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候不是跟人在相處,是跟自己的期待相處,你不是跟人結婚,是跟你心裏的目標在結婚。」
問:我們經常說一個詞“七年之癢”,現在其實已經有新的詞了,叫“三年之癢”,甚至“一年之癢”,那麽如何在生活中經營自己的愛情?怎麽樣把“七年之癢”變成十年之癢,甚至一生都不癢?
答:體諒因緣帶來的一切
其實在我看來沒有所謂幾年之癢這一說,我覺得人一直在癢。
可能跟對方在一起三年、七年、十年,有些可能老夫老妻了,七八十歲才開始癢。
其實不是。是人一直心在癢,在一些適當的機會被誘發出來或展現出來。
人的心是心猿意馬的心,人的心是非常不安的狀態。
因為不安,所以需要很多的東西來讓自己安心。
為什麽我們需要錢?就是錢能夠讓我們安心。
為什麽我們需要一份工作?因為這份工作能讓我們有成就感,能夠安心。
我們為什麽要另外一半,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忍耐寂寞。
我們的不安會讓我們認為一直需要有個東西,來維繫我們的安全。
我們需要的東西一直在變化中,有時候需要的是物質,例如房子、車子,但還有一些東西是精神上的,比如知識以及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可是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來自於人想要借由這些東西來感覺安全。
人想要安全感這件事情本質上並沒有錯誤,我們有需要安全的本能,我們要體諒別人需要安全的本能,所以我們要體諒,世間所有的人都在不斷地追逐安全感,是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做。
明白了這件事情,我們就不會那麽容易譴責自己,也不容易譴責別人,
要知道每個人都有某種無可奈何。
可是佛陀提醒我們:對追逐安全感這件事要換一個角度看,不是說不能追逐安全感,而是要看這種追逐的本質是什麽?
佛陀認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緣所生,都是條件組合而成的。只要是條件組合而成的,都有可能在其中的某個條件產生一些變化的時候,導致結果產生變化。
現在我們看到的結果是有很多條件造成的,如果其中一個條件改變了結果也會改變。這不是一個想象,在生活中可以直接體會到。反過來說,你現在做的事情,都是為未來的任何一個結果注入了一個新的因,而未來的結果其實取決於我們現在注的因,所以這個過程不斷地在變化,因也在變化,所以結果也在變化。
我們要知道,我們所認為所謂的給我們安全感的東西是因緣造成的。
金錢也是,不是你想有錢就有錢,是有條件才能造成你有錢。
哪怕我們現在已經有錢了,這些錢不是都會一直在口袋裏。
既然是因緣造成的,所以一直在變化。
這就導致了“無常”的出現,因為因一直在變化,結果就不會一直不變。
既然是無常,就不可能把它當作永恒依賴的對象,我們可以暫時用錢來滿足安全感,但不能一直依賴它,因為錢會變化。我們也不可能依賴知識來造成永恒的安全感,因為這一刻的知識可能下一刻就成為另外一種陳舊的知識,不能為你所依賴。因為你依賴的東西在變化,所以你不可能永恒依賴它。
無形、有形的東西都是如此,婚姻關係也是如此,你的身體、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如此。在此時此刻,因為因緣,我們暫時需要所有這一切。只是有些東西依賴的時間久一點,有些東西依賴的時間短一點。
婚姻也是一樣。我們剛開始時沒有婚姻,後來有了婚姻。可是我們真的那麽需要婚姻嗎?婚姻對我們的價值是什麽?擁有婚姻之後,怎麽去面對婚姻,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對於已經擁有婚姻的人來說,要思考的是,婚姻對現在的你來說價值是什麽?
好像我們在日本租了一輛車,在日本開車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用這輛車。所以正在婚姻當中的人,要好好的去保養婚姻這輛車。萬一有一天離開了婚姻,並不是說主動離開它,而是說,總有一天我們必然會離開婚姻。
佛法講人生無常,人必然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們也必須要面對婚姻終究會離去的結果。我們要做到有一天願意離開它。這種心情用在生活當中,就是我們願意有一天終究離開它,可是在這一刻,我們願意好好珍惜眼前的婚姻關系,因為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安全感。
在婚姻當中,不管是一年、五年、七年甚至一輩子,我們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深深地和對方做心與心的溝通,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就不會導致過一段時間就覺得沒意思。
現在的人為什麽那麽容易去轉換一段關係?都是因為對這段關係有所期待。為什麽會離開這段關係?因為對這段關係的期待落空,如果對這段關係的期待一直滿足能夠滿足,就不太會輕易結束這段關係。
如果你對一段關係剛開始沒有期待,那麽你也不會那麽容易進入這段關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狀況。
我想提醒年輕人,我們以為結束了這段關系,進入下一段關系就一定會更好,事實上是不一定的。
也就是說,我們有時候不是跟人在相處,是跟自己的期待相處,你不是跟人結婚,是跟你心裏的目標在相處。
之所以會跟人結婚,是因為你認為他/她是你的目標,一旦你發覺他/她不是你的目標,就會甩頭就走。所以我們都只是跟我們自己的目標在一起,並沒有真正跟對方在一起,其實這是一個蠻自私的想法,如果是這樣,你這輩子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目標,因為目標會變。
我們之前講過,所謂的圓滿是無明的代名詞,人生沒有真正的圓滿,圓滿是你想象出來的,沒有完美的事情,但是有完美的態度,就是願意體諒和接納,體諒自己,接納自己,包容別人,接納別人。
文字:楊碩誠
問:我們經常說一個詞“七年之癢”,現在其實已經有新的詞了,叫“三年之癢”,甚至“一年之癢”,那麽如何在生活中經營自己的愛情?怎麽樣把“七年之癢”變成十年之癢,甚至一生都不癢?
