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寬恕是唯一的救贖 ——《奇迹課程》簡介


一、 背景和緣起

毫無疑問,永恒不變的真理在每個時代、每個地區、對每個文化背景的人都在通過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在發言。它或許通過不同的性別、職業、形象的人,也或許就通過一些特定的管道透過他人來傳授一些文字和聲音,無論是兩千年前的耶稣、佛陀、老子,還是當今的各種靈性流派都是這樣。隨著工業革命和近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很多古老的心靈指引似乎越來越不能解答現代人心靈深處的困惑,而産生越來越多的矛盾。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西方就是這樣,這時因爲二十世紀初以來以尼采“上帝已死”爲標志的反基督教傳統和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爲代表的向潛意識未知領域探索爲標志的各種浪潮——包括崇尚實證和科學技術的理性主義,以及同時應理性主義危機而産生的各種非理性主義思潮(存在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人類潛能運動等等)——的影響,西方人試圖尋求一種現代語言的話語系統,來回答“人究竟是什麽”之類的究竟問題,爲人找到心靈的歸宿。這時他們在試圖從東方古老而神秘的智慧中汲取靈感的同時(比如克裏希那穆提、尤加南達、鈴木大拙以及其所介紹的佛教、印度教等),也開始萌發以通靈爲主要傳導方式的新時代運動。經典的新時代流派有賽斯(Seth)、與神對話(Neale)、歐林(Orin)等等。通靈資料之所以會有某種程度的准確性和思想高度,是因爲這種接通靈性源頭的方式超越了現實生活中我們心智和身體的局限,雖然它還是會充分利用這個特定靈媒的知識背景和表達能力。從《奇迹課程》的成書時間和通靈的成書形式,很多人把它歸爲新時代的先驅之一,但從《奇迹課程》的內容而言,它和其他的流派還是有著深刻的不同,因爲它非但以現代人所能理解的語言來表述靈性的真理,而且還真正地回歸了兩千年來的靈修傳統。

《奇迹課程》在世間的産生,緣起于兩個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系兩個心理學教授海倫•舒曼和威廉•塞弗(綽號比爾)的聯合決定。當作爲心理學系的主任的比爾對系裏很多勾心鬥角的事件感到不滿,發出“一定還有別的出路”的斷言後,其秘書海倫也似乎受到某種冥冥之中的暗示要幫他去找到這條出路。

在作出這個決定後的一段日子裏,本來就有靈異禀賦的海倫就頻繁經曆各種奇異的夢境和現實的不可思議的經曆。這些體驗給她的主要啓示是:

l 不要再去從時間的幻覺中去尋找答案,真正的答案在超越時間的當下。
l 真正的教堂是在于幫助他人的實質,而非現實。
l 有一件能夠有治愈力量的寶物將被她發掘出來。

有了這些鋪墊和心理和思想上的調整准備,1965年10月,海倫突然在聽到一個內在的清晰的聲音“這是一門關于奇迹的課程,請記錄”,而後就開始了長達七年的筆錄過程。這期間,身爲無神論者的海倫經常爲這些訊息的突兀和與這聲音的源頭的關系而惶恐不安,要不是比爾的鼓勵和支持,整個筆錄是很難完成的。

和其他的通靈方式相比,海倫的獨特之處在于她並非要進入某種特殊的恍惚狀態(Trance )才能進行傳導。對她而言好似有一個超越方位的內在聲音在和她說話,這聲音隨時隨地都能停下,而後再繼續下去。它甚至還會回答海倫在傳導時提出的很多問題,甚至是現實層面的問題(比如哪兒有停車位)。現在還無由確認這種方式是否能比其他方式更穩定准確地傳遞終極的真理,但至少其穩定性是更勝一籌的。

現在海倫和比爾都已經作古(分別在1981和1988年),海倫至死也還沒有真正接受《奇迹課程》的理念,而他們之間的龃龉也並沒有因爲他們傳遞出這麽部寬恕的法門而在生前最終化解。這個結果是否向我們顯示,作爲跟《奇迹課程》最有緣分的他們也和我們一樣,並不特殊?還是寬恕的道路並非一朝一夕、一生一世就能保證完成?或者耶稣特意以此來顛覆我們世間的教學觀念,告訴我們在這本書面前我們是完全平等的?……但所有這些並不妨礙《奇迹課程》作爲對人類了解自己的本性、探索最終的解脫的一個回答而對現代人的吸引力,並且它等待著後人去了解、實踐。

二、組成和功能

《奇迹課程》是一本書,英文名稱爲 “A Course In Miracles(簡稱爲ACIM)”。 “Course”在英文中有“課程”的意思,也有“途徑”和“過程”的意思。它用“A Course”表示它只是關于奇迹的一條途徑或課程,當然這也是一個過程。簡單地說,《奇迹課程》是一個通過改變我們的錯誤認知而讓我們覺醒于真實存在的教育課程。全書一千兩百多頁,主要分爲三個部分,從1965年10月到1968年10月完成的626頁的《正文》(主要闡述理論基礎)、1969年5月到1971年2月完成的483頁的《學員練習手冊》(每日一課的練習),以及1972年4月至7月完成的87頁的《教師指南》(作爲擴展和推廣的向導)。雖然在1976年《奇迹課程》的初版發行後,還有《奇迹課程補編》(《心理治療──目的、過程與行業》、《頌禱──祈禱、寬恕與治愈》)的小冊子的繼續傳導,但它只是先前內容的具體應用和補充。

整個《奇迹課程》的寫作是在基督教的架構下進行的,並且有著聖經的傳統,但其思想的確和傳統的基督教有著本質的不同。因爲據海倫的描述,她聽到這個聲音就說自己就是耶稣本人。而且《奇迹課程》本身的文字內也在很多地方毫無疑問地透露出這樣的信息(比如他會用第一人稱說自己爲什麽會說《新約》裏那樣的話,或者糾正先前的說法)。也就是說《奇迹課程》這本書是耶稣本人在兩千年後親自前來傳授他自己的靈修法門,而非像《新約》一樣是後人對其言行集結發揮而進行的創作。

不僅如此,《奇迹課程》本身還采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很多概念,比如自我、壓抑、投射等等,這正符合海倫的心理學背景。並且它主要關注的是類似東方靈性傳統上的覺悟之路,而非宗教,這也和海倫的無神論背景相符。所以,它更是部教育的課程,一部治療我們煩惱痛苦,幫助我們人際溝通的手冊。同時,此書的作者也充分利用了海倫對莎士比亞文學的喜愛,在行文過程中,多半是用一種相對自由的五步抑揚格的詩體寫成,因而在閱讀和朗誦過程中會有一種文學的美感和魔力。並且它的行文也不是一般的以單線條思路展開的描述,而是類似交響樂多層次,多動機地演繹。其精妙的結構將其非常究竟單純的觀念得以用異常豐富的姿態展現。甚至一段話、一句話都能涵括整個書的內容。

《奇迹課程》的最大的獨特性在于它將非二元的形上學和非常實際、世俗的心理學結合在一起,導致了一個“寬恕”的法門。說得更具體些,就是試圖用現代心理學的成就來爲人類開辟一條回歸終極源頭(上帝)的道路——因爲化解了我們的自我,而脫離恐懼且獲得了內心的平安,也可以說是憶起我們真正的本性,或者說是從夢幻中醒來。從而也以此對尼采和弗洛伊德作出了回答。它達到這個目的不是通過改變我們外在的生活,也不是通過哲學的思辨,而是通過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看法,扭轉我們以自我爲中心的思維習慣。

