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聖玄法師:關於某法師4分鐘自轉150圈「作法」祈福之看法

聖玄法師:關於某法師4分鐘自轉150圈「作法」祈福之看法

文/聖玄法師

從前,電影《少林寺》風靡大江南北。人們總會問:「和尚都會武功嗎?」可最近,有很多人問:「法師都會跳舞嗎?」

原來是朋友在網上看到一些佛教法會的視頻,有的人在法會上旋轉150圈……

在這些眼花繚亂的現象背後,人們不禁要問:

佛教的法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一、與佛菩薩直接的交流

佛教的法會,是以三寶為依、如法修行的勝會,在法會中,有禮拜、梵唄、誦經、懺摩、供養、發願、迴向諸多的行門。

其實,寺院裡每天的早晚功課、禪七、佛七,都可以稱作法會。
參加法會,不僅可以蠲除業障,也為修行集聚資糧,增福增慧。

對於許多參加​​過盛大法會的而言,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法會那整肅的威儀、清澈的梵唱。

梵唱的力量:作家余秋雨曾經講過一個非常驚險的故事,我二歲的時候被隔壁鄰居的一個土匪綁架,我外婆發現後在後面追,土匪則在前面逃,結果綁匪逃到了一個正在做佛事的寺廟裡,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_他進入了一個很擁擠的人群,抱著我邁不開大步子。

他聽到了木魚聲,聽到了念佛誦經的聲音,受氣氛的籠罩,他在寺廟里呆了很長時間,當最後走出寺廟時,他溫和地把我抱回我家中。

後來,祖母告訴我,這是群體性的佛教儀式對一個不良之徒暫時性的啟迪。

而一般我們所見到的大型法會,大都是接引大眾以音聲為佛事,端秉一心、隨文入觀,能夠直接契入佛陀說法的本懷,以此指導自己身、口、意的行為。

儘管有許多人參加法會,並不一定理解法會儀軌的意義與經文的內涵,但至少在參加法會的這段時間裡,沒有造作殺盜淫妄酒種種惡業,更直接地與佛菩薩進行交流,通過收攝身心,或多或少修持了戒、定、慧的真實功德。

二、法會不是圖熱鬧

在佛教誕生之初的法會,法會就是佛陀與弟子們聚集在一起探討法義的聚會,譬如靈鷲山講《法華經》,祇樹給孤獨園講《金剛經》等。

佛陀示現涅槃以後,迦葉尊者結集五百羅漢誦出經典。佛陀的弟子們還在各地的佛塔前禮拜、供養香花,諷誦經典。
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記載了印度涅槃會的情景:「諸國君王,異方法俗,數千萬眾,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洗,於是奏音樂,列香花,燈炬繼日,競修供養。」

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為了廣度眾生,祖師大德們依據佛經,編寫了種種法會的儀軌。也留下許多發人深省的典故。

發露懺悔:唐代有一位悟達國師,智慧通達,當他接受唐懿宗所賜的沉香寶座之時,心中忽然生起一絲驕矜之心。

突然,他的膝蓋上突然就長了一個「人面瘡」,不僅眉目口齒俱全,更能說話飲食,和人無異,將悟達國師折磨得寢食難安。悟達國師啟程往四川求救,迦諾迦尊者慈悲指點他以三昧法水清洗瘡口。

而這個「人面瘡」居然告知悟達國師:你前世是西漢的袁盎,我是被你斬殺的晁錯,一直積怨在心,伺機報復,哪知您十世出家為僧,戒律精嚴,直到最近,心中生起了名利之心,我才能夠乘虛而入,加害成功。而今受到迦諾迦尊者的超度,這才了此冤業。

悟達國師感嘆自己一念之差的苦果,連忙掬水洗淨,超度了人面瘡,並在此處結庵修行,並作《慈悲三昧水懺》三卷傳世,啟迪後人“因果不虛” ,教導大眾在三寶前發露懺悔,以慚愧心、出離心、菩提心、怨親平等心,來洗刷污染的心靈,止惡修善,成為佛教法會中廣為修行的儀軌。

走進今天的法會壇場,迎請、供養、誦經、懺悔、拜願、念佛繞佛、佛前大供、迴向、齋天……繁多的法會內容讓人眼花繚亂,許多人感嘆參加法會不解其意,不免辜負了祖師苦心,領略法會內涵的殊勝,就能安住當下,專注、清明、綿密,領受無上甚深微妙法義。

譬如說誦經,是最基本的修行方法之一,佛經是佛陀親口宣說的聖言量,是人生最寶貴的鏡鑑與指南。

在法會中,大眾一同恭敬專注地誦經,既能夠領略諸佛菩薩的巍巍功德,又能對照自己的身口意,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誦經時,一邊誦一邊聽自己的聲音,如雨點般,滋潤心田,如法輪轉,利益天龍八部、三塗眾生。若能澄神靜慮,諷誦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智以現前,菩提心而不退」。

三、堅持法會的本懷

為了接引大眾趣入修行之門,祖師大德廣開方便,然而法會並不是「圖個熱鬧」。

許多人對法會最深刻的印像是那莊重渾厚的梵唄聲。以梵唄歌詠佛陀的功德,是大眾共修的勝方便,跟隨著木魚、引磬的節奏,以海潮音將經文唱誦出來,只要是參與過的人,就會感受到其中非凡的攝受力。

而「梵唄」不同於一般的歌唱,需要大眾在共修的過程中對治煩惱,淨化身心,以期能夠妄念止息,乃至親見本來面目。
梵唄如海潮音般平穩、和諧,在唱誦時要專注於當下,全身心投入到所緣境中,一字一句清明而安定,內心法喜充滿。

法會大眾在唱誦之時,切不可將莊重的壇場當成演唱會來刻意展現,更不可嬉笑放逸,應念念「將個人融化於大眾」,通過唱誦觀照自心,消融我執。

切莫嬉笑:顯光老和尚在二十多歲時,曾到一位大護法家裡做法事,老闆家裡見他唱得好聽,便嬉笑起來,叫他再唱一曲。

年輕的顯光法師覺得自己的僧格受到了侮辱,更感嘆佛教衰微,竟成為有錢人家的消遣與流俗的鬼神崇拜,立志從今往後不再趕赴經懺,「寧坐蒲團飢餓死,不做人間應付僧」。

正如智者大師《法華三昧懺儀》指出的「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無所感降」。如果行為不如法,匆匆忙忙進入壇場,和周圍的道友談笑嬉戲,甚至是「旋轉」起來,不僅有失莊嚴,法會開始時又怎能收攝身心呢?又怎麼會有感應?

到了現代,法會也有了新的面貌,譬如有人將《三昧水懺》編寫成歌劇,有的人開發了雲端牌位,這些是佛教隨順時代的有益探索,但佛教一直堅持法會的本懷_「以法相會,如法修行」,保持清淨莊嚴的佛門本色與接引大眾的慈悲心懷。

故參加法會以前,有必要做好功課,要好好懺悔、發願,能夠在清晨多念佛,或念《大悲咒》、《心經》等若干遍,了解此次法會有關的佛菩薩的功德、經典。及早進入壇場,找到自己的位置後安心念佛,這樣在法會過程中,自然內心更加安定、喜悅。

要想在法會中有所感應,最重要的是要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在法會中全身心投入、遵守秩序、隨眾共修、拓寬心量、隨文入觀、淡化我執,避免散心雜話,更不可「乍現威儀」奪人眼球。

因為在法會之中,真正的感應是內在的信心增長、執著減少,這就是福慧雙增的標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