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30年殺妻血海深仇,為何一夕化解?金庸《天龍八部》教我們的事:放下執念,才能解脫

30年殺妻血海深仇,為何一夕化解?金庸《天龍八部》教我們的事:放下執念,才能解脫

2018.11.02

撰文者 吳孟翰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書名典故出自佛經,指的是8種神道怪物,祂們常在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參與聽法,而小說主角段譽出生於佛國大理,自幼即有佛緣悟性,故事橋段更常有作家對佛學與人生的理解。其中,貪、嗔、癡三毒無一不具的吐蕃國國師鳩摩智的「大徹大悟」便是其中一例,不過,所以放下,實是因為痛過。

小說中的鳩摩智聰慧過人,但為人高傲自負,癡迷武學,狂熱追求至高武功。後來,他因錯學少林72絕技,走火入魔,導致內息大亂膨脹,全身欲炸,最後在與段譽的纏鬥中,這股體內奔騰鼓蕩的內力被段譽的「北冥神功」吸去,從此武功盡失。在歷經死劫後,鳩摩智幡然悔悟,終成一代高僧,此後廣譯天竺佛家經論而為藏文,弘揚佛法,度人無數。

當時,鳩摩智本來是陪同吐蕃王子到西夏國爭奪駙馬之位,在看透人生真諦之後,段譽曾問他今後何往,他微微笑道:「世外閒人,豈再為這等俗事縈懷?老衲今後行止無定,隨遇而安,心安樂處,便是身安樂處。」這句鳩摩智的頓悟名言被書迷津津樂道。

雖說,鳩摩智原是個大智大慧之人,佛學修為也十分睿深,但若未曾經歷生死大關,他真的能身心安樂?鳩摩智曾說,若不是段譽吸去他的內力,他已經瘋狂而死,他武功雖失,性命尚在,還得感謝段譽的救命之恩。由此可見,武功與性命,在此時的鳩摩智心中已有明確輕重,因為瀕臨死亡的經驗很痛,他才懂得了放下。

該書中因為痛過而放下的人物不只鳩摩智一位,慕容博與蕭遠山也是此中人物。兩人先後被少林寺的無名掃地僧「一掌拍死」點化之後,竟能化解長踰30年的仇怨,更互以內力助對方療養內傷,最終皈依佛門,兩大梟雄豪傑的王霸雄圖與血海身恨,於此盡歸塵土。蕭遠山與慕容博的武學修為與執著心均不亞於鳩摩智,兩人因痛過而放下的心境轉折值得一說。

慕容博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大燕皇族後裔,一生矢志復國,為挑撥宋、遼兩國,從中謀取漁翁之利,他假傳音訊說契丹武士要大舉來少林寺奪取武學典籍,身為武林龍頭的少林寺於是率領群雄於雁門關外伏擊,卻錯殺了回雁門關省親的蕭遠山妻子與其族人,種下了蕭遠山與中原武林,尤其是和始作俑者慕容博之間的超過30年的血海深仇,雁門關一役也貫穿整部小說。

在雁門關一役後,慕容博為在暗中繼續策劃復國大業,以假死遁世,和劫後不死的蕭遠山先後潛入少林寺偷學武功,兩人在之後的「少室山大戰」中才又重回世人面前。在少室山上,蕭峰與慕容復分別與各自的父親蕭遠山、慕容博重逢,蕭氏父子與慕容博之間的仇怨也該到了結時候。

當時的慕容博因長年強練少林武功導致內傷,發作起來痛不欲生,已到久病厭世程度,他因此提議,希望能以自己的性命為條件,換取已身居遼國南院大王的蕭峰出兵相助其子慕容復興復大燕。此時的慕容博已有死志並不懼死,心中的第一件大事還是興復大燕。不過,在接受了掃地僧「龜息療法」死而復生之後,他才真正明白生死之重,王霸之輕,悟出了「庶民如塵土,帝王亦如塵土。大燕不復國是空,復國亦空。」的大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