感所形成的 (頁247 )。賽斯又提到,人們可帶著重病出生,這是出於在過去世對病人缺乏同情心而選擇的。譬如,選擇患慢性病,可能是一種磨練的方法。挑戰與環境是由人完全由自己選擇的,而不是命定(頁257 )。
(7)一個人出生在某個家庭,總有許多原因。家庭成員通常是在過去世中有著某種關聯,他們在感情上緊緊綁在一起。此生成為家庭成員,就是基於他們自設某種挑戰,而各自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解決他們彼此間的問題。
例如,有些家庭成員再聚在一起,不是基於愛或其他吸引力,而是出於過去世的冤恨。今世再聚,是要學習彼能相互了解(頁254 )。有些家庭成員是他們祖先的轉世,但卻不是每個家都是如此。當然,新的關係也會出現,因為內在自我會向外擴展。不只是家庭,即便是村鎮裡的人,也可能由過去世的居民組成。他們帶著前世的背景,選擇與前世伙伴一起回來(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如此)。一群人在其各世中,為了某種目的而相聚或分離,也許會在不同時間再聚在一起。
§5.3輪迴結束之後
(1)賽斯宣稱,輪迴中的人不知道自已的「真實本體」,而只有在輪迴結束時,才能澈底了解這方面問題。他講到所謂「最後一次輪迴」,但卻沒說明在甚麼情況下才結束輪迴? 祂只強調在結束輪迴之後的選擇。他說,此時,可作的選擇種類比再轉世的人多了很多。
(2)賽斯在書中提及的選擇包指導靈、藝術創造者及療愈者,但相關內容非常略簡。在輪迴轉世結束後,每個人的成就都不一樣(頁255 )。
賽斯講到在多次元當指導靈,必須要受嚴格訓練,因為他需要教導一個人的各個轉世的段落。譬如說,此人分別在十四世紀、三世紀、甚至在亞特蘭提斯時代都有轉世。因此,當指導靈與這些不同時期的人格接觸與指導時,就必須對時代的氛圍、哲學與科學有完整的知識(頁232 )。
若選擇為藝利創造者,以各種形式傳受知識,但賽斯對此的闖述的內容並不清晰。
至於賽斯所謂那些選擇當療愈者,祂提到療癒的範圍比一般所熟知的療癒要廣,但主要是心靈或精神方面的問題。但是,賽斯對此的表述不但過於簡略,其內容也不明確(頁325 )。
§6.0感想與質疑
這裡不言評論或書評,而只說感想。評論或書評假設了話語的客觀性,而感想則比較屬主觀性的表述。更何況,賽斯書宣稱,其內容是由一位自稱已完成輪迴轉世的賽斯所的闡述,世俗之人實在不宜妄作評論。以下是針對上述各層面表達一些感想,而這些感想是扣緊問題的邏輯性與知識性。
在賽斯書中,祂只表述祂已結束了輪迴,而現在是扮演指靈的角色。賽斯資料沒交代指導靈的世界如何? 也沒進一步說明指導靈的屬性、祂的能力、職責,以及祂的現在及未來。這就讓人對賽斯人格或靈格的疑惑。
問題是:
如何確定賽斯的靈格?
其靈格有多高?祂是否只是遊魂鬼魅或幽靈?
抑或是一般中文所謂神靈?
其所傳達的信息是否正確?
