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 星期二

人與神之間

人與神之間

‧鄺芷人‧2016/1/27

(1)中國傳統文化原本缺少「神」的概念。
孔子絕口不談「神」的問題。《論語‧述而》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孟子雖然說過「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但他只是把「神」視為人格的最高層級。《孟子》:「『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這是說:「值得喜愛的叫善,自己確實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實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實又有光輝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萬物就叫聖,聖到妙不可知就叫神」。

(2)古代希伯萊人以耶和華為獨一無二的真神。
基督教把耶和華稱為天父,伊斯蘭則稱之為阿拉。西方文明受基督教影響,以天父、聖靈及基督為三位一體的真神。
印度人在吠陀時代,就有33尊神明,而且愈來愈多。
薩滿教相信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我在《生命之何:生命與生命哲學》一書,提出「創生演化論」,指出神明有不同層級,而且是出於靈魂演化。
因此,我主張修行,以便進德修業。邁向自由無限體。

(3)人間就是大道場,而且人在這大道場中完全是自由的。
譬如說,天寒地凍,你可以跑到山上追雪,對雪說wonderful!wonderful!。但你也可以對靄靄白雪說:very dreadful!very dreadful!因為很多人會陷又飢寒交迫之中。
可見,人在這大道場中完全是自由的。
人在人間的自由行動會產生不同的「業」,而且業債自負。
人間基本上有兩種人,
其一是德業不足,所以必須在輪迴圈中生生死死。
其二是從天界下人間的,現代西方人把這類小孩稱為靛藍小孩,他們來人間各有目的。
至於在輪迴圈中生生死死的人,必須要在進德修業上更加精進,否則將被淘汰,而且淘汰的時間已開始。

(4)世俗之人不進德修業,一味追求吃、喝、玩、樂,不知禍之將至,實在可惜。
這些人自我中心特別強,並由此而引發一些荒謬的思維。
例如,有人跑到寺廟中去求名牌,或求神明讓他中樂透。然而,稍能思考的人,都會想到神明做事,必須要有原則。倘若有求必應,那還有公平正義?神明何故答應你的要求,是衪欠你的嗎?神明見到這種自私自利的人來求名牌,不會動怒嗎?

也有一種奇怪的想法,以為神明慈悲,因而倘若不是有求必應,那麼神明就不是慈悲了。這個問題不必先去定義「慈悲」的意義,只要拿掉自我中心,則「慈悲」的意義就清楚了。一言以蔽之,倘若「慈悲」是指有求必應,那麼慈悲豈不就變成沒有是非、毫無章法了嗎?業障還需要自負嗎?

譬如說,倘若你懷著「慈悲心」,跑到地下道發送零用錢給街友,你會發給那些抽煙、喝酒的街友嗎?倘若你不會發給那些抽煙、喝酒的街友,難道你就沒「慈悲心」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