在靈修法門中,有很多是和身體相關的法門。打坐、瑜伽修持、動態靜心等能給我們帶來那種忘我的體驗,但執著于這些身體上的方法並不會給我們帶來長久的甯靜平安,最多只能創造出一片脫離現實生活的靈修中心、推行出一套獨特的生活方式。因爲最終造成我們煩惱、妨礙我們無我的還是在心智層面的妄念,身體只是它的結果。不願直接面對這些錯誤思想,恰恰就是對它的保護方式。而《奇迹課程》正是這樣一個直接面對我們煩惱根源並進行思想觀念轉化的法門。因而它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操練也不必脫離現實而進行。

當然,正如《奇迹課程》本書所說,它只是通往真理的道路之一;它和世間其他的衆多法門一樣,最終都能把我們帶向解脫。但它也說,它這個法門能讓我們更快地達成目標,因爲它和世間的其他法門相比有它非常獨特、迅速有力,而且只有准備好了的心智才能接受的地方。

三、理論和特點

《奇迹課程》所講的主要內容,書中自己說可以這樣來簡單表達:

真實的一切,絕不可能受威脅。
不真實的一切,根本就不存在。
上帝的平安就在其中。

這三句話可以用中國的對聯形式來寫,因爲一方面如果“上帝的平安”是橫批的話,因它就在左右這兩幅對聯的中間,于是“就在其中”這幾個字就可省略;另一方面,這樣的寫法自然就用這上下聯劃出一條道路,由下而上地通往上帝的平安。

《奇迹課程》的寬恕,其實就是這樣一條道路,它一邊提醒我們的自我:真實之境並非自我所能揣摩和影響,另一邊又提醒它:眼前這個它一手營造的光怪陸離的變遷世界根本是個夢幻,實際並不存在。在這兩條准繩之間,讓我們的自我只能走一條它自己所無法操控做主、並且不得不受到化解的中道——寬恕,並最終導向真正的圓滿之境——上帝的平安。由此可見,《奇迹課程》所關心的只是究竟層面的真假,是真實之物和不真實之物之間的區分:真實之物永遠圓滿地存在,如如不動;而不真實之物,如夢幻泡影,根本就不存在。而如何達到上帝的平安就蘊含在這種絕對不妥協性中。

因此,《奇迹課程》的主旨是幫我們清除妨礙達到真理的障礙,因爲真實之物(上帝、真理、愛)是不需要學習、也無法描述、並且一直都在的,我們唯一能做也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消除對真理的否定、化解愛的障礙。那麽這個障礙是如何來的呢?

在永恒境內,一切原是一個,後來悄然潛入了一個極其微小的瘋狂念頭,而上帝之子忘了對它一笑了之。因著他的遺忘,這個念頭變成一個很當真的觀念,有可能實現並且帶來真實的後果。我們一起,能夠對它一笑了之,並了解時間不可能侵入永恒之境。永恒本身意味著沒有時間,認爲時間能幹擾永恒,真是玩笑。

這瘋狂一念,就像佛學的“一念無明”,它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因爲任何的解釋都是以我們已經所在的時空因果中的世界爲出發點所作出的,而這已經和永恒的真相分道揚镳了。但因爲我們忘了對它“一笑了之”,我們以爲自己和永恒無限、喜悅萬能的上帝分離了,懷著恐懼、好奇、狂妄自大和對上帝的否認和攻擊,我們對自我的存在感著了迷,試圖經由暫時、變幻的自我的意識,而非全然無我的基督意識,來重新體驗在上帝懷抱中的永恒真實感。從根本上說,這種自我意識是根本不存在的。

意識——認知的層次——是分裂之後被引入心智的第一次開裂,把心智變成一個認知者而非創造者。將意識劃入自我的領域是恰當的。自我是一種錯誤的心念,想要按你自己希望的樣子、而非按你本來的樣子看待你自己。但你只能按你所是的樣子知曉你自己,因爲這才是你所能確定的一切。其余的一切都存有疑問。

這樣《奇迹課程》就區分了兩個世界:上帝(真理、知識、永恒)和自我(幻覺、認知、時間),也可以說是“一”和“二”(有主客體之分的相對性)。並且斷然宣告世界的本質是上帝,而非自我,這含有意識存在的“二”的自我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更進一步地,在幻覺的自我的認知中,凡是認爲世界的本質是“一”(也就是分裂不曾發生過,因分裂的是幻覺的,不存在的)的就是正念,否則就是妄念。當然這裏的“一”也和一般一體論的“一”有所差別,因爲一般的一體論還是把思想體系建立在一個我們可以形容的“一”作爲創始的源頭,它和從中所誕生的千千萬萬是在一個真實的背景下的。所以更准確地說《奇迹課程》的思想體系是非二元的,它的“一”並不是我們的意識所能企及和表述的。這和佛學爲代表的非二元(比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不二)相似。但《奇迹課程》的非二元是在“非二”(“色空不二”的“實相”)的基礎上更相信有一個絕對不變的永恒存在,因此它的思想體系被稱之爲純粹非二元。

既然真實存在是不爲我們的任何思想和行爲所影響,並且是非二元的,那導致二元分裂的“罪”,也就是認爲我們和上帝分裂的念頭,就是《奇迹課程》所要化解的重點。“自我(Ego)”就是基于自己已經和上帝分裂的妄念所産生的,它是《奇迹課程》整本書著墨最多的重點,因爲正是它才是妨礙我們體會到我們自身是愛的障礙。它的主要基調是罪責、愧疚和恐懼,因爲它所制造的任何東西都像肥皂泡,雖然竭力要模仿陽光的輝煌,但注定要破滅。分裂後的心智雖然部分地認同自我,但同時也有著對上帝的記憶(我們內在的聖靈),回歸的道路就是不和自我認同,而選擇聖靈。

由這種思想體系,《奇迹課程》自然導致了一個無需任何外在作爲的,以寬恕爲主要法門的修行方法。當然這裏的“寬恕”和一般的寬恕不同(就像《奇迹課程》中很多的其他術語(比如奇迹、知識、上帝等等)和通常意義上的含義不同一樣),它的主要含義是不帶判斷地在聖靈的陪同下等待、觀看,類似于禅宗的“觀照”。因爲所有的障礙本質上並不存在,所以只要有耐心地去看,就一定能將它化解,就像遮蔽太陽的烏雲,只要耐心去看,總會消失;又像從夢中醒來,只有帶著覺知去覺察提醒才能,而非隨著夢境去妄作。當然,《奇迹課程》的寬恕絕非只是“不帶評判地去耐心去看”,雖然這這不當真的“看”的確是最重要的。它的“寬恕”還包含了一整套思想體系,以及與之相應的各種實踐方法。《奇迹課程》作爲一個集大成的獨特的靈修法門,其實包含了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靈修法門的精髓,事實上很多新近的心靈成長流派的創立多受到它的啓發和影響。


由此可見,目前爲止和《奇迹課程》的寬恕之法最接近的修行法門是佛學的大乘佛法,尤以禅宗的爲近。它也和近來在國內較爲流行的“內觀”法門有很多相似之處,如不當真、不判斷、冷眼旁觀等。不同的是內觀只要你遵循無我、無常,諸受是苦(三法印)的原則,而《奇迹課程》則向我們提供了一個自我演變的生動畫像,通過讓我們的自我看清它維持自己存在的動力是痛苦,從而爲它化解自己服務,這樣就更方便我們“內觀”了。