對於這些問題,吾人唯一能做的是:
檢查或評估賽斯所傳達的信息的邏輯結構與其合理化程度。
此外,畢者還可把這些信息與我所知道的知識作比對。
§6.1關於實相與幻相:
(1)實相(reality) 與幻相:
賽斯所稱的「物質世界的實相」,可簡約作「世界實相」。對於這個問題,哲學上的知識論及形上學已有深入的分析。
形上學探討實在性(實相,reality ),而知識論則從認知活動來探討實相,從而出現各種理論與學派。例如所謂唯心論(理念論)、唯物與與實在論(realism)等。
理念論中又分為主觀理念論(subjective idealism) 及客觀理念論(objective idealism),而賽斯所言,大體上沒有超出此範圍。
賽斯一方而說物質實相是由吾人意識所造,另一方面又稱物質實相是幻相。但是,實相(reality) 與幻相(illusion) 這兩概念是對立的,因此,既主張實相,又主張幻相,這是自相矛盾的。
假如略去「實相」二字,並直接把物質世界視為幻相,這就是印度吠檀多哲學的基本主張。
這裡必須考慮「幻相」二字的語意問題,無論在古印度或古希臘哲學,「幻相」語味非永恆或變動不居之意,而佛教則稱之為「空」或空相。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為了拯救當時被人們視世界為變動不居、支離破碎的觀點,遂提出把世界分為本體與現象兩層次的理論。現象界是變動不居,但本體界則是恆常不變。
例如,自然界背後是物理法則,它們支撐著現象界。這些自然法則,原則上是由科學家所發現,而非由科學家所創造。因此,倘若存在界是虛幻,則根本不存在自然法則。
(2) 關於物質環境是出自人們自己的內心:
這個概念其語意非常含混,乍看起來似乎是說物質世界是人心所造。
賽斯對此的觀點其實也互相矛盾,因為祂一方面說「感知的世界只是內在實相的反映」,或說「整個物質環境是出自人們自己的內心」。
既然是由內心所造,則外境便可視之為「假」。吾人必須把「意識中的世界」與「意識外的世界」分開,前者為意識所造。後者則為客觀存在,不受意識影響,並且是「意識中的世界」的外在根據。
現在有些人,企圖用量子論來說明「意識創造物質實相」。我認為,這種觀點仍需在概念上作釐清,特別是實相(reality)這個概念。
佛教唯識宗就把外境視之為「幻有」。
但是,在另一方面,賽斯又強調「不是說物質實相是假的」。賽斯所謂「整個物質環境是出自人們自己的內心」,又說吾人是「所認知的物質世界的創造者」。
這觀點有些類似柏克萊(Berkeley)所謂「存在即被知覺」。但是。這個觀點的困難在於人們如何對世界進行認知? 進而達至共同知識? 對此,柏克萊提出「無限的神心」來解決這個問題,認為「無限的神心」支撐著世界的客觀性與實在性。其後,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提出先驗的時空及客觀的思維形式來處理知識的客觀性,而賽斯對此卻付諸闕如。
(3) 物質粒子與能量點:
賽斯認為物質粒子(分子、原子或更小的粒子)本身具有意識,進而形成細胞的意識,再由此形成身體。甚至,最低級的粒子仍保有其個別性,而其能力經由合作而增加百萬倍。這個觀點類似於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單子論(monadolgy),因為單子是本身有知覺,也是能量點。
問題是:既然各粒子仍保有其個別性,則單子與單子之間之間如何互相協調? 萊布尼茨以上帝對單子作了「預定協調」來回應這問題。至被至賽斯,既然認為粒子保有其個別性,那麼,祂必須說明具有個別性的粒子,其物質點的意識又如何能彼此協調一致,從而使整個機體(例如人體)能協調運作? 但祂賽斯對此也沒提出說明。
(4) 心象的發電場:
賽斯稱心象有如隱形的發電場,思想、情感或心象都以電磁能量方式存在,而質點也是由能量濃縮而集中的能量點,且人類的情感或感覺能推動這些「點」。
當它與某種強度的情感、思維或感性的感覺接觸時便會被發動。任何意識的主觀經驗可以電磁能量單位由各種意識散發出來,並成為物質的構成物。
這個理論的困難在於:由於每個人的心象性質不同且隨時改變,因此,倘若存在界出於人的心象,則世界必然是雜亂而無序,星空隨時崩潰,交通也必然大亂。心念產生意識波,而唯有當意識波協調時才能產生共振時,並散發大能量。
善念可能是唯一能產生共振的意識波。意念移物是罕見的,非人人所能。在生活上,至於藉冥想而實現願望,成功機率極低。
