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真正有建設意義的溝通是看到對方的心,也看到對方的觀點,以及這個觀點背後的動機。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事情”本身是怎麼樣的。』

~『真正有建設意義的溝通是看到對方的心,也看到對方的觀點,以及這個觀點背後的動機。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事情”本身是怎麼樣的。』

有句話說如果你覺得自己開悟了,回去和你家人相處一星期就知道了。
每個人生命中第ㄧ次經驗人際關係的衝突大都是來自家庭,與父母、與兄弟姊妹。

衝突的原因是親人渴望和我們連結,一個與我們的觀念,行為,
生活習慣有著巨大鴻溝的人,渴望和我們連結。

與家人的衝突是我們ㄧ輩子想躲都躲不掉的功課與他們之間發生不和諧的原因,
因為這層血緣關係,讓此生重修的課題變成『不得不』面對的關卡

因為我們是他們的親人,我們必須看到這一點。
所以,不同的觀念和生活習慣,都是不重要的。

如果我們看到了"人",看到了連結的渴望,我們依然可以跨越重重鴻溝,建立連結。
每個人都有被"看到、了解"的渴望,難道我們不希望被父母親人"看到"?
同樣的,他們更渇望,但是老ㄧ輩更缺少辦法。

激烈的衝突,只是連結以劇烈的方式呈現。
所以,衝突並非不好,正如久積毛病的身體要"發病";
久久連結不上,冰冷的關係正需要"衝突"。

如何跨越巨大的差異,去和人建立連接,這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因為本質上,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是"單獨"的。

當一個人被真正看到,看到與被看到的,都會彼此柔軟下來。

“被看到”的感覺來自透過言語的溝通達到心的交流。
衝突的主因來自於有建設、意義的溝通是非常難的,
大多數情況下是——

1、表達“我”認為“對”的觀點;
2、要求:你“應該”怎麼樣;
3、一個緊抓不放,一個刻意保持距離
4、傾倒情緒垃圾;
5、證明你錯了;
6、表面退讓,實則隱藏著控制;

真正有建設意義的溝通是看到對方的心,也看到對方的觀點,以及這個觀點背後的動機。
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事情”本身是怎麼樣的。

注意哦,事情本身是怎麼樣的,將怎麼樣發展,未必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這裡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事情本身會怎樣,而不是我想事情怎樣。

比如:你現在正在拉肚子,你“想要”的是不拉肚子。
而事情本來是怎樣的呢?你吃壞肚子了,身體必須要拉肚子,因為只要拉出來就好了,
但因為你“不想”要拉肚子,既不想受罪,心裡又恐懼,於是馬上吃止瀉藥把瀉止住了,注意,問題看起來解決了,但事實上是被掩蓋了,轉移了。
過段時間它以更嚴重的病症發出來,比如大腸癌等等。

也許你面臨的就是多年前就該離的婚,只是你認為離婚就是人生的失敗,
怕別人說,怕大眾異樣的眼光,甚至另一半也這樣認為,因為彼此不敢面對這個問題,
所以祭出「都是為了孩子」的擋箭牌。

跳出自我中心看事情的本意,但同時也不一味地「隨順」別人,
而是看到事情本身的樣子。既不是你想要的樣子,也不是他想要的樣子。

讓人痛苦的事就是現實如此,而頭腦卻堅信現實應如彼,
就像一個人認為貓應該汪汪叫,不應該喵喵叫,然後耗盡心力教貓如何汪汪叫,
可最終還是沮喪地聽到“喵~”,期待現實應如彼,就如同教貓學狗叫,
注定是徒勞。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教貓學狗叫”的嘗試卻常常發生吧。
比如,“爸爸明明應該更欣賞我的,
”“我老公/老婆應該更愛我一些,”
“我應該比妹妹更受到關注,”
本質上,這些“應該”,
都撇開了現實不願面對,沈浸在頭腦裏想法的鳴叫中。

看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
難道我要眼睜睜地看著現實不如我意,而坐視不管嗎?
這樣我不就失去了行動和改變的能力嗎?

世間事萬萬千,然而細分下來,無非你的事,我的事,老天的事。
什麽是老天的事呢,就是既不在我的控制範圍,
也不在你或者其他任何人和人的控制範圍。
現實中很多的衝突都是人越界的結果。

當我不斷地給建議,“你最好有一份有前途工作,”
“我希望你更幸福,”“你為什麽不能更守時一點,”
“你需要吃什麼有益健康的食物,

當我總是把自己沈浸在你的事或老天的事時,那我就是在插手越界別人的事了,
沒有誰希望自己的孩子生病,沒有誰希望考最後ㄧ名,
可這樣的事情不還是每天都在發生著,從不經由你的認可或批準。

在頭腦裏和現實較勁是徒勞的,其實道理誰都懂,
但智識上懂得不意味著可以擺脫這些想法的困擾,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麽讓那些想法閉嘴。

你越是插手、越界,煩惱就越多,如果你滿腦子想的都是他人的事,
那誰還和自己真正在一起呢?你和此時此刻的自己分離了,
當然會感到孤獨無助,感到生命糟糕透頂。

有些人總覺得自己總在為別人著想,而且總比別人想得周到,
這其實也是在插手別人的事,
哪怕這種插手根植於愛,也是一種無明,
它會滋生緊張、焦慮和恐懼。

我真的知道什麽對自己是正確的嗎?
我自己的事是我唯一能控制決定的事。

下次再感到焦慮、恐懼、失望時,想一想,
這些想法和情緒是因為你自己的事呢,
還是因為別人的事,或者你又因為老天的事而發愁了。

注意:
家人最容易出現的口頭禪不外乎是“我為了你好”,
動機似乎是“慈悲”,但慈悲未必就是讓對方滿意,高興,
慈悲,是讓人成長,自立,成熟。

甚至,當你看到事情本來的樣子,也許你要做的選擇,既不會讓自己高興,
也不會讓對方高興,請問,你還要做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