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論斷他人,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
很多時候這些言論都化成利劍,刺進了對方的心靈深處。
別人無車無房,你說他窮沒本事;
別人作息規律,生活簡單,你說人家單調乏味沒情趣。
知人識人,已經不容易,更難的是,在知人之後,
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對他人的生活妄加評論。
《詩經》:「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長輩喜歡干涉晚輩的生活,這已經夠讓人心煩了,更讓人頭疼的是陌生人的七嘴八舌,由其實現今網路世代,稍一不慎就害無辜當事人變成全民公敵了。
法庭的判決有根有據,懲罰有具體做法,懲罰完了也就完了。
但喜好論人是非的人,總愛將人置於虛擬的道德法庭之上,這種折磨更是日夜不停煎熬,只得知對方的一點信息,無論認不認識,便以自己主觀的想法度人,高調地高談闊論,這在網路世代中似乎已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我們不可能深入他人心裡,窺探別人為什麼這樣處理,那樣作為…。
我們主觀的想法與論斷,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當事人,其實都沒有立場置喙半句。
青年作家蔣方舟描述過自己一段經歷:某屆魯迅文學獎得主引發了爭議,有記者打電話問她對此的看法。蔣方舟說沒讀過對方的詩歌,於是記者馬上給她念了一首詩,然後又再詢問她的意見。蔣方舟無奈地說:「僅憑一首詩,我不知道該怎麼看」,網路世代,充滿浮誇,我們連想要保持沉默都很難。
《論語》:「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在他人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是非非,雖然心知肚明,並不需要去拆穿,免得對方難堪尷尬,也避免自己顯得咄咄逼人。有道是「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與這般是非之人攪和其中,濺濕自己。
《孟子公孫丑》:「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是希望大家要隱惡揚善,好的事情可以多做多說,不好的事就不要再去嚼舌根亂散佈造口業了。
魯迅文章所剖析的經常是自己,他說「沒有一句罵人的話,不能套用在自己身上」。
如果沒有勇氣剖析自己,我們對他人隨口說出的評論,只會傷人也不利己,最後就是昭彰臭名反饋於己。因此,我們應當要「知人而不評人」,留給他人幾分餘地,既慈悲他人,也成就自己。
很多時候這些言論都化成利劍,刺進了對方的心靈深處。
別人無車無房,你說他窮沒本事;
別人作息規律,生活簡單,你說人家單調乏味沒情趣。
知人識人,已經不容易,更難的是,在知人之後,
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對他人的生活妄加評論。
《詩經》:「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長輩喜歡干涉晚輩的生活,這已經夠讓人心煩了,更讓人頭疼的是陌生人的七嘴八舌,由其實現今網路世代,稍一不慎就害無辜當事人變成全民公敵了。
法庭的判決有根有據,懲罰有具體做法,懲罰完了也就完了。
但喜好論人是非的人,總愛將人置於虛擬的道德法庭之上,這種折磨更是日夜不停煎熬,只得知對方的一點信息,無論認不認識,便以自己主觀的想法度人,高調地高談闊論,這在網路世代中似乎已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我們不可能深入他人心裡,窺探別人為什麼這樣處理,那樣作為…。
我們主觀的想法與論斷,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當事人,其實都沒有立場置喙半句。
青年作家蔣方舟描述過自己一段經歷:某屆魯迅文學獎得主引發了爭議,有記者打電話問她對此的看法。蔣方舟說沒讀過對方的詩歌,於是記者馬上給她念了一首詩,然後又再詢問她的意見。蔣方舟無奈地說:「僅憑一首詩,我不知道該怎麼看」,網路世代,充滿浮誇,我們連想要保持沉默都很難。
《論語》:「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在他人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是非非,雖然心知肚明,並不需要去拆穿,免得對方難堪尷尬,也避免自己顯得咄咄逼人。有道是「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與這般是非之人攪和其中,濺濕自己。
《孟子公孫丑》:「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是希望大家要隱惡揚善,好的事情可以多做多說,不好的事就不要再去嚼舌根亂散佈造口業了。
魯迅文章所剖析的經常是自己,他說「沒有一句罵人的話,不能套用在自己身上」。
如果沒有勇氣剖析自己,我們對他人隨口說出的評論,只會傷人也不利己,最後就是昭彰臭名反饋於己。因此,我們應當要「知人而不評人」,留給他人幾分餘地,既慈悲他人,也成就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