曾經發燒一時的《秘密》(The Secret),提出「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但其效果也不宜誇大。
§6.2關於耶穌與基督教
(1)賽斯說耶穌:
賽斯對耶穌的說法,完全顛覆了基督教的傳統信仰。在《靈界的訊息》一書中,賽斯否認一位歷史上的基督存在(頁144)。
問題是:賽斯此言的可信度如何? 我們雖然無法確認,不過,從原則上說,依《福音書》之言,耶穌之死是由於保守派猶太人向羅馬當局申訴,說耶穌破壞猶太教傳統,又說耶穌自稱為王。在審判官比拉多三次表示查不出耶穌判死罪的理由(路23),毅然決然拒絕猶太人的要求。因此,彼拉多本來就準備將耶穌鞭打後釋放。可是猶太教祭司長和長老挑唆群眾,要求釋放重刑犯巴拉巴,而要除滅耶穌。當時圍觀的猶太人齊聲喊著說:「你若釋放這個人(耶穌),就不是凱撒的朋友,凡自命為王的就是反對該撒了。」(約19:12)。由於耶穌到處宣揚其理念已約三年之久,也到過猶太教聖殿教訓人。在這種情形下,其中必有一些猶太人認識耶穌。
《馬太27》:「從那裡經過的人,譏誚他,搖著頭說:『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罷。你如果是神的 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罷』。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也是這樣戲弄他,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 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 。又《約翰福音》19章:「有許多猶太人念這名號,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 ,離城不遠,並且是用希伯來、羅馬、希利尼、三樣文字寫的」 。由此可見,賽斯所謂代替人之說實在可疑,此其一。其次,賽斯的耶穌之死,只是依福音書的經文而另作解釋而已。但是,經文所言,偶也有矛盾之處。例如,有關猶大之死,《約翰福音》與《馬太福音》雙《使徒行傳》的記載不一致。
(2)輪迥轉世與教會:
(a)賽斯自稱有一世曾活在亞特蘭提斯。書中講到他曾在耶穌時代生活在羅馬城的一位商人,名叫米蘭尼鄂斯(頁498 )。他的另一世活在三世紀時,並且當過基督教一個不重要的教宗。他當時有兩個私生子,還有一個情婦,三個女兒(頁500 ),最後死於胃疾。作為教宗,他沒有很多衛士,卻偷得許多價值連城的書畫及珠寶,用作遠征(頁501 )。他少年相信上帝,但在當教宗時就疑惑,因為上帝「選他當教宗」 (頁502 )。在六世紀那一世,他是個乞丏等等。
(b) 賽斯自稱在三世紀當過教宗,這是可能的嗎? 公元三世紀是指201年1月1日至300年12月31日。 首先,早期基督教史可分為:a.使徒時期(30-100A.D. 從耶穌離世到使徒約翰去世),b.苦難時期 (時間:100/313A.D,從使徒約翰離世到君士坦丁頒發赦令),c. 國教時期 312-590A.D (從君士坦丁頒布赦令到大貴格利即位),d. 教皇時期(590-1517 A.D.從大貴格利上位到馬丁路德的更正運動﹔又稱中古時期)。由此可見,公元三世紀是基督教的苦難時期。在柯模丟(Commodius)死后將近百年,即192-284A.D.之內的皇帝都是由軍隊選立的。這一時期內約有25個皇帝,國內的動亂。再加上外來野蠻民族的入侵,使得羅馬帝國走向衰微。
公元三世紀初,基督徒享受了一段信仰自由的時光。公元250年,德修(Decius,249-251A.D.)下令有系統地消滅基督教,導致大量基督徒遇害。在這期間,羅馬、耶路撒冷及安提阿的主教均遭殺害。205年,裴百秋(Perpetua)死於劍下,250年,菲便(Fabian)被梟首示眾。251年,猶廉(Jutian)裝在滿了毒蛇蠍子的皮袋裏被投入深海。瓦勒良(Valerian,253-260A.D.)在位時,繼續奉行德修的政策,實施嚴厲的迫害基督教的政策。在他之后的四十多年,即260-303A.D.年,基督徒多享安寧。丟克理田(Diocletian, 284- 305A.D.)在位,恢復異教崇拜。公元295年,亞歷山大的基督徒的聖經和一切屬靈的書籍都被搜查焚燒,再接著基督徒開始在軍隊中受逼迫。 公元303年,這是大而普遍的逼迫的真正開始,直到君士坦丁在公元312年頒「米蘭諭令」。可見公元三世紀,仍是基督教的苦難期。此時基督徒遭受逼害,仍常有所聞。