新時代的其他法門,所基于的是有主客體之分的創造(我創造了自己的現實),而這種有自我比較、想象、追求的創造無疑都還在二元的境界之中,這種進化和完善不是直接通往“一”的真實存在。它們都在追求更多的愛和光明,但因爲真正的光明和愛並非二元世界中的意識所能理解的,所以要達到終極,必須讓超越有二元對立的力量參與。只有放下我們一切想有所爲的心態,進而交托,讓一體性做功,才能化解妨礙達到一體境界的障礙。當然這絕非說新時代的靈性流派對我們沒有幫助,恰恰相反,它們是我們靈性之路上所必經的准備階段。

《奇迹課程》的主要觀念可以羅列一些如下:

• 奇迹沒有難易程度和大小之分 (幻覺也沒有程度之分)
• 觀念離不開它的源頭 (上帝和自我,合一和分裂,所導致結果也不同)
• 找,但不要找到 (自我的座右銘)
• 殺,或被殺 (自我在這世界中的必然結果)
• 愛和恐懼是我們擁有的兩種根本情感
• 愛,和對愛的呼求
• 要麽一起,要麽就根本沒有
• 目的是一切,願心的重要
• 這是一門關于因,而非關于果的課程。 (回歸就是要顛倒因果)
• 分裂和共享的利益 (給予和接受,教和學)
• 請求聖靈的幫助 (承認自己什麽都不知道)
• 制造和創造 (基于匮乏需要和圓滿豐盛的不同)
• 沒有犯罪,只是犯錯。(分裂,或者說是罪,根本就不存在)
• 極小的瘋狂念頭 (認知的、幻覺的世界的終極由來)
• 匮乏的原則和豐盛的原則
• 首要目標是恢複人對他心智選擇力量的覺知。
• 真假寬恕
• 真假治愈
• 真假感通
• 慈愛,不要傷害任何人
• 形式和內容的區分
• 心和身體(世界)的混淆
• 心智是結合一起的,而身體是分裂的
• 投射形成認知
• 不設防是最好的保障
• 要把黑暗(幻覺)帶入光明(真理) ,而非相反
• 救贖無需犧牲,懲罰和愧疚都是自我的産物
• 信心和信仰的重要。

四、名詞和解釋

《奇迹課程》寫作的老到之處在于,雖然它所提出的純粹非二元的理論架構是非常獨特新穎,但它完全是用現行基督教和心理學的術語來完成表述的,盡管它所傳遞的理念和對這些術語的定義都和它們原來的有所不同。除了一個Sonship (聖子身份)外,它沒有新造一個詞。這樣把每個重要詞的含義都有所改動,最終提供一個新的思想體系的好處是能讓讀者在閱讀和操練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把原來看待世界的思維模式給替換掉,因而從根本上扭轉和化解原先的錯誤思維(當然這也是翻譯《奇迹課程》的一個重要原則)。因此,不了解以下術語不同于慣常語境的特定含義,就無法深入理解《奇迹課程》。

奇迹(Miracle):它是指認知上的轉變,去除了那些阻礙我們覺知到我們生命中愛的存在的東西,將我們的認知從自我的罪、疚、懼轉變爲寬恕。回到我們可以有選擇的心智狀態,得以重新回歸本性。引發奇迹的是愛,它使我們和聖靈和基督結合。正因它是我們能時時碰觸到的化解自我的表現,所以這門課程以它的名字來命名爲“奇迹課程”,這樣命名也給這部課程帶來一種天人交會的神秘的美感。要注意它和我們通常指的外在表象上的所指是不同的。

寬恕(Forgive):《奇迹課程》法門的主題和核心,它和我們通常的意指大有不同。它強調以一種不評判的耐心觀看的態度和聖靈(或耶稣)一同去看。寬恕對方不是因爲比對方境界高而放對方一馬,而是爲了對方其實並沒有真正做過什麽傷害你的事情。他的真實存在並非一個有匮乏和缺陷的個體,而是一個和整體合一的神聖的上帝之子。在這種觀照中,我們看到先前賦予他的所有怨尤和期待都是自己內心匮乏的投射,這樣經由寬恕了對方而釋放了自己。寬恕的理論依據是“罪並不存在。”

自我(Ego 小我,我執):對和上帝已經分裂的那個自身存在的信念,以取代上帝所創造的我們的本性;我們的主觀意識所認識到的我們的整個的“我”,比弗洛伊德心理學中的自我範圍要更廣。更多的指心智中和分裂認同的那一部分。我們通過持續的信念制造而維持它是爲了取代上帝所給我們創造的本性。因其虛妄和瘋狂矛盾的本質,其主要特性是罪(和上帝的分離)、愧疚和恐懼,並以懷恨攻擊爲外在表征。它以任何有形有相的存在爲依托,害怕合一,因爲在那個狀態中,它就不複存在了。

上帝(God 上主):基督教三位一體傳統中的第一位格(其他兩個是聖靈和聖子或上帝之子)。是一切存在的終極源頭,或者說是愛。祂創造了和祂完全一致的存在(基督或聖子)。祂的本質是無形無相、永恒不變的靈性。終極而言,上帝並非內在或外在的某種境界,而是對徹底一體性的一種了悟,這種萬物一體之境也就是天堂。祂和基督教的意指不同在于祂不會因其聖子的出逃而審判、懲罰他,因爲祂的創造都是永恒圓滿,任何短暫有限的存在都只是沈睡中虛假不實的夢幻。

基督(Christ):三位一體中的第二個位格。上帝通過擴展其靈性而圓滿創造的聖子。和上帝的唯一不同之處在于是上帝創造了基督,而非基督創造了上帝。上帝只創造了一個聖子,或者說基督是我們完美的共同本性或聖子身份(Sonship)。它永遠處于與上帝合一和覺醒的狀態。耶稣基督只是基督的某個特定顯現。

聖靈(Holy Spirit):三位一體的第三個位格。因爲上帝和自我是《奇迹課程》中的真假兩極,而它們是互不知曉也互不幹擾,而且究竟來說只有一個是實存,所以聖靈這個概念非常重要。祂是上帝對分裂的神聖答複(上帝的聖音),是上帝和分裂的心智(或自我)間的交流管道,是上帝之子在夢中對上帝的記憶。祂同時能知曉上帝並看到幻覺的世界(雖然並不把幻覺當真)。也被稱爲神聖的橋梁、守護者、向導、調停者、內在導師和轉譯者。

偶像(Idol):自我用以替代上帝的替代品,對有一個和上帝分裂的存在的錯誤信念,以特殊關系爲其直接表現。它靠我們對它的信念而維持其存在。

上帝之子(Son of God):未分裂的狀態就是基督(我們共同的神聖本性)。在分裂之後指的是分裂成衆多碎片的上帝的兒女(Sons)或者自我。和基督教不同之處在于它並不特指有著和上帝獨特關系的耶稣。

聖子身份(Sonship ):《奇迹課程》中唯一新創的詞,上帝所創造的一切的總和,上帝之子的所有部分。它強調基督本性中集體性的部分,以此和基督一詞區別。

心智(Mind 心靈):在未分裂的狀態,它是靈性的活化劑。分裂後的心智分爲三個部分,一個是相信我們的心智已經和上帝分裂的錯誤心智,一個是相信分裂未曾發生,因而可以回歸的正確心智,以及可以從中選擇的那部分自由的心智(抉擇者)。心智是完全非物質的,不能和我們身體的大腦混淆。

靈性(Spirit):我們的真正本性,無形無相、永恒不變。和有生老病死的身體相對。

知識(Knowledge 真知):源自聖經《舊約》中夏娃偷吃了知識樹上的禁果。指沒有主客體之分的天堂的基督意識經驗,它了解是因爲完全的結合,而非分裂後的認知的經驗。它無可質疑,確確實實。它不可學習,只能被憶起。不要與我們通常的知識混淆。

