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戰勝墨菲定律

戰勝墨菲定律

日劇《世界奇妙物語》在2014年秋季檔搬出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用五個獨立的小故事來闡述潛意識對行為結果的影響,其中第二個特別有趣:兩個男人下班後喝酒,無意間調侃起相撲力士的“以胖為美”。沒想到酒館裡恰好坐著一名胖力士。兩人害怕力士會拳腳相向,便起身逃離酒館。力士追了出來,起先只是不緊不慢地跟著。兩個男人越害怕,力士就追得越緊。當兩人招數用盡、恐懼到極點時,力士終於大開殺戒。
 
  用榮格理論來解釋這個故事會有些深奧,用墨菲定律就淺顯了。

墨菲是一名美國工程師,在減速超重試驗中,他通過觀察受試者的行為,得出如下結論: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相撲力士的故事恰好對應了這四點。
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怕什麼,來什麼”。
 
  墨菲定律發生在人和人之間時,會通過透射性認同(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指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做出反應的行為模式)來實現。

力士最初並不想痛下殺手,但兩人心虛的模樣和作死的逃跑節奏觸發了力士的殺戮慾望。
不作死就不會死,世事往往如此。

人和物之間也會發生類似現象,如騎車時想繞開某物,反而更容易撞上去;或是害怕看到黑紗,卻很容易留意到戴黑紗的人。這是出自認知的曲解。

一個人本我、自我、超我間的拉鋸戰,有時也遵循墨菲定律,
如強迫症患者就處於越沒必要做就越要去做的詛咒循環中。

破解墨菲定律的關鍵在於坦然接受負面事件或想法,不再刻意去驅逐。
如此,作死的投射性認同和認知曲解就會慢慢消失。
 
  《美國恐怖故事:畸形秀》中有一對母子,母親是一個長鬍子的女士,兒子是一個長著龍蝦手的帥哥。表面看來,帥哥是馬戲團中最正常的人,實際上(正如鬍子女士所言)他的內心是迷失的。他一隻腳想要跨出馬戲團過普通人的生活,另一隻腳卻被拴在馬戲團裡。他因畸形而自卑,別人怎會看得起他?有些劇迷認為鬍子女士只要刮掉鬍子就能擺脫畸形。然而人能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

鬍子女士接納了自己生理上的異常,才保住了心中的坦然。參演該劇的還有一個只有上半身的女演員,她在現實中也有個兒子。兒子上學後,她很大方地來到兒子班上,對同學們說:“我只有半個身體。我是勞動者,也是疼愛孩子的母親。希望大家能如常地對待我和我的兒子。”這位殘疾母親的兒子從未被他的同學歧視過。
 
  墨菲定律告訴人們:越是試圖擺脫,越會深陷其中。

然而,要做到事事坦然,確實不容易。
心理學的初級修行中,最具智慧的話語或許還是來自特蕾莎嬤嬤。
當黨徒們慫恿特蕾莎加入反戰運動時,她雙手合十,低頭說道:
“只為和平而歡慶,不為反戰而遊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