(c)再則教皇制度開始於公元590年,貴格利(Gregory the Greek)才成為第一位教皇。也就是說,賽斯自稱在三世紀當過教宗(教皇),極可能與歷史事實不符,儘管在上世紀上半葉,基督教享有比前更多自由。針對這問題,靈媒羅伯茲懷疑賽斯把四世紀誤作三世,又引述《大英百科》列出在298-401年之間,有十一位教宗及兩位僭稱的教宗(頁503)。這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賽斯提到325年及375年那一世(頁518)。更何況,關於教宗,賽斯宣稱最初在位的那個人可能被暗殺。下毒是常用的手段,那些覺察實情的人也不敢明言(頁518)。又說當時也有被稱作「小教宗」,他們是被人巴結的。至於出來競選教宗的人,擁護他們的人會得到很大報酬(頁503)。對於此事,現在難於求証。但是,在此時期,基督教會基本上仍受歧視與逼害,在這情況下,賽斯稱此時教會的上層領袖,己變得庸俗化,並走向腐敗,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6.3關於死亡與天界
(1)賽斯認為人對死亡的觀念影響死亡的經驗,而這些經驗的本質都是幻覺。相信地獄之火的信念會出現地府的幻覺,相信天堂的信念便產生天堂的幻境,相相渡過冥河的,便在往生者意識中,栩栩如生地看見那條河。這些幻相都是基於往生者意識中的期待而形成死後的經驗。賽斯宣稱當往生者面對由其意識所投射出來的幻相時,有指導靈幫助他離開幻覺。出現冥河時,導靈幫會在河邊協助他渡河;基督徒相信天堂地獄,導靈幫便扮演死者所鐘愛的基督教聖者,以便幫助他們脫離幻相。賽斯稱他也曾扮演過這樣的角色,也扮演過摩西。
(2 )賽斯這些說法大抵與很多瀕臨死亡經驗有雷同之處,問題是這些經驗是否如賽斯所言是「虛幻」? 也就是由主觀意識所投射出來?
這問題雖然無法直接証明,但卻可從其他事件來檢討其「一致性」。而不一致就是相互矛盾。譬如祂說,有些人相信天堂是唯一真相,在這情形下,他們可能有一段時間住在這樣的環境中,直到他們學到「存在必須要求發展,這樣的天堂將會枯燥無聊」。
以下略說我對這說法的質疑:
其一,如果任何人在臨終時想像天堂,是否就可住在這樣的環境中? 同樣,臨終時,不想像天界,是否就無法上升天界? 問題是:如果天界(不只西方宗教的天堂) 只是一種個人意識的主觀投射,那麼,每個人的天堂豈不相同? 住在不同個人天界中的人,彼此間又如何溝通?
其二,在許多瀕臨死亡的個案中,不少持無神論者,都經歷了神,可見此種經歷不是來自個人的主觀意識,並從此改變了其人生觀。
其三,賽斯強調「存在(人)必須要求發展」,但是,倘若沒有天界,人又發展往何處?
其四,賽斯自己現在處於何方?其存在之所是否也是虛幻? 若說天界虛幻,則人間也便虛幻。相反地說,倘若視人間為真實不虛,則天界亦然。
人間的真實性相對於三維空間及一維時間,人間的實在性是從四維度的意義上說,每各層級的實在性則是在五維以上說。
尤有進者,與賽斯的虛幻說相反,據我所得的資料,有些人在人間努力進德修業,但卻沒宗教信仰的人,往生後也能往生天界。可見天界不是出於個人的主觀意識。至於因各種原因而從天界下來人間的天眾,依我個人長期的觀察,光就華人社會而言,天眾就有千千萬萬。
§6.4關於業力與轉世
(1)賽斯不承認善惡的真實性,而只強調放下仇恨與寬恕。由於沒有業報的觀念,於是人們只有所謂「轉世」而沒有「輪迴」,後者是以「業報」為基礎,而轉世的方式則只在於「選擇」。
賽斯書的「業力觀」,只是指意識力與吸引力,而不是「業報觀」。
祂又認為「轉世」的目的是學習,至於學習的目的,祂卻沒說明。
祂偶而提到「結束輪迴」,但卻未提及「結束輪迴」之後又如何?。
賽斯認為「轉世」的方法只是出於個人因學習的需要而作出「選擇」,且這種「選擇」常由指導靈協助。
問題是:不承認善惡的真實性,其後果是嚴重的。
其一是,不承認善惡的真實性便不會承認善惡的客觀價值。
其二是無法說明在人間作惡者的學習意義。
其三是人們在人間進德修業的功能。
其四是否定人間是學習(進德修業) 的場所,因而也否定了人間的修行或學習的意義。
(2) 輪迴的意義則不然,其目的雖然也是學習,但其方式是基於「業報」而不是出於個人的選擇。也就是說,輪迴的意味著人們是在「業報」中學習。
「輪迴業報觀」不但要承認善惡的真實性及其客觀價值,也能說明人間作惡者的學習負面意義,進而肯定人間是一個進德修業的道場。
(鄺芷人,2018/1/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