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劫數與因果

  我的一個博友被一輛車把右腳給碾傷了,腫疼青瘀,肇事人駕車逃逸,他內心怨恨之極,可以理解,誰遇到這樣的事都很堵心。記得年輕時看《射雕英雄傳之東成西就》的時候,王祖賢的師傅被她的鏢打中頭部時他曾無奈地嘆道:“劫數啊,劫數!”,當時只覺得好笑,但現在想想這也是一種因果吧!自己也曾因為騎車時被前方停靠的汽車突然打開車門造成撞擊傷害,下巴被撞破縫合了好幾針,流了很多血。因為學佛的原因讓我透徹,所以當時很坦然,並沒有過於責備那位司機,只是教育他不要這樣莽撞,要遵守交通規則。肇事司機被嚇得半死,他陪我去了醫院,治療後我也沒有向他索取一絲賠償。因為這就是劫數,劫數也是因果!大到宇宙的成住壞空,小到眾生的生老病死,皆落因果之中!是因果替我消災!我們只能順緣而行,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說到因果,我們想到什麼?一般人首先會想到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其實這是非常粗糙的概念,因果非常深,也非常細膩。
    因果的全稱是“因緣果報”。
    “因”就好像一個種子,“緣”就好像陽光、雨露,“果”就好像種子發芽了,“報”就是結果了。當然,這未必是十分貼切的比喻。
    眾生是在迷妄界,在迷妄界的眾生境界裡面,是不是就沒有規律可循呢?萬事萬物在迷妄界裡,一切的身口意所為所作,包括有情無情,是不是沒有規律呢?其實是有規律的。在所有規律裡,最根本的就是因果律,甚至可以用顛撲不滅來形容。
    一   古代文化的因果思想
    前幾天看到一篇論文——《論中國古代小說的因果報應思想》,寫得挺好的。裡面有一句話,大概講的是,並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麼簡單。《西遊記》裡講“一飲一啄,皆落因果”,鳥喝水、吃蟲子,這麼小的事,頭髮絲那麼小的事,都不出因果,都在因果之中。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吃飯穿衣;大到成佛作祖,小到蚊蟲叮咬,都不離因果。為什麼這蚊子就叮你呢?為什麼這蒼蠅此時此地來到你面前呢?都在因果之中。為什麼大家今天能來這裡?全在因果之中,像網一樣。
    宇宙就像一台超級計算機,比量子計算機還要厲害,把每個人生生世世一切的身口意造作,像一個程序一樣,這個程序在佛教裡就是“業”,善有善業,惡有惡業,不善不惡有無記業,通通編好程序在未來合適的時間、空間點上,一定要顯現出來,分毫不差,一分一毫也不差。世間的計算機可能還有出錯的時候,因果一點都不會錯。
    這種因果律是普示於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的。其實,《易經》的道理只適合於太陽系,包括陰陽五行,這只適用於太陽系。出了太陽係到另外一個星系,可能就不是這一套規律。可是因果律還是通用的,在那個世界也是通用的;再換十個、一百個世界,也都是通用的。因為它是一切世界最根本的規律。所以,《易經》的道理也不會突破因果的規律,是“包含於”與“被包含於”的關係,大規律套小規律,小規律一定是在大規律裡面的。《易經》的道理只不過是佛教因果律的一些細化,讓它再細一點,所以能算得準。
    《易經》有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不就是因果嗎?非常明白。這個規律是客觀的,就像牛頓第二定律、萬有引力定律一樣,只要這個物質在地球上,都要符合這個規律。後來愛因斯坦可能指出了牛頓的局限性,並且突破了,但是他也不可能突破因果律。
    其實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人對於因果報應的觀念並不陌生。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些話,都對中國古人影響特別大,時間也比較久。《尚書》也是很久很久,差不多是跟《周易》同時期的書。《尚書》說“天道福善禍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都是在講一個意思。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很快在中國紮根,不是偶然的;中國已經作好了接受佛教思想的準備,就好像土壤已經為種子準備好了,一下種很快就長出來。孔子、老子都已經作了很多鋪墊工作。
