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對於學佛者來講,至關重要,無論是傳「善知識」,行「善知識」,還是護「善知識」,對於一個學佛者來講,都是不可或缺的。
為什麼呢?雖然我們已得到可用來修法的寶貴人身,但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教導和激勵,是到不了彼岸的。
因為我們諸多習氣早已根深蒂固,要是沒有依著「善知識」去學修行證,此等煩惱力量,必將阻礙我們入不了菩提道。
《阿含經》記載,在佛陀時代,有一天,阿難對佛陀說:「世尊,以我的切身體會,梵行成就,有一半歸功於善知識的引導指點。」
佛陀回答:「不,阿難,梵行成就,全部歸功於善知識的引導指點。」
一個人修行如何,和他的地位高低、學歷高低、名氣大小、著作多少、弟子眾寡、學佛時間、年齡大小,並沒有必然關係。
有沒有證量,最重要就是看他行持如何,看他心地功夫怎樣,看他平時待人接物之心態如何。
一個人若是真修實煉,不著外相,惟求作佛,自然會親近「善知識」,堅定自己的信願。
如果學佛找捷徑、圖省事、怕吃苦、求名利,很容易被自己的眼睛欺騙。
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每天就像追星族一樣,一會兒東一會兒西,甚至幾天就換個法門,最後心性只會越來越亂,所以學佛要有智慧,要找到「善知識」指導,再加上自己踏實用功,成佛之路就不遠了。
《妙法蓮華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
《般若八千頌》云:「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必先於善知識恭敬承事而依止之。」
《十迴向品》中云:「…一切眾生,隨善知識,聽聞諸佛所說正法…」
《中般若頌》中說:「須菩提,欲得遍知佛果者,當依善知識。」
《彌勒請問經》中:「彌勒,當知諸聲聞,緣覺及無上佛陀之解脫,徹見諸法之智慧,皆來自於依止善知識。彌勒,當知眾生之一切利樂,皆源於自之善根,彼亦來自善知識。」
《華嚴經。法界品》云:「菩薩若為善知識所攝,則不墮惡道,若為善知識所護,則不為惡友所誘,若為善知識所佑,則於大乘法得不退轉,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必能速疾超離異生位…,若令善知識歡喜,則能獲得一切佛菩提…」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云:「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摩訶薩,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
為什麼呢?雖然我們已得到可用來修法的寶貴人身,但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教導和激勵,是到不了彼岸的。
因為我們諸多習氣早已根深蒂固,要是沒有依著「善知識」去學修行證,此等煩惱力量,必將阻礙我們入不了菩提道。
《阿含經》記載,在佛陀時代,有一天,阿難對佛陀說:「世尊,以我的切身體會,梵行成就,有一半歸功於善知識的引導指點。」
佛陀回答:「不,阿難,梵行成就,全部歸功於善知識的引導指點。」
一個人修行如何,和他的地位高低、學歷高低、名氣大小、著作多少、弟子眾寡、學佛時間、年齡大小,並沒有必然關係。
有沒有證量,最重要就是看他行持如何,看他心地功夫怎樣,看他平時待人接物之心態如何。
一個人若是真修實煉,不著外相,惟求作佛,自然會親近「善知識」,堅定自己的信願。
如果學佛找捷徑、圖省事、怕吃苦、求名利,很容易被自己的眼睛欺騙。
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每天就像追星族一樣,一會兒東一會兒西,甚至幾天就換個法門,最後心性只會越來越亂,所以學佛要有智慧,要找到「善知識」指導,再加上自己踏實用功,成佛之路就不遠了。
《妙法蓮華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
《般若八千頌》云:「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必先於善知識恭敬承事而依止之。」
《十迴向品》中云:「…一切眾生,隨善知識,聽聞諸佛所說正法…」
《中般若頌》中說:「須菩提,欲得遍知佛果者,當依善知識。」
《彌勒請問經》中:「彌勒,當知諸聲聞,緣覺及無上佛陀之解脫,徹見諸法之智慧,皆來自於依止善知識。彌勒,當知眾生之一切利樂,皆源於自之善根,彼亦來自善知識。」
《華嚴經。法界品》云:「菩薩若為善知識所攝,則不墮惡道,若為善知識所護,則不為惡友所誘,若為善知識所佑,則於大乘法得不退轉,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必能速疾超離異生位…,若令善知識歡喜,則能獲得一切佛菩提…」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云:「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摩訶薩,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