罪(Sin):對我們真的與上帝分裂的信念,認爲它無可改正,因爲以爲它確確實實發生了。必會受到上帝的懲罰,因爲我們已經對祂進行了攻擊和背叛。它是自我的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內容。但在聖靈看來,這只是一個可以改正的錯誤。

認知(Perception 知見):基于意識,通過分裂的方式了解。投射形成認知。我們先在內決定看到什麽,而後在外看到符合我們信念的世界。因此這種認知是可以隨著我們的信念改變而改變的。

投射(Projection):心智的根本法則。投射形成認知。我們的外在所見取決于我們的內在所見。錯誤的投射是通過將分裂後的愧疚放在外人身上進行攻擊而否認它在我們內的存在。正確的投射就是擴展,觀念從我們這兒延伸到外,而觀念並沒有因此離開我們,因此我們可以和擴展的對象有真正的結合。

神聖一刻(Holy instant):超越時間的某一刻,在此我們選擇寬恕而非愧疚、奇迹而非怨尤、聖靈而非自我。在此我們認識到什麽是真實的。神聖一刻是因我們放下原有的思想體系而從過去的解脫中獲得。

救贖(Atonement):聖靈化解自我並治愈分裂信念的改正計劃。它的原則是分裂從未發生過。當每個上帝之子都完成了他的職責,也就是完全的寬恕後,救贖就完成了。和傳統基督教的不同在于它無需以償付罪爲代價。

療愈、治療(Healing):糾正對導致分裂的疾病的信念。它和傳統療愈含義的不同時認爲只有心智會生病,而非身體。救贖是所有療愈後面的原則。療愈來自于看到我們的完美本質,而非分裂痛苦的表象。

耶稣(Jesus):《奇迹課程》的源頭,第一人稱的“我”。完成救贖的第一人,使得他能掌管整個的救贖計劃。他超越自我而完全和基督本性認同,是我們學習寬恕和再生的楷模。和傳統基督教不同,他不是上帝的獨子,來到世間以死來贖我們的罪的。他以十字架酷刑來教導我們,真正的我們是無法被攻擊的,而愛是我們的唯一本質。

(注:以上名稱解釋部分參考了Kenneth Wapnick 和 Robert Perry 的相關解釋內容。括號裏英文旁邊的中文是其他譯本的翻譯)

五、名句和文摘

真實的一切,絕不可能受威脅。
不真實的一切,根本就不存在。
上帝的平安就在其中。

這是一門關于因,而非關于果的課程。

這是一門訓練心智的課程。未經訓練的心智無法成就任何事。

要學習這門課程,你就要願意去質疑你所持的每一個價值觀。

因此,不要尋求去改變世界,而要決心去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

你所看見的世界是一個幻覺的世界。上帝並沒有創造它,因爲祂所創造的必定像祂自己一樣永恒。但你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一切都不會永存。

知識並非學習本課程的動機。平安才是。平安是知識的前提,只因身處衝突中的人並不平安,而平安是知識的先決條件,因爲它是天國的先決條件。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反映了我們自己內在的參考框架:我們心智中占主導地位的觀念、願望和情感。“投射造就認知”。我們首先向內看,決定我們想要看到的世界是什麽樣的,然後將這個世界投射到外在,使它成爲我們所看到的現實。我們通過對我們的所見加以诠釋而讓它成真。如果我們用認知來證明我們自己的錯誤——我們的憤怒、我們的攻擊欲、以及我們種種缺乏愛的表現——是正當的,那麽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充滿邪惡、破壞、敵意、妒忌和絕望的世界。我們必須學會寬恕這一切,並非因爲我們的善良和仁慈,而是因爲我們所看見的並不是真的。我們已經用自己扭曲的防衛機制曲解了這個世界,因而我們看到的其實並不存在。當我們學會認出我們的認知錯誤,我們也就學會了看清它們或寬恕它們。同時,我們也是在寬恕我們自己,由看穿我們扭曲的自我觀念而看見自性,而自性由上帝所創造,它在我們之內,它就是我們。

只爲上帝及其天國而警醒。

我曾說過,聖靈與所有優秀的老師分享這一目標,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把他們知道的一切全部教給他們的學生,以使學生不再需要他們。聖靈就是想要這樣,爲了分享天父對祂聖子的愛,聖靈尋求清除聖子心中所有的愧疚,這樣他就可以在平安中憶起他的天父。

奇迹沒有難易程度之分。一個奇迹並不比另一個“更難”或“更大”。它們都是同樣的。愛的所有表達都是最大的。

奇迹是任你運用的控制時間的唯一手段。

奇迹可以取代也許要花上數千年時間的學習過程。

奇迹把對時間的需求降到最低。

教學,就是以身作則。

沒有比聽到這個聲明更讓世人感到害怕的了:我不知道我是什麽,因此我不知道我在做什麽、我在哪裏、或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和我自己。但是得救就源于這樣的學習中。你真正的本質會告訴你它是什麽。

表面上似乎有什麽東西被拿走了,但很少有人一開始就能明白,他們才剛剛開始認識到,它們並沒有價值。

你安居在上帝之中,而祂就是你的家,你只是夢見自己被放逐,但你完全能覺醒于真實存在。

意識——認知的層次——是分裂之後進入心智的第一次分裂,它把心智變成一個認知者而非創造者。意識屬于自我的領域,這樣說是正確的。

和上帝的分裂感是你唯一真正需要改正的欠缺。

我的一切沒有什麽是你無法得到的。我的一切無不來自上帝。現在我們之間的不同,就在于我此外別無其他。

你甯願正確,還是甯願幸福?

自我只不過是你對自己的信念的一部分。

自我對你堅持這一信念必會給你某種報酬。而它唯一能給的是一種短暫的存在感,這種存在感以自我的開始爲開始,以自我的結束爲結束。它告訴你,這一生就是你的存在,因爲這一生就是它自己的存在。和這種短暫的存在感相反,靈性則會給你有關永恒和不可動搖的存在的知識。體驗過這種啓示的人絕不可能會再完全相信自我了。它給你的那點微薄禮物怎能勝過上帝榮耀的禮物?

不必害怕自我。它靠你的心智而存在,既然你能憑相信它而把它制造出來,你也同樣可以收回信心而將它驅逐。

無論誘惑以何種形式出現,在什麽地方出現,它只會教你一課。那就是要說服上帝的神聖之子:他是一具身體,降生于一個必朽的世界,他無法逃脫它的脆弱,並且受縛于它命令他去感受的一切。

從幻覺中解脫只需不去相信它們。

關于你的真理是如此高超,以至于凡是配不上上帝的,也配不上你。所以,據此來選擇你想要什麽,如果你認爲因配不上上帝而不願獻給祂的一切,你自己也不要接受。

對自我的每一次回應都是對戰爭的呼求,而戰爭確實會剝奪你的平安。但在這場戰爭中並沒有對手。

要願意因上帝之子未曾做的事而寬恕他。

似乎是夢中人和他們的所作所爲構成了夢。你並沒有認識到,你是在讓他們爲你而演出,因爲如果你明白了這一點,愧疚就不是他們的了,而滿足的幻覺就會消失。在夢中,這些夢中人並不模糊不清。你似乎醒了,而夢已經消失。但你並沒有認識到,引發夢的肇因並沒有隨之消失。你希望造出另一個不真實世界的願望還留在你心中。你似乎是醒著,但你所看到的只不過是你在夢中所看到的同一個世界的另一個形式。你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做夢上。你睡著的夢和醒來的夢有著不同的形式,僅此而已。它們的內容是一樣的。

于是,它(自我)的要求可以簡單概括爲:“尋找,但不要找到。”