    因果律的影子在歷史上到處顯現,南懷瑾先生曾經在這方面講了很多案例,一個王朝的興衰都離不開因果。
    有一本書叫《歷史感應統紀》,是民國的許止淨寫的。書裡每一段故事,都是人物歷史,且都是摘自《二十四史》。他是把《二十四史》裡凡是關於因果道理的,能夠佐證因果律的,全部抽出來。後來印光大師為之校對、寫序,民國時期流通很廣。
    《二十四史》是正史而不是野史,還有《冥報記》這類書,都是在講歷史史實。但是後來很多搞文學的,都喜歡把這些書當成最原始的小說來研究。其實當時這些作者寫的時候,並沒有當成小說寫。因為這些故事情節性特別強,文筆也好,很生動,後世的人看起來就像小說一樣,其實不是的。
    關於因果,人在直覺上也知道它是對的。舉一個例子,如果是一部電視劇、電影,好人下場很悲慘,壞人過得很逍遙,這電視劇、電影能放、敢放嗎?凡是有大影響力的,全球性的,還是不敢去拍的,因為這不符合普通民眾內心的期望,一般人內心希望好人能夠有大團圓的結局。
    記得我初中的時候,看那部重拍的《水滸傳》,結局是好漢都死了,壞人逍遙,當時社會上反響就很大,就要求重拍。這說明每個人心裡都有天平,會很敏銳地感知到。
    二   因果有巨大的社會價值
    因果思想有巨大的社會價值。中國的儒釋道文化,一說起來就三家,歷史上很多時候都把儒家作為正統,以為儒家影響大。其實對於中國歷代底層人來講,佛教的影響,特別是因果思想的影響,遠遠超過儒家跟道家。
    普通人能看得懂《論語》嗎?不用說我們現在看不懂,古人絕大多數也看不懂。古代讀書識字的人是極少數的,士農工商,讀書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絕大多數人是不識字的。中國五十年前都還是這樣的,民國的時候,文盲率很高,古代更是。叫這些人去看《論語》,可能嗎?看不懂,文字關都過不了,更談不上從裡面去汲取力量。
    道家更不用說了,它不像佛教積極地去弘法,道教只求作好自己就行了。
    真生深入民心的主要還是佛教,主要還是因果思想的提倡,對中國人的底層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比如我爺爺那輩,或者我爺爺再往上那輩,其實都是相信有因果的。或者模糊,或者清晰;或者信得深,或者信得淺,但是基本上都相信。我爺爺相信,到我爸這輩好像就不怎麼信了,我爺爺一講起我們村一百年前的一些因果事例,我爸就不高興,扭頭就走。我爺爺看到我爸走了之後就說:“你看,我說這些他不高興。”兩代人的思想差別非常大。
    有一個故事,我爺爺至少給我講過十次。因為我總給他講佛法,他就說“這個我信”,然後就開始給我講他小時候聽說的一件事。
    故事的大概是,我們村有兩家是鄰居。有一天,張家的雞跑到了李家,李家就把這隻雞殺了。那時候可能吃的東西也不多,就拔了毛,煮來吃了。後來張家發現了,就特別生氣,氣到失去理智了。有一天張家趁著李家人不在,就把李家剛生下來才幾個月大的嬰兒,拿到他家,也是放在開水里煮死了。這就不合理了,瞋心一來就失去理智了。
    後來,還沒等李家人發覺這事的時候,當時本來是大晴天,突然烏云不知道從哪兒來了,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烏雲就在張家的房頂上繞來繞去,不離開他家。後來“咔嚓”一聲,一個雷打過去,張家全家人死了好幾個,只剩下一個人。
    我爺爺就說:“這不能不信。”
    如果去收集這方面的事,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在民間,那時候資訊還不發達,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網絡,靠口口相傳,都這麼高的機率,現在就更方便了。但是一般人也容易懷疑,“這是不是PS的?這是不是作假的?”
