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一念行者】以本性見聞覺知 2020-07-27

問:向您請教,比如觀呼吸,我是主體,呼吸是客體,是我在覺知呼吸的進去,
這個是“覺知”,有主觀性。
而“觀照”是意識在看著我在觀呼吸,把主體和客體一起觀進去,
就像一個旁觀者在邊上看著我一樣,久而久之,主客合一成一個整體。
可否這樣理解,請您不吝賜答。




覺知或觀照,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同一個意思,它們皆是指:
從本體出發見聞覺知——以本體見聞覺知。

通常,我們一般人會以為,
看是眼看,聽是耳聽,嗅是鼻嗅,嘗是舌嘗,覺是身覺,知是意知,
見聞覺知都是各個感官在見聞覺知,
但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自性存在,就會發現,
見不是眼見,聽不是耳聽,嗅不是鼻嗅,嘗不是舌嘗,覺不是身覺,知不是意知,
是我們的同一體自性在見聞覺知。

束六歸一,由一發知,才是我們見聞覺知的真相。

楞嚴經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
僑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說的就是這個以自性見聞覺知的意思。即從本體出發的見聞覺知,以本體的見聞覺知。

當你從本體出發見聞覺知時,在那裡是沒有“我”的概念意識的,
當你呼吸,不是“我在呼吸”,而當你覺知呼吸,也不是“我在覺知呼吸”。
你感受到的是,呼吸是呼吸自己在呼吸,沒有一個主持呼吸的人,呼吸不屬於任何人,
而覺知一直在那裡,如虛空一般的,它也不是“我”的覺知,或“我”在覺知。

如果你有“我”的概念或意識產生,你注意到,那也只是意識生起的一個識別,
試圖強加到或塞入呼吸或覺知上;而那不能成功,那個“我”的意識瞬間飄忽掉或脫落去,
就像呼吸或塵埃一樣的沒有穩定性、安定性。


當你說觀照也一樣,在那裡沒有主體的覺知,也沒有客體的覺知,
也沒有一個主體的意識在觀照那個“主體和客體”。

如果你有一個主體的意識在觀照“主體和客體”,
那麼,這個主體的意識錯覺永遠也消失不掉,它只是變形了而已,
它只是更加隱藏了而已。

在沒有認識到“自性本體”之前,基本上,
我們所有的“無意識的見聞覺知”,或“有意識的觀照或覺知”的修行,
都是意識造作,都在加強或強化那個“我”的錯覺主體。
這種觀照覺知修行,
嚴格上來說並非佛陀所教導的觀照覺知修行,它不是那樣的。

你什麼時候,覺知到自己“無目而見,無耳而聽,非鼻聞香,異舌知味,無身覺觸,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時,你才走上佛陀所教導的觀照、覺知的修行之道上。
那時你才切入真正的“內觀”,走上心智正常的見聞覺知了。

﹒你什麼時候覺知到“我”的主體感受,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概念製造的錯覺效應,
﹒你什麼時候覺知到“我”的主體感受意識,只是一種錯覺,只是一種塵埃,時出時沒,
飄忽不定時;
﹒你什麼時候覺知到事物的客體感,只是意識的產物客體或客體感隨意識而變時,
你才來到正知的觀照,正見的覺知。

我將楞嚴經中所說“無目而見,無耳而聽,非鼻聞香,異舌知味,無身覺觸,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稱為從本體出發的見聞覺知,以本性見聞覺知。

來,道友,覓取你的本性,以本性見聞覺知。

“無目而見,無耳而聽,非鼻聞香,異舌知味,無身覺觸,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並非什麼特異功能,那只不過是我們本性自然的作用而已。

當我們本性不迷,此事是自然,此事是平常。
當我們迷失本性,此事難見,
此事在一些人的眼裡成為怪玄,稱為怪談,
而在另一些人的眼裡,則稱為特異功能。

有何怪談,有何怪玄,何處有特異功能,
只不過是本性的自然作用,本性本來自然作此用,是此用而已。

以本性見聞覺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