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讀書會若逐漸演變成了團體諮商,方向正確嗎?

     問:
      倘若讀書會或心靈成長課程,逐漸演變成了團體諮商,這是一種正確的方向嗎? 如何從奇蹟課程角度看待此事?

    答:
      讀書會藉著學員間的分享、聆聽與接納,會有心理復健甚至治癒經驗的副產品,但它的性質以及目的則與心理諮商有所不同。

      《奇蹟課程》的心理治療是自我治療,而非治療他人。我們對他人的幫助往往是間接的或不知不覺的。當自己接受了救恩而獲得治癒時,同時也為生命力作了一個見證,因著心靈與心靈之間自然的感通,使他人更容易接通自己內在的力量。這是一種感通,而非說服。

      《奇蹟課程》與心理諮商的另一個不同處,即是《奇蹟課程》的修行關鍵是練習在他人不完美或脆弱的表相下看出對方本來完美的真相以及百害不侵的能耐,藉此而體會到自己也具備了同樣的生命本質,使自己得以與他人一起獲得某種心靈治癒。

      心理諮商正好相反,它的前身是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屬於一種病理學(Pathology),醫師是以一種優越的身份以及專業的技巧,揭發小我否定與投射的伎倆,幫助病患找出隱藏的病徵。在心理分析下,沒有一個人是正常的。

      你可聽過這個笑話:一個人去心理診療所接受諮商時,如果他遲到了,諮商師會認會他有逃避的傾向 (Avoidance, Denial);如果他早到了,表示他可能有神經質的徵兆 (Neurotic);如果他準時到達,諮商師會懷疑他有強迫癥的傾向 (Compulsive,常被某種行為糢式控制);如果他提早離開,顯示他的抗拒 (Resistance),如果他賴著不走,表示他有依賴癥 (Dependent);如果他愛上了諮商師,則是情緒轉移 (Transference)。總之,只要你掉入這一領域,就是豬八戒照鏡子,怎麼照都不是正常人。

      雖然《奇蹟課程》同樣指出我們「神智不清」,才會做出種種害人不利己的事,(insane 這個字在全書中出現了 127 次),但它一再強調,著眼於病徵,不會帶來治癒或解脫的力量,指出別人的缺點或毛病,本身即是一種攻擊,削弱他人力量的手腕。當我們面對某些自覺一無是處或身染重病的朋友時,我們更應學習尊重,如果他還沒有準備好面對自己的問題,沒有人有權利強迫他去學我們認為他應該學的課程。

      許多歷經滄桑的人,痛苦成了他們的生命特質,「受害者」成了他們的在世商標,不論多麼悲苦,他們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所熟悉的世界的,因為那是他們心目中所擁有的唯一世界。我們最好只是陪伴在旁,耐心地為治癒、健康、幸福作活見證,直到他內心的恐懼消失,自願由痛苦中走出為止。

      心靈平安基金會最近出版了一本關於心理治療的小冊子,把《奇蹟課程》的治療觀念提綱挈領地作了一個綜合。如果讀懂了那本小冊子,我們大概就不會隨便去挖人隱私或自命輔導了。

    文/ 若水
    本文已收錄至《創造奇蹟的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