恐懼和愛是你所能有的唯一情感。

得救的秘密就在于:你這樣做是在攻擊你自己。無論攻擊的形式如何,都是如此。無論是誰充當敵人和攻擊者的角色,還是如此。無論表面上是什麽導致了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和苦難,依然是如此。因爲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在做夢,你就不會對夢中人作出反應。隨他們怎麽可恨和惡毒,他們都絲毫影響不了你,除非你無法認出這是你做的夢。

世界並不存在!這是本課程所要教導的中心思想。並不是所有人都已准備好接受這一思想,但每一個人都必須盡其所能地讓自己走向真理之路。他會走回頭路,並且越走越遠,也可能往回走幾步,然後又再回頭。

但療愈是給已准備去認識世界並不存在、並現在就能接受這門課程的人的禮物。當他們已經准備就緒,這門課程就會以他們所能理解和認出的形式呈獻給他們。

施展奇迹者的唯一責任就是接受他自己的救贖。

你所看到的是你所思所想的反映。而你的所思所想也只反映了你決定自己想要看到什麽。

本課程的唯一目的就是提供一種讓一些人能找到他們自己內在導師的方法。

不要再向你的外在尋求了。因爲這必將失敗。偶像每倒塌一次,你就會哭泣一次。你無法在天堂所不在的地方找到天堂,而除了天堂之外,不可能有平安。

每一個來到這裏的人無不心懷一些希望,一些逗留不去的幻覺,或者一些在他自身之外有什麽能帶給他幸福和平安的夢想。

除非一個人能正視幻覺,否則他就無法擺脫其控制,因爲不願面對幻覺正是保護它的方法。無須躲避幻覺,因爲它們不可能是危險的。我們已作好准備來更仔細地審視自我的思想體系,因爲只要在一起,我們就有足以驅散它的明燈。

寬恕就是認識到,你以爲你兄弟對你做的事其實未曾發生過。寬恕並不是原諒罪過而使它們成真。寬恕是看到罪並不存在。當你這樣去看,你所有的罪就都得到了寬恕。

在另一方面,寬恕是甯靜的,靜靜地什麽也不做。它既不觸犯真實存在,也不尋求把它扭曲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它只是觀察、等待、不評判。不願寬恕的人必定會評判,因他必須爲自己無法寬恕而辯護。但是,願意寬恕自己的人則必須如實地接受真理。

奇迹會證明,你是在做一個夢,而夢的內容並不是真的。這是對待幻覺的關鍵一步。當一個人認識到他一手制造了幻覺時,他就不會害怕它們。他原本將恐懼牢牢抓住不放,因爲他並不知道他就是這個夢的作者,而非夢中人。

開悟只是一種認知,而根本不是一種改變。

你的複活就是你的再度覺醒。

我們說:“上帝永在”,而後我們便緘默不語,因爲在這種知識中,言詞毫無意義。沒有唇舌可以談論它們,心智的任何一部分也無法足夠明晰地感覺出它現在所覺知到的並不屬于它自己。它已經與它的神聖源頭連結了。與它的神聖源頭本身一樣,它只是存在。

天堂並不是一個地方或狀況。它只是一種對全然一體性以及除此之外什麽也不存在的知識的覺知;在這一體性之外別無其他,在它之內也別無其他。

一體性只是上帝永在的觀念。而在上帝的存在中,祂包含了一切。除了祂之外,心智無法保有任何東西。

當你遇到任何人,都請記住這是一次神聖的相遇。你如何看他,你就會如何看你自己。你如何對他,你就會如何對你自己。你如何想他,你就會如何想你自己。決不要忘記這一點,因爲在他身上,你不是找到你自己,就是失去你自己。

(以上文摘內容由納新、萬源一翻譯)

六、修持和應用

具體修持《奇迹課程》這個法門最根本的指導就在于《奇迹課程》內容本身,書中本身就有對如何使用和利用這本書的具體指導。書的三部分,《正文》就好似大學裏的理論教材,它爲《學員練習手冊》的使用提供了基礎框架;而《學員練習手冊》就好像是實驗,它將《正文》的理念加以應用,以化解我們先前的看的方式並讓我們獲得正確的認知;而《教師指南》就像是研究生班,它講了《奇迹課程》的推廣(擴展),及其作爲教師所必須具備的素養。

《奇迹課程》的學習的關鍵是學習者是否打內心准備好了從人生的夢幻中醒來,是否覺得任何外在的道路都無法真正解決終極的問題,也就是要有一顆小小的願心。當然並不是要求所有學習者都有這個層面的認識才能修《奇迹課程》,但要真正地進入,並將它作爲自己終身的修行法門,這種認識是必不可少的。

一旦有了這個願心,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特質,從三個部分的任一部分開始。但終究要成爲上帝之師(書中對爲了進一步學習而願意去教學的學員的稱呼),完整地做一遍《學員練習手冊》是必不可少的。隨著操練學習的不斷深入,學員會因自身的平安喜悅的增長而爲《奇迹課程》的超凡智慧所折服。也會感謝作者爲我們精心設計出這麽一套具有實操性,結構又這麽缜密完美的課程。

《正文》部分分爲三十一章,這些章節標題是後來編輯時插入的,方便我們提綱挈領地閱讀。一般講,應該按照章節的順序進行閱讀。但因爲前五章在編輯是被刪除了很多內容,所以閱讀時有些不連貫。所以大家可以參考閱讀《奇迹課程原稿》(網上東山雅敘有翻譯)。

《練習手冊》分爲三百六十五課,要求你每天一課地練。它主要分爲兩部分,上半部分旨在化解你目前對世界的看法。下半部分,則爲你提供新的正見。這部分的設計分十四個主題,讓你對這些《奇迹課程》中的主題有一個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認知,雖然這些詞彙還是按我們先前的詞彙。在練習一輪之後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隨時隨機地閱讀了。在此之前還是要按照書中的指引,不要超過一課。

也有很多人是直接從《教師指南》著手進入的,因爲它是以更實用的問題爲結構寫作的,比較單線條,簡潔易懂,而且篇幅較短。讀者可以一開始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閱讀,或者在閱讀正文和做練習的同時針對所碰到的問題來挑選閱讀。

《奇迹課程》的研修還有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參與共修。畢竟和兄弟的結合是寬恕的重要方式,人際關系是寬恕的方面。另外,彼此的提醒和幫助或者說是共修,也是靈性成長中的重要一環。因爲《奇迹課程》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靈修體系而認爲它應該完全靠自修,那麽是對它的一大誤解。《奇迹課程》重視的是根本的覺醒,強調的是心態的轉變。因此任何對形式上的執著都是和它的精神背道而馳的。

除此讓我們達到覺醒的終極目標之外,《奇迹課程》可以具體應用在衆多領域:

首先,《奇迹課程》是一本有關終極治療的書,國內外很多心理咨詢師、治療師都從它的智慧獲得靈感。因爲就《奇迹課程》而言,只有寬恕才是真正的救贖和治療。人和宇宙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病態。這種終極層面的指引肯定是各種治療法門必然的參考指引。

其次,它還是本輔導人際溝通的手冊。因爲《奇迹課程》的主要道場在于人際的溝通——寬恕我們的兄弟,因此無論何種人際困擾(父母課題、親子教育、親密關系等)都能在書中找到恰當的指引。

再次,因爲奇迹課程對人類心智的描述太爲深刻具體,所以它的原創性的思想給了很多心靈工作坊的老師以極大的靈感,像《當下的力量》的艾克哈特等等心靈大師都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靈感。