答:體諒因緣帶來的一切
其實在我看來沒有所謂幾年之癢這一說,我覺得人一直在癢。
可能跟對方在一起三年、七年、十年,有些可能老夫老妻了,七八十歲才開始癢。
其實不是。是人一直心在癢,在一些適當的機會被誘發出來或展現出來。
人的心是心猿意馬的心,人的心是非常不安的狀態。
因為不安,所以需要很多的東西來讓自己安心。
為什麽我們需要錢?就是錢能夠讓我們安心。
為什麽我們需要一份工作?因為這份工作能讓我們有成就感,能夠安心。
我們為什麽要另外一半,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忍耐寂寞。
我們的不安會讓我們認為一直需要有個東西,來維繫我們的安全。
我們需要的東西一直在變化中,有時候需要的是物質,例如房子、車子,但還有一些東西是精神上的,比如知識以及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可是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來自於人想要借由這些東西來感覺安全。
人想要安全感這件事情本質上並沒有錯誤,我們有需要安全的本能,我們要體諒別人需要安全的本能,所以我們要體諒,世間所有的人都在不斷地追逐安全感,是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做。
明白了這件事情,我們就不會那麽容易譴責自己,也不容易譴責別人,
要知道每個人都有某種無可奈何。
可是佛陀提醒我們:對追逐安全感這件事要換一個角度看,不是說不能追逐安全感,而是要看這種追逐的本質是什麽?
佛陀認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緣所生,都是條件組合而成的。只要是條件組合而成的,都有可能在其中的某個條件產生一些變化的時候,導致結果產生變化。
現在我們看到的結果是有很多條件造成的,如果其中一個條件改變了結果也會改變。這不是一個想象,在生活中可以直接體會到。反過來說,你現在做的事情,都是為未來的任何一個結果注入了一個新的因,而未來的結果其實取決於我們現在注的因,所以這個過程不斷地在變化,因也在變化,所以結果也在變化。
我們要知道,我們所認為所謂的給我們安全感的東西是因緣造成的。
金錢也是,不是你想有錢就有錢,是有條件才能造成你有錢。
哪怕我們現在已經有錢了,這些錢不是都會一直在口袋裏。
既然是因緣造成的,所以一直在變化。
這就導致了“無常”的出現,因為因一直在變化,結果就不會一直不變。
既然是無常,就不可能把它當作永恒依賴的對象,我們可以暫時用錢來滿足安全感,但不能一直依賴它,因為錢會變化。我們也不可能依賴知識來造成永恒的安全感,因為這一刻的知識可能下一刻就成為另外一種陳舊的知識,不能為你所依賴。因為你依賴的東西在變化,所以你不可能永恒依賴它。
無形、有形的東西都是如此,婚姻關係也是如此,你的身體、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如此。在此時此刻,因為因緣,我們暫時需要所有這一切。只是有些東西依賴的時間久一點,有些東西依賴的時間短一點。
婚姻也是一樣。我們剛開始時沒有婚姻,後來有了婚姻。可是我們真的那麽需要婚姻嗎?婚姻對我們的價值是什麽?擁有婚姻之後,怎麽去面對婚姻,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對於已經擁有婚姻的人來說,要思考的是,婚姻對現在的你來說價值是什麽?
好像我們在日本租了一輛車,在日本開車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用這輛車。所以正在婚姻當中的人,要好好的去保養婚姻這輛車。萬一有一天離開了婚姻,並不是說主動離開它,而是說,總有一天我們必然會離開婚姻。
佛法講人生無常,人必然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們也必須要面對婚姻終究會離去的結果。我們要做到有一天願意離開它。這種心情用在生活當中,就是我們願意有一天終究離開它,可是在這一刻,我們願意好好珍惜眼前的婚姻關系,因為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安全感。
在婚姻當中,不管是一年、五年、七年甚至一輩子,我們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深深地和對方做心與心的溝通,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就不會導致過一段時間就覺得沒意思。
現在的人為什麽那麽容易去轉換一段關係?都是因為對這段關係有所期待。為什麽會離開這段關係?因為對這段關係的期待落空,如果對這段關係的期待一直滿足能夠滿足,就不太會輕易結束這段關係。
如果你對一段關係剛開始沒有期待,那麽你也不會那麽容易進入這段關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狀況。
我想提醒年輕人,我們以為結束了這段關系,進入下一段關系就一定會更好,事實上是不一定的。
也就是說,我們有時候不是跟人在相處,是跟自己的期待相處,你不是跟人結婚,是跟你心裏的目標在相處。
之所以會跟人結婚,是因為你認為他/她是你的目標,一旦你發覺他/她不是你的目標,就會甩頭就走。所以我們都只是跟我們自己的目標在一起,並沒有真正跟對方在一起,其實這是一個蠻自私的想法,如果是這樣,你這輩子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目標,因為目標會變。
我們之前講過,所謂的圓滿是無明的代名詞,人生沒有真正的圓滿,圓滿是你想象出來的,沒有完美的事情,但是有完美的態度,就是願意體諒和接納,體諒自己,接納自己,包容別人,接納別人。
文字:楊碩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