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具信心的三種態度

具信心的三種態度

有一則寓言講的是「石佛與石階」的故事,在一座山裡有著一間香火鼎盛的廟寺,其間供奉著一尊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大佛,人們要到這廟寺拜佛祈求,要踏上數百階由大理石切成的石階。

有一天,石階上大理石哀怨的問被鑿成佛像的大理石:「兄弟,咱們倆出身都是大理石,為何現在你被千人求萬人拜,我卻被千人踩萬人踏?」
大佛說:「當然如此!過程不同,結果當然不同。我是被千刀磨萬刀鑿,才能成一尊佛像。你卻只被兩刀砍,你就哀哀叫,現在當然只能被萬人踩。」石階默然。

這個故事說出了修行佛法者遇到了困境時,有無「確信、堅持」的差別。

在信仰的過程中有人只是停留在「祈求」功德利益的立場,疏忽了行、學人間革命的實踐,以致常在信心的過程中常會有「信心這麼久還是沒改變,要多久所祈求的才會改變?」這樣的懷疑。

一般接受信仰後會有三種模式,就譬如,有一座藏有金礦的山,想去開挖這金礦的人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當這人聽說這座山裡有黃金,二話不說就提著鋤頭上山,矇著頭就開始挖一直挖、一直挖,然而他所挖到的都是土石、砂礫,等到他感到力竭的時候,才自問這山到底有沒有金礦啊?到底還要挖多久才能挖到金礦呢?這種人是極容易放棄他一時熱衷追求的目標,而且時時常換、經常換。

第二種人,這人當得知這座山蘊藏著豐富金礦的消息,首先他先去印證這消息的正確性,也去做金礦蘊藏位置方向的定位,然後依據這方向開始挖掘,這人於地底挖啊、挖的當他遇到非常堅硬的地質時,他就調整方向選擇好挖的地質挖下去,這人方向三調、四調的他迷失了方向,結果這人如第一種人在挖了一段段時間後,也開始自我質疑「這山到底有沒有金礦啊?到底還要挖多久才能挖到金礦呢?」

第三種人,一開始即如同第二種人,資訊正確、方向正確,但是在中途遇到堅硬的地質他會堅持,就算這地質堅硬到無法面對而轉向時,這人的對金礦位置的方向從不迷失,轉向一陣子之後又調整到正確的方向繼續挖掘,因為他能持續正確方向,所以在沿途中能獲的接近金礦的證據(就是他能若干的挖到少量的的金子),因此這人能繼續的堅持終於他挖到的埋藏無窮盡的金礦。

這個譬喻即是說要清楚的認清信仰的「對境」,依此對境學習自我改革之道,堅持再堅持。

不管如何信心的態度只要能修正到第三種挖金的方式,就一定能感受到題目偉大的力量。

妙法祈無不遂,但正統的佛法不講神通,必須合於世間道理,才不會被投機者所惡用。大家都希望能像變魔術那樣快速解決煩惱,但是別忘了魔術都是障眼法,都是假的。而我們想要的幸福卻是真真實實,不要虛幻的。

至於祈求多久才會改變現況?這因人而異,因關係到個人宿命的深淺、是否有訂定明確的目標?是否有發大願行菩薩道?以及自己的一念和行動是否強而有力?所以學習正確的信心姿態很重要。

曾經聽過前輩一個貼切的譬喻:有的人的宿業像冷水、有的像溫水、有的硬的像冰塊,若同時在爐子上加熱,溫水當然比冷水和冰塊比較快燒滾,對不對?如果希望冰塊快點融化,火力就要加強,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大多數人都懷著僥倖的心理,期望能以最少的努力,得到最大的福報。這也算是一個妄念吧?!

若能先去除這個妄念,反而會有不可思議的轉變。如御書云:「譬春夏作田,雖有早晚,一年之中,必得收穫。」修行妙法一定會有收成,只是時間的快慢是由自己的“意念”和“行為”做決定。



(網路分享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