另外,隨著《原版奇迹課程》和《奇迹課程原稿》的流出,未被刪節的很多材料也給了奇迹學員更多的具體指引。比如在心理學、性(“性是奇迹學員必須懂得的領域”)等方面。

七、版本和流派

肯尼斯•霍布尼克(Kenneth Wapnick)是《奇迹課程》發展曆史中不得不提的重要老師。同樣有著心理治療背景的他,不僅在協助海倫編輯《奇迹課程》正式出版(1976年)上有重要的貢獻,而且以他清晰的邏輯思維和超強的記憶力,將多維、交響樂式的《奇迹課程》所描述的理論用淺白、線性的思路整理出來,爲更多的人深入《奇迹課程》的精髓提供了方便。

《奇迹課程》在編輯完善和傳播過程中主要有三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奇迹課程原稿》(URTEXT),它是海倫根據聽寫記錄的原始速記稿件,在比爾的打印稿後重新打印的。這個版本的特點是全面完整、流暢有趣、忠實地記錄了內在聽寫記錄的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刪節和改動。
第二個版本是《原版奇迹課程》(也叫HLC版,或者耶稣奇迹課程 Jesus’ Course in Miracles)因爲這是海倫和比爾贈送給著名靈媒埃德加•凱西(Edgar Cayce)的兒子休•蘭•凱西(Hugh Lynn Cayce),作爲對他給《奇迹課程》筆錄的支持的感謝),這個版本是比爾和海倫根據耶稣的指示,糾正了些記錄錯誤並刪除了一些太過個人化的內容,同時增加了章節標題。
第三個版本指的是現行《奇迹課程》的第一(1976年版)、第二版(1992年版)和第三版(2007年版)。這個版本是肯尼斯加入後覺得《奇迹課程》還應該進一步編輯完善,于是他和海倫共同編輯,刪除了和《奇迹課程》沒有直接關系、耶稣單獨針對海倫和比爾,爲了幫助他們順利進行記錄而涉及的一些相關議題(心理學、性、凱西資料、宗教、教育等)的內容。但這個版本最重要的變動是編輯者似乎超過了耶稣的編輯指示——刪除只針對海倫和比爾的內容,並且糾正一些記錄錯誤——而試圖把《奇迹課程》的前面部分寫得和後面風格一致,語言上更文绉绉,甚至更強調詞彙概念的准確而犧牲了方便讀者入門的考量。這三個版本的逐後的版本都比前面的內容逐漸減少。

因此當在2000年左右《奇迹課程原稿》和《原版奇迹課程》相繼流傳出來後,引起了《奇迹課程》領域的軒然大波,因爲先前肯尼斯在《海倫傳》等資料中只是說後來的編輯只是做了極其微小的改動,經常爲一個標點符號而爭論不休。
而實際上有那麽多材料被刪除了(特別是前五章,有近20%),因這些材料是耶稣爲了方便作爲心理學家的海倫和比爾接受《奇迹課程》的而寫的,這樣就使得一般的讀者更難去進入本來已經以晦澀而著稱的《奇迹課程》。

不過公平地講,雖然目前標准版本的《奇迹課程》和耶稣原來的傳導有一些差異,但這些差異畢竟還是不大的,基本不影響原書的思想體系的表述,也不影響我們學習和深入。特別是現在,我們還能對照其他兩個版本進行參照了解。在未來更完善的版本出來之前(因有些海倫的速記資料目前還是沒有公開),特別強調這個版本的缺憾反而會妨礙我們對《奇迹課程》的深入學習(我們在翻譯大陸的《奇迹課程》譯本時會以第三版爲藍本,適當補充前兩個版本中被遺漏的珠寶,力爭給讀者一個最全面的了解)。

在這些版本爭論的同時,心靈平安基金會和“盡心教會”(Church of the Full Endeaver) 從1996年開始的的版權官司也在2004年有了定論,紐約州斯威特(Sweat)法官判決《奇迹課程》第一版沒有版權(主要基于在第一版正式出版前,朱迪已經爲宣傳而作了免費的推廣流通,當然也基于輿論和各自辯護上的考量),並且“ACIM”縮寫也不再享有商標待遇。這對廣大的《奇迹課程》學員和老師都是莫大的福音,大家都不必再擔心因爲多引用了些《奇迹課程》的原文而收到法院的傳票了。

對此根據《奇迹課程》著名老師 大衛•霍夫梅斯特(David Hoffmeister) 近來比較合乎情理的通靈解釋是:《奇迹課程》在剛出來時,爲了防止他人以自己的理解而對《奇迹課程》作扭曲的編輯,所以耶稣指示海倫找朱迪(Judy Whitson)成立心靈平安基金會保護《奇迹課程》的版權,在三十年後,當《奇迹課程》的內容得到充分的保護,聖靈早已設下伏筆使《奇迹課程》可以進入公共開放領域,並使另外兩個版本也躍入公衆視野,讓《奇迹課程》如同先前的《聖經》一般去影響世界,而不受世俗限制。

作爲《奇迹課程》最主要流派的肯尼斯,其講解《奇迹課程》的風格和和其編輯《奇迹課程》風格當然是一脈相承的。他重視《奇迹課程》理論的把握和傳遞,提出“層次混淆”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在《奇迹課程》書中有另外的含義;另一個他發揮的概念是“抉擇者”),並試圖以兩個層次(在認知層次又繼續用正確和錯誤心智的兩種態度去看)的眼光來看待和解釋整個《奇迹課程》,並特別強調以比喻的心態去看《奇迹課程》中對上帝、基督和聖靈擬人化的描述,這對廣大學員深入理解其理論是非常有幫助的;甚至,因爲《奇迹課程》最重要的特點是它區別于絕大多數靈修體系的純粹非二元的理論,所以這種強調其實是絕對必要和非常重要的。但正如《奇迹課程》詞彙解析篇中所說的,“本課程關注的是救贖,而非遣詞造句的准確性”,所以如果太過強調語言和邏輯上的准確性時,課程的理念和讀者的親切和深入的程度就被淡化了。就像“太陽從東邊升起”的說法肯定沒有“地球圍繞太陽轉”准確(當然從廣義相對論的角度而言所謂轉動的說法也是無稽之談),但生活中不這麽說反而更麻煩。因此,肯尼斯的講課和文章比較骨感,沒有和生活結合的血肉感(有人形容說“榨不出一點油水”),基調有些冷,更偏重對理論的邏輯闡述。當然這樣對理解課程的理念肯定是有幫助的,但這也擋掉很多不是太頭腦的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強調理論的傾向也會是種障礙。但無論如何,肯尼斯的文章無疑是我們深入理解《奇迹課程》理論的重要階梯,其思路的宏觀連貫和精密准確,將《奇迹課程》的理論抽絲剝繭地闡述出來,很難相信未來能有出其右者。

當然要達到寬恕的效果則還是要多看《奇迹課程》優美動人、具有多重象征和動機闡述的原文。因原文的寫作是爲了最大限度地轉變我們的思想體系,所以對它真正的投入你會發現完全超越了所有我們後來的人爲解說。比如雖然《奇迹課程》的理論毫不含糊地指出上帝對我們自我的妄作一無所知,但書中還是有很多把上帝擬人化的描述,說我們是在祂的看護和照顧和愛中,基督的手輕輕地拍著我們的肩膀。

羅伯特•佩裏 (Robert Perry)及其一些和羅伯特所見接近的奇迹教師所在的“救贖圈”(Circle of Atonement)是《奇迹課程》教學的另一重要流派。這個流派的主要特點是:

