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

凡事都有兩面,越是確切的為疾病診斷命名,越是容易強化這個“抓住”的狀態。

~『凡事都有兩面,越是確切的為疾病診斷命名,越是容易強化這個“抓住”的狀態。一個正常的人一生當中至少會有三次以上的抑鬱,但是大部分的人自然就度過了,而有些人把它牢牢地抓住了,因此放棄了正常的生活。』

根據統計數據,住在城市人口的心理疾病的發病率比鄉下農村更高,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工作節奏、人口密度、人際交往、價值觀,會給人更多的壓力、更少精神上的自由和閑適。

以前有個笑話,說很多人沒有長期困在抑鬱癥、焦慮癥裏,是因為他生活的地方正巧沒有心理醫生,只有一望無際的牧場和獸醫,於是他雖然有過類似的煩惱與痛苦,但因為“無知”逃過了,而且自癒了。

這雖然是笑話,但背後有它的道理。

當一個人背負了這樣一個診斷之後,其中的大部分人會從心底裏接受這個診斷,從此病人和他的家屬都會堅信不移,之後的很長時間裏,甚至整個人生,都會把自己或家人當成一個抑鬱癥患者來對待。周圍的人也會認同這一點,這是外部環境的再強化。

在中醫來看,人的神氣其實像一個“太極球”,周流不息的循環著,輕靈且流動。神氣的流動狀態會時刻受到很多內外因素的影響,出現擾動、不安或阻滯,但只要生命還在,這些擾動和不安本身也是生命在“自我調適”的反應過程,只要在一定限度內,就不至於摧毀“形氣神”的穩態。

我們需要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信任,接受暫時的不適,讓生命自動完成這個進程。不要輕易切斷它,進入一個恐慌的“治病”狀態,從而更加遠離了相對正常的生活或工作。

若我們學習帶著痛苦去生活、工作,保持精神的穩定,保持生活節奏的調適、運動、交流,神氣的流動就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恢覆到相對良好的狀態中。如果我們對目前的生活內容和節奏缺乏覺察和反思,未來,現代人的精神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多。

假如不生活在大城市中,我們的生活也許沒那麽緊張,家人有更多的交流機會,更多閑暇的狀態,也有很多跟大自然接觸的條件,這意味著在精神上還有很多空間和轉化的餘地。這本身就是精神健康的基礎。有時候,過度的發展,過快的節奏,過多的資訊不一定是件好事。

當某個人遇到某些事,出現暫時的睡不著覺,心情不好,或者這種狀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試想,如果他沒有谷歌大神或是心理醫生給自己的癥狀對號入座,這個可能是抑鬱癥,一種很可怕的精神癌癥,全球越來越多”等等這類資訊。在我看來,他反倒是很幸運。

在我們的生命中,各種心身癥狀和不適本來就會此起彼伏,如果我們沒有過度關注,或許可能在短期內自然度過這一階段,進入下一輪的“挑戰”和“煩惱”,而不會在這一“關卡”上停滯不前,打斷前進的節奏。在很長的時間,甚至一輩子都戴上一頂“我是抑鬱癥”的帽子負重前行,或就此躺下。

本質上來說,我們在長長地一生中,不可能一直都很順利,一直處在很愉快或很平靜的狀態中,我們會經歷很多事情,某段時間的難過、低落是正常的,某段時間的睡不著覺也是正常的。

問題是,心念會牢牢地把它抓住。

我們因為身心的不適去看病、吃藥,希望問題就此好轉,但凡事都有兩面,越是確切的診斷命名,越是容易強化這個“抓住”的狀態。於是,我們停在了那裏“奮力掙紮”。

正是這個“牢牢抓住”的心理,制造出更多的焦躁和不安,而“盡快擺脫,盡快治愈”的焦慮,又強化了這一惡性循環。

我在大學期間有過連續三個月嚴重失眠的經驗,那段時間確實有點緊張,主要是怕連累了健康和學業,這個緊張也導致了失眠的加重,於是這個問題遷延了一段時間,後來自然恢復了。在那段失眠經驗之後,慢慢的,我發現失眠的一些規律:

