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9日 星期一

奇蹟課程的「罪」

問:
新時代 努力推翻宗教所強調的「人是有罪的」觀念,為什麼《奇蹟課程》卻如此強調罪咎的問題,好似更加肯定了罪的存在,這不是與新時代的精神背道而馳嗎?


答:
我記得你好像問過這一問題了。也許那時我以為這是不說自明的,等你讀進《奇蹟課程》以後,這種誤解會自然消解,故沒有多作解釋。既然你再度提起,我也確實聽到有一些新時代讀者發出類似的疑問,不妨藉此機會,把這問題徹底澄清一下吧!

事實與你擔心的恰好相反。你不需要讀整本書,只要翻個幾章,便不難發現,每當「罪」(sin)字出現時,《奇蹟課程》不是直接否定它的存在,就是間接修正小我死抓著它不放的錯誤。

上主之子能夠犯錯,能欺騙自己,甚至會行使心靈的能力而與自己為敵。但他無法犯罪。不論他做什麼,都不可能改變他的實相,也不可能使自己真的變成有罪……(T-19.II.2:1-3)

還有什麼比這句話否定得更徹底的?

雖然人在神的眼中,依舊純潔無罪的,並沒有取消小我根深柢固的「罪咎」心態 (guilt)。反之,「執著於罪」已經變成了小我的人生信條,它的一切自衛措施都是建立在這虛幻不實的前提上的。

在小我所有嚴陣以待的堡壘中,沒有一塊基石比認為罪是真實的這一觀念受到更嚴密的保護了;這觀念乃是上主之子把自己重新改造後的自然結果,這就成了他的真相。對小我而言,這不是什麼錯誤。這是它的現實…是他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T-19.II.7)

Guilt 一般人翻譯成內疚,我因「疚」最終是源自於「罪」的觀念,所以我把 guilt 翻譯成「罪咎」。

近幾年來,我發現,中國人都不否定「內疚」的存在,卻對「罪」字感到陌生與抗拒,因此我在簡體版《奇蹟課程》中已把「罪咎」改為「內疚」或「內咎」了。

不論是罪咎也好,內疚也好,它是人類與生俱來對自己最深的感受:我是不圓滿且有缺憾的,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me!

因此,罪的問題並不難解決,神說:「你無罪」,我們就無罪了。

然而,這一句話雖已撤除了「罪」的存在基礎,卻無法撤除人類心中的「疚」,因為我們願意如何看自己,乃是我們的選擇

讓我再用聖經中「浪子回頭」的故事來做個比喻,作父親的知道孩子對外面的花花世界感到好奇而離家出走,並沒有責怪他,也沒有派人去找他,因為他知道倦鳥會知返的。但這並不足以安撫這個浪子揮霍了家產而流浪他鄉時的愧疚,他認定父親會跟他算舊帳,因此再苦也要在他鄉混出個頭臉,才敢回家。

我們只需想一想,佛教徒不惜輪迴千百萬劫,不正是要把自己修得「有頭有臉地像個樣兒」才敢奢望涅槃嗎?這顯示了人心中的「咎」有多深,有多大!

那麼,你就會諒解《奇蹟課程》為什麼這般婆婆媽媽地講了一千兩百頁,不過是為了提醒這個浪子:「你沒有罪,也不必內疚了,接受我的愛,回家吧!」

有趣的是,即使聽了一千兩百遍,在潛意識裡,我們依舊像那位浪子一樣,一路上喃喃有詞地唸著:「父親,我對不起天,也對不起你,我不配作你的兒子,你就把我當作你的長工吧!」

你看到了嗎?人類內在「不堪」的感覺,並沒有因為神的一句「你無罪」而失去了它的魔力。

《奇蹟課程》指出,罪咎對小我有「致命的吸引力」,整個世界都是繞著「我們不夠好」這個感覺而運轉的。

我們一旦接受了「我無罪」的觀念,那麼小我的整套防禦措施豈不都被否定了?我們個體的存在與奮鬥還有意義嗎?難怪小我得使出渾身解數,抵制這個觀念。

我們的每個念頭,每個行動是這樣被「懼」與「咎」控制著,豈是幾句「我是光」,「我是愛」,就能扭轉得過來的?

這就難怪《奇蹟課程》要一天一課地日日叮嚀了,每天學習一點奇蹟心念,遲早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真的不差!

如果這些話還無法說服你的話,你只需要再念幾次奇蹟課程的「招牌」句子,便不難寬恕奇蹟課程的「罪」了:

「你仍是上主所創造的你」,你怎麼可能有罪?
「分裂不曾發生過」,你從何有罪?
「你什麼也不需要做」,正因你根本沒罪!


文/ 若水
原文於 2006/4/3 已發表於奇蹟課程中文部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