一, 更以原文爲依托,強調原汁原味地去理解耶稣的教導是什麽,而非以自己理解的理論去重新審視《奇迹課程》講的是什麽。這種態度對保持原著和讀者的親切性肯定有較大的幫助,但如果沒有從終極層面去把握《奇迹課程》的核心——真假的區別性(如肯尼斯所爲),也就稀釋了《奇迹課程》這壺陳酒。肯尼斯和羅伯特就好像是日心說和地心說的兩極,日心說肯定在描繪上要比地心說准確深刻,但過份強調日心說會使得理解顯得繁複,和現實有些脫離;而過份強調地心說則會失去很多深刻的見地,而無法施展寬恕無爲的無形之招。還好耶稣的原文是不拘泥于這些理論的,它的重點是在救贖上,他以實用和導向體驗爲其最終的考量,畢竟用語言來描述不可說的真相,描述得再好,終究也只是種近似。
二, 強調去行、做(Do)奇迹,而非只是“不假評判地觀看”。因爲在《奇迹課程》原稿中,有不少要求做的文字(這些都在後面的編輯中被刪除了),因而“奇迹課程”的“不做(Undo)”其實完全是在心態層面而非在行爲層面,所以其實刻意地去片面強調無需任何作爲,其實也是一種執著。因爲人只要還在身體中(雖然人的真實本性從來就沒有投入到身體中),就不可能不做。所以羅伯特的教導可以看做是對肯的說教的一種補充和豐富。事實上去做什麽,並不會影響我們如何去看,“做”只是“看”的自然延伸和結果。

三, 強調《奇迹課程》並非是一門自修(Self study)的課程,他的主要依據是《教師指南》部分有對《奇迹課程》學習和推廣的具體論述。而《奇迹課程》全文也從來沒有提到它自己是門“自修”的課程。按照羅伯特的看法,最合適的教學方式是如《教師指南》所描繪的,在一個學員有意學習時,他會因爲《奇迹課程》的傳播緣分而結識一位適合他的老師,而幾年之後待他也進入奇迹的法門之後也開始成爲這樣一位老師。因而其所在的救贖圈試圖建立一個奇迹學習的大系統,在其中能讓書中的方式真實地在現實層面展開。

四, 救贖圈的老師更鼓勵學員閱讀比爾所編輯的《原版奇迹課程》和未經編輯的《奇迹課程》原稿,雖然爲了便于教學,他們還是采用經過海倫和肯尼斯編輯的通用版本作爲教學用。

大衛·霍夫斯梅特(David Hoffsmeiter)
大衛是國際奇迹圈中負有盛名的奇迹教師,幾乎各種國際奇迹大會的邀請嘉賓名單中都有他的名字,他也應邀前往了近三十個國家來分享他的奇迹教導。他最大的魅力是將奇迹精神活現了出來,讓其音容笑貌和言行舉止都成爲寬恕的彰顯。所有這些都源于在他勤奮閱讀了五年的《奇迹課程》後聆聽到了耶稣的聲音,只是這個聲音不再是通傳另一部《奇迹課程》,而是教導他如何去修,如何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互動的方方面面都聽從祂的指引。在這個聲音的指引下,他去參加一個又一個的奇迹讀書會,將如何理解《奇迹課程》用最淺白直接的語言描述出來,爲很多奇迹學員深入奇迹修行提供了捷徑。閱讀了他的資料後你會發現,他所講述的完全是純粹的奇迹的不妥協的非二元教導,但用的是更貼近實操的方式。他的主要貢獻在于:

一,制定了兩個在他所創建的奇迹社區裏遵循的修煉原則:沒有私人念頭和不取悅他人。這兩個原則其實是《奇迹課程》根本原則“真實的一切,絕不可能受威脅;不真實的一切,根本就不存在”的現實翻版和具體應用。在以這兩個原則爲指導的分享中,奇迹共修者都逐步通過對在幻覺層面我們的心其實也是一體的而對終極的一體性産生體認和向往。
二,提出了心智五個層次(欲望、信念、思想、情緒和認知)的劃分,厘清了從欲望到認知這一步步地形成過程,從而把新時代的“你創造了自己的現實”和奇迹的形而上理論作了整合,自然得出了“目的是唯一的選擇”這個結論,從而指明了“寬恕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發願的過程”的修奇迹的捷徑。因爲雖然《奇迹課程》重要的並不是理論,而在于“和聖靈一同去看自我(恐懼)”,但很多人在面對耶稣對自我徹底剖析時忘了請教聖靈,而執著于用自我去挖自我,以爲寬恕的藥方是自我所能配出來的,于是就修得很苦,繞了彎路。
三,從他自己的身體力行,讓人們看到,的確可以按奇迹課程的修行而達到完全聽從聖靈的喜樂之境,而且完全按照靈性的法則來生活、自由地給于和接收是可以做到的。這給了廣大奇迹學員以無比的信心和力量。

2011年底,他應邀來到中國大陸作工作坊,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的兩個原則也引發了大家分享私念的共修熱潮。相信隨著他的持續關心支持,國內的奇迹事業會得到更快的發展。他的主要著作:通過《奇迹課程》而覺醒


葛瑞•雷納(Gary Renard)

因爲《奇迹課程》的深澀難懂,所以問世三十多年來,雖然有有不少非常具有推廣力的作家,如瑪麗安•威廉遜(Marianne Williamson)和吉拉德•G•簡頗斯基(Gerald G. Jampolsky)和理論非常純正有深度的教師(如肯尼斯•霍布尼克和羅伯特•佩裏),但他們的教導不是過于簡單而沒有抓住要領,要不就過于理論化而繁複,所以《奇迹課程》對廣大靈修愛好者而言終是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女郎,知其曼妙卻未曾識其真面目。

在這種背景下,耶稣的兩個昔日門徒便化身爲兩個高靈,來到了葛瑞的面前,向他介紹《奇迹課程》的精髓。曆經十七次會面九年時間,葛瑞終于把對話記錄整理成一本名爲《告別娑婆》“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Universe”的書。這過程究竟真假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內涵的極具說服力。整書行文幽默睿智,將極其深刻的非二元的智慧用形象調侃的語言表達出來,道出了《奇迹課程》真正的主旨,也更確定了耶稣就是它的作者。

它的出現就像雨後甘霖,極大地滿足了廣大奇迹學員渴望了解《奇迹課程》究竟要說什麽的需求。葛瑞那種親切熱情、樸實中肯的風格一掃先前肯尼斯將《奇迹課程》理論講得冷冰冰的傳統,像一股暖流一下子湧入奇迹學員渴望的心田。如果說《奇迹課程》是部交響樂的話,《告別娑婆》就像是一部室內樂(的確白莎、阿頓和葛瑞就像是三重奏,而先前其他大衆化老師就像是輕音樂),把寬恕的主題用各種方式生動地呈現出來了。就像室內樂的多重奏雖然就體制而言沒有交響樂那般龐大複雜,但重要的主題動機都能夠深入而不像輕音樂那樣淺化。因此它引起的反響是巨大的,有人把它認爲是一百年來最偉大的靈性作品,更有很多研讀《奇迹課程》多年而不得其要領的學員經由它再次捧起了那本藍色磚頭。葛瑞的最大的傳播特色還在于他現身說法地分享自己寬恕的真實經驗,而非只是理論的灌輸,他以他和兄弟一起的平等心,而非高高再上的特殊性。隨著葛瑞的繼續寫作(以後又出了《斷輪回》等)和在各地舉辦工作坊,他的推廣《奇迹課程》的影響還將繼續擴大。比起以上兩位奇迹教師,葛瑞的風格是全方位的,適合各階段的奇迹學員。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盡心教會”打贏了和心靈平安基金會的官司,但並不代表它所走的《奇迹課程》的教學路線就是正確的。因爲其教主(號稱奇迹大師 Master Teacher)明顯曲解和利用了《奇迹課程》的教導,而成立了一個在奇迹圈子中公認爲幼稚可笑的教會,並居然還能糊弄不少初入此道的人。這只能顯示聖靈還是會善用所有的人,在爲廣大奇迹學員謀得福利的同時,也讓他們也明確看到什麽是修習《奇迹課程》的反面教材。

