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修養叫做“都是我的錯”
很多人在工作中、家庭裡常常抱怨,“這個人不對,那個人有錯”,認為都是別人錯了,而自己無可挑剔。這其實不合理。
我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法師曾經到一座寺院參學,那裡的院長要求僧人每天念完經後才可以吃飯,雖然飯九點多就煮好了,卻要等到十一點多才能吃,那時飯已經涼了,吃了涼飯導致很多人上吐下瀉。
後來這位法師拜訪廣欽老和尚時,抱怨道:“我們那個院長總是讓我們吃冷飯冷菜。”
結果廣欽老和尚大喝:“住口。不要講別人用冷飯給你吃,要說你沒有福報吃熱飯。”
表面上廣欽老和尚說的好像不對,明明是別人讓飯放冷了,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老和尚的話的確有道理。
生活中有些人看所有人都是壞人,這其實是自己戴了“這是壞人”的有色眼鏡,導致眼睛已經不清淨了,同時,也不能認為自己十全十美,什麼煩惱、毛病都沒有,如果真是這樣當然好,但這樣的人在現實中也難覓一二。
很多現代家庭中,夫妻矛盾頻發,而不論熱戰還是冷戰,都是導致世界不和平的根本因素,因為即便外面的世界很平靜,但如果家庭中戰火紛飛,那麼人心的感覺依然是:這個世界不和平、不安全。
家庭中的爭吵,究其根源就是雙方缺乏包容——各自都在心裡想:“我是對的,所以必須不留情面地回擊他(她)”。結果給對方造成傷害的同時,自己也需要承受痛苦,這其實就反映出佛教所講的因果律。
這種因果律有些類似於物理學中的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比如我用拳頭捶打牆壁,雖然牆壁沒有要回我一拳的意識,但依靠自然規律,我的手還是像被還了一拳,很疼痛。同樣,如果我們善待別人、幫助別人,那麼得到的回報必定是快樂與幸福;反之,如果嫉恨別人、傷害別人,那麼得到的也會是痛苦與惆悵,這是一種反作用力,一種自然的因果律。
如今科學界所講的“吸引力法則”,本質上也是佛教的因果律。
什麼是吸引力法則?
舉例而言,如果我很吝嗇,不願把錢財佈施給任何人,這叫“窮人心態”,以這種心態就會吸引來貧窮;如果我非常慷慨、寬容,經常佈施別人財物,給予別人幫助,這叫“富人心態”,以這種心態會吸引來財富。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吸引力法則,
這些“科學因果論”可能更加側重於觀察今世中的因果關聯,
而佛教的因果論,則會探究更加長遠的因緣果報。
佛教中講到四種理:作用理、觀待理、證成理與法爾理。這四理也可以很好地詮釋因果律。
作用理是從因分析:一旦積聚了因就必定會產生果。觀待理則是從果分析:任何果法都由因而生,與因密切關聯。比如人與人發生爭吵時,雖然都指責對方不對,但其實雙方都有錯,所以雙方都要承受由此帶來的痛苦。
作用理和觀待理,依靠證成理可以證明——明顯的部分用現量成立,隱藏的部分用比量成立。
如果問:為什麼行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呢?
這就是一種法爾理,如同種下毒種子長出毒果、種下妙種子結出妙果一樣。
生活中,很多人常會陷入困惑:“我沒有種這個因,為什麼會遭受這個果?”實際上,你今生也許沒有種,但是前世種了。這方面的道理很深奧,如果沒有深入微細層面觀察,一直憑藉膚淺的分別心來分析,可能就會滿腹疑團。
我特別希望年輕人認真學習因果律,因為這樣,你們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就能迎刃而解
(網路分享文章)
很多人在工作中、家庭裡常常抱怨,“這個人不對,那個人有錯”,認為都是別人錯了,而自己無可挑剔。這其實不合理。
我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法師曾經到一座寺院參學,那裡的院長要求僧人每天念完經後才可以吃飯,雖然飯九點多就煮好了,卻要等到十一點多才能吃,那時飯已經涼了,吃了涼飯導致很多人上吐下瀉。
後來這位法師拜訪廣欽老和尚時,抱怨道:“我們那個院長總是讓我們吃冷飯冷菜。”
結果廣欽老和尚大喝:“住口。不要講別人用冷飯給你吃,要說你沒有福報吃熱飯。”
表面上廣欽老和尚說的好像不對,明明是別人讓飯放冷了,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老和尚的話的確有道理。
生活中有些人看所有人都是壞人,這其實是自己戴了“這是壞人”的有色眼鏡,導致眼睛已經不清淨了,同時,也不能認為自己十全十美,什麼煩惱、毛病都沒有,如果真是這樣當然好,但這樣的人在現實中也難覓一二。
很多現代家庭中,夫妻矛盾頻發,而不論熱戰還是冷戰,都是導致世界不和平的根本因素,因為即便外面的世界很平靜,但如果家庭中戰火紛飛,那麼人心的感覺依然是:這個世界不和平、不安全。
家庭中的爭吵,究其根源就是雙方缺乏包容——各自都在心裡想:“我是對的,所以必須不留情面地回擊他(她)”。結果給對方造成傷害的同時,自己也需要承受痛苦,這其實就反映出佛教所講的因果律。
這種因果律有些類似於物理學中的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比如我用拳頭捶打牆壁,雖然牆壁沒有要回我一拳的意識,但依靠自然規律,我的手還是像被還了一拳,很疼痛。同樣,如果我們善待別人、幫助別人,那麼得到的回報必定是快樂與幸福;反之,如果嫉恨別人、傷害別人,那麼得到的也會是痛苦與惆悵,這是一種反作用力,一種自然的因果律。
如今科學界所講的“吸引力法則”,本質上也是佛教的因果律。
什麼是吸引力法則?
舉例而言,如果我很吝嗇,不願把錢財佈施給任何人,這叫“窮人心態”,以這種心態就會吸引來貧窮;如果我非常慷慨、寬容,經常佈施別人財物,給予別人幫助,這叫“富人心態”,以這種心態會吸引來財富。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吸引力法則,
這些“科學因果論”可能更加側重於觀察今世中的因果關聯,
而佛教的因果論,則會探究更加長遠的因緣果報。
佛教中講到四種理:作用理、觀待理、證成理與法爾理。這四理也可以很好地詮釋因果律。
作用理是從因分析:一旦積聚了因就必定會產生果。觀待理則是從果分析:任何果法都由因而生,與因密切關聯。比如人與人發生爭吵時,雖然都指責對方不對,但其實雙方都有錯,所以雙方都要承受由此帶來的痛苦。
作用理和觀待理,依靠證成理可以證明——明顯的部分用現量成立,隱藏的部分用比量成立。
如果問:為什麼行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呢?
這就是一種法爾理,如同種下毒種子長出毒果、種下妙種子結出妙果一樣。
生活中,很多人常會陷入困惑:“我沒有種這個因,為什麼會遭受這個果?”實際上,你今生也許沒有種,但是前世種了。這方面的道理很深奧,如果沒有深入微細層面觀察,一直憑藉膚淺的分別心來分析,可能就會滿腹疑團。
我特別希望年輕人認真學習因果律,因為這樣,你們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就能迎刃而解
(網路分享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