    法律跟道德僅僅能在表面上束縛人心,如果人人都知道因果,懂得因果,這種止惡、行善的力量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因為作善會得好的果報,作不善會得到不好的果報,所以就能很自覺地,像在自己頭上安了一個監控器一樣,就會很自覺地來約束自己,這比道德、比法律都好用。
    三   因果是佛弟子之根本
    從社會整體角度而言,因果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從個人角度來說,因果也特別有價值,尤其對於信佛的人或者佛弟子而言。一個人算不算佛弟子,或者像不像佛弟子,就看他信不信因果,這是一個根本。如果僅僅信供佛、燒香,但是對因果不接受,那還差得很遠,算不上是佛弟子。
    民間的很多大爺大媽,也都供觀音,但是談到因果,就不太接受,還是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這算不算信佛呢?
    佛對眾生說要“深信因果”。為什麼用“深信”這兩個字?不用“了達因果”呢?
    所有的佛經都沒有說“眾生,你要了達因果”,都是在講“深信因果”,因為因果非常複雜,複雜到一件很微小的事情。可能連阿羅漢、菩薩以神通——天眼通、宿命通、三明六通等,也了達不了,只有佛能夠徹知一切的因果。
    有一則公案。在佛陀時代,有一次佛不在僧團裡,去別的地方了。一個老漢來到僧團,請求出家。出家要看有沒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剃度之後就成為害群之馬了。佛的弟子有很多都已經是阿羅漢了,就觀察到他在八萬大劫的時間裡,居然沒有種過一點善根,眾人就不給他剃度。老漢還是特別想出家,就在那裡不走了。還好佛回來了,佛說他可以出家,並對阿羅漢說:“你們只是看到八萬大劫以內的這些事。在八萬大劫以前,這個老漢曾經種過善根。”
    什麼善根呢?有一世,這位老漢是一個樵夫,在砍柴的時候,砍著砍著,一隻老虎出來了,他嚇得不行,趕緊跑,老虎就在後面追。情急之下他爬上了一棵樹,老虎在底下夠不著了,他就暫時脫離了危險。這時他在樹上鬆了口氣,隨口念了一句“南無佛!”
    佛說:“因為'南無佛'這三個字,一稱佛號的善根,他可以出家;不僅可以出家,他還能很快證得阿羅漢果。”
    剃度之後,這個老漢果真很快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這個案例說明,只有佛才能了達因果;對於眾生,佛只有讓眾生深信因果,眾生深信就可以了。
    現在有一些書,比如某某人講因果之類的,也不能說完全錯,但是都有不究竟的地方。因為這些書中都是講故事,似乎帶有一點神通的色彩。其實,一般不在事相上談這些,畢竟神通是有限度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依道理去勸就可以了,因為道理比事相準確。證明一個人有沒有往生,我們去看這樣的相、那樣的相,有時候還不准;從道理去分析,看他有沒有一向專念,有沒有專复專地稱名,如果有,就必定往生,這是從義理來論。
    我在學校的時候,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說:“我保證不結婚。”
    我就說:“你肯定會結婚的。”
    她說:“你有神通?”
    我說:“沒有。”
    “你懂《周易》嗎?”