總之,相較而言,肯尼斯•霍布尼克和羅伯特•佩裏是《奇迹課程》法門這個梯子兩個階段的老師。肯尼斯更適合具有高根器的高級學員,屬于在梯子的高級階段的指引,而羅伯特更適合廣大入門者。大衛則是教導如何活出奇迹的活生生的榜樣,他的教導更直接簡單,而葛瑞則是橫空出世的奇迹推廣大師,它適合人群更廣。當然,對《奇迹課程》的修持,其實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正確道路,每個學員都能按照自己的風格和喜好選擇在某個時間點適合自己的老師學習,而在對《奇迹課程》深入後,也完全可以擔當起奇迹教師(上帝之師)的角色,以他的能力和願心以及所成長的階段而吸引有緣的學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也都可以將自己的特殊性轉變爲他的特殊職責。重點是看他是否將學員帶入真正的《奇迹課程》的修習,以及對其所引發經驗的體驗,從而走上化解自我的道路。

八、局限和推廣

任何一個靈修法門都有其局限之處,《奇迹課程》也不例外。
對中國的學員而言,它以基督教的語彙系統爲框架,首先就給大多數沒有基督教背景的人設置了一個文化和心理的門檻。其次,它的寫法還是偏向針對知識分子的,而且在行文邏輯上也是非常公認地難懂,多用代名詞(因作者默認你是在非常投入、認真的狀態進行閱讀,當然也肯定在你的潛意識做功)。這對那些不是偏重缜密思考的人來說有一定的接收難度。最主要的是它在真理上毫不妥協,對非真之物的不存在性堅持到底,對自我也毫不姑息遷就,把自我的種種根本維生手段揭露得淋漓盡致,難免會引起一般人的畏懼。

在《奇迹課程》出版後,有很多根據它的靈感而創作的著作、法門,也有不少對它的簡寫而試圖推廣的努力,雖然也有很多成功的嘗試,比如恰克(Chuck Spezzano)的知見心理學(Psychology of Vision),保羅·費裏尼(Paul Ferrini)的《寬恕十二招》等,但要保留《奇迹課程》原有的療愈效果,要想取消目前《奇迹課程》所沿用的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思想體系,放棄上帝(God)的概念,以及它所提供的對自我的詳細深刻的描述,還是不太可能的。

從根本上說,它的純粹非二元的不妥協性既是它的最大特點,也是它受到排斥和非議的最主要因素。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都肯定還沒有准備好接受這樣的教導。就像釋迦摩尼所講述的《金剛經》,即便這麽多人助印推廣,但真能理解其意的人還是鳳毛麟角。所以《奇迹課程》在目前肯定是小衆的,要得到社會的公認還需要相當的時日。

但這並不是說只有靈性覺悟到了很高階段層次才可以修寬恕之法。《奇迹課程》這本書的寫就就是一個多維多層次的藝術品。對中下根器的人經由其帶領,也能發掘其善根,開發其智慧,從而對其純粹非二元的境界有所洞見。佛經是通過對各種根器的人分門別類,嘗試用各種方便善巧,而《奇迹課程》是通過一個可以細化到各種境遇的寬恕模型,它在方法論上這和中國傳統的易經以陰陽就能道天下有相像之處,因而善加引導,其推廣潛力不容小觑。

好在隨著國內國學熱的興起,對儒道佛等傳統文化信仰的研究也越來越興盛,而孔子自己闡述其教導的核心竟然是一個寬恕的“恕”字,而《老子》竟然也有和《奇迹課程》類似的非二元的形而上架構的描述(道法自然)。所以如果將《奇迹課程》在保持其獨立和完整的同時,縱深地和中國傳統文化作很好的結合,融入中國人的血液,完全有可能有較大的推廣。

《奇迹課程》的英文本自1976年發行以來發行了二百萬本以上(據心靈平安基金會主席朱迪透露),也已經有了十九個語言的譯本(還有八種還在翻譯過程中),甚至主流的媒體也經常對此報道(比如歐普拉Oprah 的脫口秀節目)。因此客觀地講,它在當今世界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雖然因其出世的本質,這個世界還沒有掀起一股對它的熱潮。

《奇迹課程》中文本第一版是在1999年出版的。最早傳入中國大陸是在2002年上海,在由納新創辦的心靈成長網(www.xlcz.com)所舉辦的第一屆心靈成長研討會上,美國心靈平安基金會委派翻譯《奇迹課程》的若水女士首次介紹了這個獨特的靈修法門,隨後若水老師相繼在全國各地開設研習會而使《奇迹課程》逐漸地爲越來越多的大陸心靈探索者所了解。在2009年,大陸自身的奇迹團隊也開始舉辦《奇迹課程》工作坊,並且著手重新翻譯符合大陸當前學術慣例的《奇迹課程》譯本。

耶稣之所以在兩千年後親自來向我們傳導一本書,而非通過某個人來樹立靈性權威,除了想通過此書來顛覆世間的思維方式外,也想同時顛覆世俗論資排輩、人爲傳承的教學觀念。甚至他選擇的第一個傳授者——海倫,至死都還沒有接受此書的觀念。教師指南中更直陳:教,就是爲了學。而這裏的教學就像每一個電腦上網後就都是互聯網的中心,平等地接受聖靈的教導。而對奇迹寬恕體驗的深淺、其修奇迹的方法駕馭的純熟靈活也和進入《奇迹課程》法門修行的時間、以及任何世間的特質無關。所以這種教學觀徹底顛覆了小我以自我爲中心、力圖操控、分正統和民間的傳播模式。而最大的權威也不再像以往的基督教會那樣,人爲地給大衆接觸真理添加中轉途徑和障礙,而是通過自我的化解而在傳遞過程中讓更多人盡早地直接通過《奇迹課程》找到自己內在的力量。

上帝祂雖然無所作爲,只是靜靜地等待、邁出最後一步把我們提攜到祂的懷抱,但祂創造了聖靈,幫我們化解通往祂的障礙;對《奇迹課程》的擴展也是一樣,我們不必硬推,只需等待,但我們可以作很多不用奇迹語言的鋪墊,讓更多人等待接受它作好准備。因爲最終來說,將它所引發在我們身上展現的奇迹延伸擴展出去,本來就是我們化解自身局限的寬恕經驗。《奇迹課程》的精神其實可以和很多的方面作結合,萬事萬物其實都是導向它的入口,關鍵是我們是否有這個覺悟能將它往終極方向引導。它就像在遙遠大海中的燈塔,耐心地等待著准備好回歸自己永恒的家鄉的遊子;又像我們每個人自己內在的聲音,當你有足夠大的願心去聆聽時就會聽到。而人類如果在這苦海中還有脫離的可能,那《奇迹課程》所闡明的寬恕精神必定是最終唯一的救贖之路。

延伸閱讀:

l A Course In Miracles (Foundation For Inner Peace );《奇迹課程》、《奇迹課程補編》(心靈平安基金會)

l 葛瑞:《告別娑婆》、《斷輪回》(台灣,奇迹資訊中心出版)

l 大衛·霍夫梅斯特(David Hoffmeister):通過《奇迹課程》而覺醒

l 若水:《創造心靈的奇迹》、《創造奇迹的課程》、《生命的另類對話》、《從佛陀到耶稣》(台灣,奇迹資訊中心出版)

l 保羅·費裏尼《寬恕就是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