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裡,有一句話說「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這句話叫人很難了解,菩提是清淨的正覺,為甚麼清淨的正覺又說是染污的煩惱?
煩惱是妄想、無明,為甚麼又說妄想、無明的煩惱就是正覺的菩提?
怎麼好的說是壞的,壞的說是好的?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把是說成非,把非說成是,這簡直就是非好壞不分了嘛!
像「煩惱即菩提」如此深奧妙理,可用下方的比喻來說明:
鳳梨是一種水果,當鳳梨才摘下來,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只要你咬一口,「哎喲!好酸喔!」
但是,經過了和風的吹拂、太陽的照射之後,你再去吃它,「哎喲!好甜喔!」
鳳梨怎麼一下子從酸變甜了呢?這甜是從那裡來的呢?
甜是從酸來的。由此可知,甜和酸,並不是兩個東西,而是同一物。
同樣的道理,煩惱和菩提也是一體二面;
迷了,就是煩惱,
悟了,就是菩提;
離開煩惱之外,別無菩提可求。
因此,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煩惱和菩提又如海水與波浪,波浪因何而來?
是由水而來的,離開了水,就沒有波浪。
波浪就等於煩惱,從洶湧澎湃的波浪裡面,我們可以知道水的本性是平靜的。
所以,在煩惱的裡面,我們知道它有一個清淨的自性菩提。
人之所以煩惱執著、不能清淨,都是心的作用,
污染者心,生滅者心,動搖者心,機巧者心,妄想者心。
佛法千經萬典,其實全在究明我們的心性,明白本心自性所在,
要能明理、改脾氣、去毛病、滅無明,
才能讓心性回復本來的清靜澄明。
菩提出自於煩惱,人間有煩惱的地方,才能修煉出菩提自性,
煩惱和菩提之不同,惟在心的作用。
真正的「看破紅塵」非指「深山古剎,佛卷青燈」要人遠離現實世界去修行,
而是「身在紅塵火宅,心性卻不染著」的真義。
修行者如果離開紅塵去修佛法,反而更無法「轉煩惱為菩提」!
轉煩惱為菩提,絕非外圍工夫,而是從心性根本去改變一個人。
以下濟公活佛所做一首詩偈,是為「煩惱即菩提,火宅證蓮華」之真義。
愛網無關愛不纏,金田有種種金丹,
禪心要在塵中淨,功行終須世上全。
煩惱脫於煩惱際,死生超出死生中,
不能火裏生枝葉,安得花開火裏蓮。
這句話叫人很難了解,菩提是清淨的正覺,為甚麼清淨的正覺又說是染污的煩惱?
煩惱是妄想、無明,為甚麼又說妄想、無明的煩惱就是正覺的菩提?
怎麼好的說是壞的,壞的說是好的?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把是說成非,把非說成是,這簡直就是非好壞不分了嘛!
像「煩惱即菩提」如此深奧妙理,可用下方的比喻來說明:
鳳梨是一種水果,當鳳梨才摘下來,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只要你咬一口,「哎喲!好酸喔!」
但是,經過了和風的吹拂、太陽的照射之後,你再去吃它,「哎喲!好甜喔!」
鳳梨怎麼一下子從酸變甜了呢?這甜是從那裡來的呢?
甜是從酸來的。由此可知,甜和酸,並不是兩個東西,而是同一物。
同樣的道理,煩惱和菩提也是一體二面;
迷了,就是煩惱,
悟了,就是菩提;
離開煩惱之外,別無菩提可求。
因此,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煩惱和菩提又如海水與波浪,波浪因何而來?
是由水而來的,離開了水,就沒有波浪。
波浪就等於煩惱,從洶湧澎湃的波浪裡面,我們可以知道水的本性是平靜的。
所以,在煩惱的裡面,我們知道它有一個清淨的自性菩提。
人之所以煩惱執著、不能清淨,都是心的作用,
污染者心,生滅者心,動搖者心,機巧者心,妄想者心。
佛法千經萬典,其實全在究明我們的心性,明白本心自性所在,
要能明理、改脾氣、去毛病、滅無明,
才能讓心性回復本來的清靜澄明。
菩提出自於煩惱,人間有煩惱的地方,才能修煉出菩提自性,
煩惱和菩提之不同,惟在心的作用。
真正的「看破紅塵」非指「深山古剎,佛卷青燈」要人遠離現實世界去修行,
而是「身在紅塵火宅,心性卻不染著」的真義。
修行者如果離開紅塵去修佛法,反而更無法「轉煩惱為菩提」!
轉煩惱為菩提,絕非外圍工夫,而是從心性根本去改變一個人。
以下濟公活佛所做一首詩偈,是為「煩惱即菩提,火宅證蓮華」之真義。
愛網無關愛不纏,金田有種種金丹,
禪心要在塵中淨,功行終須世上全。
煩惱脫於煩惱際,死生超出死生中,
不能火裏生枝葉,安得花開火裏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