    “不懂。”
    我是依照道理來論定的,因為按照她的性格,她父母的情況,她一定受不了輿論的壓力。果不其然,真結婚了。結婚之後,她還說不要小孩,我就斷定她肯定會要小孩。果真,過不了幾年就生小孩了,現在聽說還生了幾個。
    這不是用《易經》去算,也不是去問神通,而是從道理上就能判斷,而且有時候比《易經》算得還準。
    黃念祖說過一句話:“一個人果真能夠深信因果,他就已經跟一般人不一樣了。”說得很有道理,確實是這樣。一個人深信因果的時候,做任何事情內心都會有一個準繩;遭遇任何事情,心中也是平衡的,起碼道理上不會有什麼不平。
    遭遇到什麼事情了,就想:“我曾經也是這樣對待別人的,對別人不夠好。”如果遇到好的事情,也會從因果的道理來看,這也是過去修來的,不會有過度的興奮。
    這樣是不是讓人逆來順受啊?也不是的。因為人在承受果報的時候,當下也在造新的因。造新的因,是有選擇權的,“是這樣還是那樣?”所以,在因果面前,人是可以積極的。
    四   因果的分類
    (一)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
    因果有很多種類,這是因為角度不同。如果從修持佛法的角度來分,分為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世間因果,無非就是日常生活等;出世間因果,就是一個人要了生脫死,要出六道或者要成佛,要去修行,就專一講修行。
    成佛是果報,什麼是成佛的因?菩提心為因,成佛為果,即便是念佛,也離不開菩提心,只是因為念佛本身俱足了菩提心,才成佛的。
    三學六度都是因果的內容,布施為因,什麼為果?布施分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財布施是施捨人家錢財,果就是獲得財富。
    法布施,就是他不知道法,我有法,我布施給他。有這個因,就會得法,但也可以說是智慧,得法也靠智慧,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緣,讓他得到佛法。他布施給人家佛法,那反過來,就會有果報,法就會來找到他。
    無畏布施,比如有一隻小老鼠,突然跑到我腳底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我就用衣服一裹,別人問我:“老鼠在不在?”我就說:“不在。”還很溫和地安慰老鼠:“別抖了,別害怕。”再比如,在一個人很痛苦、很需要安慰的時候,去保護他、安慰他。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隻鴿子,獵人正準備射擊它,這只鴿子一下就跑到佛的衣服裡,它就能感覺到特別安穩。這就是佛的無畏布施。
    無畏布施得到的果是什麼?就會讓一個人過得很安穩,沒有驚怖,不驚不怖,不受驚嚇。
    忍辱得什麼?一個人很能忍,能得端正的果,女人會長得比較漂亮,男的就比較莊嚴。
    而且這些不是一定要到來世才能得到的,今世也可以實現。其實一個人四十歲以前的經歷、容貌、性格、遭遇等等,多半是來自於前世所修;而一個人四十歲以後的福報,多半是一個人從零歲到四十歲所修的了。比如一個人,本來生下來的時候沒那麼好看;後來聞到佛法了,想長得好看一點,於是很努力地修,經過不斷地修持忍辱,四十歲以後,慢慢就變得好看了。
    孔子說:“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矣。”“見惡”就是一個人過了四十歲還被人所厭惡,這個人就無藥可救了。為什麼是四十歲?因為四十歲代表今世所修。以前看醫書時發現,醫書裡講到一個病,特別是大病,癌症之類,不治之症,發病率90%以上是在四十歲之後高發。當時很不理解,後來看到孔子這句話,聯想起來,再結合佛教,就覺得很有道理。
    如果一個人今世殺生很多,四十歲以後果報就會慢慢現前。像我爺爺80多歲還可以騎自行車,身體很好,幾乎沒怎麼得過病。臨終前就得了一次病,很快就走了,也沒什麼痛苦,大概是與他一輩子不殺生、護生有關。雖然他對護生完全是沒概念的,但是不管大的動物、小的動物,他從來不殺,最多就是把它趕跑。不知道他是從哪學來的,也不知道是誰教他的,得到的果報就是身體非常好。