有的是因為那幾天正好是天地間能量的高點;有的是因為某些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信息”大量湧入;有的是將要發生的某些重要事件正在開始;有的是因為自己內心有某種牽掛……當然也有因為節氣的變化、食物不合適或過量、咖啡、茶、酒等各種原因。

如果我們有意識的觀察和回顧,每個人都能發現是什麽讓自己睡不著覺。

現在,一年中,我仍然會有幾個晚上睡不著覺,但沒什麽特別的不舒服,我沒把它當作一回事,心情是放鬆的,因為對於這部分我已經有了經驗,知道幾天後會好轉。

失眠的問題還牽涉到特定氣運對特定體質的影響,很多人平時並不熟悉自己,也未曾觀察、體驗自己的身心與外部時空、環境、人際的微妙互動,但又道聽途說了一些片段的“健康知識”,然後,把某個癥狀牢牢抓住,心存恐懼,急於找“專家”命名、診斷、對癥治療,抓住之後呢,又多了一層焦慮和壓力,以此惡性循環,在泥坑中越陷越深。

這個“牢牢抓住”“越陷越深”的心理狀態,就會把流動的神機卡住。卡住之後,日常生活中所有面向的自然流動就都卡住了,進入了耗費氣血的應激狀態,停下了原本可以滋養自己的正常的生活節奏,到處求醫問藥。這個過程一方面在緩解他的癥狀,一方面也在強化他“我有病,需要治”這樣一個意識。

這像是躲進了精神的黑屋。

我們有沒有這類經驗?如果不把自己的夢記錄下來,那麽它很快就會被忘記,生活會繼續;如果某事我們不在意,時間會向前流過,我們會進入下一個又下一個的思緒和生活的相續中。

生活這條流動的大河,只要不是人為的去卡死、阻塞,生命力自己會找到出口,生命本身有著更高的智慧,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命多一點信任。

很多成年人的內在尚未建立個人主體意識,看世界的角度也單薄,容易受外界片段信息的影響,而無法將此整合到自己的生命經驗中。當一個沒有個人主體意識的人,一旦有了精神、肉體上的不舒服,一旦又被確診、命名了某種疾病,這個“標簽”就會像打了舞台聚光燈一樣的被顯揚到我們的註意力中心,容易被固化。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並減弱這台聚光燈,雖然標簽還在,但我們仍然有相對正常的生活和節奏,然後通過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去調整,通過整體醫療的方法去調整,那麽我們恢復的速度可能會更快。

心理學說到“一個正常的人一生當中至少會有三次以上的抑鬱,但是大部分的人自然就度過了,而有些人把它牢牢地抓住了,因此放棄了正常的生活。”

真正的抑鬱癥是很痛苦的,但一部分頂著這頂帽子的人未必是真正的抑鬱癥,只是由於一些抑鬱或焦慮的癥狀,被醫生或自己“確診”了。

那麽,我們要考慮的是,是什麽原因讓他願意牢牢地抓住這頂帽子呢?會不會是他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沒有更多更好玩的事情?

對於這部分人群,需要學習建設性的使用寶貴的生命力和時間。尤其是一部分雖然被診斷為抑鬱癥,其實是焦慮癥、躁郁癥的人群,這部分通過自主鍛煉、暫離壓力源,包括來自親人的壓力,通過簡單生活和簡單的付出,重新建立和自我、和外界的正常交互。

最後還有ㄧ種狀態:在臨床中,還有一種“疑病癥”。
這類人“願意”帶病生存,他可能還沒有真的病,但是潛意識裏願意去做一個病人,
以一個病人的角色生活在世間,可以獲取更多的“關心”,減少一些“責任”,
回避一些“人事”,這是潛意識的部分,有的人自己不一定能看到自己的這部分意識。
所以,這些情況我們也需要有所區分,否則,會強化他對於這個病象的抓取。

文字:李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