    《無量壽經》就是在講阿彌陀佛因緣果報的過程,講他在因地的時候作為法藏菩薩是怎麼一步一步修行的,然後在果地上成佛之後,他的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他自己有什麼樣的神通道力。這就是在講因果的,這些都是出世間的因果。
    這是一種分類方法。
    (二)五種因果
    還有一種分類方法比較複雜,分成五種因果:現法果、等流果、異熟果、增上果、與他增上果。
    現法果
    什麼是現法果?比如這本書,推它是因,它移動是果;罵你是因,你生氣是果;學習是因,學以致用是果。
我們當下身口意去做,馬上就能見到,這叫“現法果”,現世就得到受用了,現世眼睛看得到的。這是從時間序列上分的。
    等流果
    等流果就是看不到的。比如一個人,他為什麼喜歡抽煙呢?而且煙一到手再也放不下了;而有的人,讓他怎麼抽都不上癮。現在經常說,經過檢測之後發現這個人有煙癮基因。這個基因從哪來?也是從前世來的。就像計算機的程序,按照過去世的業編好了,這就是等流果的習氣。
    就像一個紫砂壺,如果泡過一種茶,即便把茶倒了,還會有茶葉的味道。
    一個人前世的習氣會一直留存到下一世,我們的眼睛不可見、不知道,這是從前一世流過來的,叫等流。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喜歡畫畫,一拿起筆就很喜歡,一畫就畫得很好。比如張鐸曦老師,六七歲的時候,一看到“雄風”兩個字,就看了兩個小時,一動不動,覺得寫得太好了,當時就發願:“我以後也這樣寫。 ”為什麼我們從小也看到好多好字,就沒這感覺呢?這是他過去的習氣,他過去世就是寫字的。
    如果知道這樣,就能解釋很多現在解釋不了事。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也是如此,為什麼看這個人很順眼,看那個人就不順眼?這也是等流果。過去世跟這個人結了善緣,跟另一個人結的是惡緣,一直存到現在。
    如果上一世是一隻貓,這一世就會帶著貓的習氣。比如佛黃(編輯部的一隻小貓)看到老鼠就很興奮,看到鳥也興奮。
    這是以果來驗因,以果可以驗證他前世的因。一個人既然這一世在某一方面特別強,一定是在離得最近一世的某種習氣在影響著他。
    賈寶玉為什麼第一次見到林黛玉會說:“這個妹妹,我們見過。”他怎麼不對別的妹妹說呢?這也是等流果。因為前世林黛玉是一棵絳珠草,賈寶玉是神瑛侍者,是澆花的,他倆有這種因緣。
    通過等流果的現象,能解釋好多事情,包括“抓周”為什麼會靈,這也是等流果的現象,他是無意識依照過去的習性去抓他喜歡的。
    眾生在迷妄界輪迴的過程中,神識永遠都是一個,沒有分散開。神識住在人的身體裡,他就是一個人;神識住在一隻貓的身體裡,那一世就是貓;住在天人身上,就是天人;住在鬼身上,就是鬼。
    人的身體是和合而成的,但是人這個身體只是一個房子;房子裡住的這個主人——神識,永遠都是一個。其實說一個也不精確,是非一非異的,也不是一,也不是多,不能用數量去衡量。
    那神識和佛性又是什麼關係呢?眾生由覺界顛倒成迷妄界的時候,佛性就變成了不斷變換、不斷流轉的神識。佛性是不流轉的、不變化的。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因為顛倒了,顛倒之後就產生了時間和空間,然後在時間、空間裡不斷地流轉。在佛的世界是沒有空間、時間的分別的,空間和時間是屬於眾生的。
    神識跟佛性是一體不離的,就像波與水的關係。波也是水,只是水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那樣時空,顯現波的樣子;但水可以成為水蒸氣,也可以成為河裡的水。
    佛性是最本質的,不管是眾生顛倒還是不顛倒,佛性都沒有變。
    異熟果
    異熟果,就是這一世造的因,果不在這一世展現,而是在後世展現;這一世遭受的事情,不一定就是今世造的因,也不一定是前一世,可能是前兩世、三世造的因。不是在同一世,也不一定就是連著的一世,總之是多生之後,佛經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有點這個意思。
    增上果
    增上果,不只是這個人的神識,包括所感召的共業環境。一個人如果有強的因,改變的不只是身體,也會改變他處的環境。增上,也就是超出了他本來的情況。
    舉兩個例子:
    古人判定山里有沒有修持好的人,就看山上的草長得怎麼樣,看山上的牛羊長得怎麼樣。有一句話叫“入定山中之草木,牛羊食之毛光澤”,山上如果有一個人入定,修持得很好,山上所有的草都會長得很好,牛羊吃了之後也會變肥,它身上的毛充滿了光澤,這就是增上果。也可以說是好氣場,改變的不只是這個人本身,也改變了周圍的氣場。
    基督教也說“如果一個城中有一個義人,我將不毀滅此城”,就是這一個人影響到整個城市,他的氣場佈滿整個城市。人某種程度上都會這樣的,不只是好的,不好的也會如此,一個窮凶極惡的人到一個地方也有很大的氣場。
    與他增上果
    前面是講環境,與他增上果是講旁人的,最典型的就是“一人成道,雞犬升天”。
    (三)淨土宗因果分類
    淨土宗特有的一種分類方法:一個是“自因自果”,還有一個是“他因自果”。
    “自因自果”,就是自己做的,產生了果報,自己承受,自作自受。
    “他因自果”,就是另外一個人做的,果報應該產生在他身上,但是一種特別的因緣,這種果報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展現出來了。按說這有點不符合常理,但是世間就有這樣的事。
    “自因自果”,就好比一個人創業賺錢,自己付出多少辛苦,決策很準確,最後就賺了多少錢,這都是自己賺來的。
    還有一種是“富二代”,這個孩子並沒有經過他父親的過程,沒有千辛萬苦地去賺錢。但是,他父親一切努力的財富,都到了他手上,這就是“他因”。這是就現象來分析的,本質來說還是“自因自果”。因為這個小孩,他本身有這樣的福德,才會投胎到富貴之家。
    所以,“自因自果”和“他因自果”,是就現象來說的。
    淨土宗的修行跟這種情況很像,我們只是念念佛,並沒有經過六度萬行,也沒有經過這樣的修行、那樣的修行,也沒積累任何的功德,只是念念佛就得到了。
    所以,淨土宗是“他因自果”,聖道門是“自因自果”。
    就像《無量壽經》講的,念佛人不是在一佛、兩佛、三佛、四佛種諸善根,是無量劫以來,在恒河沙數諸佛已經種夠了善根。這種善根積累到什麼程度呢?積累到差一丁點就成佛了的程度,再往前一小步就成佛了,“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產生“他因自果”這樣的現象,也是因為眾生念了佛,滿足了這樣特殊的一個因;然後阿彌陀佛又發了這樣的願——“眾生只要稱念我的名號,我的功德就全部給他”。有一個施者,有一個受者。就像一個特別的密碼、程序設定,念佛的人滿足了這樣的程序設定,當下就得到阿彌陀佛的功德。
    所以,諸佛跟我們的關係有點像師生,他教會了我們,但還是需要我們去做。阿彌陀佛跟我們的關係更像是父子,他所積累的一切功德都成為我們自己的。最究竟來講,自他本來是不二的。從佛法了義的角度來說,自也是他,他也是自,只不過入手不同。
    淨土法門就是從他來入,他力法門。佛性是泯滅一切的,對立、你我分別都泯滅了,泯滅一切的分別、平等。蕅益大師說,淨土法門全部說起來其實就四個字——“了他為自”,就是明了他就是我,阿彌陀佛就是我,阿彌陀佛的就是我的。
    這其實跟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是不完全相契的。中國文化的背景,這方面是不多的。基督教經常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天上的飛鳥不耕種也不收穫,上天尚且要養育它。”這是一種完全他力的表達。所以,若西方人接受淨土法門,或許比較順理成章。但中國人講“自強不息”,講“自求多福”,我們被灌輸的觀念就是,“我自己要如何如何,才能得到什麼什麼”。如果得到一個他人白給的東西,好像就是很不正常的事,甚至要想想會不會被騙了。
    聖道門還有這種傳統的思想,是自力為主;現在的佛教好像都還是這樣講,講實修,好像念佛就不算實修,只念佛不算是修行。這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明白天下還有這樣一種因果。
    五   因果通三世
    通過這五種分類,我們就可以看出因果是通三世的,一個是現報,一個是生報,一個是後報。“生”是來生的意思,不是指生下來的意思;“現報”就是這一世的果報;“後報”就是多生之後,不是下一世,是下下世、下下下世。如果有這樣的概念,就比較容易理解。
    提到因果,一般人最容易反駁我們說:“說有因果,那某某人壞得很,可是他過得好著呢。某某人那麼好的一個人,二十歲就死了。顏回三十歲就死了,能說顏回修行不好嗎?”其實,不光是我們有這樣的疑問,當時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他都不理解這件事:為什麼顏回這麼賢德的人,這麼早就死了?
    我們看一個人,不能只看他的銀行賬單上存了多少錢,也要看他有沒有欠債。現世做壞事的人,不能只看他現世是這樣的,人家前世有存款啊,現在所享受的福報,是前世存下來的。一個好人,現世沒得好報,是前世他欠了人家的,要來償還。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就是這個道理。
    佛陀所揭示的因果,不是用來嚇唬人的,而是用來提醒人的。這個真理,不管你是否相信,它都在那裡,不增不減。
    每個人的苦樂,都有近緣和遠因。我們的肉眼只能看到眼前的近緣,看不到隱藏在背後的遠因。就像一個人發財了,我們看到的是他通過努力,抓住機遇發了財,卻無法看到他前世積累的福德。
    其實一個人就算再努力,或者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假如福報不夠,也很難會有稱心如意的結果。即使偶爾得到少許財物,也無法擁有很長時間,過不了多久就會耗損殆盡。
    與之相反,有些人根本不需要付出太多,許多東西就可以到手,沒錢不需要尋求,有財不容易耗盡,無論到哪裡,財富都會自然現前,這就是他們往昔福德的果報。
    現在,許多人不懂因果,賺不到錢,達不到自己的標就怨天尤人,或是抱怨父母,或是抱怨領導,或是抱怨政策,或是抱怨老天爺……
    不少人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肆無忌憚地造業而不自知。如此不怕因果的行為,實在令人不寒而栗。《法句經》中說過:“行惡得惡,如種苦種……習善得善,亦如種甜。”意思是說,造惡業必定會得惡果,就像播下苦種出現苦果一樣,行持善法必定會得到善果,就像播下甜種出現甜果一樣。所以,我們沒必要為了追求過分的財富,令此身成為惡趣的墜石。
    因果正見對當今來講,確實十分重要。倘若人人都自覺地按因果行事,不做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的事,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人間的淨土。
    阿羅漢在涅槃之前都會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羅漢是心解脫者,他們徹悟這無明顛倒的一生已到盡頭,清淨離欲的修行已經完成,應當覺悟、解脫、斷盡煩惱的事業都已圓滿完成,自己清楚的如實地知道此生是最後身,將來不會再流轉於痛苦的生死相續當中了。這其實就是了因果的過程,我們眾生的一生也是了因果的一生,只不過我們不僅了因果,同時也在造因果罷了!而阿羅漢則了了因果,解脫自在!
    昨天在公園裡一隻黃蜂落到我的手上,狠狠蟄了我一下,像被火燒的感覺,它竟不飛走,旁邊的路人勸我把它拍死,我一笑置之,將它放生,看著它展翅飛走,我對它默念:“南無阿彌陀佛!”轉身而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